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以貌论人现象的身体美学阐释
古人怎么论美女(四):明、清士大夫的女性美观念

古人怎么论美女(四):明、清士大夫的女性美观念明、清士大夫、文人的女性美观念要点:一、年龄。
以年轻为美,大约以青春为最美:也有人主张不同年龄段,各有长处。
二、容貌。
中国古代最重视容貌美。
头发以黑而有光泽为美;眉以细长而弯为美;目以弯细含笑为美;口以小为美;齿以整齐洁白,形如扁贝为美;脸以鹅蛋形为美;肌肤以白晰柔嫩为美。
所谓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唇红齿白者便是美。
三、体态。
先秦至唐,大体以体长个高为美,所谓颀硕丰艳之立美。
宋至清,多以体材适中为美,"修短得中,襛纤合度","不肥不瘦,长短适宜"是最理想的身材。
腰以纤柔为美,所谓"杨柳细腰";手以纤细柔嫩为美;足以纤小正直为美。
整个体态,以身材苗条而肉体丰满,体态轻盈、舒徐优雅如弱柳临风为美。
中国古代女性美标准中,一般不太注意身体的曲线美及身体各部位的比列,而以体态婀娜多姿为美。
四、情态。
古代文人才子很注重女性的"态度"美,李渔所谓的"媚态",也有称为"神韵"美的,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韵味",如《美人谱》所说的"嫣然巧笑","临去秋波一转"等;卫泳所说的美女的态、情、趣、神、心等。
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五、修饰。
古代文人一般多主张适度修饰。
修饰要与女性的体貌相协调;要与其家境,经济条件相适应。
这一点于今仍有现实竟义。
六、德、色、才、艺的完美统一。
一些文人,尤其是唐代文人多追求女性的才、艺之美,追求德、色、才、艺的完美统一。
李渔还具体地论述了德、色、才的关系,主张女性应多才多艺全面发展。
清人吴震生,提倡"色期艳,才期慧,情期幽,德期贞"的德、色、才情统一的女性美标准。
与西方国家不同,古代中国人缺乏欣赏人体美的传统,无论男女裸体均被为羞耻之事。
审美意识【先秦审美意识初探】

审美意识【先秦审美意识初探】所谓审美意识,即包含一般所说的美感(审美感受),以及与之相关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心理等等。
审美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地表现在人们对现实(包括自然和社会)美和艺术的感受、欣赏和评论中。
尽管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都包含着一定的美学思想,但是当它还没有通过思维的抽象、分析、研究、概括而取得理论的形态时,也就没有成为美学理论。
本文旨在对有关文字通过训诂,对先秦审美意识进行一种探寻跟简要梳理。
一、美与“甘”“味”《说文解字》:“美,从羊从大,甘也”。
美字的本义,由“羊”“大”二字组成,表现了“羊之大也”“躯体硕大之羊”的意思,或者是表现了对这种羊姿态的感受。
可见最原初的审美意识可以说是源于“羊太”――对形象丰硕、羊毛浓厚、象征旺盛生命力的膘肥体壮的羊的姿态之感受,故而“羊大”这一特殊姿态与美感之间并无关联,原始的审美意识终究起源于“甘”这一味觉感受。
《说文解字》:“甘,美也”。
那么“美”“羊大”“甘”之间有何联系呢?段注说文“甘”字一般作五味(甘、辛、酸、苦、威)之一,意味着“甜”。
所谓“羊大”即“肥硕的羊”其肉味甘的缘故,换句话讲,就是“美”不是表达对于羊大姿态的感受,而是肥硕的羊其肉味“甘”。
“美”字正是为了表达对“甘”这一味觉经验的审美感受,故而可得结论,“美”“甘”二字互训。
《说文解字》“味”,从口,未声,滋味义。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
《史记・律书》“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味”“未”“美”之间又有何联系呢?《荀子・王霸》“口好味”中的“味”与“滋味”“甘味”“美味”同义。
故而,“美”是表现味觉感受的字。
二、美与“色”《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
”《说文解字》“色,颜气也”,段注说文,色为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即颜容之气色。
《荀子・王霸》“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即指所谓“美人”是能“悦目”的视觉对象。
《荀子・王霸》:“口好味,耳好声,目好色,_形体好佚”,足见,“色”已经不是单纯意味着能引起“性欲”的女性或是属于女性的某种特征,单纯的男女交媾并不能成为“悦目”的视觉对象,也就不能产生美感。
浅论中国古典美学视阈中的身体观

