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实践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本文的翻译文本是英文传记Incidents in Life of a Slave Girl 《一名女奴的人生际遇》中的16--30章。该作品的作者是哈丽雅特·雅各布斯,笔名琳达·布伦特。这部自传文学作品的中译本让更多的人更清楚地认识美国的蓄奴制历史,更深入地了解奴隶的生活以及这一歧视黑人的制度是怎样对奴隶特别是女奴进行压榨和迫害的。

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框架,在翻译实践中采用了如下翻译技巧:一、运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方法使源语言和目标语实现部分功能上的对等以减少翻译后的文化缺失;二、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使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三、采用增译和减译的方法使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以及在文化背景和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一致;四,采用转性译法使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接受。笔者并通过分析传记文学尤其是美国黑人自传的文体特点探讨汉译此类文本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项目概述,主要介绍翻译项目的有关情况,翻译文本的作者及作品;第二部分是翻译前期准备,包括项目文本分析与翻译计划制定;第三部分,翻译理论及案例分析包括功能对等理论与翻译策略及案例分析;第四部分,项目总结,主要就翻译遇到的问题、翻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启发。

关键词:翻译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技巧词义对等句义对等

第一章翻译项目概述

翻译项目介绍

在英属北殖民地创建之初到二十世纪早期,黑人受到奴隶制度极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是女性黑奴不仅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还要遭受监工的摧残和虐待。

从1760年第一部黑人奴隶自传问世,黑人奴隶中的一些先进分子口诛笔伐,用亲身经历的血淋林的事实揭发和控诉奴隶制的罪恶,对推动废奴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作品的作者是哈丽雅特·雅各布斯,笔名琳达·布伦特。她出生在一个奴隶家庭,由于难以承受奴隶主对她及其子女的迫害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作者逃到北方后,把自己受奴役、受剥削、遭迫害到逃亡北方、实现自由的亲身经历写成传记并于1861发表。通过这部自传文学作品的中译本,更多的人更清楚地认识美国的蓄奴制历史,更深入地了解奴隶的生活以及这一歧视黑人的制度是怎样对奴隶特别是女奴进行压榨和迫害的。

该作品属于传记文学范畴。传记文学是作者通过纪实的写作方式和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事迹和体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刻画人物爱憎分明和鲜活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在该传记中涉及到的人物50多个,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形象十分鲜活,比如负重坚强的外祖母对奴隶主的隐忍,吃苦耐劳的姨妈对奴隶主的忠诚,老奸巨猾、用心险恶的医生对女奴的欺压,以及追求自由、果敢勇毅的女主人公琳达·布伦特的机智。特别是作者在逃往北方之前对她在“囚笼”一样的小屋中度过的七年时光的描述更加无情地鞭挞了奴隶制的罪恶。女主人公的遭遇深深感动了身边的亲友其中也包括白人奴隶主,在亲友的帮助下女主人公得以逃往北方。

第二章:翻译前期准备

项目文本分析

笔者的翻译任务为该项目的16—30章,共计3,7000字。接到任务后,笔者首先搜集并查阅该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而后多次阅读整部作品,以期充分了解作品的人物关系及事件的发展脉络,最后开始动笔翻译。这部黑人女性的自传作品从黑奴和女性两个视角出发,从儿时的经历开始叙述。作者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善恶不同的主人,小时候的女主人让作者学会读书写字,后来病逝,而后新的主人弗林特医生夫妇折磨陷害她,后来为了自己孩子的自由,作者毅然决

定逃往北方,与她的儿女们享受自由的权利。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历经逃跑,追捕,躲藏直至坐船去北方。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简单却典型的事例,通过人物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对立阶层利益的矛盾斗争、贩奴的罪恶控诉、奴隶逃亡北方的历程,揭露了奴隶主对奴隶赤裸裸地剥削与欺诈,剖白了奴隶的真诚、勇敢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作品朴实的语言、铺陈的叙事手法充分塑造了女奴琳达·布伦特的坚韧、果敢、聪慧、爱憎分明的个性,同时向读者展现了众多奴隶的不幸与苦难。

翻译计划制定

本项目的翻译成果将制作成电子书,受众多为使用电子书在线阅读的学生,英语爱好者,和西方文学爱好者。委托方对译文有着严格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译文内容忠实和通顺,并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并力求原文和译文的语言语体风格一致。本项目启动之后,项目负责人就译员的翻译任务作出部署,并就翻译前期讨论及翻译流程及注意事项作出安排。(1)2014年6月—2014年10月完成一稿,并提交译文。(2)2014年11月—2015年3月审稿,项目译员之间互相校对,并对校对意见进行修改。(3)2015年4月—6月提交二稿。最后发表译文,完成翻译项目。

第三章:翻译理论及案例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

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框架。尤金奈达是美国语言学家,著名翻译理论家。他从语源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他认为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的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奈达指出译文应该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判断译文和原文是否对等,应该以读者的心理反应为标准,也就是说译者不应仅

仅停留在结构和语义层面上的对等,而是力求使译文读者产生原文作者通过其作品想要达到的功能和效果,从而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之后,获得同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使翻译真正成为思想感情和文化信息的转换器。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就是“内容大于形式”强调当内容和形式发生冲突时,内容一定要先于形式(Nida,2004:203)。由于中西方存在着思维方式和逻辑习惯的差异,为了达到译文符合译入语国家读者的习惯,使译入语国家的读者更容易接受,笔者在翻译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根据奈达理论的具体内容,拟从四个方面剖析其在英译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使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使使源语言和目标语实现词汇方面的语义对等;

二、采用增译和减译,词类转换的方法使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以及在文化背景和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一致;三、采用正反译法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四、对于原文的长难句,采用重组法,句子的拆分与合并等译法使译文的语言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接受。

翻译技巧及案例分析

在翻译词汇时,笔者多采用直译的方法,较为准确的传达出原文的信息,若直译后,译文意思不够准确,或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笔者则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而针对结构复杂的长难句则采用转性译法,拆分法使之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更易被读者接受。

案例一、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实现词汇方面的语义对等

在翻译过程中,用目标语言将源语言正确表达出来,这时每一位译者的基本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必须从源语言的最小单位——词汇入手,笔者在项目翻译中,遵循功能翻译理论,追求语义对等首先要保证词汇意义的对等。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