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习俗

葬礼习俗
葬礼习俗

葬礼习俗

1. 华人风俗

传统华人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1.1 江汉平原:红白喜事一样锣鼓

江汉平原上人们娶亲一般是又吹喇叭又打锣鼓,为死人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但潜江浩口镇一带风俗特殊,不管是娶亲还是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

传说,从前潜江有个县太爷是有名的色鬼,一听见娶亲的喇叭响,就吩咐手下人把新娘子拖进县衙过一夜,许多青年男女与之抗争丢了性命。

有一位穷秀才娶媳妇前灵机一动,用送葬鼓乐迎亲,即娶亲时只请打锣鼓的、放鞭炮的,不请吹喇叭的。果然,穷秀才平安地娶回了媳妇,县太爷却全然不知。

后来人们就学着穷秀才的样子娶亲,时间长了逐渐成为风俗传承到今。现潜江一带依然娶亲时不吹喇叭。

1.2 荆州:阎王请喝忘魂汤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荆州各县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松滋县有这样一个习俗: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请健壮男子手执刀剑,围坐在病床前,还在床上罩上渔网,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却刻在门外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人们还要请僧道“开路”,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目的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

仙桃地区还有这样一个风俗,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

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1.3 鄂东北黄冈:夫亡丧妻哭姐妹

鄂东北黄冈有一个奇特的风俗,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是自

古传下来的风俗。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

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事?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

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

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1.4 满梅:将逝世者捆在椅子上

在满梅有一个奇特的风俗,即人死后要把尸体扶到椅子上坐着,还要用一根绳子捆起来,死者面前再放一张小方桌。为什么有这样的习俗呢?

据说从前有一个媳妇常虐待婆婆,婆婆年纪老了只好忍气吞声。

不久,婆婆死了,尸体被放在椅上坐着,亲戚朋友都来吊丧,媳妇也到椅前哭几声应景。不料婆婆阴魂不散,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把媳妇死死抱住,人们怎么也掰不开。

媳妇知道婆婆死也记住了自己的不孝,只好当着众多乡亲面,将自己如何虐待婆婆之事一一讲出。大家都跪下为媳妇求情,婆婆这才把手慢慢松开坐到椅子上。

后来人们怕再有这样的事发生,就把死人捆在椅子上,面前还放一张桌子挡住,这样死人也就跳不起来了。

1.5 土家人:欢喜跳丧送亡人

跳丧是土家人特有的丧葬习俗,又叫“散忧祸”、“撒尔活”。这种在亡灵前跳一夜丧鼓舞的习俗,据说是由巴人传下来的。

在土家山寨,不论哪家死了老人,乡邻们都不顾劳累从各家赶来,为亡人跳一夜“撒尔活”。长阳就有这样的歌谣:“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管是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丧鼓送人情。”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地准备好姻酒,腾出跳丧的场子,将亡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在棺材的左前方放一个自制的大牛皮鼓。

随着门外“嗵、嗵、嗵”三声铳炮响起,一班班男女老少涌进堂屋,他们在棺材前的空地上互相邀约,踩着鼓点边歌边舞。他们的头、手、肩、腰、臂、脚上下一齐协调动作,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他们时而相互击掌;时而绕背穿肘;时而扭肩擦背;时而嘴唇触地衔物,说是“燕子含泥”;时而蹲下踮脚打旋;时而相互嬉戏;时而沉默;时而呼啸唱和。是欢乐还是悲哀,难以说清。不过土家人有这样一个习惯: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

1.6 武汉:清明扫墓奇观

每当清明前后,一向冷清寂静的石门峰、扁担山、九峰等公墓区顿时热闹起来。车声、鞭炮声、哭声、嬉笑声以及小商贩叫卖香烛、纸线、食品的吆喝声遍于四野。只见满山烟雾缭绕、火光点点,从山脚到山顶布满了人群,形成了武汉地区独特的祭扫习俗景观。

武汉人最看重的是庙祭和山头祭。从前富裕人家要烧91斤纸钱,表示对死者“九死一生还”的寄托,还要点9柱香、9支红烛,供奉的食物由必须有肉包子和香饼,以使死者在生还转世步出阴间时免受恶狗的缠噬。

当然,这些老规矩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了,但武汉人还是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只是在形式上加以变异。如扫墓时携同家人和朋友踏青,祭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吃一笼酒菜或面包冷饮,然后春游踏青,边聊边挖野菜,据说这种野菜吃后可使人避邪防病。有的人家并无家人坟冢,但也随扫墓人流来到郊外,选择一环境优雅之处,用树枝就地划一圆圈,权当祖宗之墓烧纸焚香,然后席地而坐野餐,最后踏青于郊野。这样的人家是以祭扫为次,郊游为主。

2. 悼词挽联

2.1 挽幛

挽幛又叫祭幛,用以悼念死去的近亲好友的祭品。

通用、男丧、女丧、伯叔父丧、伯叔母丧、姑母丧、夫丧、妻丧、兄弟丧、姐妹丧、岳父母丧、舅父母丧、外祖父母丧、老师丧、好友丧。

2.2 挽联

挽联也是祭文的一种,是为表达对死者的祭悼之情而写的对联式文体。现当代常用的挽联主要有以下一些:

通用、男丧、女丧、挽父联、挽母联

通用挽幛词

松柏长青、精神长在、音容宛在、福寿全归、一别千古、含笑九泉、长辞盛世、硕德流芳、梓里同悲、人琴已杳、愁云寂寞、云压青松

男丧挽幛词

松柏节操、齿法兼隆、大德流芳、硕德流芳、南极星沉、高风亮节、誉满桑梓、德昭梓里、浩气长存、仁风永存、忠厚楷模、桑梓共悲

女丧挽幛词

母仪千古、母仪不再、母仪足成、母道犹存、懿德犹存、懿训难忘、懿范长留、懿德流芳、慈容苑在、芳容永存、女史留芳、坤仪足成

伯、叔父丧挽幛词

合族同悲、犹子同悲、同室衔悲、悲失乔松

伯、叔母丧挽幛词

痛失慈萱、婺宿夜沉、比儿肠断、犹子兴悲

姑母丧挽幛词

大姑山圯、门楣风冷、姑山失望、姑山倏陨

夫丧挽幛词

痛失良人、夫山雾暗、失仰终身

妻丧挽幛词

断机人去、炊臼梦来、锦机声寂

兄弟丧挽幛词

痛失手足、如折我手、雁行失序、雁行失翼、风寒姜被、杜宇声寂

姐妹丧挽幛词

绝云归妹、不见姐归、姐妹花残、泪洒同根、痛萎连枝、左芬何之

岳父母丧挽幛词

望岳兴悲、丈人峰坠、泰岳峰颓、泰岱云封、吾将安仰、痛失东床、泰山断流、哀及东床、泰水西归、半子无恃、恩同生我、外氏萱凋

舅父母丧挽幛词

渭阳失望、音断渭阳、泪洒西州、痛切西州、宅相增悲、熟襄吾舅

外祖父母丧挽幛词

典型莫仰、如失重闱、难纾母戚

老师丧挽幛词

痛失师表、教诲犹闻、桃李含悲、坐失春风、手泽空存、立雪神伤

好友丧挽幛词

痛失知音、痛殒知心、山阴闻笛、牙琴谁听、他山望断、安得钟期

2.3 挽联

通用联

丹心照日月正气炳乾坤

寿终德望高身去音容存

高风传乡里高节昭后人

松柏长耸翠金柳动哀情

痛心伤永逝挥泪忆深情

天不遗一老人已足千秋

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

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春风何处来

白马素车愁入梦青天碧海怅招魂

滴滴鼓乐滴滴泪声声哀痛声声愁

九泉忠骨留千古一世英名垂万年

明月清风怀旧雨青山碧水念深情

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训杳无声

扶桑此日骑鲸去华表何年化鹤来

悲音难挽流云住哭声相随野鹤飞

永别儿孙功业在长辞人世遗风存

高山巍巍英名不朽清水淙淙精神长存

群山披素玉梅含孝意诸水悲鸣杨柳动伤情男丧通用挽联

椿形已随云气散鹤声犹带月光寒

毕生正直无私一世勤劳可风

女丧通用联

身似芳兰从此逝心如浩月几时回

瑶池旧有青鸾舞绣幕今看白鹤飞

挽父联

百呼不梦严父梦千载难忘养育恩

思亲蜡尽情无尽望父春归人未归

挽母联

人间慈母去天上大星沉

母魂已逝空增泣儿泪常流难报恩

3. 丧礼奇观

历史上,人们处理先人遗体的方法颇多样化,一般是与不同地方和民情惜惜相关。我们较为知晓的有火葬和土葬,可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尚保留着一些特别又传统的葬礼仪式。以下介绍几种较为特别的:

将尸体喂洒飞禽-天葬

不设灵床,不着丧服,坐尸于柜中-柜葬

随牛马车载之于荒野-荒葬

残酷的古代葬俗-殉葬

肉体已死,无须穿衣-裸葬

与大自然融成一体-树葬

将棺材置于岩面或岩洞、岩缝内-悬棺葬

3.1 天葬

流行于藏族的一般平民。死后请喇嘛念经,由专司天葬的“惹甲巴”将尸体搬到一定的地方,再用斧剁碎,伴以酥油、(米咎)粑面,洒喂飞禽。食尽则谓之“升天”。如果多日未食尺尽,则再请喇嘛诵经超渡。今日仍有流行。

3.2 柜葬

流行于蒙古族地区。葬式简单,不设灵床,不着丧服,无棺椁衣衾,亦不祭奠,富裕人家仅制一木板柜,下方上尖,死者着常服,缠以白布,坐尸于中。然后以浮土掩之,富贵者则择地作坟,柜葬其中,外则砌之以砖。贫穷者无力制柜,以柳编筐,裸体或略蔽布,置于筐中葬之。

3.3 荒葬

古时流行于蒙古族。一般为贫穷之家,将死者尸体以牛马车载之,疾驰荒野,不择路,等到尸体颠扑至地,即为安尸之所,三日后往视,如为鸟兽攫食,则以为生前无罪慝,不然,即以为天不见纳,子孙同感忧伤。

3.4 殉葬

是古时流行的葬俗。即以生人或器物从葬。古礼殉葬,用涂车刍灵等明器埋于冢中,亦有用人殉者。《诗秦风黄鸟序》载:秦穆公死,以子车氏之三子为殉葬。孔子谓:“始作

俑者,其无后乎!”自周代以后,以木刻人殉葬。亦有以纸糊院宇楼阁焚之以为葬礼。

3.5 裸葬

流行于高山族。即将死者衣服脱去,裹以鹿皮,然后由亲戚四人抬至山上,展开鹿皮,再将衣服覆在身上。意为肉体已死,不须穿衣,所以奉衣于灵魂,使灵魂穿着。

3.6 树葬

又称风葬。用棺木盛死者尸体,或用柳条、树皮裹死者尸体,然后架棺或尸体于树上作日晒雨打,使尸体腐烂。

3.7 悬棺葬

古时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山区居民。死者入殓后,将棺材置于岩面或岩洞、岩缝内,或在峭徒的岩壁上凿洞插椿,将棺材置于其上,以示尊敬祖先。

