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防治
猪蓝耳病综合防控措施

猪蓝耳病综合防控措施1. 加强猪蓝耳病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病例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禁止私自引进猪只,加强疫情排查和监管。
3. 加强养殖场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减少病原体传播。
4. 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疫情通过外部输入传播。
5. 做好猪只检疫工作,防止患病猪只进入生产环节。
6. 加强饲料和饮水卫生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7. 建立健全的猪蓝耳病疫情报告制度,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递。
8. 增加兽医队伍,提高疫情应对能力。
9. 提高兽医人员风险意识,做好自我防护。
10. 保持猪舍通风和空气流通,减少病原体滋生的机会。
11. 加强猪只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疫情传播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
12. 严格执行疫苗接种规定,提高猪只免疫力。
13. 加强疫情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的疫情防控意识。
14. 严禁非法转移、销毁猪只,防止疫情的蔓延。
15. 定期对猪只进行健康监测,早发现早治疗。
16. 设立疑似病例隔离区,确保疫情不蔓延。
17. 减少人员往来,降低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18. 强化监管措施,提高疫情防控的有效性。
19. 加强相关设施和人员的消毒工作,杀灭病原体。
20. 做好饲养记录和疫情台账,便于溯源和追踪工作。
21. 制定疫情应急预案,确保疫情爆发时能够快速应对。
22. 提高相关行业协会和组织的责任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23. 鼓励养殖户及时报告疫情情况,配合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24. 提高养殖户疫情防控知识水平,增强应对能力。
25. 建立疫情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区域和部门间的合作。
26. 避免疫情持续过长时期,减少经济损失。
27. 提高养殖户自我管理的意识,积极参与疫情防控。
28. 核实疫情信息,防止谣言传播给疫情防控带来障碍。
29. 提高官员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疫情监管工作。
30. 定期对猪只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疫情。
31. 加强对兽医药品的管理,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使用。
32. 尽可能减少外出活动,降低感染风险。
蓝耳病治疗用药,猪得了蓝耳病怎么治-.doc

蓝耳病治疗用药,猪得了蓝耳病怎么治?概述:鉴于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目前还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靠注射疫苗防治。
对已发病的猪只,采用发病康复后的猪血清进行注射治疗,症状消失,逐渐恢复健康。
本文针对蓝耳病治疗用药及其方法介绍如下:蓝耳病治疗用药1、“变异混感重症金方(氟苯尼考注射液)”单独注射,或配合“菌毒核酸肽(银黄提取物注射液)”(0.1-0.2ml/kg体重)肌肉注射。
2、“蟾芪抗毒素(黄芪多糖注射液)”+“头孢”;3、对高热不退的使用“本草大败毒(黄藤素注射液)+头孢”肌注,一天一次,连用三天,4、对于后期重症衰竭出现低温症状者使用“后期重症急救(双黄连注射液)”(0.1-0.2ml/kg体重)肌肉注射。
5、拌料“全能素(林克大观霉素)”或“蓝圆伪康(荆防败毒散)”,“黄芪多糖(万乳康)”全群拌料预防继发感染,连用5-7天即可。
猪得了蓝耳病怎么治?治疗根据近年来的治疗经验,采用以下治疗方法效果最佳:1、中、西药结合治疗法选用高热混感康(汇丰达)按每公斤体重0.2ml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2-3天,并根据情况采集新鲜车前草、马鞭草、夏枯草、大黄药等中草药煮水让其饮用,若粪便干燥,排便困难是用肥皂水或石蜡油灌肠;咳喘严重者选用热毒清和咳喘一日灵拌料。
2、输液疗法对于患病较严重、体况较差的猪,在肌肉注射高热混感康+黄芪多糖,每天1次,连用3天。
同时用红弓败毒拌料。
猪蓝耳病的有效预防(一)加强管理,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1、注意保温、通风,保持猪舍清洁、干燥。
2、采用不同的消毒药交替定期消毒,以防消毒药使用单一,导致细菌或病毒产生耐药性。
3、给予清洁的饮水和无霉变的玉米等饲料或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
(二)针对商品猪,实行“全进全出”制管理实行“全进全出”制,有利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治疫病交叉传播。
每批猪全部出栏后,将猪舍进行彻底清扫、冲洗,然后每天消毒一次,连续消毒3天,再间隔2天才进下一批猪苗。
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是什么?猪场爆发蓝耳病怎么办?