浅论中国古典美学视阈中的身体观身体是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其被视作是美的起点,也是实现美的工具。
中国古典美学主张以形体为美,讲究形与神、意象的统一,注重身心合一、气质养成等方面的修炼。
在这样的美学视阈中,身体被赋予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符号意义和哲学内涵。
中国古典美学中,身体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姿态、神态、容貌、气质。
姿态是指身体的动静、姿势和舞蹈中的动作,它传达的信息有很多种,可以表现出人的心情、性格、社会地位等。
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姿态有出世、奔走、拜访、行船、威武等,这些姿态通过画面的构图和姿态的铺排来传达出美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神态则是主要表现人的生活态度、自信和精神面貌,是身体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艺术作品中常常用到以下三种神态:神思、凝神和祥和。
容貌则是指人的面貌特征,如皮肤肤色、五官、头发等,这些都是影响身体美的重要因素,能够突出特殊的美感和形象意义。
气质则是指职业、身份、个人特点等的综合表现,它是身体美的最高表现形式,表现了人的修养和文化修养。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身体被理解为形与神的统一体,形是指身体的实体形态,神则是表现在身体上的非物质的精神力量。
形与神的统一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中,例如《易经》、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中都有相关的表达。
道家强调肉体即是神,肉体和灵魂是纯粹的统一体。
儒家则主张身则体,心则神,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辅相成的,身体是心灵的配合者和表现者,唯有身心和谐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此外,中国古典美学也非常注重身心合一,即身体和心灵的紧密结合和协调。
身体和心灵是一个共有本质的整体,身体活动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身体的状态和口气都与精神上的状态息息相关。
另外,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也有养生和养气的传统,强调通过运动、冥想和调和饮食等方式来达到身心健康和美的目的。
通过热爱生命、养生保健来实现身体美,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总之,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身体观,不仅体现了形与神的统一,更是注重通过修炼养生来实现身体和心灵的协调和统一,并将这种身体美归结于形神合一、气质养成、技艺提高和生命力的表现。
中国“身体美学”一瞥

中国“身体美学”一瞥寇鹏程内容提要:中国文学中的身体形象大致经历了这样五个阶段:一、《诗经》至唐朝:作为仪态神韵的身体;二、宋元到晚清的章回小说:作为性别身份的身体;三、现代文学三十年:作为个性性格的身体;四、1949—1970年代:作为政治革命的身体;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感性生命的身体。
关键词:中国身体美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私人化写作”、“美女写作”、“宝贝作家写作”、“下半身写作”、“身体写作”等概念甚嚣尘上,愈演愈烈。
从卫慧、棉棉到木子美、流氓燕等等,直接描写自己与多个人一见面就做爱的经历,描写自己的月经、性器官等生理现象,那种赤裸裸的身体欲望描写给中国文坛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身体形象”在她们那里成了一个展览品、消费品,一个市场。
这股轰轰烈烈的“身体革命”的潮流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
很有一部分人斥责“身体写作”的堕落,但是,正如陶东风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很少见到有人把木子美等人的所谓身体写作放在文学史的脉络里来审理。
”1确实,我们与其一味地批评“身体写作”是文学的堕落,还不如将其放在“身体的历史”中去研究“身体美学”自身独特的意义。
本文就将以“历史”的眼光来审理一下中国对于“身体”形象的描绘,在这个历史的轨迹中寻找“身体”的意义。
一、《诗经》至唐朝:作为仪态神韵的身体从《诗经》到唐朝,文学作品里的身体形象主要关注的是人物的整体精神面貌,气质神韵。
在惊鸿一瞥似的审美观照中获得一个整体的仪态意蕴,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诗经》中的“美人”,只是用“窈窕淑女”、“有女如玉”、“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宛如清扬”、“颜如舜英”等句子来摄取这个“美无度”的美人整体神采。
它关注的是一种整体的精神面貌、仪态气韵,并没有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更具体的细致描写。
即使是细节描写,也只是说“有美一人,硕大且卷,硕大且俨”,突出其“高大”的整体形象。
《诗经》里最详细的描写恐怕要算《卫风.硕人》了,这里的美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身体美学的概念

