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外交人员及机构名称沿革述略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实

戚继光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戚继光组建“戚家军”,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
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
清朝前期,为巩固统治,清王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实
历史时期
对外交往史实
代表人物
典型事例
秦汉时期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促进了中国与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Fra bibliotek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岛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
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未果而还
-
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超过前代,南宋时与五十多个国家通商,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国际大游历家的出现
汪大渊、郑和等
元朝汪大渊、明朝郑和等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
郑和下西洋
郑和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
玄奘西行印度
玄奘
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并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传播
遣唐使的往来
-
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等
宋元时期
海上贸易的繁荣
宋朝接待外国使臣的机构

宋朝接待外国使臣的机构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朝代,也是一个重视外交交往的时期。
宋朝接待外国使臣的机构主要包括朝廷的官署和相关的行政部门。
首先是负责接待外国使臣的机构之一——左司门。
左司门是宋朝朝廷内外使节接触的门户之一,是直接负责外国使臣接待的机构。
左司门下设三班,分别负责宴饮、礼仪和翻译工作。
其中,宴饮班主要负责各国使臣的宴请工作,包括制定宴会规模、菜单、座次等;礼仪班主要负责外国使臣到京城后的礼仪安排,包括参拜皇帝、进贡物品等;翻译班主要负责外国使臣和朝廷官员之间的口译翻译工作,通常由通晓各国语言的官员担任。
其次是掌管外国使节安全事务的机构——门下省。
门下省是宋朝朝廷内的一个重要行政机构,负责接待外国使臣时的安全事务。
门下省设有门下右司和门下侍郎,前者主要负责外国使臣的安全护卫工作,后者主要负责外国使臣的住宿、饮食及其他生活起居安排。
同时,门下省还负责审查外国使节的文书、礼物,并向朝廷报告相关情况。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机构是通事舍人。
通事舍人是宋朝朝廷官府内设立的专门负责与外国使臣交涉的官员。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外国使臣和官府之间的交流沟通。
通事舍人一般由通晓外语、国际事务经验丰富的官员担任。
在外国使臣到京城后,通事舍人会向他们介绍朝廷的礼仪规矩、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并协助他们办理会见朝廷高官的事宜。
此外,宋朝还设有一个专门负责外国使臣接待的区域——宣德门外的外国使馆区。
这个使馆区是特地为外国使臣准备的居住区域,使臣们在此居住期间能够互通有无,方便交流。
使馆区内设有行宫式建筑、花园、宴会厅等设施,并由朝廷专门负责管理和维护。
总的来说,宋朝接待外国使臣的机构主要包括左司门、门下省、通事舍人和外国使馆区等。
这些机构在处理外国使臣的接待事务和外交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外国使臣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展示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视和开放姿态。
外交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1796年英国的伯克首先使用了diplomacy一词
The full study of diplomacy, however, requires knowledge of its evolution. The history of diplomacy helps to explain what it is and where its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 came from but more than that, it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rucial interplay between the capacities of the diplomatic machine and the need to the actors using it at any given moment. Its history will explain its contemporary capacities;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it can and does respond to the current needs of the user determines the next stage of its history. This is a different kind of history from the history of diplomatic 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oes not try to elucidate the ebb and flow of diplomatic exchanges between parties, most often the states, the motives of the parties or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The history of the machinery of diplomacy is concerned with its evolution as an institution, with its physical arrangements and with the emergence and subsequent refinement of a fully fledged diplomatic profession whose members have defined rights and duties.
