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摘要:甘草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具有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多种活性。

现代药研究表明,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上的应用表明了确实的疗效。

本文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甘草酸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lensis 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为我国著名的大宗常用中药材和原料,国内、国际需求量都很大,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中草药之一。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止血祛痰润肺的功效,广泛地被用丁保肝、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方面。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 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丁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a体和B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如甘草酸_铵(甘利欣)为a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B体制剂。

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1 抗肿瘤作用体内外抗肿瘤药理模型的研究中,GA 对不同肿瘤细胞株均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作用,通过致细胞变异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细胞毒作用。

利用细胞胞质溶胶混悬培养液以及完整的结肠细胞培养物两种模型体系研究后发现,GA 通过抑制人体结肠肿瘤细胞中N-乙酰基转移酶活性和DNA-2氨基芴的内敛可产生抗该肿瘤株增值的药理作用,显著降低乙酰转移酶类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清除系统的Km 和Vmax 的有效值[1],在亚细胞毒性浓度时,显著性抑制芳香胺N-乙基酰转移酶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瘤株(colo205)的活性,且这一抑制作用呈现出剂量依赖性。

国内甘草酸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国内甘草酸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第 3 0卷 第 4期
20 0 2年 7 月








J u1 2 2 00

J URNAL O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 VERS TY I
国 内 甘 草 酸 测 定 方 法 研 究 进 展
谷 会
为诱 人 的发 展 前 景 ‘ 。如 祖 元 刚 等 应 用 美 国 P E 公 司 20 7 A—HT型 高 效 毛 细 管 电 泳仪 ( V检 测 器 , u 毛 细 管 为 6 m×7 m 未 处 理 的 石 英 毛 细 管 , 测 波 2c 5 检
作 用 J 甘 草 酸 作 为 甘 草 中 的 主 要 有 效 成 分 , 医 。 在 药 、 品 、 妆 品 、 烟 等 行 业 有 着 极 其 广 泛 的 应 食 化 卷 用 ] 。甘 草 及 其 产 品 中常 以甘 草 酸 作 为定 量 指 标 , 用
o t . De e op n i e to s i d ec v l i g d r c i n o e tmat n o l c r hii o t n n Gl c r h z r e  ̄ s wa s s u s d i h s p p r f i g y y r z n c n e t i y y r i a u aln i s a o di c s e n t i a e . o f l
K e wor Gl c r h z c d;A ci e co e t mi to y ds y y r ia a i tv ntntdeer na in; M e ns; S a umm a y r
甘 草 为 豆 科 甘 草 属 植 物 , 根 茎是 常用 的 中 草 药 其

甘草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甘草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高小鼠内皮系统功能,不仅对特异性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而且对
[1]胡金锋,沈风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J].1996,8(3):77-91.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亦有增强[6]。程安玮等人报道甘草多糖能活化巨
[2]王忱,谢广茹,史玉荣,等.甘草多糖的体内抑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噬细胞,使其体积明显增大,细胞内的糖原、酸性磷酸酶、酸性 ATP 酶、酸性酯酶的活性显著增强[7]。
发研究。
immunoregulation, anti-virus, anti-tumor.
关 键 词 :甘草多糖;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肿瘤;药理
Key words: glycrrigan;immunoregulation;anti-virus;anti tumor;pharmacology
中 图 分 类 号 :R96
[11]Yang G, Yu Y. Immunopotentiating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ginsenoside and glycyrrhiza polysaccharide [J]. Proc Chin Acad Med
生成细胞水平和胸腺、脾脏指数,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抑制肿瘤 Sci Peking Union Med Coll,1990,5(4):188-93.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660-1661 [10]Currier NL, Lejtenyi D, Miller SC. Effect over time of in -vivo
administration of the polysaccharide arabinogalactan on immune and hemopoietic cell lineages in murine spleen and bone marrow[J]. Phytomedicine, 2003;10(2-3):145-153.