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是什么?猪场爆发蓝耳病怎么办?畜牧堂张老师为你,讲解该疾病的治疗预防:治疗猪蓝耳病用什么药?治疗蓝耳的抗生素主要以,氟本尼考,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等,辅助治疗以磺胺类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这些药物在恶性病毒性疾病面前,往往显的无能为力,寡不敌众,还要配合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抗猪病血清等强抗病毒药物共同作用,才能根治此病(包括温和型猪瘟,伪狂犬病)。
蓝耳病主要以疫苗防御为主,发病治疗是下下之策。
选择大公司疫苗产品,作好母猪疫苗防御,排除育肥自身带毒,是杜绝此病的**有效举措。
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蓝耳病无**药物治疗,治疗就是使用抗病毒的药,用药建议:A、黄芪多糖、维生素E、左旋咪唑、或干扰素、球蛋白等增强免疫力、抗病毒;B、林可霉素、替米考星等抗生素或抗菌素防继发感染。
一旦猪场爆发蓝耳病怎么办?首先,一旦发生病死猪,要立即对病死猪尸体进行处理,严防病死猪造成大面积猪蓝耳病感染。
养猪场和养殖户要通过及时对死猪,病猪的处理,严禁疾病的扩散蔓延,养殖户和猪场可以对病死猪进行焚烧和深埋等安全无伤害的方法处理。
其次,对发生了疫情的地区,加强管理,防止病猪流传到未产生疫情的地区,减少患病猪群流动的概率,防治猪蓝耳病疫情在不同地区间扩散。
其次,对猪蓝耳病进行一定的免疫预防工作。
根据近年来,各地畜牧单位对猪蓝耳病等各种畜牧疫情的检测总结结果来看,猪蓝耳病发生的同时可能伴有其他疾病的发生,因此,综合的免疫防疫很重要。
因此,要加强猪瘟的免疫工作,对养殖户或者养殖场进行疫苗接种的宣传和管理。
接种疫苗时不可以偷工减料,防止疫苗免疫效果失败,确保疫苗免疫达到预期效果。
然后对患病仍可挽救的病猪积极进行治疗。
猪蓝耳病的治疗没有直接有效的药物方式,但是可以通过切断传染源以及有效预防的思路来降低猪蓝耳病产生的概率。
可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状态的生猪在不同时间注射不同的抗炎性药物,以降低它们的被感染率,减少患病率。
对被感染母猪,应该在治愈后再进行配种,防止母体传播造成更大的损失。
猪蓝耳病的防治措施

猪蓝耳病的防治措施蓝耳病在我国很多养猪场都有爆发,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养猪业,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管理方面和药物预防方面着手进行有效防控。
管理方面: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
如必须引种,首先要搞清所引猪场的疫情,此外,还应进行血清学检测,阴性猪方引入,坚决禁止引入阳性带毒猪。
引入后必须建立适当的隔离区,做好监测工作,一般需隔离检疫4~5周,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
2、规模化猪场要彻底实现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
3、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一方面可防止外面疫病的传人,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把猪场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PRRSV感染猪群的发生率和继发感染机会。
4、做好猪群饲养管理。
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场,应做好各阶段猪群的饲养管理,用好料,保证猪群的营养水平,以提高猪群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和由此造成的损失。
5、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种,控制好其他疫病,特别是猪瘟、猪伪狂犬和猪气喘病的控制。
在猪繁殖一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场,应尽最大努力把猪瘟控制好,否则会造成猪群的高死亡率;同时应竭力推行猪气喘病疫苗的免疫接种,以减轻猪肺炎支原体对肺脏的侵害,从而提高猪群肺脏对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
6、定期对猪群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感染状况进行监测,以了解该病在猪场的活动状况。
一般而言,每季度监测一次,对各个阶段的猪群进行采样进行抗体监测,如果4次监测抗体阳性率没有显著变化,则表明该病在猪场是稳定的,相反,如果在某一季度抗体阳性率有所升高,说明猪场在管理与卫生消毒方面存在问题。
应加以改正。
7、对发病猪场要严密封锁;对发病猪场周围的猪场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疾病扩散,对流产的胎衣、死胎及死猪都做好无害处理,产房彻底消毒;隔离病猪,对症治疗,改善饲喂条件等。