高中历史中国外交知识点

高中历史中国外交知识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中国外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以下是高中历史中国外交的一些知识点。
一、秦朝外交在秦朝时期,外交主要集中在对外战争和政治联盟两个方面。
秦国曾多次与其它国家交战,如赵国、楚国、韩国等。
同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采取了一些政治联盟的做法,如杀大臣、焚书坑儒等,以加强政治统一。
二、汉朝外交汉朝时期,随着国家的强大和领土的扩张,中国的外交也逐渐走向成熟。
外交手段主要包括外交婚姻、宴请使节、贵重礼品赠送等。
汉武帝时期还采用了“和亲”政策,即与匈奴的亲王结婚以达成和平。
三、唐朝外交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外交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唐朝的外交手段主要包括派遣使节、互送礼物、排斥侵略、联合抗祸等。
唐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的贸易和外交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四、宋朝外交宋朝虽然国势逐渐衰落,但在外交方面也有不少亮点。
宋朝时期,外交主要集中在与辽、西夏等北方民族的关系上,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与南亚国家的外交活动。
宋代的外交手段主要包括使节互访、贸易联盟、赠送礼物等。
五、元朝外交元朝时期,外交手段更加多元化,不仅有笔附的交通船,也有民间商队。
元代的外交手段主要包括使节互访、贸易联盟、盟约和加入军队。
元代崇尚“蒙古文化”,其特有的“邦交制度”使其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更加稳定。
六、明朝外交明朝时期,外交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明英宗建立了与越南、朝鲜之间的关系。
明朝开始对外派遣使节,为我国外交史增添丰富的内容。
明朝的外交手段主要包括使节互访、贸易联盟、与蒙古、朝鲜缔结同盟等。
七、清朝外交清朝时期,外交活动呈现出“闭关锁国”的特点,外交手段主要包括虚威实射和巨额贡品的支付。
如康熙帝治下的“满洲八旗”制度加强了朝鲜与中国之间的同盟关系。
此外,乾隆帝的“游幸南海”也成为清代外交的一个重要事件。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高三专题复习总结讲义(八)——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变迁与大国地位

高三专题复习讲义(八)——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变迁与大国地位【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与具体国家、地区的关系1、与朝鲜关系:汉朝①东汉时期,我国同朝鲜半岛各国的关系密切。
②汉朝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不少朝鲜人开始使用汉字。
③朝鲜的名马特产也运到中国。
隋朝: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唐朝①许多朝鲜音乐家到长安,朝鲜音乐受到我国欢迎,唐乐中就有高丽乐的部分。
②朝鲜人频繁地到长安留学,新罗留学生非爱好唐诗。
③新罗工匠吸收唐朝手工业的优良技术,织品精美。
④朝鲜输入唐的有牛、马、麻、人参等。
唐输入朝鲜的有丝绸、瓷器、茶叶、药材、书籍等。
南宋:对外贸易东达朝鲜。
2、与日本的关系:汉朝①西汉时,日本30多个小国和汉朝来往。
②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汉倭奴国王”金印。
③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在汉代传入日本。
唐朝①日本派“遣唐使”13次,留学生很多。
②阿倍仲麻吕和李白、王维建立了深厚友谊。
鉴真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
③唐文化在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文学、日常生活方面对日本影响很大。
马球、足球、围棋。
南宋:对外贸易东达日本。
明朝: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
3、与印度的关系:汉朝: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唐朝:①唐太宗时,互派使者通好。
②中国造纸术和文化典籍传到天竺,天竺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
③“玄奘西游”成为研究印度半岛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
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印度。
4)与西亚的关系:①汉朝丝绸之路通过西亚地区。
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②7世纪,一位波斯国王和王子先后居住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唐朝各地。
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源源运往波斯,再转销到欧洲。
③大食往唐朝派使节30多次。
大食商人留居中国,有的在唐政府任职,有的通过科举中了进士。
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非洲和欧洲。
④元朝时,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传到阿拉伯。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简表

Ⅰ.①秦汉之际,大量中国人往朝鲜半岛避难。
汉时,半岛南部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见武帝、光武帝。
其中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