甘草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概况

甘草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概况
田武生
( 化 市第 二 人 民 医 院 ,湖 南 怀 怀 化 ,4 8 0 ) 10 8
中图分类号 :R2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7 -8 0 (0 2 60 3 —2 6 47 6 2 1 )1 —0 10
【 摘
要 】 对 甘草的化学成分进行 了分析 ,总结 了甘草应 用于 临 上的作用。为甘草 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床
肤癌细胞 、乳腺癌 细胞、前列腺癌细胞等周期发生非常规的变 化 ,抑 制癌细胞 的增殖 ,从而起 到抗癌 疗效。
实验表 明【】在防治黄 曲霉素 B和二 乙基亚硝胺诱发 的大 m:
鼠肝 癌 前 病 变 的 实验 中 ,甘 草 酸 能 抑 制 癌 前 病 变 的 发 生 ,对 病
因为三萜皂甙具有生物活性好 、含量 高等特 点,所 以形成 了甘
C C 中医临床研究 2 1 年 第 4卷 第 1 JM 02 6期
.1 3-

h草 的 化 学 成 分 和 临 床 研 究 概 况 ' -
Cl i a e e r h o h m ia o o i o f io ie i c l s a c n c e c l mp st n o c rc n r c i l
【 关键词 】 甘草;I床应 用;药理 临
[ b tat T a z e hmia cmp sino cr e smme ptel o c sdi l i loe Po ie h aifrh A src] oa l e h e cl o oio fioi ,u ny t c t l c du cr e e cnc l. rvd e s e h ii u n i ar t b sot
甘 草是临床上 极其常用一 味补益 中药 , 药用部位 为根 、 其

甘草的主要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甘草的主要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甘草酸
甘草酸是甘草 的活性物质之一,有很 高的临床应 用价值,如增强免疫、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纤维化 等诸多作 用。临床主要用于 各型急慢性肝炎的 治疗、 抗癌和抗艾滋治疗、调节免疫等。 1.1抗炎作用
抗炎是甘 草酸主要的药理 作用。有研究表 明,其 抗炎机理与抑制前列腺素( PGs ) 等介质的活性作用
甘草酸对多种肿瘤都有抑制作用¨1| ,其机制主 要通过抑制核苷酸还原酶和降低DNA合成限速酶的 活性,使肿瘤细胞由DNA合成前期向DNA合成期 移行阶 段受阻,从而 诱导癌细胞分 化,抑制了癌 细胞 增殖。 有报道证实¨ 21甘草酸对癌 前病变的发生 也有
作用,有 研究表明甘 草次酸能延长 心律失常的潜伏期,减少室 颤频率,增 加心律失常的阈值。其作用机制【t 6] 可能是和阻断钙 通道、限制钙 离子内流有关。也有报道甘 草次酸还有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总之进行甘草次酸对心血 管的作用研究具有潜在意义。 2.3抗肿瘤作用
甘草次酸在一定浓度和剂量下可抑制癌细胞增 殖,促进 癌细胞凋亡。但其 抗肿瘤研究也主要 都是体 外实验,体内的实验研究还较少¨7| 。其机理与诱导 肿瘤细胞凋亡 ,阻断细胞周期等因素有关 。其中细胞 内的活性氧自由基的上升是细胞凋亡的一个因素。 研究表明[1 8| ,在甘草次酸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过程 中,都有活性 氧的参与。因此就体内低毒 性的抗癌药 物的实验研究,甘草次酸还有很广阔的研究前景。
对其主要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甘草黄酮;药理作用
中图 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甘草在临床的 应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史,主要用 于治疗脉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方面 的疾病¨ 引。我国是世界上 最早认识和研究甘 草的国 家,在《 神农本草经》中已 有记载。甘草属豆 科甘草 属,又名甜草旧J ,药用部位为植物甘草的根和根茎, 是我国医药管理部门作为药用而收载和管理的四大 药材之一 ,有“中药之王” 的美誉。传统医学 认为其 具有润肺 止咳、补气益肾、 调和解毒、缓急止 痛等功 能。甘草 中的有效成分包括 多糖类、黄酮类、 三萜类 等。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草酸、甘草次酸、总黄酮、 单种黄酮及多糖等化合物HJ 。 近年 来对 甘草 化学 成 分生物活 性的研究,已成为 新的研究热点。本 文主要 通过 以下4 种成分 对甘草 的药理 作用做 一介绍 。