蓝耳病和非洲猪瘟的区别,蓝耳病和非洲猪瘟分别如何防治

蓝耳病和非洲猪瘟的区别,蓝耳病和非洲猪瘟分别如何防治1、蓝耳病也被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对繁殖母猪和断奶仔猪的危害较大。
猪瘟病毒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病程可达一个月,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死亡率较高。
2、蓝耳病表现为站立不稳、咳喘等症状,非洲猪瘟表现为喜欢饮用脏水、行动迟缓、精神沉郁。
一、蓝耳病和非洲猪瘟的区别1、蓝耳病和非洲猪瘟两者的区别在于(1)蓝耳病被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它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对繁殖母猪和断奶仔猪的危害非常大。
当没有继发感染时,就会出现无症状,一旦发病,体温就会出现一时性升高,呈爆发性。
(2)猪瘟病毒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病程可以到达1个月,主要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死亡率比较高。
2、病理上的区别在于(1)蓝耳病的表现是站立不稳、咳喘等症状。
(2)非洲猪瘟的表现为喜欢喝脏水、行动比较迟缓、精神沉郁、先便秘后腹泻、粪便恶臭、粪便带有黏液、粪便带有血丝等异常症状。
二、蓝耳病和非洲猪瘟分别如何防治1、蓝耳病治疗(1)当病猪出现食欲下降,精神不振的现象时,可以使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每次注射20ml维生素B1,甲氧氯普胺1mg/kg,每日注射1次。
(2)如果病猪的体温出现上升,每日可以给病猪肌肉注射2次30%安乃近注射液,用量为20-30ml,或者注射地塞米松20-25ml,青霉素350-400万单位,链霉素2g。
(3)如果母猪产仔后没有乳汁,每天都要给母猪静脉注射1次洁霉素(185万单位),或50%的葡萄糖,每次注射量为50-100ml。
2、非洲猪瘟治疗(1)猪如果患上了非洲猪瘟,一般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因为非洲猪瘟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疾病,发现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向当地的有关部门报告。
一般确诊感染非洲猪瘟之后,上级部分就会派专业的人员隔离病猪,或者进行扑杀、销毁。
猪场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因为猪感染非洲猪瘟后最终的结果就是死亡,所以一定不能擅自处理。
猪蓝耳病预防措施与管理建议

猪蓝耳病预防措施与管理建议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猪蓝耳病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可引发猪群急性呼吸道症状、高病死率、繁殖障碍等严重后果,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防范猪蓝耳病的爆发和传播,在养殖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与管理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猪蓝耳病的预防措施与管理建议进行探讨。
一、加强疫苗免疫疫苗免疫是预防猪蓝耳病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方法之一。
猪蓝耳病疫苗是目前养猪业普遍应用的疫苗之一,可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养殖者应定期按照兽医建议接种猪蓝耳病疫苗,特别是在入栏、断奶、换群等重要环节,确保猪群获得充足的免疫保护。
二、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合理的环境卫生管理是预防猪蓝耳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养殖场的环境应保持干燥清洁,定期消毒,杀灭病毒和病原微生物。
其次,要加强粪便和废料的处理和清理。
再次,养殖场的饮水设备要经常检查,保持水源洁净。
通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病毒在猪群中的传播。
三、隔离与检疫合理的隔离与检疫措施对于预防猪蓝耳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新引进的猪只应进行隔离观察,观察期间进行必要的检疫和检测,确保新引进的猪只没有携带病毒。
疑似猪蓝耳病的猪只要进行隔离治疗,并配合兽医进行适当的检测,防止病毒扩散。
四、加强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猪蓝耳病的重要环节。
首先,提供良好的饲料与饮水,保证猪只获得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其次,保持饲养场所的通风,降低病毒扩散的风险。
