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总结(缩印版)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一个半综合征:又称脑桥麻痹性外斜视,若一侧桥脑侧视中枢(外展旁核)及双侧内侧纵束同时受到破坏,则出现同侧凝视麻痹(一个),对侧核间性眼肌麻痹(半个),即两眼向病灶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向病灶对侧注视时,对侧眼球能外展,病灶侧眼球不能内收,两眼内聚运动仍正常。

2.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四叠体综合症,上丘内有眼球向上同向运动的皮质下中枢及其联络纤维,上丘破坏性病变引起两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称为Parinaud综合征,常见于中脑上端病变如松果体瘤。

3.艾迪综合症(Adie syndrome):又称强直性瞳孔,多见于中年女性,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异常,伴有腱反射(特别是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4.亨特综合症(Hunt’s syndrome):又称膝状神经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面瘫,发病率仅次于贝尔氏面瘫。1907年由Ramsay Hunt首先报告,由此得名。主要表现为一侧耳部剧痛,耳部疱疹,同侧周围性面瘫可伴有听力和平衡障碍。

5.不自主运动:是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无目的的异常运动,主要见于锥体外系统病变,如痉挛发作、震颤、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偏身投掷运动及抽动症。

6.假性球麻痹:双侧皮质核束损害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不出现咽部感觉丧失,咽反射保留,无舌肌萎缩及肌肉震颤,而常有强哭强笑,下颌反射、掌颏反射亢进等,称假性球麻痹。

7.手足徐动症:又称指划运动,或易变性痉挛,特点为肢体远端游走性肌张力增高与减低动作,出现缓慢的如蚯蚓爬行的扭转样蠕动。与肌张力障碍类似,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是手指、足趾、舌或身体其他部位相对缓慢的、无目的、连续不自主运动临床综合征

8.Broca失语:又称运动性失语,由优势侧半球额下回后部的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病变引起,临床特点以口语表达障碍最为突出,呈典型非流利型口语。患者能够理解他人言语,能够发音,但言语发生困难,或不能言语,或用词错误,或不能说出连贯的句子而呈电报式语言。患者能够理解书面文字,但不能读出或读错。

9.Gerstmann综合征:即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半球角回病变,表现为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及书写不能,有时伴失读。

10.感觉性失语:(Wernicke失语)病人听理解障碍突出,表现为语量多,发音清晰,语调正确,短语长短正确,但缺乏实质词。病人常答非所问,虽滔滔不绝地说,却与检查者的提问毫无关系。病变位于优势半球Wernicke区(颞上回后部)。

11.AIDS:即艾滋病,是由于HIV感染所引起的人类细胞免疫缺陷,导致一系列条件致病菌感染和肿瘤发生的致命性综合征。导致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生率很高。12.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病变位于延髓上段的背外

侧区。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或椎

动脉血栓形成。表现为:①眩晕、恶心、

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

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

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

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

③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④

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⑤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