甘草论文1——精选推荐

甘草论文1——精选推荐

甘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文章概述了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甘草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对甘草的药理作用从对消化系统,抗病毒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法了归纳总结。

简单介绍了甘草目前临床应用现状,它被认为是安全五毒药品,在中药里号称“国老”,它的应用价值不仅在药理方面,并在食品、化妆等轻工业生产中不断兴起,因此,甘草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要用植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随着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的不断深入,甘草的研究还会不断向纵向发展。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现状综合开发利用甘草别名:甜草(东北、内蒙古),甜根子(陕西),生甘草(新疆),甜干草1.概述1.1甘草的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罕深1米。

根茎圆柱状,多横走;主根甚长,粗长(大),外皮红棕色至暗红色或暗褐色。

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及腺鳞或腺状毛。

奇数羽状复叶,托叶披针形,早落;叶片长8~24厘米,小叶5~17厘米,小叶片窄长卵形,倒卵形或阔椭圆形至近圆形,两面被腺鳞及白毛,下面毛较密。

总状花序腋生,较叶短,花密集。

花萼钟状,萼齿5,花冠淡紫蓝色,长14~23毫米,雄蕊10,9枚基部连合,花丝长短不一,花药大小亦不等,子房无柄,荚果扁平,种子2~8,扁圆形或肾形,黑色光亮,花期6~7月,果期7~9月[1]1.2地理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棕钙土,含盐较少,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钙制草原,在河岸沙质生长良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区。

[1]甘草是豆科甘草属蝶形花亚科植物,该属植物在全世界分布有29种6变种,其中我国产有18种3变种[2]。

原植物有3种,即乌拉儿甘草(G.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e Bat)、光果甘草(G.glabral),之后,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甘草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不同品种的甘草属,分别有:黄甘草、刺果甘草、粗毛甘草,随着人们对甘草的不断研究与深入,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类、生物碱和氨基酸等成分[3]。

甘草药用价值及其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甘草药用价值及其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1 甘 草 简 介
白1 9 6 4 年 荷 兰 报 道 甘 草 提 取 物 对 于 治 疗 胃 溃
疡 有 较好 效 果 后 , 国 内外 有关 研 究 人 员对 甘 草 给 予
并对其化学成分 、 药 理 作 用 及 提 取 分 甘 草 为 豆 科 植 物 甘 草 属 乌 拉 尔 甘 草 了高 度 重 视 ,
l i c o r i c e i n c l ud e l i c o ic r e f l a v o n o i d s ,g l y c y r r hi z i c a c i d,g l y c y r r he t i ni c a c i d ,l i c o ic r e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e t c .I t h a s b e e n r e po r t e d t h a t l i c o ic r e h a v e bi o l o g i c a l a c t i v i t i e s s uc h a s a n t i — t u mo r , a n t i — v i r u s , a n t i o xi d a n t , a n t i — c o mp l e me nt a n d i mmu n e r e g u l a t i o n. Th i s p a pe r r e v i e ws t h e me d i c i n a l v a l u e a n d p h a r ma c o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 s o f s e v e r a l k i n d s o f ma i n a c t i v e
Fa ng F a n g Xi ng We n qi a n Wa ng Sh a s h a Wa n g Yi h ua ng Ha n We i