此外,要定期对猪只进行体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隔离,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五、加强人员卫生与防护人员卫生与防护是预防猪蓝耳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养殖人员应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将病毒带入猪圈。
此外,养殖人员进入猪圈前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更换工作服,减少传播病毒的风险。
六、做好疫情监测与报告及时的疫情监测与报告是预防猪蓝耳病的基础。
养殖场要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体系,对猪群的健康情况进行定期检测,如发现疫情要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猪蓝耳病快速治疗方案

猪蓝耳病快速治疗方案猪蓝耳病,也称为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引起的猪类传染病。
该病在猪场中广泛传播,具有高致死率和传染性强的特点,给猪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快速治疗猪蓝耳病,以下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治疗猪蓝耳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疫苗能够提高猪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免疫力,降低病毒在猪体内的繁殖和传播。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疫苗可供选择,如灭活疫苗和重组疫苗等。
养殖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减少猪蓝耳病的发生。
二、隔离治疗对于猪蓝耳病的已感染猪只,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非常重要。
隔离感染猪只可以减少病毒在猪舍内的传播,防止疫情扩散。
隔离猪只的同时,应加强管理,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源,保持环境清洁,并做好消毒工作,以加快猪只康复的速度。
三、营养支持猪蓝耳病会导致猪只腹泻、呕吐等症状,进而导致猪只体力消耗加剧。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猪只充足的营养支持至关重要。
可以采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饲料,如乳酶菌、发酵粉等,在猪只饮食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猪只的康复。
四、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猪蓝耳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市场上有一些专门用于治疗猪蓝耳病的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养殖场可以根据兽医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以免造成过度使用或滥用药物。
五、环境改善猪蓝耳病的传播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因此改善养殖环境也是治疗猪蓝耳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养殖场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定期清理粪便和饲料残渣,避免积水和滋生病原体。
同时,要加强猪舍通风和消毒工作,确保猪只的生活环境良好,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和治疗。
六、加强兽群免疫力除了采取以上治疗措施外,养殖场还应加强兽群的免疫力,提高猪只的抵抗力。
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保障猪只的健康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能够有效降低猪蓝耳病的发生风险。
猪蓝耳病该怎么防治呢