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朝鲜输檀弓、果下马入中国,中国传给铜镜、漆器、铁器等。
Ⅱ.①西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遣使经朝鲜半岛赴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遣使朝汉,受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中国传给铁器、铜器、丝帛等。
Ⅲ.两汉时期中越联系密切,越南输象牙、犀牛、珍珠入中国,中国传给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等。
Ⅳ.①西汉以前,中国丝绸少量转贩至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张骞使西域后,汉与西域联系渐频,沟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②丝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交佛教经中亚由丝路传入中国。
③汉武帝时“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自广东沿海始,西至孟加拉湾沿岸,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Ⅴ.西亚安息国经陆上丝路与汉频繁交往,又经海上丝路在汉与大秦之间转贩丝绸,大获其利。
Ⅵ.①丝路西端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汉朝都想直接交往,但受安息等国之阻。
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往使,至条支海(波斯湾)则止,不达。
②后大秦经海上间接地与汉进行丝绸贸易。
《后汉书》载,大秦安敦王朝遣使于166年来汉,献象牙、犀角等物给桓帝。
这是正史所载中欧最早的直接往来。
★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①物质基础:汉朝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大。
②政策:汉的对外政策。
③交通:张骞、班超开辟发展了中西交通。
④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这与对外关系发展互为因果。
Ⅰ.隋唐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东达朝鲜,西通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多国。
海路自登州、扬州出,东到韩国、日本;自广州出,西至波斯湾。
Ⅱ①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往来频繁,来唐留学生以新罗人为多,如崔致远。
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馆”“新罗坊”。
②新罗立国参用唐制,设国学,教儒学。
③新罗人从唐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制铜技术。
第一章外交的起源及其演变

• 公元768—814年,法兰克王国逐渐吞并了其 他国家,建立了囊括西欧的查理曼帝国,并且 在公元800年由教皇利奥三世(Leo Ⅲ,约 750—816年在位)加冕称帝,史称查理大帝。 整个欧洲似乎又成了一个帝国。罗马皇帝成为 世俗世界统治者,教皇成为精神世界统治者。 查理曼帝国承认封建领主在所辖地区的政治权 力和司法权力,这是后来出现私人战争权和私 人外交的根源。
一、古希腊时期
•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地区形成了大 约200个城邦国家。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一些公认的外交准则。如通 过仲裁解决争端,不经宣战不能开战, 使节不可侵犯,寺庙中的人不可以杀害, 战场上的死者无论敌友一律掩埋等。
同盟会议与古希腊国际社会。
• 在外交方式上也有所发展,其中最主要 的就是“同盟会议”的设立。具有共同 利益的国家结合在一起,各国一律平等, 每个国家选派一名正使和两名副使出席 会议,每个国家有两票投票权。同盟会 议决定宗教、战争、仲裁、缔约等重大 问题。最初参加的国家有12个。同盟会 议在共同外交规范的基础上,实际上形 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社会。
第一 节 中国古代外交
一、春秋时期:早期的外交惯 例
• 盟会 是一种国际会议。 • 聘问 有关修好、庆贺、吊唁、 通报情况、解答质疑探听虚 实等。一般派大臣前往。 • 质 表示信任。
二、战国时期:外交战略的出 现
战国时期的变法与合纵连横
• 合纵连横:韩非子《五蠹篇》曰: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 横者,事一强而攻众弱也。” • 苏秦、张仪 • 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在于系统的 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出现
• 公元843年,查理曼帝国正式分裂为东、 西、中三个法兰克王国,奠定了现代德、 法、意三国的基础。封建割据加强,王 权削弱,出现了中世纪特有的现象—— 私人战争权和私人外交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4月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Apr.,2004
第22卷第2期 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 Vol.22No.2①
中国古代外交人员及机构名称沿革述略陈彦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广东广州510420)[摘 要]外交机构是一个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部门,我国的外交机构与中华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个朝代中,外交事务作为国家政务的重要一环,外交人员都由专门的中央机构和相应的地方机构管理,不同的历史时期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名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关键词]古代;外交机构;名称;沿革[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4)02-0072-02
