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化学成份

合集下载

中药所含化学成分

中药所含化学成分

中药所含化学成分
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包括多种化合物,如生物碱、黄酮类、黄酮苷、多糖、挥发油、酚酸、皂苷、甾醇、多肽等。

具体的化学成分以不同中药材为准,下面列举几种常见中药及其主要成分:
1. 当归:主要成分包括川芎内酯、川芎嗪、川芎咔啉、川芎咔啉巴氧头等。

2. 阿胶:主要成分是由驴皮经水解制得的胶蛋白。

3. 人参: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g1、Rg2、
Rg3、Rf、Re、Rb1、Rb2、Rb3等。

4. 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甜素二酸等。

5. 三七:主要成分包括皂苷类、三七甙、三七皂苷酸等。

6. 当归:主要成分包括川芎内酯、川芎嗪、川芎咔啉巴氧头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药效往往是由多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形成的,而且中药的成分复杂多样,其中还存在着许多未知的成分。

因此,中药的药效与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待深入研究。

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传统中药材,其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甘草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中药方剂中,以调和药性、增强药效,而且其独特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也引起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甘草的深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我们将首先介绍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等,并分析这些成分在甘草中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随后,我们将重点讨论甘草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

我们还将对甘草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以期为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的概览,为甘草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甘草的化学成分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等。

这些成分不仅为甘草的药理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其结构独特,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和保肝等作用。

甘草次酸则是甘草酸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炎和保肝活性。

甘草素和甘草苷则是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除了上述主要成分外,甘草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如钙、铁、锌、锰等,以及甘氨酸、亮氨酸等。

这些成分虽然含量较低,但也在甘草的药理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甘草中的新成分也在不断被发现和确认。

例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先进技术,研究人员在甘草中发现了多种新的黄酮类、皂苷类和多糖类化合物,这些新成分的研究将为甘草的药理作用和应用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甘草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等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甘草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概况

甘草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概况
田武生
( 化 市第 二 人 民 医 院 ,湖 南 怀 怀 化 ,4 8 0 ) 10 8
中图分类号 :R2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7 -8 0 (0 2 60 3 —2 6 47 6 2 1 )1 —0 10
【 摘
要 】 对 甘草的化学成分进行 了分析 ,总结 了甘草应 用于 临 上的作用。为甘草 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床
肤癌细胞 、乳腺癌 细胞、前列腺癌细胞等周期发生非常规的变 化 ,抑 制癌细胞 的增殖 ,从而起 到抗癌 疗效。
实验表 明【】在防治黄 曲霉素 B和二 乙基亚硝胺诱发 的大 m:
鼠肝 癌 前 病 变 的 实验 中 ,甘 草 酸 能 抑 制 癌 前 病 变 的 发 生 ,对 病
因为三萜皂甙具有生物活性好 、含量 高等特 点,所 以形成 了甘
C C 中医临床研究 2 1 年 第 4卷 第 1 JM 02 6期
.1 3-

h草 的 化 学 成 分 和 临 床 研 究 概 况 ' -
Cl i a e e r h o h m ia o o i o f io ie i c l s a c n c e c l mp st n o c rc n r c i l
【 关键词 】 甘草;I床应 用;药理 临
[ b tat T a z e hmia cmp sino cr e smme ptel o c sdi l i loe Po ie h aifrh A src] oa l e h e cl o oio fioi ,u ny t c t l c du cr e e cnc l. rvd e s e h ii u n i ar t b sot
甘 草是临床上 极其常用一 味补益 中药 , 药用部位 为根 、 其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 )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3],如甘草酸二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

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

甘草也是我国的常用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4],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对甘草的年需求量就为6万多吨,位列诸药之首。

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国出现了采挖甘草的狂潮,同时由于对西北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使我国野生的甘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的资源现状及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甘草资源的现状分析1.1 甘草的分布及资源状况甘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域和温带草原区域,北纬37°~50°、东经75°~123°的范围内,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全境,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

甘草化学成分研究

甘草化学成分研究

甘草化学成分研究引言甘草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传统中药的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功效。

然而,关于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仍有许多未知之处。

本文旨在探讨甘草的化学成分种类、含量和影响因素,以及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为深入开发甘草资源提供理论支持。

背景甘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甘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制药工业。

然而,甘草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且其含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生长环境、采收时间、炮制方法等。

因此,对甘草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现状甘草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作用。

此外,甘草还含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如甘草酸、甘草苷等,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等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也是甘草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甘草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甘草样品进行了提取和纯化,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剂依次洗脱,分离出不同的化学成分。

然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各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

