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穆_李文田手迹考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穆、李文田手迹考释

周清澍(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

内容提要:张穆、李文田分别是清朝道咸、同光间蒙古史地研究的杰出代表和书法家。本文介绍他们的两幅手迹,附带介绍二人的生平和在蒙古史地、元史方面的学术成就,并略述他们在其它学术领域的造诣。从他们手迹的内容和书法特色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志趣所在和深厚的功底。因此也可对这两件文物作出适当的评价。

关键词:张穆 李文田 百石卒史碑

1957年内蒙古大学建校,我曾多次去北京等地替图书馆买书,久之养成逛琉璃厂的癖好,因此常请教嗜书而又精于书的先师向觉明(达)先生和故友贾敬颜先生。向先生治中西交通史,因而附带收藏西北史地学者徐松等人的手迹;贾先生治蒙古史,也收藏有屠寄等人书写的扇面之类,由此也勾起我效法之心。

1963年出差北京,在琉璃厂街上看见书画店挂着张穆手书对联一付,惊喜莫名,到店里问起是否还有扇面之类,店主当即从仓库取出一大摞来,看来已多年无人问津。我从书写人中专挑研究蒙古史的,果然从中选出一帧李文田临摹的隶书扇面。我虽然没有收藏之癖和能力,由于景慕前贤,见到这副对联和扇面,实不愿割舍,故决心购回收藏至今。

张穆的对联是楷书,长1.53米,宽0.34米,上联书“翠辟长年悬布水”,下联书“青镫彻夜课农书”。上联无题款,下联右署“石州张穆”,下钤阳文篆书“泰原张穆”、阴文篆书“阳泉山庄”二印。(第29页附缩小的照片)

张穆(1805-1849)字诵风,又字硕洲,或作石州,故下联署名为“石州张穆”。山西省平定州人。据《清史稿・地理志》载:平定州“其北甘桃河,……汇……阳泉水,迳城北,又东。”1907年石太铁路建成后,平定州西北15里的阳泉镇成为此路的中心枢纽,今为省辖阳泉市。阳泉镇、阳泉市、“阳泉山庄”,都是因濒于阳泉水而得名。①

张穆出身于书香官宦之家,祖父、父亲都是进士,作过官。从小父母双亡,道光十一年(1831),以优贡生入国子监,次年考取正白旗汉教习,“于书无所不读”,当时就以才学知名。不幸在十九年参加顺天府乡试时,误犯场规,遭到取消考试的处罚,从此就无意从科举进取,乃专心著述。长期寓居北京宣武门外,于二十九年卒于北京寓所,享年仅45岁。

张穆有志于研究西北、蒙古史地,主要是由于所处时代的推动,如梁启超所说:“自乾隆后边徼多事,嘉、道间学者渐留意西北边新疆、青海、西藏、蒙古诸地理,而徐松、张穆、何秋涛最名家”②。实际上,对张穆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年长徐松(1781-1848)30岁的祁韵士

周清澍 张穆、李文田手迹考释

(1751-1815)。祁韵士也是平定州寿阳县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五十二年,充国史馆提调兼总纂官,奉旨修成《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嘉庆九年(1804)任户部郎中时,坐事遣戍伊犁,帮伊犁将军松筠编成《西陲总统事略》,又从该书摘要自编《西陲要略》、《西域释地》二书。所以,祁韵士是清代最先编纂关于蒙古和西北专著的学者,对张穆来说,他还是同乡和姻戚前辈。由于这两层关系,道光十六年(1836),祁韵士之子隽藻(1793-1866)将《西陲要略》和《西域释地》两书请张穆审校,次年刊行。

祁韵士纂《蒙古王公表传》时,曾将史馆积累的资料“底册”数十册携回家中,计划另编一书,未成。十七年祁隽藻携“底册”赴任江苏学政,在当地延请毛岳生按编年体编成《外藩蒙古要略》8卷,由宋景昌补编《藩部世系表》4卷。此编祁隽藻似乎不甚满意,几年以后,又请随行的幕僚张穆重新改订,并定名为《皇朝藩部要略》,次年由祁氏筠渌山房家刻刊行。张穆在复审《藩部要略》的过程中,熟悉了蒙古各部的情况和资料,有志另编一部地志性质的书,如他所说:《藩部要略》是一部编年纪事体的书,“详于事实而略于方域,兹编或可相辅而行”。为了编写这部包括内蒙古、外蒙古及套西、青海、科布多、天山北路额鲁特各部在内的蒙古地志,既要广泛搜集当代的各种资料,也要发掘前代的史料,因此他从《永乐大典》中抄出15卷《元朝秘史》和《元经世大典西北地图》,抄校《圣武亲征录》,并将经过自己校勘过的《元朝秘史》和《长春真人西游记》纳入代人编辑的《连筠 丛书》中刊行。这些元代史料的传播又推动了一批人去从事考证、注释和重编元史,降及晚清,促使“研究元史,忽成为一时风尚”(梁启超语,同上注,十四)。张穆、祁韵士在蒙古史研究中的贡献,本刊1984年第2期、1995年第3期及《蒙古史研究》第4辑,已有余大钧、宝日吉根的专文论述,此不再赘。

张穆所著《延昌地形志》,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著作,迄今未引起学术界广泛注意,值得一提。《魏书》卷106有《地形志》上、中、下卷,由于作者魏收是北齐人,录东魏末“武定之世(543-550)以为志”,只能说是东魏的地理志,下卷雍秦以下诸州,脱漏错误甚多。张穆“于是更事排纂,于沿革所系,废兴所关及西北陂塘堰泽,讨论尤悉。”③因宣武帝延昌间(512-515)魏的版图达到全盛,故以为名。可惜只完成13卷,稿本从未刊刻,1964年我校在北京雇人抄书,抄书人寄来复抄本《延昌地形志》一部,据说是为武汉大学唐长孺先生所抄,故复写一份寄来。唐先生校勘《魏书》,引用此书甚多。近年他发表整理古籍的意见,也曾建议出版此书。

张穆在蒙古史地研究中的名著《蒙古游牧记》,在他生前并未刊布,而是死后10年,其手稿经过生前好友何秋涛校补后,于咸丰九年(1859)才刊刻传世。其余的书,也大多是代人作嫁或仅留下手稿。他生前被人看重,主要还是传统的汉学。《清史列传》称:他从小“即喜观儒先学案诸书”,后来得到前辈学者户部侍郎程恩泽的赏识,认为他已“得汉学渊源”。《山西通志・张穆传》载:他充当祁隽藻的幕僚随从至江苏时,当朝大学士阮元(1764-1849)正告老在仪征老家,看到他的著作,认为“二百年无此作也”,称他为硕儒。当代的名流学者俞正燮、何绍基、何秋涛等都同他结交。因此,徐世昌《清儒学案小传》卷17专辟“ 斋学案”,称“ 斋(张穆室名)初以文章名,后乃精研朴学,兼习经世家言”。张穆生前付刊的精心之作是清初顾炎武、阎若璩两位学者的年谱(《顾亭林先生年谱》、《阎潜邱先生年谱》)。这二人钱大昕称为“国朝通儒”,其学术特点是“笃志古学,研覃经训,由文字、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