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的基本该概念

四川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的张树民博士在“固定成本的陷阱”(《经济学消息报》,No.523期,2003年1月10日)一文中指出:“经济学中固定成本的定义存在模糊之处”,“理解成本更重要的是考察要素的替代性的用途的收益,这是产生理解和使用固定成本的陷阱的所在”。并认为,“标准教科书中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的分析,这里存在两个错误,一是继续生产的条件分析,一是短期供给曲线分析”。对现代经济学中固定成本这样的基本概念,张文(对张树民先生该文的简称,下同)用并不严密(甚至错误)的逻辑论证,辅之以斯蒂格勒关于进入壁垒的分析和作者本人投资股票的案例,就如此轻而易举地加以推翻,并最后作出结论:“固定成本的陷阱就是把经济学作为智力游戏,而从未试图透过概念、曲线看世界的陷阱。”

笔者认为,张文的论证过程和结论不仅过于轻率和武断,而且也不正确。客观地说,现代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已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如果缺乏正规、严格的现代经济学训练,就很难准确把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动辄以“陷阱”、“智力游戏”之类的话语来描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更谈不上是科学的态度。笔者是一个从事现代经济学教学的教师,愿借此机会对成本概念作一初步分析,以厘清张文在成本概念上的诸多谬误。

一、成本的几个基本概念

众所周知,成本(cost)、价格(price)、需求(demand)、供给(supply)、效用(utility)、偏好(preference)等都是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中非常要紧的基本概念。对每一个概念进行全面、准确地阐释,除了牵涉到经济史或经济思想史方面的知识外,还更多地涉及到现代微观经济学中许多十分技术性和专业性的描述。这既非本文的目的,也非本文的篇幅所能胜任。这里,我只是对成本概念作初步的技术性阐释。

经济学中的“成本”,往往和“稀缺”(scarcity)概念相联系。稀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意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总是少于人们所希望拥有的。面对资源的稀缺(注意,稀缺和有限存在差异),任何社会都需要依靠一定的制度或规则来配置稀缺资源,这种配置无疑要求社会(分解来看,就是无数的经济个体或组织)就资源的使用作出选择。而任何选择,实质上不可避免的是一种“缺憾”,因为选择的同时就是舍弃(选取某种东西就不得不放弃其他的东西)。可见,选择从来都不是毫无代价的,而是存在“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即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其他东西的价值。

机会成本与货币成本:在经济学中,同机会成本关系紧密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是“货币成本”(money cost)。任何物品的生产都需要投入,而在市场经济中,任何投入都有其价格。从这个角度理解,生产物品的成本,或者说生产成本,也就是物品的货币成本。然而,一件物品,其真实成本并非货币成本,而是用于这种物品上的资源本来可以用来制造其他物品的价值,即机会成本。那么,机会成本与货币成本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呢?经济学家认为,在一个市场机制运转良好的市场环境中,机会成本大的物品,其货币成本一般也较大;机会成本小的物品,其货币成本一般也较小。道理在于:如果某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大,这意味着消费者对用生产该种物品的资源来生产其他物品的评价较高,这种资源的市场价格当然也高,正常的市场体系会把这类信息反应在该种物品的高价格上,所以,物品就会有很高的货币成本。

但是,如果把机会成本与货币成本等同起来则是错误的。有时候,市场机制无法正常运转,即市场失灵,这时物品的货币成本就不能如实反映资源的机会成本;有时候,某些物品可能没有市场价格,但却存在机会成本;还有的时候,某些“免费”的东西,其实并非免费,而是需要人们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等机会成本。进一步地分析,可以发现:机会成本实质上是对人们决策价值的一种相对度量,它不是人们的实际付出,而是对实际付出的一种的理性评估。理性的人在作决策时,总是希望选取机会成本低的某种决策。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有限理性及市场失灵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作出的决策可能并非最优决策,但这丝毫无损机会成本概念的科学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一旦作出某种决策,并付诸行动(即支付货币成本)之后,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决策者发现决策存在失误,怎么办?运转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完善的法制环境常常能对此作出迅速反应,决策者可能(主动或被动)采取破产、兼并、收购、重组、转(停)产、拍卖、租赁等多种形式来应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机制是一个试错机制,它允许人们支付的货币成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部分“可逆”。但是,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项决策已经作出,支付的成本永远无法追回。经济学家把这类无论作出何种决策都无法收回的成本,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譬如,假定你并不喜欢武侠片,但周围许多人都赞美《英雄》,而且你也被铺天盖地的《英雄》广告所诱惑,于是决定冒险花50元去看一场《英雄》。但电影开始后不久,你就觉得它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你应该继续看下去吗?记住,这50元的电影票费用是沉没成本,无论你花上90分钟继续看下去、还是退场去干其他事,这50元钱都是无法收回的。所以,经济学家指出,理性的人在作决策时,不应该考虑沉没成本。或者说,沉没成本不应影响人们的决策。

沉没成本与不变成本:沉没成本经常容易和不变成本(fixed cost,又译固定成本)混淆起来。概括地讲,沉没成本都属于不变成本,但不变成本并非都是沉没成本。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

(variable cost)是与经济学上的长期、短期相联系的一对概念。不变成本(fixed cost),意指总成本中不随产出水平变化的成本;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是指总成本中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动的成本,因此可变成本是可以避免发生的。所有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加总,构成企业的总成本(total cost)。

在短期内,不变成本或者是可以避免的(avoidable),或者是沉没的(sunk)。如果可以避免,这意味着当企业关门或者产量为零时,不会遭受这部分不变成本的损失,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通常把这类可以避免的不变成本称为准不变成本(quasi-fixed cost);如果不可避免,或者说是沉没的,这意味着当企业关门或者产量为零时,也得有这部分支出,那么这类不可避免的不变成本就属于沉没成本。

产生沉没成本的原因,一般来说是由于生产活动通常需要某些专用性的资产,而这些特殊的或专用性很强的资产又很难在其他生产活动中使用。换句话说,沉没成本是指即使退出最初的生产活动也无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