4. 禁忌避讳

为华人的丧葬活动中,为了达到祭祀的效果和目的,人们设计了许多禁忌规约。这些禁忌规约,都是不能违反的,否则就会触怒神灵,也是对逝世者不敬。以下是一些较常见的丧葬禁忌:

4.1 忌双日出殡

是古时普遍流行的禁忌习俗。以为双日出殡有死两人的意味,因而出殡时必择单日,忌于双日举行。

4.2 灵前忌猫

是古时普遍流行的禁忌习俗。死者于出殡前,停尸守灵,忌猫接近,认为猫触及或跳越尸体,死者会骤然直立,祸害家人。

4.3 忌理发

是古时普遍流行的禁忌习俗。家中如有人去世,男人在一个月内不得理发、刮脸,一般是在长辈亡故时,由晚辈恪守,以为头发受之父母,先亲去世,留发以示哀痛、孝行与思念。另有地区认为是旨在改变自己形貌,使亡灵不能辨认,以避免灾祸。此外,尚有认为婴儿出生后百日始能理发,否则会有夭折之祸。

4.4 忌泪洒尸身

古时流行于安徽及其他地区的禁忌习俗。家中如有人死亡,为死者穿衣服时忌悲泣,

以免泪洒尸身。否则,认为死者骤然挺立或成僵尸。因而成为禁忌。亦有忌猫经过死者尸体之说,否则会有相同后果发生。

4.5 忌日禁乐

是古代时普遍流行的禁忌习俗。即亲丧(亲亡)之日,忌举吉事,如饮酒作乐等,俗称为“忌日”,或称“忌食”。《礼记-檀弓上》云:“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此乃礼仪与人伦之常,历代相沿成俗,今日仍然流行。

4.6 忌正午出殡

是流行于黎族地区的禁忌习俗。黎人家中如有人去世,多于上午死下午葬,或下午死次日葬,在家停尸时间甚短,但忌于正午时分出殡。认为违忌时会招致凶灾。

4.7 忌棺从门出

是古时满族地区流行的禁忌习俗。认为门是供人出入之所,忌死人通行,否则以为不吉,因有从窗户出棺的习俗。 4.8 忌火葬是古时藏族地区流行的禁忌习俗。藏族大活佛,大喇嘛或部落头人去世时用火葬。亦有不分男女或尊卑普遍均用火葬的。但是,在田禾生长的季节里则禁忌火葬,如犯忌时,认为会收成无获,人畜遭灾。

5. 祭奠礼仪

丧葬礼,是整个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项仪式,它表示一个人走完了自己的全部旅程。自古来,华人丧礼繁杂且隆重,其核心所注重的并非仪式或陪葬品,而是一种重人伦的丧礼精神-慎终追远。以下所列明的是现今城市居民普遍采用的丧葬祭奠礼仪方式,其程序如下:

5.1 送殡仪馆

丧家用电话通知殡仪馆或死者生前所在单位派车接送死者家属护送尸体去殡仪馆。由馆方专业人员为死者修容更衣,使死者保持安详整洁的仪容,以减轻亲友悲痛之情,同时进行冷冻防腐。

5.2 亲属带孝

一般只是死者的近亲带孝,按死者性别男左女右以黑布缠于一臂,不再穿服戴孝帽了。

5.3 报丧

通知近亲好友,使能奔丧。 5.4 发出讣告人死后两三天内向亲友和社会报告死者姓名、死亡原因、时间、地点和举行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仪式的时间、地点。

5.5 举行追悼会

追悼会会场要布置得庄严肃穆。会场正中墙上悬挂蓝布横额,上贴“XXX追悼会”。两侧摆放花圈和悬挂挽联、挽幛,花圈中贴上一个较大的奠字,两边分别挂上死者头衔和送花圈者具名的长白条纸。参加追悼会的人要臂带黑纱或胸佩小白花。追悼会仪式一般为:

⑴追悼会开始,全体肃立。

⑵奏哀乐,鸣炮。

⑶向遗体致敬、默哀。

⑷致悼词。

⑸宣读唁电、唁信及送花圈、挽联、挽幛的名单。

⑹家属代表讲话。

⑺向遗体告别,列队慢步经遗体前并鞠躬。

⑻秦哀乐,鸣炮,散会。

5.6 火化

举行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后,即进行火化。

5.7 骨灰处理

火化之后,将少许骨灰盛入骨灰盒内的塑料袋中,再装入骨灰盒里。骨灰盒可寄放在殡仪馆专设的存放大厅内,也可以带回家中保存或营建坟墓安葬,有的则埋入墓地,有的遵照死者遗愿将骨灰撒向江海大地。

5.8 家中纪念

追悼或向遗体告别并火化之后,丧事即已办告一段落。遗属清理挽幛、挽联及其他祭品,分给子女留作纪念和作为日用物品。一般在家中厅房悬挂饰以黑纱的死者遗像作为纪念,保持一年。

5.9 清明祭扫

每到清明时节,亲属到殡仪馆看望和擦净骨灰盒,以表对先人的思念,也有将骨灰盒从厅堂领出置于空地上,以死者生前喜爱的菜肴饭食进行祭祀,并鸣炮鞠躬致敬。也有作

中国重要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简介(最新版)

