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来源于哪三方面

合集下载

论中华文化何以自信

论中华文化何以自信

中华文化何以自信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没有文化自信是万万不行的。

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屡次谈到文化自信,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重,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

那何为自信呢?自信不是自大自傲,自信不是自以为是,自信目空一切、唯我独尊。

在我看来,自信即相信自己,对自我持正面肯定的评价。

何以相信自己呢?首先必是源于对自己充分的热爱;其次,自信应该源于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准确定位;再次,自信源于一种海纳百川的心态。

我们的文化何以自信,何以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也应是基于这四个方面的。

一、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之爱自信是一种自我内心的状态,它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表达了一种对自我积极正面的评价。

自信状态的第一来源是对自己的爱,它人本性里的东西。

爱可以让人完全接受自我,容纳自我,无论优点与缺点。

这种爱反映到文化上,也能孕育出文化自信的萌芽。

中华文化,已经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

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受着中华文化的熏陶。

既然中华文化孕育了我们,我们理所当然应该对中华文化充满热爱,无论中华文化中的优点与缺点,精华与瑕疵。

爱是忍耐,包容,恩赐,爱让我们接纳不完美。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完美无缺的,当然包括文化。

我们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来源于爱。

爱可以让人完全接纳自我,不管优点还是缺点,这是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也是这样。

我们爱自己的文化,完全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然后在此基础上求得改变,这是文化自信必须要做的一个步骤。

爱是一种情感上的东西,无需分析。

所以,谈到中华文化何以自信时,首要做的就是热爱自己的文化,热爱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二、文化的真正自信源于对文化的准确分析自信本来无需外在分析,可当谈到独立于人内心之外的文化自信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关于自信本身的内在来源,更应对外在于人的文化进行分析。

如果不分析,会混淆自信与自大中华文化以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文化为基础,经历朝历代不断演化而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主,其他各家文化为辅的文化形态。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教材理论:新教材p102(1)必要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2)来源: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表现:这种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4)要求: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试题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

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记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沙漠水稻也开始推广种植。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三个来源及其生成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三个来源及其生成逻辑

Three Sources of Cultural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Generating
Logic
作者: 马振清[1];杨礼荣[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河北学刊
页码: 201-20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摘要:文化自信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树立文化自信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根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铸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基,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文化基因,积淀文化自信的厚度;以革命文化激励前行动力,打磨文化自信的力度;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正确方向,打造文化自信的强度。

从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底蕴铸就有活力、有实力和有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的分论点

文化自信的分论点

文化自信的分论点随着中国的崛起,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的自信。

在这个时代,文化自信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自信,更是每个人的自信。

下面我将从文化自信的定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的现状和文化自信建设的途径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文化自信的定义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的表现。

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了解和认同,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优势和独特性的肯定和自信。

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的自信,更是每个人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走向强盛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自信是人们自信、自尊、自强的重要源泉,是人们拥有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的重要保障。

三、文化自信的现状当前,我国文化自信的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文化自信缺乏深度和广度,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的了解和认同还不够深入和广泛。

二是文化自信缺乏实践支撑,缺乏对自己国家文化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的实践应用和创新发展。

三是文化自信缺乏国际影响力,缺乏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缺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四、文化自信建设的途径要加强文化自信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强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的了解和认同,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推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成果。

二是要加强对自己国家文化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的实践应用和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创新。

三是要加强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和互鉴。

四是要加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自信知识点总结

文化自信知识点总结

文化自信知识点总结一、文化自信的概念及意义1. 文化自信的概念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是指国家及其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观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维护本国文化自主权和文化权益的内在动力。

2. 文化自信的意义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守护自身文化传统和建设文化自主性的重要力量。

只有具有文化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赢得自己文明表述权和话语权,推动本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与表现1. 文化内涵文化自信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本国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继承(2)对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互鉴的开放态度(3)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力的追求2. 文化表现文化自信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如对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和再创造(2)对国际交往中文明对话的积极参与,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3)对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如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扩大国家影响力和传播中国声音三、中国文化自信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自信,主要体现在中国近年来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2. 文化自信的实践与成果(1)文艺创作方面:推出一系列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2)文化产业方面: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如电影、音乐和文学等领域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3)文化交流方面: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对话,传播中国声音四、文化自信的保障与促进1. 加强教育和传媒的引导作用加强教育和传媒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和传播,着力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2. 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大批国际化的文化品牌,强化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文化自信的底气源自于

文化自信的底气源自于

文化自信的底气源自于我们应如何认知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思。

我以为,坚定的文化自信有三大支撑。

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中国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字文献经典。

中国先民在夏商时代发明、创造出完整的文字系统,拥有了在大自然中生存并代代传承文明的重要力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是文字发明重要性的传神写照。

