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铁骨见丹心_从战争中走来_两代军人的对话_读后思绪_伟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中所引祭文参见《 黄帝祭祀大典图志》 ,中国 文史出版社,2008 年。 )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45
书与思 SHU YU SI
《官场面子学》、《官场变通学》等等,不一而足,大 史进程的,这将从根本上瓦解我们这个党。”他认为,
致的路数都是引古论今,旁征博引,为人指路,导人 对“文革”的反思不能回避,“马克思主义者是唯物
张爱萍的另一件事就更令人抚案三叹了。众所 周知,张爱萍在“文革”后期复出后,在邓小平的支 持下,他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在国防工业系统大刀阔 斧地整顿,导致了他第二次被打倒。在“批邓”“反击 右倾翻案风”的险风恶浪中,张爱萍是少有的旗帜鲜 明地公然拒绝“批邓”,公开质疑“文化大革命”的 著名人物。面对围攻和压力,他正色宣告:“泰山压顶 也不能把我骨头压碎!” 张爱萍在 1975 年整顿和 1976 年拒绝“批邓”中的鲜明立场和铿锵言论被传 诵一时,并被世人誉为邓小平的“四大干将”之一。 在张爱萍回忆这段经历时,其子张胜谈起 “四大干 将”或称“四大金刚”之说,不料竟惹恼了张爱萍,老 将军说:“什么邓小平的四大干将?他们是不是我不 知道。我不是!我谁的人也不是!”“说我是邓小平派, 是他手下的四大金刚,这是对我的侮辱!一个人怎么 能成为某一个人的工具、信徒呢?这是把自己的人格 都贬低了。对的、正确的,我能跟着你,不对的错误的, 我怎么能跟着你呢?跟着你,也不是跟你个人,而是跟 你的思想,你的路线方针。”张爱萍强调,他当年跟随 邓小平搞整顿“完全是从工作出发”,“是思想体系的 一致”。金石之言,掷地有声。张爱萍显示的是一个大 写的“人”。在邓小平同志被打倒,遭恶运之时,他挺 身而出,坚持原则,秉公直言,不畏泰山压顶。在邓小 平同志的声望如日中天之际,他却拒绝“四大金刚” 之称誉。此心可鉴,此魂之纯。这是为一个共同目标而 奋斗的同志之道,这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处世,教人成功。相比之下,《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 论者,这是事实,每一个正直的共产党人都不应该回
人的对话》一书倒是属于“另类”,决不是教人世俗 避这个问题。”《两代军人的对话》的作者在书中提
的处世成功之道,书中展示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骨 出,应探讨造成“文革”中丑恶现象的党内生活的机
头,有思想,有情感,有人格,毕生在思考在追求的老 制,是有见地,值得思索的。
SHU YU SI 书与思
铮铮铁骨见丹心
—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读后思绪
■伟 林
张 爱萍老将军是我心中一直敬重的人。还在少 年时期,就知道张爱萍将军在西北大漠为中 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立下的汗马功劳,“文革”中老将 军的铮铮铁骨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83 年,曾 读过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写的一首《定风波》: “世间偏爱逐炎凉,生而何如鸟虫忙。争权夺利人亦 鬼,羞愧,如此人生寄荒唐。贵在青年有理想,高尚, 矢志为民正气张。莫让年华空虚度,重负,献身祖国 展翅翔。”从中感受到一种正气,一种鞭策,感受到老 将军爱憎分明的人品和坚定的信念。26 年来一直记
读完《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我想, 凡是心底仍存有信念的人,都会感受这位革命老前 辈的人格魅力,这不是通常一些社会知名人物的“人 格魅力”做秀,而是一种浸透在骨髓里的真正人格。 这种人格精神似乎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渐行渐远,却 越发显得那样的难能可贵。
读了张爱萍将军的人生记录,也使我们想到爱因 斯坦在怀念居里夫人时说的一段名言:“第一流人物 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 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 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 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居里夫人的品德 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 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诚如斯言。换言之,愿欧洲如此,愿中国亦如此; 知识分子应如此,党政干部亦然。
诚然,人的精神世界乃至人格构成,离不开特定 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生存条件,都必 然有历史局限性。但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每一 代都会有人在毕生坚守和不懈追求。在人类社会的 发展进程中,人的精神世界的进步是最为复杂艰巨 和无比漫长的过程。与物质世界的现代化相比,人的 现代化的进程将是更长期而路远,很远。 DS
21 世纪的到来对中华文化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 战。这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而这两 者所蕴有的内涵并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长处,有的还 是短缺,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与时更进,后来居上的 条件和机遇。高科技愈发展,愈要呼唤人文精神,这是 学术界的共识。所以说 21 世纪是人的世纪,是高扬人 文精神的世纪,这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主流。用这 一主题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现代化,是建 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课题。祭黄活动只有遵循 “以人为本”的诉求,才能进入新的高度。 DS