最新版中国重要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简介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根据著名作家茅盾同志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而于1981年设立的,是中国文学界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至今已颁发到第九届。从2011年起,由李嘉诚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1971-1981)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东方》魏巍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版 《将军吟》莫应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芙蓉镇》古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1982-1984) 《黄河东流去》李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沉重的翅膀》(1984年修订本)张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版 《钟鼓楼》刘心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1985-1988) 《平凡的世界》路遥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1987、1988年版 《第二个太阳》刘白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少年天子》凌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获奖名单 《浴血罗霄》肖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金瓯缺》徐兴业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8) 《战争和人》(一、二、三) 王火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鹿原》(修订本) 陈忠实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门柳》(一、二) 刘斯奋中国青年出版社 《骚动之秋》刘玉民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0)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儿童的观察和语言分析世纪的美国社会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 2 The Tragedy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 3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 4 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 5 An Image of Eternal Charm—An Interpretation of Scarl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 6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7 探讨美容化妆品翻译技巧--以安利雅姿产品为例 8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9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 10 英汉动物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意义及翻译 11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 12 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 13 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 14 称呼语中的语码转换解析 15 The Basketball Cultures of China and America 16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17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8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 19 从依恋理论看《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性格的形成(开题报告+论) 2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1 浅析莫里森名作《最蓝的眼睛》中查理的性格特点 22 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哥特式特征分析 23 24 An Analysis of Memoirs of a Geish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t Feminism 25 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 26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 27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从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看媒体市场营销 28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哈佛校长德鲁?福斯特的演说词 29 论英汉动物隐喻的异同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30 网络英语词汇探究 31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32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形象分析 33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 34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35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 36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 37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tertainment News Reports Viewed from the Stylistic Perspective 38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39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 40 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

中国丧葬的民俗

丧葬的民俗 第一节:丧葬民俗概述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死亡与诞生一样是人生中的大事。丧葬民俗就是人们如何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远古时代,人们对死尚无认识和理解,因此弃尸而去,置之不理。至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开始有了灵魂的概念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丧葬民俗,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丧葬礼俗。我国古代《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对我国古代的丧葬民俗有着详细的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沿袭无大变。 (一)主要的葬法 1、土葬: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汉族自古以来实行土葬。它与农 业社会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寓意入土为安。 2、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古代盛行于羌族、藏族、女 真族等少数民族。因民族不同,火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与人们崇拜火神,寓意走向光明。 3、水葬:我国康藏地区和沿海地我古有水葬之俗,此葬法污染水源,故行之甚少。 4、天葬:包括鸟葬、树葬、风葬等。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 (二)葬式:指安置尸体体位、姿势的方式方法。各民族基于不同的信仰观念,有不同的习俗。 (三)葬制:单身制、夫妻合葬、家族聚葬、公墓聚葬、按等级而葬(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事死如事生)。 第二节中国的丧葬民俗 一、汉族的丧葬民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哈密顿路径规约到最长路径及其他不常见规约问题

T-79.5103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Theory,Autumn2011 Tutorial41(8) Problem1 LetΣbe a?xed alphabet.A codingκis de?ned to be a mapping fromΣtoΣ(κis not necessarily one-to-one).For a string x=x1x2···x n∈Σ?, de?neκ(x)=κ(x1)κ(x2)···κ(x n).If L?Σ?is a language,de?neκ(L)= {κ(x)|x∈L}.Without loss of generality we also assume that the Turing machine speci?c symbols and are mapped to themselves and no other symbol is mapped to them. The goal is to show that NP is closed under codings,that is,if L∈NP is a language andκis a coding,thenκ(L)∈NP. A Proof Letκ:Σ→Σbe a coding and L∈NP a language.Now let M= K,Σ,?,s be a non-deterministic Turing machine deciding L in polynomial time(since L∈NP,one must exist).We now construct a non-deterministic Turing machine M decidingκ(L)as follows.Given an input x =x 1x 2 ...x n , M ?rst non-deterministically guesses a string x=x1x2...x n and then de-terministically checks thatκ(x)=x (remember that the coding is given). The machine M then executes M on x as a subroutine and says“yes”(“no”) i?M says so.Clearly,if there is a string x∈L such thatκ(x)=x ,then and only then M accepts x .Therefore M accepts x i?x ∈κ(L).Since M runs in(non-deterministic)polynomial time,κ(L)∈NP.Thus NP is closed under codings. A Non-Proof To learn a lesson,we show a construction that does not work.Letκ:Σ→Σbe a coding and L∈NP a language.Now let M= K,Σ,?,s be a non-deterministic Turing machine deciding L in polynomial time(since L∈NP,one must exist).De?ne the non-deterministic Turing machine M = K,Σ,? ,s such that q,σ,q ,ρ,D ∈?? q,κ(σ),q ,κ(ρ),D ∈? . That is,we choose M to be the“coding”of the machine M. First,the following can be shown by a simple inductive argument on the length of the computation:If the input for M is x and the input for M is κ(x),then if M can perform a transition sequence s,σ,q1,ρ1,d1 q1,ρ1,q2,ρ2,d2 ··· q n?1,ρn?1,q n,ρn,d n

(全英文论文)分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英雄主义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开题报告+论文) 2、(英语毕业论文)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3、(英语毕业论文)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4、(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5、(英语毕业论文)一个女性的悲剧—从人性角度浅析苔丝的悲剧 6、(英语毕业论文)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7、(英语毕业论文)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8、(英语毕业论文)《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9、(英语毕业论文)Study on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in Literature Works 10、(英语毕业论文)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11、(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 12、(英语毕业论文)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13、(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14、(英语毕业论文)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15、(英语毕业论文)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16、(英语毕业论文)从《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中狼的意象比较中西方生态意识(开题报告+论文) 17、(英语毕业论文)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史书目