同时,本研究还采用了质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研究方法,我们发现甘草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甘草苷的含量最高,其次为甘草酸。

而其他成分如芒柄花素、甘草西定等含量相对较低。

此外,我们还发现甘草化学成分的含量受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在采收时间方面,夏季甘草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冬季最低;而炮制方法则对甘草酸等成分的含量有显著影响。

结论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甘草的化学成分种类、含量和影响因素,以及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结果表明,甘草中含有多种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和苯丙素类化合物等。

这些成分的含量受到生长环境、采收时间、炮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甘草化学成分研究

甘草化学成分研究
H一 ) ,75 ( 5 .2 H,d = .H ,H一 ’ ’ ,69 (H,d = ,J 82 z 2 ,6) .6 ,J
显微 熔点 仪 ( 温度计 未 校正 ) ;B u kr M4 0 磁共 振仪 , rce A 0核
D O d为溶 剂,T 为 内标 。柱色谱 硅胶 (0~ 0 目)及T C MS .6 MS 20 30 L 硅
3 . 合物2 2化
白色针 晶 ,m 2 0 2 2 。1 p 5 ̄5 ℃ H NMR ( MS ・ 5:1 .7 D O d) O7
(,O s H),91 (,O . s H),80 ( 8 . 5 H,s -) ,7 2 ( ,H 2 . 9 H,d ,
J 86 z = .H ,H.),69 ( 5 . 5 H,d = . z 一) ,68 ( ,J84 ,H 6 H .8 H,s , H4 , . 一’ 63 H,s 一),51 ) 3( ,H 8 .1( H,m,H2),31 .” . 7( H,d , J5 H ,H 1),1 9 ( = . z .” 4 . 6 H,s 一” ,H4 ),I 3 ( . 6 H,s -” ,H 5)。以 上氢 谱数据 与文 献报道 的甘 草利酮数 据 致 ,故该化 合物确定 为甘 】 一 草 利酮 (cf oe 1o cn)。 ii 3 . 3化合物3 浅黄 色粉末 ,mp 5- 5 ℃。 1 MR ( MS —6 5:1.5 2 6 28 HN D Od) 0 8 (,O 7 s H一 ),83 ( .5 H,s ,H一 ),80 (H,d = .H , 2 .0 I ,J 88 z
甘草 为豆科植物甘 草Gyyri rl s i h的根 ,是最常 用 l r z ua ni Fs . c ha e s c

甘草片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甘草片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甘草片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甘草片简介甘草片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其名称源于甘草的根茎部分。

它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甘草片是将经过炮制的甘草制成的片剂状药物。

2. 甘草片的化学成分甘草片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苷、甘草次酸等化学成分。

这些化学成分赋予了甘草片许多药用特性。

3. 甘草片的作用和功能主治甘草片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主治,以下是其主要作用和功能:•消炎作用:甘草片含有丰富的甘草次酸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它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病变,对于一些具有炎症特征的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抗溃疡作用:甘草片中的甘草酸成分具有抗溃疡活性。

它可以增加胃黏膜的抵抗力,促进溃疡的愈合,对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抗过敏作用:甘草片中的甘草苷成分具有抗过敏作用。

它可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缓解过敏症状,对于花粉症、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抗肿瘤作用:甘草片中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成分对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它可以抑制肿瘤的扩散和转移,对于某些肿瘤的治疗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保护肝脏作用:甘草片中的甘草酸成分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它可以保护肝脏细胞,减轻肝脏损伤,对于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4. 甘草片的用法和注意事项甘草片一般口服使用,每次3-6片,每日2-3次。

在服用甘草片时要注意以下事项:•适量使用:根据具体病情和医嘱,合理使用甘草片,不要过量使用。

•禁忌症:甘草片对于部分患有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在使用甘草片前,应进行全面的体检,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甘草片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与利尿剂、抗凝药物等同时使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在使用甘草片时应咨询医师或药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由于甘草片对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的安全性尚不明确,因此应慎重使用。

甘草 化学成分

甘草 化学成分

甘草化学成分
甘草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甘草酸、矿物质、黄酮类化合物、皂苷、氨基酸、多糖、甘草苷等。

甘草酸是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矿物质成分主要包括钙、铁、锌、铜等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包括甘草苷、甘草甜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等作用。

皂苷是甘草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脂作用。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部分,对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多糖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

甘草苷是甘草的主要甜味成分,也具有抗炎、解痉、镇静、抗过敏等作用。

以上是甘草主要的化学成分,不同部位和品种的甘草含量和比例可能有所不同。

甘草的药理作用多种多样,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但需要注意,由于甘草中甘草酸含量较高,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高血压、水肿等,请在使用之前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化学成份
1、三萜类化合物:甘草根和根茎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主要系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钾、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分。