想解放是对市场经济的开禁,排除姓资姓社的纠缠和 禁忌,迎来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如果说这两次思想解 放,从意识形态到具体政策上做到利益格局的初步调 整,不同程度上还利于民,那第三次思想解放就是还 权于民,以人为本促进政府职能的转换,使全能性政 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
“以人为本”是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号角,这是政 府职能转变的强大动力,它需要发掘和调动历史上 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思想资料。对黄帝的缅怀,重 在弘扬人文初祖的新理念,突出中华民族初创时期 重视生命与生活的主题,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 园的重要资源。所以对日益高涨的祭黄不是抑制,而 是引导到关注国计民生,使祭黄活动健康地发展。
“从张爱萍投身革命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有离开党和 析,其中特别阐述了中国作为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
国家命运的个人悲欢,他的荣辱乃至生命,都是和这 家,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遗毒仍然不容易肃清,种种
个党,和这个国家融合在一起了。”张爱萍忠诚于革 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生活
命事业,一生坚守为之追求、奋斗的理想和信念,历 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决议》的这些论述是发
经世事沧桑,仍拒绝圆融世故,这是他鲜明的个性特 人深省的。应该说,对“文革”现象的反思,是几代人
征,也是此书最耐人寻味的亮点。
的历史性课题。“文革”的教训,应在几代人中警钟长
张爱萍一生最深刻的思考是在“文革”的精神 鸣。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文革”又是一部映射中国社
炼狱。正如作者所说:“在‘文革’中以父亲那样的刚 会多层面多视角的百科全书,对“文革”教训的反思
46
SHU YU SI 书与思
求实本质。也就是我的座右铭‘要辨真伪羞奴颜’。这 些,你叫它信仰也可以,叫它人生观也可以。”
书中记述的几件事,真令人感叹。张爱萍在革命 战争的长期经历中切身感受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 自觉地拥戴和维护毛泽东同志,但他对毛泽东的认 识是理性的,始终不忘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更不能 容忍人身依附。“文革”中,确有不少人是想方设法 或是迫不得已去疏通毛泽东身边的人,以求达到目 的或改善处境。在张爱萍晚年回顾“文革”经历时, 张胜曾问父亲,为什么不设法也疏通一下毛泽东身 边的人呢?张爱萍激怒了,“要我对那些小人下跪?对 不起,我做不到!” 好一条汉子,铁骨铮铮。
将军的人生心路历程。
在“十年动乱”结束后,有识之士对于“文革”
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张爱萍从参加红军到抗日战 的反思一直在进行。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文革”十年动乱,改革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化
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历和思考,正如书中所说: 大革命”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做了系统的总结和分
( 作者单位: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47
‘文革’带给我们的教训,全党认真思考过了吗?我 鼻息,无原则的歌功颂德,我做不到。陶渊明不为五斗
同意巴金先生所疾呼的‘勿忘文革’!”张爱萍在回 米折腰,是做人的节操,何况是一个革命者。但个人又
忆中说,在解放后的 50 年代,他对一些现象已有所 能怎样呢?不愿意依附,唯一的只能是埋头于工作,不
感悟,“我就看出来了,因为是一言堂,就有人跟着 看,不听,不参与,除了工作关系外,我没有私人间的
张爱萍晚年语重心长地对张胜说:“我这一生从 来不会追逐地位,职位,我不会依附任何势力,也不 和任何人走得太近,不管他有多大的势力。因为我不 用这些去衡量、评价自己人生意义,包括看待周围的 人。我想的是,在自己认定的事业上,尽力了没有,从 事的工作是不是做得最好了。只要这样去想,去做, 我对自己就满意了……希望你也这样。”“我不要求 你们将来一定要干大事,但,一定要干正事,干好 事!”“一个人的志向不是越高越远就越好,能够成 就多大的事业,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重要的是,对 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没有认定不变的信念。”这些看 似朴素无华的话语,包含了多少处世哲理和人生信 念,经历的世事越多,越能体会其中的深邃含义。
忆犹新。 最近读了张爱萍之子张胜著述的 《从战争中走
来:两代军人的对话》,这部书是张爱萍将军的人生 记录,也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路历程。读时如饮清 泉甘露,痛快淋漓之后,更引起深深的思考,其中最 令人感触的是老将军难能可贵的人格和人生态度。
近年来,各种“人生哲学”的书比比皆是,不计 其数。看到过的就有 《变通学》、《办事学》、《社交 术》、《见风使舵》 等等,不加掩饰直入主题的更有 《 官 场 人 事 学 》、《 官 场 政 治 学 》、《 官 场 保 全 学 》、
的党,对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有了深层的感悟,达 产主义者”。他忠诚于理想和信仰,忠诚于党的事业,
到了我过去不曾企及的深度。可以这样说,‘文化大 忠于他的人生追求,但从不依附任何人,一生无媚骨。
革命’ 给我们留下的痛苦和创伤,是一件宝贵的遗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来不依附谁,我凭自己的实
产。我在中央全会上曾多次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 干!”“不辨真伪,不讲真理,而是依附一种势力,仰人
跑,党内生活就不正常了”。针对“文革”中充斥的封 往来,因为我厌恶党内那些拉拉扯扯的现象。”张爱
建意识和个人崇拜现象,张爱萍深刻地指出:“从 萍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谁也不跟,我只跟真理!”