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史书目 四大名著是必读的经典,每个人都知道的。除此之外,选了以下若干种,没有先后顺序,随意排列如下: 1、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中国人应知中国的历史。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他没有像教科书那样堆砌历史事件,其独特的“大历史”观,让读者读得很轻松,感觉很新鲜,又能把握历史的全貌。 2、高罗佩《大唐狄公案》高罗佩是一个荷兰外交官,疯狂地迷恋东方文化。不过他可不像大山之类的只会唱唱歌、说说相声,他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能用汉语写做诗文,甚至对中国文化、长臂猿都有研究,出过专著。《大唐狄公案》是他写的一系列关于狄仁杰的侦探小说,是西方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狄仁杰因此在西方家喻户晓,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不光侦探故事写的精彩,里面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东西,写得比中国人还地道呢,你看了就知道的。 3、金庸《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童话般的幻想;作为一个男孩子,应该有对英雄气概的崇拜。金庸的书有中国最大的读者群,上至学者政客,下至贩夫走卒。书里有历史、有英雄、有爱情、有传统文化,更何况可读性强,恨不能一口气就读完。这样的书岂能不读? 4、房龙《地理》地理课本很枯燥,可房龙《地理》却写得通俗而又有趣味,让你能看下去,这就是这本书的最大优点,也是他的所有书的优点。 5、房龙《人类的故事》房龙关于世界历史和文明史的一本通俗读物,影响甚大。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房龙给了我们一双观看浓澜壮阔的历史长河的眼睛——理性、睿智而宽容。都说历史是枯燥的,看这本书,相信你不会有这种感觉。 6、余秋雨《文化苦旅》虽然我不喜欢余秋雨这个人,也不喜欢他的雕琢与堆砌,但我不得不承认,他的文章很有文化味儿,也得很好,很适合年轻人看。当然,当你书读得再多些,年龄再大些,你可能更喜欢周作人的文化散文。 7、辛丰年《乐迷闲话》这个八旬老人不是音乐家,也不是乐评家,只是一个业余古典音乐迷,却写出了许多音乐家或乐评家们根本写不出的音乐随笔。文章里充满对音乐的真爱,也充满古典音乐方面的知识,喜欢西洋古典音乐的人不容错过。 8、《古文观止注译》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所选文章语言凝练、短小精悍、大多是千古传诵之作。是300年来影响最大的古代散文选本,至今无法超越。这本书里有注释,有译文,可以带你轻松地进入传统文化之门。对于里面喜欢的名篇,是需要背诵的。 9、传世经典文白对照《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应该是符合时下年轻人的口味的,有鬼狐神怪之类的魔幻元素,有各式各样的爱情故事,还有对当时(其实也是现在)社会丑恶的批判。当然这些短小的故事都是典雅精炼的文言文,你觉得吃力的话,可以看这个文白对照本。 10、南怀瑾《论语别裁》《论语》绝对是中国排名第一的经典著作,是中国人的圣经。书中

简述中国丧礼风俗

简述中国丧礼风俗 丧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仪式。有关葬礼的风俗习惯,各地各族大不相同,受宗教信仰以及经济状况的影响,自远古时代我国产生过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鸟葬)、崖葬、悬棺葬、塔葬、海葬、树葬、花葬等多种形式。现今中国汉族人民中,主要存在土葬和火葬两种葬礼风俗。 中国自古便流行土葬,因传统,死后要留全尸,所以人们通常会选择土葬,《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中国的夏、殷等朝代都是采用土葬。虽有各式各样风俗习惯的产生,但土葬仍是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中国人主要的丧葬方式。通常人死后亲属会将死者生前惯用的物品与死者一同埋葬,并同时附加上一些饰品等,目的是为了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富足,这为后世留存下了大量的文物,土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礼仪宏大而繁琐,远古时期人类丧葬极为简单,不建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仅仅是简单的尸体埋葬,这从远古时期出土的墓葬非常简陋可以看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适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形成了独特的土葬礼仪,商代盛行厚葬,不仅殉葬品奢侈,并迫使大量奴隶殉葬。西周时,墓葬大小、棺椁层数、随葬品的种类及多省,都按礼制作了规定。战国中晚期,又产生了以国君为中心的陵墓制度,秦始皇陵于即位后即开始营建,规模巨大。汉代盛兴选择风水的墓地之说,以人殉葬之俗语基本废止,随藜(lí)则以陶器、漆器为主。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渐演变为薄葬。自春秋时开始,出现在墓上封土建坟丘的习俗,汉代以下普遍行之。土葬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礼厚葬。“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要求的葬礼规模足够宏大。汉族人民重视土葬,实行土葬,与悠久的农业文明息息相关,儒家思想认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周礼》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入土为安这种传统的土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造成农村地区土葬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大障碍。封建社会,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雄伟的墓体及其它附属建筑、各种贵重的陪葬品、宏大的仪式,无不彰显着墓主的高贵与威严,极大地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实行土葬,以棺盛尸,掘土为墓,埋棺其中,堆坟立碑。殡葬仪式繁杂,规模盛大,并有浓厚迷信色彩。丧葬仪式程序大致如下: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寿衣(丧服)多采用中国传统服装。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c uò),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的尸体,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