猪蓝耳病该怎么防治呢 猪蓝耳病是一种综合性的病毒症状,其接触传染性很高,它有地方流行性特性,是一种比较难缠的猪病,发病时对于猪和养殖户都是一种折磨。所以对于猪蓝耳病很多养殖户都很重视。那么猪蓝耳病如何防治呢?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猪蓝耳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1、发病症状 猪蓝耳病发病时的状态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就是食欲减低,猪对于进食的积极度大大的降低,会越来越喜欢躺着。随后猪体的温度会开始变化,初期会经常出现猪的体温上升的情况,随着病症加重猪体温度会慢慢的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程度,严重的时候可达到40℃以上。在病症后期猪头部会出现一些浮肿的情况,整个猪头看起来像变大了一圈,最后会出现猪身蓝紫色,并且颜色面积持续扩大。蓝紫色在猪身体出现的时候基本可以确定为猪蓝耳病,这个大家一定要清楚。 2、发病原因 发病的原因一般分两种,一种是有外来因素引起的,一种是由自身饲养不当诱发的。外来因素多由于新加入的外来种猪携带有病毒引起,有些也是因为附近的猪场出现了猪蓝耳病而通过空气传染到了自己的主场。自身饲养的因素多由于卫生和温度引起,即猪种或者主场携带有猪蓝耳病病毒,但是出于蛰伏期,当大家饲养时消毒不到位或者卫生方面不达标就会引起猪蓝耳病病毒的活跃从而发病,也有可能是温度变化过大刺激到了病毒的活跃性导致发病。所以排外性和卫生这一块大家一定要在意一点。 猪蓝耳病的预防及治疗 一、预防 1、减少传染源 猪蓝耳病病毒的传染源一般有外来生物携带或者猪圈本身就有,所以建议养殖户养猪时最好进行封闭式管理,减少外来的感染几率,养殖主尽量也少去其它的养殖场,尤其在发病季节。其次就是猪圈内的消毒要彻底,养殖期间需要多次消毒,各个死角要保证到位,建议采用石灰水和喷洒、雾蒸的三合一消毒方式,保证消毒的彻底。 2、药物预防 使用药物是目前许多养殖场预防疾病比较常见的一种,首先是疫苗预防,这个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目前我国的灭活疫苗对猪蓝耳病的预防效果还是不错的。注射疫苗后还可以不定期的喂养一些提高猪体免疫力的药物,类似阿莫西林这种抗体药物可以不定期的喂养一些,喂养的药物只是起到一个大体的防护作用。大家不要过度喂养药物,这样对猪不好。 3、饲养预防 饲养预防是大家平常都可以做到的事情,那么日常喂养什么可以提高猪体本身对猪蓝耳病的抵抗力呢?饲料要选着含大量微量元素的饲料,喂养量不需要太多。其次可以饲料可以和黄芪蓝圆康之类的混合喂养可以提高猪的病毒抗性,还可以添加复方花青素之类的在饲料里面,以提高猪种的细胞活力。最后就是可以多喂养一些新鲜的蔬菜保证猪的维生素均衡,已达到完善其免疫机制的效果。 二、治疗 治疗时可以选着注射药剂或者喂养的药剂,也可以两种一起进行,但是用药前一定要了解清楚这些药剂是否会相互冲突。注射药剂可以用利巴韦林和恩诺沙星混合进行注射,这个方法一般在猪体温急剧上升的时期使用。口服可以选择复方花青素加阿司匹林和牛磺酸一区混合,一般在发病初期使用。如果是用混感统治针剂和普克针剂混合的则全程都可以注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蓝耳病的防治 •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免费教程 • 免费资料:兽医技术/疾病防治 • 中国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网
http://www.pigol.cn 2011-9-19 互联网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猪的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以母猪的繁殖障碍和不同年龄病猪的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所以称为“猪的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有时病猪耳朵会发绀变蓝,故又称为“蓝耳病”。 病猪感染本病后又极易继发其它的细菌性、病毒性疾病,使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形式多样。
母猪: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不振,不食,贪睡,大便干燥,呼吸困难,有的病猪在耳朵、四肢内侧、腹部皮肤发紫,个别猪两耳末端淤血,呈黑紫色,甚至两耳干枯脱落。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流产大多发生在怀孕后期,早产多发生在产前10天左右,在预产期生产的以死胎和弱胎较多。
仔猪:皮肤苍白,被毛粗乱,腹泻,体温升高,有的走路不稳,肌肉振颤,后肢瘫痪,生长缓慢,死亡率极高。新生死亡的仔猪头部、眼结膜水肿。也有的仔猪初生时外观健康,但生后不久即发病,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皮肤发白,少食或不食,腹泻等症状,其死亡率也很高。
诊断:由于该病发生后易引起其它疾病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所以临床上所观察到的症状和病变可能不完全是由该病所致(如慢性猪瘟、猪的细小病毒病、猪的布氏杆菌病,猪的日本乙型脑炎等都能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如果猪场有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早产、木乃伊胎,仔猪发生呼吸困难、下痢、共济失调等症状,可以怀疑本病,但确诊本病最确实的办法是做实验室检验。
综合防治:该病是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病,至今还没有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和特效药,应以综合防治为主。