身体美学的概念1. 介绍身体美学是指对身体美的研究和推崇,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人们对于身体美的追求可以追溯到古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身体美学的概念也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
本文将就身体美学的概念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2. 身体美学的历史身体美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
在古希腊文化中,体魄修炼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古希腊雕塑中的完美肌肉线条和比例被奉为典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身体美的追求。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身体美学的概念开始从单纯的审美转向了更综合的角度。
还原人体的自然状态、强调身体与心灵的综合性以及尊重个体差异成为了现代身体美学的重要内容。
3. 身体美学的多元化3.1 文化差异身体美学的概念因文化而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身体美的标准和追求有所不同。
如在东方文化中,瘦削苗条被视为美的标准,而在西方文化中,健壮有力更受欢迎。
这些文化差异反映了对身体美的审美观念的多样性。
3.2 性别差异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身体美的标准也存在差异。
在大多数文化中,对女性来说,纤细、曲线优美的身材被认为是迷人和吸引人的。
而对于男性,具有肌肉线条和体魄的体型更符合美的标准。
然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身体美的标准开始变得更加包容和多元化,更加注重个体的健康和快乐。
4. 身体美学的影响因素4.1 媒体和社交网络媒体和社交网络对于塑造和传播身体美的标准起着重要作用。
广告、电影、电视剧等媒体形象经常呈现出完美的身材和外貌,给人们营造了一种对于身体美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社交网络上的自拍和照片分享更加放大了对于外貌的重视和追求,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4.2 个人经历和环境个人的经历和环境也会影响人们对于身体美的认知和追求。
家庭教育、同伴关系、社会环境等都会对个人的身体美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某些个人经历,如被歧视或欺凌,可能导致对身体的不自信和不满,影响身体美的追求。
《文心雕龙》人体隐喻的美学阐释

‘ 事’ 和‘ 义’ 是紧密相连的。 《 事类》 篇又说 : ‘ 学贫者迪遭于事义 ’ 。 ‘ 事义 ’ 和‘ 六观 ’ 中的事义含义正同。 ” 【 暾 “ 事 义” 是指文章所 阐述的事理或义理 , 它为文章之主旨、 主干, 能体现文章之骨气。因此 , 刘勰 以骨髓对于人体的 作用类 比事义对文章的作用 , 两者 的相似性在于“ 精要、 核心” 的语义特征 , 这也就实现了人体域 向文章域 的隐 喻映射 。 2 . 脉
( 6 ) 《 附会 》 : “ 若统 绪失 宗, 辞味 必乱 ; 义脉 不 流 。 则偏 枯 文体 。” ( 7 ) 《 章 句》 : “ 故 能外文 绮 交 , 内义脉 注。 ”
“ 义脉 ” 即文章 的条理 、 义 理 。“ 偏枯” 即偏 死 , 偏瘫 , “ 偏枯 文体 ” 则 指偏 于一 方 , 文体不 畅 。刘勰 以人体 喻 文
体的对应结构 以外, 也产生 了隐喻所带来的“ 创意” , 即文章的审美意蕴。以下分别从三个方面加以阐释。
1 . 骨
“ 骨” 在《 文 心雕 龙 》 中共 出现 了 3 2次 , 既 可 以单 独 出现 “ 骨” ( 1 3次 ) , 也 可 以作 为一 个 语 素构 成 新 的双 音 节词 , 如“ 骨鲠 ” ( 5 次) 、 “ 骨髓 ” ( 6次 ) 、 “ 风骨” ( 5次 ) 、 “ 文骨 ” ( 2次 ) 、 “ 筋骨” ( 1 次) 。例如 : ( 1 ) 《 诔碑 》 : “ 观 杨赐之 碑 , 骨鲠 训典 ; 陈郭二 文 , 词 无择 言 ; 周乎 ( 胡) 众碑 , 莫非 精 允。” ( 2 ) 《 体 性》 : “ 辞 为肌肤 , 志 实骨髓 。” ( 3 ) 《 风 骨》 : “ 若 丰 藻克赡 , 风 骨不 飞 , 则振 采 失鲜 , 负声无 力。 ” ( 4 ) 《 议 对》 : “ 及 陆机 断议 , 亦有 锋 颖 , 而谀 ( 腴) 辞 弗剪 , 颇 累文 骨。”
古人怎么论美女(六):封建礼教对女性美的标准