中国传统殡葬观探论

刘冲 (赤峰学院图书馆, 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殡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是民众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反映。在中国传统殡葬观念中,厚葬与薄葬交织更替,构成了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的两条主线。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殡葬与殡葬文化不可或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殡葬习俗人文化特征,逐渐与现代文明日相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殡葬;殡葬观念;殡葬改革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27-02 殡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人们在殡葬观念上以及具体的殡葬行为方式上,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殡葬观念(以儒家、墨家为主),并且厚葬与薄葬交织更替,使中国的殡葬习俗成为文明传承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一、殡与殡葬 殡葬,即殡殓埋葬。周制:利用“属纩”方法确认亲人生命终结,次日举行“小殓”仪式,即在卧室为死者净身着寿衣。第三天举行“大殓”仪式,即在堂前东阶上(即主位)进行入棺仪式。亡人入殓后要停柩待葬,迁柩于西阶(客位),即“殡”。《礼记·檀弓上》记载,“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1]。《说文》:“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2]停柩待葬期间要举行一系列社会性活动以表达人们对于死者的感情。“殡”还可以理解为“埋葬”,如《荀子·礼论》:“三月之殡。”此处的“殡”就有“埋葬”的意思[3]。“葬”有“藏”的意思,如《礼记·檀弓上》:“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4]狭义的殡葬一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的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殡葬活动并不是从人类之初就有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尚处于萌芽状态。“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5],这种比较原始的埋葬方式,谈不上殡葬。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们对待死者便由无意识的处理转变为有意识的安葬,殡葬观念逐步形成。当时的殡葬非常简陋,人死后用荒草包裹好后,埋入土中即可,不用棺椁,不起坟堆,无任何标志。 真正意义上的殡葬活动和是在人类进入氏族社会以后由于“灵魂不灭”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考古发掘证明,在当时的遗址中,对死者遗体有了“化妆”处理(如将遗体染色),死者有了随葬品。这说明氏族社会的人们开始对血缘关系有了认同,对死者的遗体有了保护意识,对祖先有了追念意识。“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6],当人们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性活动来对待死者时,殡葬就具有了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也就产生了殡葬伦理观念。 最早的职业殡葬始于西周,当时从事殡葬工作的人是国家一级的官吏“冢大夫”和“墓大夫”。汉代皇帝指派官员来“典丧事”,东汉时已经有了专门制造棺椁的机构,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载,洛阳“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槨为业,赁輀车为事” [7]。不过当时的殡葬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来操作。殡葬的进一步专业化和火葬与佛教在中国的流行有关。佛教传入中国后,火葬很快得到汉族人认可,寺庙承担殡葬事宜,僧人诵经,为死者超度灵魂。“焚尸之所”,就是寺庙经营的火葬场。由于佛教的日益传播,丧葬活动在民间推广开来。 二、殡葬观念的发展 殡葬文化是传统文明中特殊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人们在殡葬观念上一直承袭着儒、墨两家的两种殡葬观念。儒家所倡导的“礼”和“孝”,构成了整个中国传统殡葬观念的基本内核,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厚葬的殡葬观,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普通民众。孔子主张“慎终追

645规约的问题

645-1997规约 645规约的全称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645——1997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 这样一个通信规约标准应用于载波集抄系统,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 任何一个标准的出台,与小孩出生一样,必须经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痛苦历程。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载波集抄系统在中国大地风起云涌的时候,国内、国外没有一个成熟的通信规约可以套用。国家标准的制定者也不是神仙、救世主,他们在没有足够的产品现场运行经验情况下,也无法闭门造车编造出合理的载波集抄系统通信规约!当时正值多功能电能表大面积推广后期,而载波集抄系统的研制、生产也大多脱胎于这些厂家的产品转型。历史就这样造就了645规约暂行于载波集抄系统的环境! 其实就应用对象与使用条件而言,多功能电能表与载波集抄系统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 多功能电能表是应用于电力系统动力用户的用电监控(就地监控)、计量装备;而载波集抄系统是应用于居民照明用户的计量设备;根据我国的电力营业管理的相关政策,前者必须顾及电压、电流、功率、需量、有功电能量、无功电能量、正向、反向,以及不同时区、时刻的用电参数;而后者只存在正向有功电能量与底度,在未来的分时计价系统中,无非增加一个分时段电能量问题。 而就数据采集的性质而言,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仅适用于就地数据采集与总线数据采集,甚至可以采用基带数据传输;它与载波集抄系统的串口调制数据传输,完全不是一回事! 就通信环境而言,本地数据采集通信环境稳定、干净、衰减小;而载波通信环境衰减大、干扰严重、不稳定!整个一个大翻个! 645规约在载波集抄系统中的套用,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 让我们举几个具体条款说明这个问题: 645规约的电能表地址码采用了6字节12位十进制数,最大数为1万亿。设计本意是为了携带厂家名称与产品型号、序列。这对单点的本地数据采集,无论数据传输速率多低,在稳定、干净、衰减小的环境中,都不会形成任何威胁。但对载波信道,由于通信环境衰减大、干扰严重、不稳定,加上国内载波模块大多采用扩频方式提高信道的抗干扰能力,数据传输速率只有300-600波特;再考虑载波通信过程要采集一个变台下数百乃至上千块载波电能表的数据;就是致命的了! 让我们对一块载波电能表的传输过程进行分析:假设正常表号设置只要3个字节,那么每个表号采用6字节,就多传输了3个字节;假设系统