(1)坚持自繁自养:胎盘传播是本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所以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和有本病史的猪场引种是及其重要的预防措施。
(2)严格的检疫制度:确需引种时必须严格执行隔离检疫制度,并采血送到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蓝耳病的抗体检测,抗体阳性猪绝对不能引进,抗体阴性猪也应该隔离观察,直到母猪怀孕后无繁殖障碍、所产仔猪无蓝耳病症状才可与其他猪混养。
(3)疫苗接种:目前有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种疫苗可以用。我国也已经研制出适合我国流行毒株的灭活苗,据报道免疫后20天抗体达到高峰,并可以持续6个月左右,可用于种猪的免疫预防,对发病的猪场应用后也能大大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和仔猪的成活率。对于弱毒苗的应用一定要谨慎,如果猪场经血清学检查确实已经感染了该病,可以考虑用弱毒苗接种以缓解仔猪的呼吸道症状,降低死亡率,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减少经济损失。弱毒苗的免疫程序是:后备母猪配种前2—3周免疫一次,确保其高效价抗体水平以有效保护怀孕期不受病毒的侵害;仔猪可在18—21日龄母源抗体消失前进行,也可以采用国外流行的二次免疫法即断奶前和断奶后各进行一次。
接种疫苗并不能产生100%的保护,而仅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用了疫苗后还有发病的可能,尤其是弱毒苗的使用更应该慎重。
(4)发病时的措施:一旦猪场发病,要对病猪和外观健康的猪尽快隔离饲养,料糟、水槽严格分开,猪只之间不能相互接触以防传染。
对于病猪可以对症治疗:青霉素2万IU/公斤,灭瘟灵0·1/公斤,2次/日,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以缓解症状和防止继发感染。
怀孕母猪可以试用中药来清热解毒、保胎:当归、熟地、炒白芍、妙艾叶、枳壳、益母草、金银花、厚朴、灸甘草,煎服预防,隔周一次,连用两次。
制备自家苗:利用本场病死仔猪的脾、肾、肺等组织制成10%(体积比)自家组织灭活苗,效果非常好。
规模化养猪场猪蓝耳病的治疗技术 •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免费教程 • 免费资料:兽医技术/疾病防治 • 中国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网
http://www.pigol.cn 2011-9-5 中国猪病网 猪蓝耳病,即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面广等特点,已给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主要是侵染繁殖系统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断奶仔猪高死亡率、育成猪高呼吸道疾病三大特点。
1.1经产和初产母猪多表现为高热(40℃ ~41℃)、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少数母猪(1%~5%)耳朵、乳头、腹部、尾部发绀,以耳尖最为常见。出现这些症状后,大量怀孕母猪流产或早产,产下木乃伊胎、死胎和病弱仔猪,死产率可达80%—100%。早产母猪分娩不顺,少奶或无奶。 1.2仔猪特别是吃奶猪,死亡率很高,可达80%以上。临床症状与日龄有关,早产的仔猪出生时或数天内死亡。大多数新生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肌肉震颤、后躯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等症状。断奶仔猪感染后大多数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炎症状,有些病猪出现下痢、关节炎、皮肤有斑点等症状。
1.3育肥猪体温可升高至41℃左右,食欲明显减少或废绝,多数全身发红,呼吸加快,咳嗽加剧,个别病猪流少量黏鼻液。无继发感染的病猪死亡率较低。
1.4种公猪发病时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但精液品质下降,死精多,是母猪受胎率下降、返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2 流行病学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猪、康复猪及健康带毒猪。病毒在康复猪体内至少可存留6个月(可不断地向体外排毒)。病毒可从鼻分泌物、粪尿等途径排出体外,经空气、接触、胎盘和交配等多种途径传播,气候恶劣、高温、卫生条件不良、饲养密度过高时,都会增加本病发生率。近年来,本病流行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特点:一是临床表现趋于复杂,发病程度日渐加重:二是仔猪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三是亚临床感染日趋普遍,猪群的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十分常见,,猪群的带毒时间很长; 四是免疫抑制,常继发其它疾病(如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沙门氏菌病等),也会影响其它疫苗 (如猪疫苗)的接种免疫效果;五是混合感染呈上升趋势。