‘文化大革命’开始,就败坏了党的风气,一派谄媚
正因为一生抱着一个崇高的理想,张爱萍一生都
迎合之风!”“搞个人迷信,个人崇拜,搞大树特树, 在唾骂争权夺利、以权势谋私利的政治小人;一生都
直不阿的品格和张扬正义、嫉恶如仇的作风,受尽磨 和得到的启示,将是我们民族的重要遗产。
难,应该说是个定数。”张爱萍将军在“文革”中受尽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一书中引人
磨难,而真正使他感觉痛苦的是精神上的磨难,他在 深思的是张爱萍的处世理念。张爱萍是一个真诚的共
反思“文革”时说:“也正是这样的痛苦,使我对我们 产党人,一个理想主义者,其子称他为“一个天真的共
搞四个伟大,……由此导致完全破坏了党的民主集 在鄙视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奢靡生活,尤其不能容
中制的原则,我是反对的。”他特别强调说:“党允许 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封建皇权意识。张爱萍说:“孔
这些人如此肉麻的吹捧领袖,也是极不正常的,是危 子讲三畏,我是三不畏: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圣
险的!”“……滋生的帝王思想。这是腐朽的,违背历 人言,再加上一个,不畏权势,恪守自己做人的求真、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45
书与思 SHU YU SI
《官场面子学》、《官场变通学》等等,不一而足,大 史进程的,这将从根本上瓦解我们这个党。”他认为,
致的路数都是引古论今,旁征博引,为人指路,导人 对“文革”的反思不能回避,“马克思主义者是唯物
张爱萍的另一件事就更令人抚案三叹了。众所 周知,张爱萍在“文革”后期复出后,在邓小平的支 持下,他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在国防工业系统大刀阔 斧地整顿,导致了他第二次被打倒。在“批邓”“反击 右倾翻案风”的险风恶浪中,张爱萍是少有的旗帜鲜 明地公然拒绝“批邓”,公开质疑“文化大革命”的 著名人物。面对围攻和压力,他正色宣告:“泰山压顶 也不能把我骨头压碎!” 张爱萍在 1975 年整顿和 1976 年拒绝“批邓”中的鲜明立场和铿锵言论被传 诵一时,并被世人誉为邓小平的“四大干将”之一。 在张爱萍回忆这段经历时,其子张胜谈起 “四大干 将”或称“四大金刚”之说,不料竟惹恼了张爱萍,老 将军说:“什么邓小平的四大干将?他们是不是我不 知道。我不是!我谁的人也不是!”“说我是邓小平派, 是他手下的四大金刚,这是对我的侮辱!一个人怎么 能成为某一个人的工具、信徒呢?这是把自己的人格 都贬低了。对的、正确的,我能跟着你,不对的错误的, 我怎么能跟着你呢?跟着你,也不是跟你个人,而是跟 你的思想,你的路线方针。”张爱萍强调,他当年跟随 邓小平搞整顿“完全是从工作出发”,“是思想体系的 一致”。金石之言,掷地有声。张爱萍显示的是一个大 写的“人”。在邓小平同志被打倒,遭恶运之时,他挺 身而出,坚持原则,秉公直言,不畏泰山压顶。在邓小 平同志的声望如日中天之际,他却拒绝“四大金刚” 之称誉。此心可鉴,此魂之纯。这是为一个共同目标而 奋斗的同志之道,这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处世,教人成功。相比之下,《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 论者,这是事实,每一个正直的共产党人都不应该回
人的对话》一书倒是属于“另类”,决不是教人世俗 避这个问题。”《两代军人的对话》的作者在书中提
的处世成功之道,书中展示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骨 出,应探讨造成“文革”中丑恶现象的党内生活的机
头,有思想,有情感,有人格,毕生在思考在追求的老 制,是有见地,值得思索的。
SHU YU SI 书与思
铮铮铁骨见丹心
—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读后思绪
■伟 林
张 爱萍老将军是我心中一直敬重的人。还在少 年时期,就知道张爱萍将军在西北大漠为中 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立下的汗马功劳,“文革”中老将 军的铮铮铁骨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83 年,曾 读过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写的一首《定风波》: “世间偏爱逐炎凉,生而何如鸟虫忙。争权夺利人亦 鬼,羞愧,如此人生寄荒唐。贵在青年有理想,高尚, 矢志为民正气张。莫让年华空虚度,重负,献身祖国 展翅翔。”从中感受到一种正气,一种鞭策,感受到老 将军爱憎分明的人品和坚定的信念。26 年来一直记
读完《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我想, 凡是心底仍存有信念的人,都会感受这位革命老前 辈的人格魅力,这不是通常一些社会知名人物的“人 格魅力”做秀,而是一种浸透在骨髓里的真正人格。 这种人格精神似乎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渐行渐远,却 越发显得那样的难能可贵。