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中国传统殡葬伦理?简单地说,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与殡葬有关的伦理道德。具体地说,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殡葬道德观念、殡葬道德原则和死亡观的总和。在时间上,大体是从先秦至清未的历史时期。中国殡葬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历史是延续的,殡葬伦理是传承的,对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进行回顾,将有助于我们确立现代殡葬伦理思想。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问题是哲学思考的重点,儒家学派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其伦理思想占有十分突出重要的地位,儒家殡葬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殡葬伦理中也占据首要地位。 第一节儒家的殡葬伦理思想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注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这一概括基本反映了儒学以仁义道德“助人君明教化”的基本特征。 儒学的伦理特征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就表现出来。孔子不多谈“天道”,而重视“人道”。他继承西周以来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总结春秋以来伦理思想发展的成果,建立了仁与礼相结合包括孝悌、智、勇、信、义等道德范畴体系,并引导出“为政以德”的德政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具有哲学意义的中庸思想,也是从伦理道德意义上提出的。他说: “中庸之为德,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因此严格说,孔子是一个伦理学家;我国伦理思想以儒家论理为主干。因而孔子也就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士之儒,有漆雕士之儒,有仲良士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非子·显学》)八派之中,只有孟子和荀子的蓍作流传于世,因而成为孔子之后儒家最大的两大派别。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郁达夫小说鉴赏

写在鉴赏前面 读郁达夫的小说,从《沉沦》到《银灰色的死》,到《茫茫夜》再到《出奔》或者高中学过的《故都的秋》,总是能从他的文字里感觉到淡淡的忧伤,感受到一种悲凉甚至令人窒息的心情,连他笔下的那些关于景色的描写也带着浓厚的忧郁色彩!我想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与自身的身世命运以及受此潜移默化影响的性格情趣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郁达夫的作品更是如此,他可以说是一个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的悲情作家,读他的小说,从他文字当中可以感受到他很多时候似乎都在压抑着自己,在无可奈何地挣扎着……在我看来,我所读懂的郁达夫小说都是比较表面的,因为他的小说不像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家》《春》《秋》也不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郁达夫的小说对于我而言是不易读懂的,而且他的小说大多都是短篇小说,不像老舍他们的长篇小说,长篇小说让我读懂的机率会大些吧!可是郁达夫的《沉沦》以及《茑萝行》等小说看了六七遍了,还是懵懵懂懂,能读懂的仅是他的文字会让人感伤,还有就是可以从中猜测到作者是一个矛盾的人,处于不断地挣扎徘徊中,而在每一次挣扎无果后又有一种几近颓废的色彩笼罩在作者世界里。处在当今这个时代读处在另外一个时代的郁达夫所写的文字,尽管很多都是靠猜测理解,但正因为不易被人读懂,所以才有探讨的价值,而在我眼里,郁达夫不仅是一个悲情作家还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要从他那么多的小说当中挑一篇来鉴赏确实有其难度,为了挑一篇自认为读得懂的作品,不仅得反复看他的小说,还得反复地比较每一篇小说的联系与区别,因为他的小说太多感伤的色彩了,所以我就找了一篇在自己看来不那么感伤的小说《迟桂花》作为我鉴赏的作品。 郁达夫作品《迟桂花》鉴赏 一、篇名理解 1、一开始看到《迟桂花》这个篇名,以为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可是往下看却是一封长信,信中提及的内容跟迟桂花没有多大的联系,这样的篇名首先会引起读者注意,留给读者悬念。等到读完整篇小说,才大概知道原来迟桂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植物,而且有其独特的象征义,文中一共四次提到了“迟桂花”第一次是在“我”在去朋友翁则生家的路上,“心里正在羡慕着翁则生他们老家的幽深,而从背后由吹来了一阵微风,里面竟含满着一种说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气。”作者在这里引出了桂花,而且第一次就被桂花香所吸引,可见对桂花的喜爱之情;第二次是在喝翁家自制的桂花茶时,一句“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饱含深意,又是借朋友之口道出,更是非同寻常;第三次是在朋友祝婚词上说道:“桂花开得越吃越好,因为开得迟,日子也一定经得

丧礼必备

丧礼必备 葬礼的准备工作 中国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和黄色,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随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伴有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 其主要过程有: 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风水师协助。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守孝:按儒教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囿年:就是死者一周年。 三年:就是死者第二个周年。三年后,就可以给故者扫墓了。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及冬至、春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

远动101规约及工程中遇到的问题

远动101规约及工程中遇到的问题 摘要 简要分析02版101规约格式及基本应用实例,就工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加强大家对101规约的理解。 IEC60870-5-101从出版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2001年02版101规约出版以来。我们莱芜是较早应用101规约的地调之一,2002年主站EMS系统iES500上线以来,101规约不断接入。期间经过了多次主分站规约的改造,版本出现了很多。今年8月,作为山东省十一五期间最后一批更换EMS的地调之一,我们莱芜供电公司开始了EMS更换的工作。本次更换,我们调度自动化主站将采用南京南瑞科技公司的Open3000系统,如今上行调试已经结束,下行调试也接近尾声。调试期间,由于对规约的不熟悉,出现了很多问题。作为用户,我就101规约一些常用应用及工程中遇到的问题简要阐述一下。 101规约报文格式: 101数据传输帧格式主要有三种:可变帧长、固定帧长及单个字符帧格式。 可变帧长格式用于主站向子站传输数据或由子站向主站传输数据;固定帧长格式用于子站回答主站的确认报文或主站向子站的询问报文。 可变帧长格式报文如下图所示: 报文示例:总召唤命令报文 ->68 09 09 68 53 64 64 01 06 64 00 00 14 9A 16 固定帧格式用于子站回答主站的确认报文,或主站向子站的询问报文。 具体格式为: 报文示例:(召唤链路状态) M->R:1049014A16 单个字符 E5H 除非有1级用户数据访问请求(ACD=1)或者后续报文将引起溢出(DFC=1)才采用固定帧长帧。

