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期末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1针刺技术2灸法技术3耳针、头皮针、腕踝针4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3、古代最原始的切割和医疗工具称为砭石,又称针石、鑱石等。

4、九针:九种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属针具,包括镵针、圆针、提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结合p6的表看)

5、壮:是艾炷烧灼造成创伤之意。艾炷一个燃尽易之,谓之一壮。

艾炷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在艾炷底下隔垫某些物品(以药品为多)再行施灸。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1、毫针:又称“微针”、“小针”,是古今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种针具。

毫针结构(选择题):针尖——是刺入腧穴肌肤的关键部位

针身——是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

针根——是观察针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

针柄——是医者持针、行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施用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

针尾——针柄的末端部分

毫针规格:主要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而区分。

粗细(号):26~0.40mm,28~0.35mm,30~0.30mm 长短(寸):1~25mm,1.5~40mm,2~50mm,3~75mm (临床以粗细为26~30号和长短为1~3寸者最常用)

2、临床针刺时常用体位:

①仰卧位:适用于前身部的腧穴

②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

③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④仰靠坐位:适用于前额、颜面、颈前和上胸部的腧穴

⑤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枕项、背部的腧穴

⑥侧伏坐位:适用于头颞、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

3、针具器械消毒:(注意参数)

①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在1.0~1.4kg/cm2的压力,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

②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2%来苏尔溶液或1:1000升汞溶液浸泡1~2小时后,达到消毒目的。

③煮沸消毒法:★如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使成2%溶液,可以提高沸点至120℃,且可降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

4、押手法:是术者用手按压、循摄穴位皮肤和相关经脉,以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方法。临床常用左手按压爪切穴位,称为押手。

5、双手进针法:①爪切进针法:又称指切进针法,临床最常用,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②夹持进针法:多用于3寸以上长针。

③舒张进针法:适于长针泞刺,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处,用左手拇、食指向两侧用力,绷紧皮肤,以利进针,多用于腹部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多用于皮肉浅薄处,如面部穴位的进针(印堂穴等)

压针缓进法:适用于眼周穴位及天突穴等

6、进针角度:直刺法—90°适用于大多数穴位,浅刺与深刺均可

斜刺法—45°左右,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如需避开血管、肌腱时也可用此法横刺法—15°左右,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

7、提插法:是针刺过程中行针的一种基本手法,包括上提和下插两个动作,即针体在腧穴空间上下的运动。【提插幅度大(3~5分),频率快(120~160次/分钟),针感即强。提插幅度小(1~2分),频率慢(60~80次/分钟),针感较弱】

8、捻转法:是拇、食指持针,捻动针体使针左右均匀旋转的手法。【捻转幅度大(360°),频率快(120~160次/分钟)。幅度小(180°),频率慢(60~80次/分钟)】

9、留针法:是针刺得气以后,将针体留置穴内,让它停留一段时间后,再予出针的方法。

10、候气法:是指针刺入穴后,留针等待经气来至的方法,又称留针候气法。

催气法:指针刺入穴后,通过一些手法,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守气法:是指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行气法:是针刺得气后,进一步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又称运气法、气至病所法等。

第三章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1、透穴刺法:又称为透针刺法、透刺法。指一针透达两个或多个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此法具有取穴少,得气穴位多,疗效好的特点。有直透法、斜透法、横透法

2、局部多针刺法:

(1)傍针刺法:取痛点(或反应点)及其临近腧穴,先直刺一针,捻针得气后,再在其旁5分至1分处斜刺一针,针尖朝向直刺的针,捻针得气后勿再深入。两针深度基本相等。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证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2)齐刺法:以压痛点(反应点)为主取治。用3支等长毫针,先在其中心直刺一针,捻转得气后,再在其上下或左右1~1.5寸处各斜刺一针。再分别捻针,使针感向深层与四周扩散。(eg.用于: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腱鞘襄肿、黎状肌损伤等)

(3)扬刺法:取用1~1.5寸毫针5支,先于病变局部(如疼痛显著处)中心直刺一针,得气后留针,再在主针上下左右即病变部位旁,分别向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一针。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痹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适宜于风湿痛、皮神经炎、软组织损伤等。

(4)围刺法:用1~1.5寸的4支以上的毫针。留针20~30分钟,其间用提插捻转手法行针2~3次,可用导气法施术。

适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如四肢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腱鞘囊肿、乳房小叶增生症、甲状腺肿瘤、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皮炎和带状疱疹等。

3、病位深浅刺法:(选择题)

①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半刺法:用短毫针迅速浅刺透皮,不得损伤血络、肌肉,迅速出针而不留针。亦可捻转得气留针后,再出针。

②恢刺法: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伸活动。

关刺法:用毫针直刺进针,刺入肌肉附着于关节处压痛点。

③短刺法:进针由浅入深时,边摇动针柄、边逐步深入,深刺至骨部,在骨膜处作上下捣动,如摩刮骨状。

输刺法:直刺进针,深入至骨,在病变处捻转提插,然后逐步退针。

4、(详见P46)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5、(选择题)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指针具刺穿了胸腔且伤及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从而造成气胸出现呼吸困难等现象。

现象: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发绀、冷汗、烦躁、恐惧,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血压下降、休克等危急现象。

刺伤脑脊髓:是指针刺颈项、背部腧穴过深,针具刺入脑脊髓,引起头痛、恶心等现象。现象:如误伤延脑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如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引起暂时性瘫痪。

第四章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1、治神法:又称守神法,是通过病人精神调摄和医生意念集中等,使针下得气甚而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

2、针刺得气的指征:

①自觉指征:是指接受针刺者的主观感觉和反应。主要有酸、麻、重、凉、热、触电感、跳跃感、蚁走感、气流感、水波感和不自主的肢体活动,以及特殊情况下的疼痛感等。

②他觉指征:是施针者感觉和观察到的现象。

3、针刺得气的意义:

①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②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针治效果的依据;

③是施行行气法和补泻手法的基础和前提。

4、针刺得气的方法:候气法、催气法、守气法、调气法

5、影响得气的因素:

(1)得气与医患双方的关系:①取穴失准,②浅深失宜,③手法失熟,④用心失专,⑤反应失灵,⑥辩证失当。

(2)得气与环境的关系:气候的阴晴、冷热,空气、光线、湿度、海拔高度、电磁、音响、气味、卫生等环境因素,都会对针刺得气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6、气至病所: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刺感应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最终达到病变部位。

循经感传:是指针刺得气后,针感沿着经脉走行传导的现象。

两者关系:气至病所是循经感传的最佳表现。循经感传而使气至病所。

7、辅助针刺手法:P56

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1、针刺补泻:即针刺治疗的补法和泻法。凡是能扶助经气,促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即是补法;凡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即是泻法。

2、决定针刺补泻的主要因素:(大题)

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机体反应状态:对毫针刺法疗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本身的机能状态。人体机能处于不同的病理状态时,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而收到补和泻的不同效果。当机体的正气虚惫呈虚证时,针刺相应的腧穴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气壅盛呈实证时,针刺相应的腧穴又可起到泻实的作用。

(2)腧穴的特性:腧穴的主治作用不仅有其普遍性,而且某些腧穴还具有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人体的不少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等穴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扶助正气;人中、少商、中冲、十宣、委中等穴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疏泄病邪。

(3)针刺手法:运用针刺补泻手法,不仅可以使机体在针刺基本手法操作中发生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得以加强,更可有效地改善机体反应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