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研究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名称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研究文献综述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院(系)

完成日期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人类心血管疾病之一。分为原发性高血压(95%)和继发性高血压(<5%),由于其病理损害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起脑卒中、闭塞性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及肾功能衰竭等重要生命器官的病损,是目前人类的主要致死致残原因之一。因此,对于治疗高血压病的各种药物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病高血压治疗利尿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

正文

一、前言

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但是人们对高血压的知晓率却较低。据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病者,城市为36.3%,农村为13.7%,而其中治疗率,即能得到治疗的人仅分别为17.4%和 5.4%。即使接受了治疗,其血压的控制率(经治疗高血压能控制在140/90mmHg)城市为4.2%,农村为0.9%。由此医学专家们预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会继续升高。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基础研究和治疗学等方面不断深入,国内外诸多大规模临床治疗试验取得的许多成果使得降压治疗能很好地纠正,也能改善高血压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明显减轻靶器官损害,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各种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优缺点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本文就高血压的病理机制及一些常用抗高血压药物予以一些介绍与评价。

二、主体

㈠、高血压的病理机制:

目前关于高血压病的确切病理机制任有待进一步研究。大致来说,有以下一些学说:精神、神经学说精神源学说认为在外因刺激下,患者出现较长时期或反复较明显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变化是,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失调以及不能正常行使调节和控制皮层下中枢活动的功能,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舒缩血管中枢传出以缩血管的冲动占优势,从而使小动脉舒缩,周围血管阻力上升,血压上升[1]。遗传学说认为,高血压病患者有家族史的多,其直系亲属的高,双亲均有高血压的子女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大。动物实验早已从大鼠中选出SHR品系,高度提示遗传的作用[2]。钠摄学说认为,大量的实验、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证实钠的代谢和高血压密切相关。在食盐摄取量高的地区的人群,如在日本本土的日本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而在食盐摄入量低的地区的人群,如在阿拉斯加的爱摩斯基人中,则几乎不发生高血压。限制钠的摄入可以改善高血压情况,服用利尿剂增加钠的排泄也可降低增高的血压[3]。

㈡、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目标:

2007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高血压指南指出: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血压达标,降低长期心血管总危险。大量研究表明,经降压治疗后,在患者能耐受的前提下,血压水平降低,危险降低的更多。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对于所有高血压患者,血压至少应低于140/90mmHg,即血压控制目标值。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对于糖尿病及高危、极高危患者(如伴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蛋白尿),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应低于130/80mmHg。为使血压更易于达标,抗高血压治疗应在心血管损害发生之前开始[4]

㈢、高血压病的选药原则:

当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有许多种类。无论选用何种药物,其治疗目的均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预防或减轻靶器官损害。新指南强调,降压药物的选用应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药物是作用、代谢、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参考以下各点做出决定:①治疗对象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②治疗对象是否已有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尤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病、糖尿病的表现;③治疗对象是否合并有受降压药影响的其他疾病;

④与治疗合并疾病所使用的药物之间有无可能发生相互作用;⑤选用的药物是否已有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与病死率的证据及力度;⑥所在地区降压药物品种供应与价格状况及治疗对象的支付能力[5]

㈣、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

目前来说,用于降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五类,及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等,下面就其药理药效等一一展开说明:

1、利尿剂

用于临床20多年,经长期临床试验对其有了新的认识,至今仍列WHO推荐的一线降压药物之中。上世纪70年代几组大剂量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发现大剂量使用噻嗪类可引起糖、血脂、尿酸及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等代谢上的副作用[6],故而逐渐被冷落。80年代后,欧美诸大临床试验如SHEP、STOP、MRC等通过应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发现它比大剂量更明显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的发生、逆转左室肥厚,且对糖、脂肪、电解质代射无不良影响[7]。大规模试验的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比较发现,小剂量利尿剂降低脑血管意外发病率达42%,预防缺血性心脏病发生达14%。逆转左室肥厚甚至比某些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要好[6]。临床推荐使用12.5~25mg/d。近年来新开发的吲哒帕胺为非噻嗪类利尿剂,兼有利尿和钙拮抗双重作用,通过钙拮抗和利尿作用而发挥效应。常规剂量下其利尿作用/仅为噻嗪类的一半,钙拮抗作用仅为硝苯地平的千分之二[8]。因其疗效确切持久且不影响糖、脂肪代谢,对心血管有利,故被认为是较理想长效抗高血压药物。小剂量利尿剂由于降压温和、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仍被推荐为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一线基本药物。

2、钙通道阻滞剂(CCB)

钙通道阻滞剂又叫钙拮抗药,近20年来,钙拮抗剂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它已成为心血管病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诸多临床实践证明该类药物疗效确切,通过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含量而松弛血管平滑肌,进而降低血压。钙拮抗药品种繁杂、结构各异、可分为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其对平滑肌具有选择性,较少影响心脏。国际大规模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HOT)、高血压理想治疗试验都是以钙拮抗剂为基础药物。我国二大抗高血压试验结果表明:脑卒中降低了38%;全病因病死率降低了39%;心血管病死率降低了39%;致死性脑卒中降低了58%。这与欧洲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试验(Syst-Eur)结果相似。

3、β受体阻滞剂

上世纪70年代就被列为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同时也是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重要药物。随着新品种的开发和应用,弥补了其几代的缺陷,克服了其副作用,因而人们对其应用有了新的认识。目前已有充分的临床证据表明,β受体阻滞剂能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增加冠状动脉供血,可降低心脑血管的危险。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常引起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下降[9],对血脂代谢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推出的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增加了β受体的选择性且无内在拟交感活性。90年代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应用的卡维地洛具有α和β受体的双重作用。这两个新品种克服了前代的缺憾,对脂类、糖类无不良影响,正被认为是长期治疗高血压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目前临床常用药物有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