甘 草 的 利 用 研 究 进 展

甘 草 的 利 用 研 究 进 展
( Rhamnoisoliquiritin) 芒柄花素 ( Formononetin) 甘草利酮 (Licoricone) 刺果甘草素 ( Pallidiflorin) 光甘草酮 ( Glabrone) 芒柄花甙 (Ononin) 芒柄花黄素 ( Formononetion) 甘草西定 (Licoricidin) 光甘草定 ( Glabridin) 欧甘草素 A ( Hispaglabridin A) 3’2甲氧基光甘草定 (3’2Met hoxyglabridin) 美迪紫檀素 (Medicarpin) 后莫紫檀素 ( Homopterocarpin)
类 302O ate)
+ 甘乌内酯 ( Glyuranolide)
+ 乌拉尔甘草甙甲 (Uralsaponin A)
+ 乌拉尔甘草甙乙 (Uralsaponin B)
+
马齐墩酸 (Macedonic acid)
+ + + + + 马 齐 墩 酸 甲 酯 ( Macedonic acid
化 合 物
乌拉尔 刺毛 光果 胀草 刺果 甘草 甘草 甘草 甘草 甘草
佛来心甙 (Violant hin) 异佛来心甙 ( Isoviolant hin) 异夏佛托甙 ( Isoschaftoside) 夏佛托甙 (Schaftoside) 甘草黄酮 A (Licoflavone A) 乌拉尔醇 (Uralenol) 光甘草酚 ( Glabrol) 乌拉尔宁 (Uralenin) 异补骨脂甲素 ( Isobavachin) 甘草素 (liquiritigenie) 甘草甙 (Liquiritin) 甘草素24’2芹糖基 (1 →2) 葡萄糖 甙 (Liquiritigenin24’2apiosyl (1 →2) glucoside) 槲皮素 (Quercetin) 山奈酚232O2β2D2葡萄糖甙 (Ast ragali n) 32羟基光甘草酚 黄 (32Hydroxyglabrol) 甘草查尔酮甲 (Licochalcone A) 酮 甘草查尔酮乙 (Licochalcone B) 类 刺甘草查尔酮 ( Glypallichalcone) 异甘草素 ( Isoliquiritigenin) 异甘草甙 ( Isoliquiritin) 新异甘草甙 (Neoisoliquiritin) 异甘草查尔酮鼠李糖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国校医2006年2月第20卷第1期ChinJSchoolIMctorFeb2006Vol20NoI

105

论都应被研究发现所支持。36研究结果可以被放大到多走范围的人群中一个研究内在的真实性.必须建立在这个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更大范围人群的基础之I:。要评估一个研究是否具有外在的真实性,也就是可适用于多大范围的人群,需要考虑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组成等因素。以上内容是修改后的RichardMonson纲要,以及AschengrauA和SeRgeGP的说明。我们使用RichardMonson卦9要,除了评判杂志上的流行病学文献外,还可以用它来评判自己的文章是否达到了优秀论文的要求.是否存在不足,该如何完善,从而提高自己沦义的质量。(本文主要内容编译于AschengrauA和So_ageGRCritical

ReviewofEpidemiologicStudies,EssentialsofEpidemiologyinPublicHealth[M].Sudbury,MA:JonmandBartlettPublishers,2003348359)

[编辑]亓安剐

文章编号]1001—7062(2006)01—0105—02[中图分类号]R2842[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甘草;分析国内对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芮春兰我国是世界E认识和研究甘草最早的国家。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传统医学认为其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血、缓急止痛、嘲和诸药等功能.故有“十药九草”之醴。甘草为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yrrhizaLinn)多种植物的根和根苎。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记载.其原植物有3种,即乌拉尔甘草(Guralens如Fisch)、胀果甘草(GinflateBat)和光果甘草(GglabraL)。随着药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人if]xq甘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生物碱和氨摹酸等成分,具有广泛的牛理活性_lJ。,l化学成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甘草的化学成分进行r大量的曰f究。王晓强荨…2运用薄层光密度法对黄甘草、胀果甘草、欧甘草、乌拉尔甘草、坎甘草变种(G.glabra"CarglandalijMa)中所含的甘草苷、异甘草苷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忖草苷的含昔在胀果甘草中最多,黄目‘草、乌拉尔甘草、欧甘草变种及欧甘草的含量依次降低;异甘草苷的古量在黄甘草中最高,胀果甘草、欧甘草、乌拉尔甘草、欧甘草变种含量依次降低。宣春生…3等自1[1两甘草中分离出8种化合物,发现它的化学成分与乌拉尔H草化学成分十分接近。其中鉴定出6种化合物:①蔗糖(sucrose),②4’,5,7三羟基一8异戊烯基黄酬(4’,5,7trtbydroxy8一Prenylflavone),③异芒柄花甙(isoonoben),④47,7二羟基黄酮(4’,7一dthydroxyflavone),⑤Iiquiritin,⑥3—8一羟基11氧化齐墩果甙。其中化合物⑥为首次报道的新成分,被命名为乌拉尔甘草皂甙甲二正作者甲位J作者简介]收稿口期南京理工大学医院(江尚、南京210094)芮春兰(1971),史,江苏南京人,丰管药师,奉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制剂研究。2005——08——17[讲座]丁醇(di一19.一butyluralsaponinaesters)。许旭东¨1等从黄甘草根及根茎中分别分离到4种化合物,鉴定为甘草查尔酮甲、glabml、白桦脂酸和8谷甾醇,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2000年李伟东、阚毓铭f5J首次从江苏刺果甘草中分离m十六酸,同时还分离出其余2种已知成分芒柄花索和异甘草素。2000年张继怕。等苗次报道刺果甘草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亚油酸乙酯(3277%),十六烷酸乙酯(1002%),2、3、7i甲基一奎烷(64%),5一甲基一二十一烷(574%),二l‘三烷(3.80%),1一环己基壬烯(3.70),:I‘烷(363%),十八酸乙酯(359%)。朱绪民"}等首次报道白乌拉尔甘草(G13vyrrhizaU1"61lensis)的根及根茎中分离得一新二萜皂药,其结构鉴定为30[SD葡萄糖醛酸甲酯(1—2)口