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

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13.延髓旁正中综合征(Dejerine综合

征):病变位于延髓中腹侧。患者出现

舌下神经交叉瘫,表现为:①病灶侧舌

肌瘫痪及萎缩(舌下神经损害)②对侧

肢体中枢性瘫痪(锥体束损害)③对侧

肢体深感觉障碍(内侧丘系损害);本

征与Jackson综合征均有一侧舌下神

经受损和对侧锥体束征,但后者还具有

第十、十一对脑神经麻痹,而无内侧丘

系损害所致的深感觉障碍。

14.脑桥腹外侧综合征

(Millard-Gubler syndrome):病变

位于脑桥腹外侧部,接近于延髓,损伤

了外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

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①病灶侧外

展神经麻痹;②对侧中枢性偏瘫;③可

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如病变波及脑

桥内侧,同时损伤了内侧纵束,则还可

表现两眼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称为

Foville综合征。

15. 闭锁综合征:又称去传出状态,系

脑桥基底部病变所致。主要见于脑干的

血管病变,多为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

闭塞,导致脑桥基底部双侧梗塞所致。

表现为不能讲话,有眼球水平运动障

碍,双侧面瘫,舌咽及构音、吞咽运动

均有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

可有双侧病理反射。

16.大脑脚综合症:Weber综合征:病

变位于一侧中脑大脑脚脚底,侵犯了动

眼神经和锥体束。表现为:①病灶侧动

眼神经麻痹;②病灶对侧偏瘫(包括中

枢性面瘫和舌肌瘫痪)。

17红核综合征:又称 Benedikt综合

征。表现:同侧:动眼神经瘫痪伴瞳孔

散大(中脑内的动眼神经根纤维中

断),对侧:触觉、振动觉、位置觉及

辨别觉减退(内侧丘系损害),运动过

度(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

由于红核损害引起),强直(黑质受

损)。原因:基底动脉脚间支或大脑后

动脉阻塞,或两者均阻塞。

18.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严重后果,

是部分脑组织因颅内压力差而造成移

位,当移位超过一定的解剖界限时称之

为脑疝,临床上最重要、最常见的是小

脑幕裂孔疝与枕骨大孔疝。

19.Brown-Sequardsyndrome:又称脊

髓半切综合征,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同

侧深感觉障碍及上运动元瘫痪,对侧损

伤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见于髓外占位

性病变、脊髓外伤等。

20. 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

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

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

21.去皮层状态:又叫植物人。是指双

侧大脑皮层广泛性损害,引起皮层机能

丧失,而皮层下机能保存的一种特殊的

意识状态。常见于大脑半球出血、大面

积脑梗塞、弥漫性脑水肿和急性脑缺氧

以及脑外伤、脑炎昏迷后期的遗留症

状。主要表现为病人无任何意识活动,

不言,不语,不动,无表情,大小便失

禁,对呼唤、触压均无反应,无任何自

主动作,靠人工进食。对光反射存在,

角膜反射存在,咳嗽反射存在。但病人

常睁眼凝视,知觉大多丧失,对周围和

自身事物毫无所知。可有无意识的哭闹

和防御反应,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上肢

屈曲内收,双下肢伸直内旋,呈去皮层

强直状态。有明显的睡眠—觉醒周期,

而不同于昏迷,或可称为“去皮层性睁

眼昏迷”。

22.闭目难立征:又称“Romberg征”:

嘱患者双足并拢站立,双手向前平伸,

然后闭目,观察其姿势。感觉性共济失

调特征为闭目后站立不稳,而睁眼时能

保持稳定的站立姿势,称Romberg征

阳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睁闭眼都站立不

稳,但在闭眼时更明显。具体地说,一

侧小脑病变或一侧前庭病变向病侧倾

倒,小脑蚓部病变则向后倾倒。

ler-Fisher综合征:以眼肌麻痹、

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为主要临床特

点,有时可出现瞳孔改变,大部分患者

病前有感染,脑脊液蛋白升高。周围神

经电生理可有传导延迟,髓鞘和轴索同

时受损。有时头颅MRI检查可发现脑

干病灶,血清中有抗神经节苷脂GQ16

抗体,没有肢体瘫痪或瘫痪较轻。

24.TIA:是颅内动脉病变引起的一过

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

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分钟,多

在1小时内恢复,不超过24小时。不

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影像学

(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

25.缺血半暗带: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

性脑梗死的梗死灶中心区周围存在一

个缺血边缘区,神经元处于电衰竭与能

量衰竭之间,局部脑组织存在大动脉残

留血流和(或)侧支循环,尚有大量存

活神经元,如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缺

血半暗带的血流,该区脑组织功能是可

逆的,神经细胞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26.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

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

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27.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指在锁

骨下动脉或头臂干的椎动脉起始处的

近心段有部分的或完全的闭塞性损害,

由于虹吸作用,引起患侧椎动脉中的血

流逆行,进入患侧锁骨下动脉的远心

端,导致椎-基动脉缺血性发作和患侧

上肢缺血性的症候。可以有脑缺血或上

肢缺血症状。

28.多发性硬化:(MS)是最常见的一

种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本病急性活动

期中枢神经白质有多发性炎性脱髓鞘

斑,陈旧病变则由于胶质纤维增生而形

成钙化斑,以多发病灶、缓解、复发病

程为特点,好发于视神经、脊髓和脑干,

多发病于青、中年,女性较男性多见。

29.脑性瘫痪:又名Little病,是指先

天或围生期由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中

枢神经系统损害,以非进行性的运动障

碍为主的一组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