中国的文字发明,直接铸造了中国文化的经典文献传统,国史、方志、家谱等重要史料为中华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从甲骨卜辞的“有典有册”,到先秦两汉的“十三经”,再到唐宋元明清的《通典》《通志》《文献通考》《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中华文化的精神观念、社会文明都熔铸在这些传世文字文献中,浩瀚的文献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让我们拥有强大的历史根脉力量。

中国拥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土壤,在这一土壤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口头叙事传统,历史悠久又兼具文化感染力。

世代相传的口头叙事传统包括神话、史诗、传说、故事、谚语、歌谣、曲艺等类别,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结合,成为熏陶中国人精神气质与生活态度、培育中国人历史意识与价值观念、传承中国人情感与智慧的重要文化载体。

众多的民族也使得中华文化内涵丰富、积淀丰厚。

以口头叙事传统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现实基础。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系统而深刻的中华文化理念具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上古先民选择了农耕的生产方式,也就选择了“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生存理念。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的理念让中国人形成了顺应自然时序、节制使用物力的礼天敬地优良传统,这种传统让中国人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坚定文化自信知识点

坚定文化自信知识点

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知识点:1、传统文化1.中华文化(1)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作用: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一脉相承的原因: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5)如何传承与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1)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2)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3)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4)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5)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

(6)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发展。

3.青少年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热爱、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2)认同、展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3)积极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4)不断创新,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5)爱护并保护好文物古迹,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

2、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介绍(1)原因: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2)来源: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

2.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一、文化自信的概念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价值、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充满自信和自豪的态度,体现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同时也包括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守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要求人们坚守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传统,不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这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激励人们为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而奋斗。

2.创新发展文化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崇拜和保护,更包括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使自己的文化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才能在全球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自信面对多元文化文化自信不是排斥其他文化,而是在坚守自己文化的同时,也要对其他文化保持尊重和包容。

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元素,融入本民族的文化中,既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又能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4.自主判断文化价值文化自信要求人们具有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自主判断能力,不被外来文化的冲击所动摇。

只有坚信自己的文化是有价值、有优势的,才能更好地展示和弘扬自己的文化,并在全球文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文化自信的意义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推动国家发展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实现自我振兴、强盛的重要动力。

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才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2.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当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时,民族成员之间会有更多的归属感和共同价值观,这样就能更好地形成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提高国际竞争力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竞争日益激烈,只有拥有文化自信的国家才能在文化输出中占得一席之地,提高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自信源于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发展优势
第一,文化自信源于本民族深厚的文化根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积淀。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并体现出本民族的特征。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五千年灿烂历史文明。

中华文明凝结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闪耀着民族智慧,展现出深沉的精神追求。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历史演变中,中华文明在开放和包容的环境中吸收异质文明,在多元融会中不断自我更新,既不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也不过度扩张。

有所坚守而又通达,是中华文明生命恒久的重要原因。

经过长期积淀、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多元统一的思想文化体系,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优势。

文化具有极强的历史传承性和对外拓展性,这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发展只有适应时代、对物质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才会被自觉传承,并在传承中实现创新。

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占据优势地位才不会被外来文化侵蚀与颠覆。

因此,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屹立不倒,就必须坚持文化自信与自觉,保持文化创新,并努力为文化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是人类思想历史发展的智慧结晶。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丰富民众的精神世界,激发人们爱党爱国的热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理论研究,增进文化认同,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体系。

发达国家文化建设的经验说明,一个国家要想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做好文化发展战略理论研究,确立明确的文化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制定科学可行的战略方针及实施步骤。

中国要想快速提升文化软实力,参与到国际文化竞争中去,就必须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

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文化战略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将文化战略理论研究提上日程。

二是要建立专门的文化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机构,组建一批专门的人才队伍,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

三是要加强文化战略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制定针对现实、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切合实际的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战略措施和战略实施方案,充分指导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提升。

增进文化认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反映了这个国家和民族对共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认同程度。

人民对国家文化的认同度高,这个国家就会稳定发展,并不断走向繁荣富强。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现,国外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更加隐蔽与频繁,增进文化认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成为当务之急。

增进文化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文化观,就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和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国家文化建设。

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文化法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法制体系,规范文化发展,推进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观和文化观的宣传和普及,创新宣传手段与方式,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

加强文化创新,促进文化繁荣。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科学高效的现代文化制度。

一是要把文化创新纳入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文化创新提供经费保障。

二是要加强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推动文化创新人才的集聚与能力提升。

三是各级政府应制定长、中、短期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为文化繁荣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储备。

四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为文化创新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是要加强对中国文化理论的研究,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充分融合,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当代中国文化体系,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

二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规模,创新交流方式,提高交流水平。

三是要不断推动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教育机构在海外建设与普及,在全球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

四是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加强国产影视、音乐、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五是要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传播平台和载体,做大做强信息传播业,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信息传播平台,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和渠道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