D葡萄糖醛酸]24羟壁一U草内酯。此外,还有儿个已知成分:2个i萜皂药,2个香且素和8个黄酮类化合物。上爱国、冯孝章…从水H草醇提总碱中分离得3个化合物,分别攀定为①rhazidigenine,②水H草酸(咖眦mjcacid),③反式芥了酸甲酶(ctrmls—sinapicacidmethy[ester)。化合物②为新化合物,①和③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国内学者对甘草甜索、甘草黄酮类成分作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黄酮类有:夏佛托苜(schaftoside)、异夏佛托自:(isoschaftoside)、佛柬心苷(violanthin)、异佛来心廿(isoviolanthin)、芒柄花素(formononetin)L9J、芒柄花皆(ononin)、4’,7一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navone),甘草黄

酮A([icoflavoneA)等;异黄酮类有:异芒柄花苷(isoononin)、黄甘草苷(glycyroside)、黄甘草异黄削A(eurycarpinA)、H草异黄酮A(1ieoisoflavoneA)、黄甘草异黄酬B(eurycarpln—B)、毛蕊异黄酮(calycosin)等【加o;奁耳酮类有:什草查耳酮A(1icochalcone)、异甘草苷(imliquiritin)、刺果甘草查耳酮(glypallichalcone)等;二氢黄酮类有:甘草苷(1iquirtin)、Ⅳ一0己酰基甘草苷、甘草素(1iquiritinin)等_11I。

甘草甜素是从甘草中分离出来的三萜类成分,又称H草酸(glycyrrlfiziacid.GA),分子式c42H62016【12],可水解产牛2分了葡萄糖醛酸和1分子(1813)甘草次酸(glycyrrhezieac甜)。甘草酸须通过甘草次酸及葡萄糖醛酸发挥作用。什草

 万方数据·106·中国较医2006年2片第20卷第1期ChinJSchoolDoccofFeb.2006Vd20No1

甜索的商品名为甘草酸的铵盐或钠盐。甘草甜素已用于处理输出用的血制品以预防因输血而引起的艾滋病病毒(HIV)传播,已获美国专利【”j。另外.高发奎【H1等首次从甘草废渣提取物中鉴定出了具有生理活性的亚麻酸乙酯。

2分离定量方法为了评价药材质量.保证药品质量,近年来国内对甘草及其制荆中的化学成分分离定量方法学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主要方法如下。21高效液相色谱'a(HPLC)用此方法测定甘草及其制剂中甘草酸的含量,方法简单易行,重复性、回收率均好,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李章万【“1等分别用离子对色谱和离子抑制色谱法测定甘草和4种台甘草的中成药中甘草酸含量,并对2种色谱条件及样品的处理进行丁比较,认为离子对色谱法的分离度优于离f抑制色谱法。王荣115J等以HPLC法测定了7种H草制剂中甘草酸的含量,