3 防治措施 3.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首先要搞清所引猪场的疫情,此外,还应进行血清学检测,阴性猪方可引入,坚绝禁止引入阳性带毒猪。引入后必须建立适当的隔离区,做好监测工作,一般需隔离检疫4~ 5周,健康猪方可混群饲养。规模化猪场要彻底实现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阶段的全进全出。加强环境消毒,实行带体消毒,保持饲养用具的清洁减少饲养密度,通风、降温,改进猪舍环境。调整日粮,对病猪饲喂高能量饲料、青绿饲料,提高维生素含量5% ~10%,矿物质5%~ 10%(Ca、Se、Mn等),注意氨基酸平衡。
3.2防止猪群流动。发病期间停止猪只出售,停止从外地购猪,隔离治疗病猪,场内健康猪群应努力做到停止或少移运,减少疫病传播机会。
3.3开展紧急免疫工作。蓝耳病疫情常同时伴有猪瘟发生,有蓝耳疫存在的地方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明显下降。因此,要加强猪瘟的免疫工作,规模饲养场户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时要保证质量,可适当增加剂量,注意接种消毒,防止免疫失败或人为传播疫源。另外,根据各场实际,积极做好口蹄疫、猪气喘病、猪伪狂犬病等的免疫工作。规模饲养场推广使用猪蓝耳病疫苗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基础免疫进行2次免疫,问隔3周,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 3.4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尸体。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规定,养猪场(户)要及时采取深埋、焚烧等无害化方法处理死胎、死猪,严格控制病猪的流动,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蓝耳病毒确实存在新变异毒株 •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免费教程 • 免费资料:兽医技术/疾病防治 • 中国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网
http://www.pigol.cn 2011-8-26 三农在线 近期,随着气温升高,蓝耳病病毒即将进入活跃期和高发期,养猪户担心“高热病”会接踵而来。事实上进入5月之后,蓝耳病发病猪场的数量已逐渐增多,近两个月蓝耳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当前蓝耳病流行有哪些特点?毒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年是否会暴发大流行?如何正确认识和防控蓝耳病?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蔡雪辉。
蔡雪辉博士称,蓝耳病可引起种公猪精液质量下降、精液稀薄、精子活力下降,所配母猪返情率增高;引起怀孕母猪繁殖障碍,无乳症、弱仔率增加;可引起哺乳或保育猪的胸腺萎缩、淋巴细胞减少、免疫紊乱,使其他病原继发感染,导致死淘率增加。
历年来,我国蓝耳病的流行规律各地有其各自特点,但总体流行规律比较类似。本病多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其发病率与季节和日龄关系密切。其中以6月份~7月份高发,春秋两季次之。即以高温高湿的夏季高发,冬季发病率较低。发病日龄逐步由保育阶段向中猪阶段转移。当继发病原较多时,临床表现尤为严重。发病特点表现为:该病传播速度快、发病覆盖面广;呈现三高一低的特点,即体温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母猪发病以发热、便秘、厌食、流产率在20%以上为主。
蔡雪辉说,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似乎蓝耳病的临床暴发趋缓,特别是近来哺乳仔猪腹泻病的流行,使人们对蓝耳病的防范意识有所放松。但恰恰是蓝耳病发生过或者蓝耳病疫情不稳定的猪场,腹泻与其他疫病的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因此,蓝耳病的防疫不容忽视。
从目前实验室检测结果看,蓝耳病主要是变异毒株的感染为多。但仍可检到经典毒株的存在。国内已经分离到更新的变异毒株,在NSP2缺失1+29个氨基酸的基础上出现了NSP2缺失1+29+4个氨基酸的新毒株。从13个省市的60份样品中检出48株蓝耳病(PRRSV)变异毒株(80%)。蓝耳病变异株的分离与鉴定和变异毒株人工发病模型的建立试验证明,蓝耳病变异毒株是高热病的主要致病原之一。该分离株属于B群蓝耳病的变异毒株,与CH-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