读了张爱萍将军的人生记录,也使我们想到爱因 斯坦在怀念居里夫人时说的一段名言:“第一流人物 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 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 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 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居里夫人的品德 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 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诚如斯言。换言之,愿欧洲如此,愿中国亦如此; 知识分子应如此,党政干部亦然。
诚然,人的精神世界乃至人格构成,离不开特定 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生存条件,都必 然有历史局限性。但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每一 代都会有人在毕生坚守和不懈追求。在人类社会的 发展进程中,人的精神世界的进步是最为复杂艰巨 和无比漫长的过程。与物质世界的现代化相比,人的 现代化的进程将是更长期而路远,很远。 DS
21 世纪的到来对中华文化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 战。这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而这两 者所蕴有的内涵并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长处,有的还 是短缺,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与时更进,后来居上的 条件和机遇。高科技愈发展,愈要呼唤人文精神,这是 学术界的共识。所以说 21 世纪是人的世纪,是高扬人 文精神的世纪,这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主流。用这 一主题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现代化,是建 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课题。祭黄活动只有遵循 “以人为本”的诉求,才能进入新的高度。 DS
想解放是对市场经济的开禁,排除姓资姓社的纠缠和 禁忌,迎来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如果说这两次思想解 放,从意识形态到具体政策上做到利益格局的初步调 整,不同程度上还利于民,那第三次思想解放就是还 权于民,以人为本促进政府职能的转换,使全能性政 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
“以人为本”是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号角,这是政 府职能转变的强大动力,它需要发掘和调动历史上 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思想资料。对黄帝的缅怀,重 在弘扬人文初祖的新理念,突出中华民族初创时期 重视生命与生活的主题,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 园的重要资源。所以对日益高涨的祭黄不是抑制,而 是引导到关注国计民生,使祭黄活动健康地发展。
“从张爱萍投身革命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有离开党和 析,其中特别阐述了中国作为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
国家命运的个人悲欢,他的荣辱乃至生命,都是和这 家,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遗毒仍然不容易肃清,种种
个党,和这个国家融合在一起了。”张爱萍忠诚于革 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生活
命事业,一生坚守为之追求、奋斗的理想和信念,历 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决议》的这些论述是发
经世事沧桑,仍拒绝圆融世故,这是他鲜明的个性特 人深省的。应该说,对“文革”现象的反思,是几代人
征,也是此书最耐人寻味的亮点。
的历史性课题。“文革”的教训,应在几代人中警钟长
张爱萍一生最深刻的思考是在“文革”的精神 鸣。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文革”又是一部映射中国社
炼狱。正如作者所说:“在‘文革’中以父亲那样的刚 会多层面多视角的百科全书,对“文革”教训的反思
46
SHU YU SI 书与思
求实本质。也就是我的座右铭‘要辨真伪羞奴颜’。这 些,你叫它信仰也可以,叫它人生观也可以。”
书中记述的几件事,真令人感叹。张爱萍在革命 战争的长期经历中切身感受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 自觉地拥戴和维护毛泽东同志,但他对毛泽东的认 识是理性的,始终不忘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更不能 容忍人身依附。“文革”中,确有不少人是想方设法 或是迫不得已去疏通毛泽东身边的人,以求达到目 的或改善处境。在张爱萍晚年回顾“文革”经历时, 张胜曾问父亲,为什么不设法也疏通一下毛泽东身 边的人呢?张爱萍激怒了,“要我对那些小人下跪?对 不起,我做不到!” 好一条汉子,铁骨铮铮。