Zorbax—ODS(4.6n1Fflt×25crn)色潜柱,流动相乙腈:乙酸

(38:62),SPD一2AS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38nm。任蔚萍¨纠等用HPLC法澳4定甘草中甘草苷的含量,同时应用此方法对6份不同产地甘草的甘草苷进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靠,以YWGC埘(250nm×416

ram.10肿)为分析柱,乙腈:

0.5%醋酸(1:4)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K276

nm。周燕11副等采用高效渡相色谱魇谱联用方法分析了甘草中的化学成分.通过此法可将三萜、黄酮及香豆索等50余种化学成分较好地分离,根据紫外光潜可大致判断』E化合物类型,由电喷雾质谱得到各成分的分子量,再由串联质l普获得进一步的结构信息,进而推测其中22个主要成分的可能结构,

22薄层扫描击(TLCS)石力夫【”1等片j双波长扫描法测定了多批甘草浸膏和甘草流浸膏巾甘草酸的含量,并沿用药典的重量法进行_r比较,认为TLCS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且测定结果与蘑量法之间存在恒定的内在关系。薄层条件:硅胶(;F254、0.5%CIVICNa板,正丁醇一冰醋酸水(4:1:2)展开,(28—9000型双波长飞点扫描仪,254llnl,紫外分析仪:x

254nm,h300nm,反射法锯齿扫描,狭缝10111-11,扫描步距01nm。23三维高效液相色谱i锥高效液相色谱法所用仪器为三维高效液相色谱仪,绘制的三维谱为紫外区全波长立体吸收谱,用丁中药的定性鉴别准确可靠。陈发奎_l刮等对牛黄解毒片、加味逍遥散采用D—HPIr进行定性鉴定以及对指标成分甘草酸等进行了定量测定。24气相色谱法((迁)张继抽’等采片j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崩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刺果甘草化学成分进行r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而积归一化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卣分含量。Jf他的测定方法还有许多,.如Hr№rman酸沉淀法、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uV)、红外光谱直接定量法、示渡相谱法等。3结语甘草是一味最常用的中药,随着其化学成分研究的深入,发现了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活性化合物。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甘草的研究也从宏观走向微观,宏观与微观融合发展,既涉及复方应用,又涉及基因分析。有关甘草及其复方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已开展较为广泛,但甘草化学成分的微量鉴定及其临床作用机理和效果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先进的分离技术不断应用到研究中来,相信还会有更新颖、药用价值更高的先导化含物被陆续分离鉴定出来。[参考文献][1]苑可武,扬渡甘草酸的挺取和精制法概述[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7):362—364.[2]土晓强薄层光{芹度法测定甘草巾片H草甙的含量[Jj药物分析杂志,1990,5(1):25—27(3J宣春m,赵小红.冯福盛,等山西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A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L2(2):18[4]许旭东.候翠英.张章梅,等黄甘草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t1,药杂志,1997,22(11):679[51李伟东,阐毓铭刺皋H革化学成分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㈣O,16(4):22316]张继,乌君奠.杨永利,等刺果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巾国药学杂志,2002.37(12):902【7J朱绪民,邸迎彤,彭树林,等乌拉尔甘尊·J,的化学成分【J]中草药,2003,34(3):199[8j王爱罔,冯孝章水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曲,2003,34(5):390【9J张梅,许旭东,胡碧煌,等尊甘草异黄酮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7,32(4):301304f10]沈凤嘉,胡盒蜂,虞亚川,等.乌拉尔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16(4):572574[11]邹坤,傅乃武胀果甘学抗氧化括性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1996,5(4):182185[12]李铁民,粱再赋H革甜索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晨[Jj中草药,1993.24(9):553—554[13]Nak幽imaH,Matj,ul7r.Yoshldao。eca【.Ancwanti。huHmm.munodeoeienWvirussubstancegtycyrrhizinsulme:endow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