单个控制字符E5用来取代固定帧长肯定确认帧或固定帧长否定确认帧。 控制域格式 RES:备用 FCB:帧计数位: 帧计数位0,1,为了每个站连续的发送/确认或者请求/响应服务的变化位。 帧计数位用来消除信息传输的丢失和重复。启动站向同一从动站传输新一轮的发送/确认或请求/响应传输服务时,将帧计数位(FCB)取相反值,启动站为每一个从动站保留一个帧计数位(FCB)的拷贝,若超时未由从动站收到所期望的报文,或接收出现差错,则启动站不改变帧计数位FCB的状态,重复原来的发送/确认或者请求/响应服务。 复位命令的情况下帧计数位(FCB)清零,从动站接收此命令将帧计数位置零,并期望下一次的从启动站到从动站的传,其帧计数位(FCB)为1,帧计数有效位FCV为1。 FCV:帧计数有效位: FCV=0表示帧计数位FCB的变化无效。 FCV=1表示帧计数位FCB的变化有效。 DFC:数据流控制位: DFC=0表示从动站可以接收后续报文。 DFC=1表示从动站接收后续报文将引起数据溢出。 从动站向报文启动站指出一个立即的连续的后续报文将引起缓冲区溢出。 ACD:要求访问位: 有两种级别的报文数据,名称为1级数据和2级数据; ACD=0从动站无1级用户数据要求传输; ACD=1从动站要求传输1级用户数据。 1级用户数据传输典型地被用于事件传输或者高优先级报文的传输,2级用户数据典型地被用于循环传输或者低优先级报文传输

赏析《静静的顿河》

外国文学史作业赏析《静静的顿河》 姓名:贺康虹 班级:中文1001班 学号:201002040113

赏析《静静的顿河》 一、文本创作历程及取得成绩简介: 《静静的顿河》共有四部,是作者肖洛霍夫在十四年间完成的,四部文本分别于一九二八、一九二九、一九三三、一九四零年出版。第三部文本与第四部文本发表时间间隔较长,是因为作者在发表第三部文本之后遭受到了不少苏联文学家的评判,甚至被称作是“异见分子”、宣扬“富农思想”、“布尔乔亚的同路人”。这使得肖洛霍夫的创作之路变得艰难,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真金不怕火炼,在一九四零年发表之后,在一九四一年年获得“斯大林奖金”。(注:布尔乔亚,是资产阶级的另称,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布尔乔亚是资产阶级中富有阶级。斯大林奖金:是前苏联在1939年人民委员会设立的,从1941年起开始颁发,一年度一次,旨在鼓励在文学和科技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其奖金共分为三等:10万卢布、5万卢布、2.5万卢布。)1965年,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肖洛霍夫在描写俄罗斯人民生活中一个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 二、作家生活经历和文本关系: 肖罗霍夫1905年出生在顿河旁边的村庄,他的大半生都在顿河边度过,所以他深深地爱着葛利高里这片土地,深深地爱着这条母亲河,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在文本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正是他对这片徒弟的深爱,才能使得文本中的情感如此贴近生活,如此真挚。肖罗霍夫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期,他见证了历史的巨变,俄国国内战争,俄国卫国战争,世界大战,在这几场人类大战中,始终有一个主题——阶级斗争,这种斗争是残忍的,有的人为了这些战争死得其所,所得重如泰山,可惜的是,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就那样无声无息的走了,就那样的走了,这些战争甚至是反人道主义的。作者以上的这些生活经历都在文本中又体现,我觉得“生活就是作品的奶妈”,这话不假,一个人要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必须紧紧依偎在生活这个奶妈的怀抱里,汲取营养。《静静的顿河》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金,它自然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这种金子的来源就是肖罗霍夫的生活经历,他生长的土地养育了他,更是给予了他创作的源泉。 三、文本的叙事特色和语言特色: 作者文本叙述的主线索是主人公葛利高里的爱情及其一生。在我看来,肖罗霍夫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他把顿河旁边的村庄故事和在参加军营故事相互穿插,而这两种故事之间的转换,作者并没有做特殊的处理,只是以简单的章节进行转换,我觉这种故事转换方式并不够巧妙。《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情节转换就比较巧妙,比如有一个片段,写的是新月去北大上学散文情景,作者想要把文本镜头转回到新月的家中,他并不是通过简单的镜头切换,而是通过在北大有个建筑名叫“博雅”,而新月家的住宅就叫做“博雅”宅,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开始叙述新月家的故事了。故事的开始,会有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这个故事发生地点的环境描写,通过环境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所要叙述的故事发生的环境,或者是这个环境的美好,或者环境的恶劣,都和故事内容相符合,这种环境之下的故事更加深入读者之心。除了对环境的描述,对与人物描写,肖罗霍夫也有很妙的手法,文本中每次出现一个新人物,都会对其外貌进行描写,这种描写由两种手法表现出来,第一种直接是作者的描述,第二种是通过文本中其他人物之口来进行描述。作者在叙述文本故事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加进去许多歌曲,这些歌曲多是

民间葬礼习俗

民间葬礼习俗 传统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民间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有的在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在病人的房间门后扎一把刀,还在罩顶上摃一个箩子,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要在院坝边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还要放火炮恭送“无常”。有的还要请僧道“开路”、“开咽喉”。开路即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还有的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也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民间在办理丧事时,通常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生前报病 生前报病又叫送活信。在自己的祖辈、父辈等病危期间,晚辈要亲自前往自己的亲戚家(一般指长辈)报病。即报生病时间和患病情况,曾经过哪些医院、医生诊断治疗。并说明因病情严重,治疗效果很差,现已病危。 (二)、死者入殓 1. 烧落气纸 人死后孝氏或帮工即时在院坝边烧落气纸钱,放落气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