外交官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他们运筹帷幄、誓死强辩、临危不惧,最终运亡为存,使本国转危为安。在对外交往中,外交人员的作用及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在历朝历代,外交事务作为国家政务的重要一环,外交人员都由设有专门的中央机构和相应的地方机构管理,具体外交任务的完成也需要其他机构的协助配合。不同的历史时期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名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简单考察,敬请方家斧正。一、先秦时期夏代以前的氏族时期,国家尚未形成,散居于各地的部落为了某种共同的利益组成部落联盟,联盟中的各个部落必然经常保持联系,联盟中的首领也需要不断的向各个成员部落发布命令和采纳建议,《史记・五帝本纪》:“龙主宾客,远人至……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又“舜曰:龙,……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唯信。”《正义》:孔安国:“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龙”负责部落内外上下之间的政令传达接待宾客,这一项任务被称为“纳言”,即是早期的外交官。夏禹时据说曾有大规模的朝觐活动,《左传・哀公七年》记季康子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万国”可能是夸大的数字,这里的“国”可能只是一个部落,“禹”接受“万国”的首领或部落代表的晋见礼品“玉帛”,这是一场规模很大的外交活动,有盟会性质,这里“禹”可以看做是一位部落盟主,在“涂山”主持召开了一次部落联盟大会。这种大规模的会盟活动必须事先经过各部落间周密的联系商讨,这些联系商讨现在称为“外交磋商”。在传世文献上,殷商时期没有出现作为官职的“外交官”,但是,具有外交含义的“史”“史人”“使”“来”等却在甲骨文中常常出现。甲骨文中,“史”“使”“事”三个字的写法相似,在如今整理出来的甲骨文中,据本人统计,含有“史”“使”的句子有232条之多,其他与外交相关的卜辞也有数百条。如:贞使人于岳。(5519)贞勿使人于岳。(5521)贞勿使人于我。(5527反)贞使人于新。(5528)王勿使人于氵止……(5530甲)王使人于氵止若。(5530乙)使人于望。(5535)贞使人于唐。(5544)贞使人于氵止。(6357)“望”“唐”、“氵止”均为殷商西部方国。可见,在商代已经明确出现了从事外交工作的使者。西周时期的外交官称为“行人”。“行人”作为外交人员明确提出来是在《周礼・秋官》中,“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可见,行人是西周迎待诸侯宾客之官。春秋时期,随着王纲解纽,宗法制的衰落和诸侯国实力增强,各诸侯国由周王朝属国地位渐变成一独立主权之国,亦需具备外交官,以沟通各国。此时外交官或为专职,或由国家执政大臣或王室重要成员兼任。外交官在春秋时期有多个名称,如“行理”,《国语・周语中》:“行理以节逆之。”韦昭注:“理,吏也。逆,迎也。执瑞节为信而迎之。行理,小行人也。”又称“行李”,《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刘文淇《疏证》:“顾炎武云,古者谓行人为行李,亦曰行理。朱骏声云,李读为使,或读为吏,假借字形声俱近。杜注,行李,使人。”外交官在春秋时期一般通称为行人。如《春秋・襄公十一年》:“楚人执郑行人良霄。”《左传》:“书曰‘行人’,言使人也。”《国语・晋语八》:“秦景公使其弟金咸来求成,叔向命召行人子员。”韦昭注:
“行人,掌宾客之官。”战国时期朝聘与遣使外交并行。各国官制不同,负责外交的官员也有差别。如秦国的“相邦”、“御史”、“行”、“谒者”都参与外交事务;楚国则有“令尹”、“左徒”;齐国外交官制较完备,由“诸侯主客”、“行人”和“谒者”等官员负责;赵国有“相”、“御史”、“行人”;魏国有“相国”;韩国有“典冠”;燕国有“相国”参与其事。除各国固有官员参加外交活动外,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是专业使者的出现。这些专业的使者即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他们把游说各国君主,
推行自己外交主张作为专门的职业,这些纵横家的前身就是行人,《汉书・艺文志》:“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
‘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二、秦汉时期秦代负责外交的是典客和典属国。《通典》卷二十六《职官八》:“秦官有典客,掌诸侯及归义蛮夷。”秦代有典属国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可知“典属国”是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外交官员。汉代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为大鸿胪和尚书主客曹。《通典》卷二十六《职官八》:“秦官有典客,……汉改为鸿胪。……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又更名其属官行人为大行令。”关于“鸿胪”的含义,韦昭注云:“鸿,声也。胪,附皮。以言其掌四夷宾客,若皮胪之在外附于身也。”尚书主客曹为汉代另一负责外交的机构,关于“尚书”的含义,《宋书・百官志》:“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尚犹主也。”关于“主客尚书”的设立,《汉官仪》:“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主管外交的机构主要是鸿胪寺和客曹尚书。三国承汉制,魏、蜀、吴三国皆有大鸿胪。魏国:《三国志》卷九《魏书・诸夏侯曹传》:“爽诛,征玄为大鸿胪,数年徙太常。”蜀国:《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谷阝传》:“杜琼字伯瑜,……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吴国:《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嗣主传》:“宝鼎元年正月,遣大鸿胪张俨、五官中郎将丁忠吊祭晋文帝。”西晋设大鸿胪,《晋书・职官志》:“太常……大鸿胪……,