古人怎么论美女(六):封建礼教对女性美的标准古代封建礼教对女性美的标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人有一整套复杂而又严格的训练在等待她们。
这套被称为"妇学"的训练计划包括4个方面: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不难理解,那是指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容貌衣饰、持家技能: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礼:天官冢宰》)其中思想品德一项最为重要。
信,妇德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礼记:郊特牲》)以这种从一而终、三从四德为基本原则的妇学,被各种儒家典籍反复地论述,展开详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文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
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能贰尊也(《仪礼;丧服》)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所从也(《春秋榖梁传》)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妇者服也,以礼屈服(《白虎通》)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者也(《孔子家语》)至后仅开始又涌现出"妇学"教材的女作者。
首先是班昭撰写出第一部专著《女诫》刊布于世之后,获得了极大殊荣。
按她的理解,探幽发微,给予了阐释:"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
行违神袛,天则罚之,礼义注愆,夫则薄之。
"一-其中并无新内容,但班昭的扬名使后来者群起效尤。
唐儒宋廷枀,家有五女皆自负清高,誓不嫁人;五女从小有奇志,不爱红妆爱文章。
长女唐若莘执笔著《女论语》,次女唐若昭等为之作注,书成惊动朝廷,获通报嘉奖并奉召入宫;《女论语》经中央决定发行全国。
这部妇学教材语言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及富才华:凡为女子,先学立身。
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清则身洁,贞则身荣。
行莫回头,语莫掀唇。
坐莫动膝,立莫摇裙。
喜莫大笑,怒莫高声。
内外各处,男女异群。
莫窥外壁,莫出外庭。
出必掩面,窥必藏形。
男非眷属,莫与通名。
女非善淑,莫与相亲。
立身端正,方可为人。
浅论中国古典美学视阈中的身体观

浅论中国古典美学视阈中的身体观中国古典美学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它将身体视为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媒介。
中国古典美学强调身体的感知、运动和美感,因此在中国古典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身体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视阈出发,探讨身体在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身体观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
在儒家经典中,强调身体的“礼法”、“容貌”和“仪态”,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对身体美的重视。
儒家经典中提及的“礼法”,强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仪态举止和行为规范。
儒家认为,一个人的仪态应当合乎礼节,端庄大方,这种端庄的仪态就是通过身体姿势和动作来表现的,因此身体的审美价值在儒家思想中得到了肯定。
儒家经典中对于容貌的描述也是深具审美价值的,孔子曾说“君子不器”,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性,但其中也包含了对于外表的审美价值的认可。
而这种审美价值主要集中在容貌上,一个人的容貌需要符合一定的审美标准才能被认可。
儒家提倡的仪态端庄,也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儒家认为,一个人的仪态和举止应当庄重得体,这种端庄得体的仪态也是通过身体来表现的。
道家思想中也体现了对身体美的重视。
在道家的经典中,对于身体的修养、运动和舒展的观念被提及。
道家强调身体的自然状态,提倡“无为”,同时也提倡身体的放松和舒展。
在道家的审美观念中,身体是一个自然的存在,身体的自然状态才是最美的,而这种自然状态是通过身体的舒展和运动来实现的。
身体在道家思想中被理解为一种自然的存在,而这种自然的存在也被看作是审美的。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身体也常常被用来表现美感和情感。
在《红楼梦》中,身体的形象被用来描绘人物的美感和气质,比如林黛玉的容貌被形容为“秋水妙双双秋波”,这种通过身体形象来表现美感和气质的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颇为常见。
身体也经常被用来表达情感。
在古代诗词中,身体的形象被用来抒发诗人的情感,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中“黄金杯盏侧,玳瑁席横流”的描述便是通过身体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豪放与奔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