将军的人生心路历程。
在“十年动乱”结束后,有识之士对于“文革”
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张爱萍从参加红军到抗日战 的反思一直在进行。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文革”十年动乱,改革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化
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历和思考,正如书中所说: 大革命”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做了系统的总结和分
( 作者单位: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47
‘文革’带给我们的教训,全党认真思考过了吗?我 鼻息,无原则的歌功颂德,我做不到。陶渊明不为五斗
同意巴金先生所疾呼的‘勿忘文革’!”张爱萍在回 米折腰,是做人的节操,何况是一个革命者。但个人又
忆中说,在解放后的 50 年代,他对一些现象已有所 能怎样呢?不愿意依附,唯一的只能是埋头于工作,不
感悟,“我就看出来了,因为是一言堂,就有人跟着 看,不听,不参与,除了工作关系外,我没有私人间的
张爱萍晚年语重心长地对张胜说:“我这一生从 来不会追逐地位,职位,我不会依附任何势力,也不 和任何人走得太近,不管他有多大的势力。因为我不 用这些去衡量、评价自己人生意义,包括看待周围的 人。我想的是,在自己认定的事业上,尽力了没有,从 事的工作是不是做得最好了。只要这样去想,去做, 我对自己就满意了……希望你也这样。”“我不要求 你们将来一定要干大事,但,一定要干正事,干好 事!”“一个人的志向不是越高越远就越好,能够成 就多大的事业,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重要的是,对 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没有认定不变的信念。”这些看 似朴素无华的话语,包含了多少处世哲理和人生信 念,经历的世事越多,越能体会其中的深邃含义。
忆犹新。 最近读了张爱萍之子张胜著述的 《从战争中走
来:两代军人的对话》,这部书是张爱萍将军的人生 记录,也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路历程。读时如饮清 泉甘露,痛快淋漓之后,更引起深深的思考,其中最 令人感触的是老将军难能可贵的人格和人生态度。
近年来,各种“人生哲学”的书比比皆是,不计 其数。看到过的就有 《变通学》、《办事学》、《社交 术》、《见风使舵》 等等,不加掩饰直入主题的更有 《 官 场 人 事 学 》、《 官 场 政 治 学 》、《 官 场 保 全 学 》、
的党,对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有了深层的感悟,达 产主义者”。他忠诚于理想和信仰,忠诚于党的事业,
到了我过去不曾企及的深度。可以这样说,‘文化大 忠于他的人生追求,但从不依附任何人,一生无媚骨。
革命’ 给我们留下的痛苦和创伤,是一件宝贵的遗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来不依附谁,我凭自己的实
产。我在中央全会上曾多次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 干!”“不辨真伪,不讲真理,而是依附一种势力,仰人
跑,党内生活就不正常了”。针对“文革”中充斥的封 往来,因为我厌恶党内那些拉拉扯扯的现象。”张爱
建意识和个人崇拜现象,张爱萍深刻地指出:“从 萍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谁也不跟,我只跟真理!”
‘文化大革命’开始,就败坏了党的风气,一派谄媚
正因为一生抱着一个崇高的理想,张爱萍一生都
迎合之风!”“搞个人迷信,个人崇拜,搞大树特树, 在唾骂争权夺利、以权势谋私利的政治小人;一生都
直不阿的品格和张扬正义、嫉恶如仇的作风,受尽磨 和得到的启示,将是我们民族的重要遗产。
难,应该说是个定数。”张爱萍将军在“文革”中受尽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一书中引人
磨难,而真正使他感觉痛苦的是精神上的磨难,他在 深思的是张爱萍的处世理念。张爱萍是一个真诚的共
反思“文革”时说:“也正是这样的痛苦,使我对我们 产党人,一个理想主义者,其子称他为“一个天真的共
搞四个伟大,……由此导致完全破坏了党的民主集 在鄙视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奢靡生活,尤其不能容
中制的原则,我是反对的。”他特别强调说:“党允许 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封建皇权意识。张爱萍说:“孔
这些人如此肉麻的吹捧领袖,也是极不正常的,是危 子讲三畏,我是三不畏: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圣
险的!”“……滋生的帝王思想。这是腐朽的,违背历 人言,再加上一个,不畏权势,恪守自己做人的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