甘草酸水解后得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一分子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betinic acid)。

近报导根尚还分解得24-羟基甘草次酸,3β-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0-酸(3-β-Hydroxyolean-11,13(18)-dien30-oic acid)、3β- 羟基齐墩果叶烷-9(11),12(13)-二烯-30-酸。

光果甘草 (G. glabra)的根和根茎除分离得甘草酸、甘草次酸之外,尚分得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去氧甘草次酸I(Deo-xyglycyrrhetic acid I),去氧甘草次酸Ⅱ(Deoxyglycyrrhetic acidⅡ),18-α-羟基甘草次酸(18-α-Hydroxyglycyrrhetic acid),异甘草次酸(Liqui-ritic acid),甘草萜醇(Glycyrrhetol),甘草内酯(Gabrolide)等。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对甘草属不同种的植物进行较广泛的研究,迄今为止,已知的三萜类成分达20余种。

为了进一步扩大中药甘草和提取甘草次酸的原料资源,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对国产的几种甘草进行了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见下表。

六种甘草中甘草次酸与甘草甜素的含量
种类
拉丁名
产地
次酸含量%
甜素含量%
甘草
G.uralensis
内蒙古
4.2
5.2
甘草
G.uralensis
新疆
7.12
11.1
甘草
G.uralensis
甘肃
3.48
8.6
光果甘草
G.glabra
新疆
3.40
4.02
胀果甘草
G.inflata
甘肃
3.72
4.6
黄甘草
G.korshinskyi
甘肃
4.16
6.8
云南甘草
G.yunnanensis
云南
2.52
未作
粗毛甘草
G.aspera
新疆
0.72
未作
以上表中几种甘草用重量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了甜素和次酸的含量,测定结果,甜素的含量均高于次酸的含量,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注] 分析方法:(1)定性方法:取定量用的氯仿提取液一份,浓缩至10m1,用毛细管点于硅胶石膏薄层板上,于板上同时点上甘草次酸标准品的氯仿溶液作对照。

(2)定量分析方法:精密称取甘草粉末0.1g,加20ml12N硫酸,在水浴上回流1小时后,加入70m1水,50m1氯仿,回流15分钟,洽却,将此液移至250m1的分液漏斗中,振摇数分钟,将氯仿层分至另一分液漏斗中,硫酸液再用氯仿两次每次25m1振摇,合并氯仿液,用100ml2%碳酸氢钠液振摇,分去碳酸氢钠液,再将氯仿层通过装有25g无水硫酸钠柱子,收集氯仿液100m1。

吸取氯仿提取液2.5m1至带塞的10m1刻度试管中,在水浴上蒸发至干,加入5ml80%硫酸,置沸水中5分钟,后在冰中冷却,再加95%乙醇5ml,1%香草醛水溶液0.5ml,冷却后,将试管塞上摇匀,放至室温,用72型分光光度计在波长545nm测定其光密度。

然后由回归方程式Ye =0.3404×-0.004977计算出甘草次酸的含量(mg)。

式中Ye为甘草次酸在5ml比色杯中的mg 数,x为光密度(比色杯长为1公分)。

再换算出100g甘草样品中的百分含量。

样品中甘草次酸的%含量=光密度×(0.3404—0.004977)×100/样品重。

2、黄酮类化合物:镇痉作用是甘草的药效之一,已经注意到它依存于甘草中的黄酮类。

其中首先发现了黄酮甙之一的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异甘草甘元(Iso-liquititigen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dl-liquiritigenin-7-β-D-glucopyranoside),新异甘草甙(Neoisoliqui-titin,trans-isoliquiritigenin-4-β-D-glucopyranoside),异甘草呋喃糖甙(Licu-razid,trans-isoliquiritigenin-4-β-D-glucopyranosyl-2-β-D-apiodic-orifur-anoside),鼠李糖异甘草甙(Rhamnoisoliquiritin)等。

从光果甘草(G.blabra)的根和根茎中分离出以上黄酮化合物之外,尚分离出光果甘草甙(Liguirito-side),光果甘草甙元(Liquiritogenine),异光果甘草甙(Isoliquiritoside),异光果甘草甙元(Isoli-quiritogenin),甘草黄酮A(Licoflavone A),甘草查耳酮(Licochal-cone)A及B等。

最近日本高木、石井等在甘草根的皮部提取得甘草甜素以外的组分 (Fm100),经化学研究确定为异黄酮类。

甘草成分除以上化合物外,尚有含氨基酸7-甲氧基香豆素(He-rniarin),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