皆为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员。”东晋时省置无恒,
《宋书》卷三九《百官志上》谓,“晋江左初省,有事则权置,事毕即省。”南朝前期继续东晋的状况,宋、齐两代,《南齐书》卷一六《百官志》:“有事权置兼官,毕乃省”。直到梁武帝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复置大鸿胪,《梁书》卷二《武帝纪中》,是年“诏
复置宗正、太仆大匠、鸿胪……仍先为十二卿”。此时大鸿胪改称鸿胪卿,去大字。陈承梁制,设鸿胪卿。北朝与南朝情况差别很大,北魏前期已设大鸿胪,《通典》卷二十六《职官八》:
“后魏曰大鸿胪。”《册府元龟》卷九六三《外臣部・册封一》载,
拓跋焘延和二年(公元433年)“诏兼大鸿胪卿崔颐”拜杨难当为南秦王。北齐官制,多循北魏,《隋书・百官志中》:“鸿胪寺,
—27—①[收稿日期]2003-12-06 [作者简介]陈彦辉(1973-),男,吉林长岭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文系助教,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统典客、典寺、司仪等。”北魏改大鸿胪为鸿胪寺,为九寺之一。北周依周官改制,设蕃部中大夫和宾部中大夫负责外交。《通典》卷二十六《职官八》:“司寇有蕃部中大夫,掌诸侯朝觐之叙,有宾部中大夫,掌大宾客之仪。”在客曹尚书设置方面,魏承汉制,设客曹尚书,《晋书・职官志》谓,“及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曹尚书……及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而无五兵。……及渡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可知魏及西晋初皆有客曹尚书,及太康改制则省,东晋则无。南朝刘宋与南齐皆设主客曹,隶于左仆射,《宋书・百官志》“左仆射领殿中、主客二曹。”梁、陈皆设尚书主客郎,《梁书・萧介列传》:“萧介,……十二年,转主客郎。”北魏前期设主客尚书,后改为尚书主客曹。四、隋唐五代时期隋代负责外交的机构谓鸿胪寺和谒者台。隋初设鸿胪寺,文帝废,炀帝复置,《隋书・百官志中》:“鸿胪寺,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通典》卷二十六《职官八》:“隋文帝开皇三年,废鸿胪寺入太常,十二年复置。”谒者台,《隋书・百官志上》:“谒者台,仆射一人,掌朝觐宾飨之事。”隋初曾罢谒者,置通事舍人,炀帝时改通事舍人为谒者台之职。唐代由鸿胪寺和尚书主客负责外交。唐沿袭隋鸿胪寺之名,其名称有过几次改动,龙朔三年(公元662年),改为司宾寺;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为鸿胪寺。光宝元年(公元684年),又改为司宾寺;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定为鸿胪寺。主客为尚书四部之一,《旧唐书・职官志》:“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五代时期,官制缺失甚多,史所载甚少,当时官制皆依唐制,则鸿胪、主客亦应如唐,《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录》:“晋天福三年,……晋遣供奉官张匡 假鸿胪卿,……册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新五代史・梁本纪》:“戊寅,封鸿胪卿李崧介国公,为二王后。”《新五代史・东汉世家》:“承钧自李筠败而失契丹之援,……乃拜五台山僧继禺页为鸿胪卿。”可见,五代时期晋、梁、汉皆有鸿胪,依承唐制。关于尚书主客,《旧五代史・列传十九》:“李愚……洎庄宗都洛阳,邓帅俾奏章入朝,诸贵见之,礼接如旧。寻为主客郎中,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可知五代时期,亦依唐制,设主客郎。五、宋、辽、金、元时期宋代负责外交的机构较多,有鸿胪寺、主客郎、客省、引进司、四方馆、东西合门等。宋代鸿胪寺承唐代鸿胪寺之名,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3年)已有鸿胪寺建置,《宋史・礼志》:“太祖建隆三年三月,有司上合班仪:太师,太傅,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30年)并入礼部,二十二年后复置鸿胪寺,《续通典》卷三十《职官八》:“高宗建炎后罢鸿胪寺并入礼部。”宋代设主客郎中、员外郎,隶属于尚书省之礼部,《宋史・职官志》:“主客郎中员外郎掌以宾礼待四夷之朝贡。”宋代又设客省、四方馆、引进司、东西上合门管理外交事务,隶于尚书省,并于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改隶于中书省。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其中枢官制分设辽官和汉官两大系统,辽官称为“北面官”,汉官称为“南面官”。南面官模仿唐、宋制度建立,北面官据契丹族原有制度设立,故南面官有鸿胪寺,而北面官则无,其职能相当的机构为客省局。南面官也有客省。金代不设鸿胪寺,由客省使、引进司负责外交事务。《续通典》卷三十《职官八》:“金不设鸿胪寺有客省使、副使掌接伴人,使见辞之事。引进使、副使掌进外方人,使贡献礼物事。”又《金史》卷八《本纪第八世宗下》:“壬戌,太尉、左丞相完颜过道致仕。以客省使李磐为横赐高丽使。”元承金制,不设鸿胪寺,而有侍仪司会同馆负责外交事务。《续通典》卷三十《职官八》:“元不设鸿胪寺,有侍仪司会同馆属礼部,……其侍仪司掌外国朝觐之礼,……,成宗元贞元年以礼部尚书领馆事遂为定制,……掌诸王诸番各省四方边远使客饮食供帐等事。”又《元史》卷第七《本纪第七世祖四》:“八年三月……甲戌,敕:“元正、圣节、朝会,凡百官表章、外国进献、使臣陛见、朝辞礼仪,皆隶侍仪司。”六、明清时期明代负责外交事务机构主要是鸿胪寺和行人司。明代初年承金、元之制设立侍仪司,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定为侍仪使、引进使,十三年改侍仪使为侍仪司,三十年(公元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