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背诵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础原理

1.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力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1.4教育与人的发展

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商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物质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决定论是把遗传看作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他们认为社会生活条件或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实现。

遗传物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地作用,人的遗传物质会逐渐发生变化。一个在遗传物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也可以变成类似圣经活动若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一个在遗传物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也会变成很有涵养、很守纪律的人。

1.5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6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是目的不能测量。我们可以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理解为教育意志,他们落实在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行动上。教学目标有次序的监禁和积累是向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接近。

第二章中学课程

2.1课程概述※

活动课程概念: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代表人物杜威

特点: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2.2 课程组织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具体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学科时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

编制的有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的概念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教科书编写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里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2.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课程结构的改革:

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

整体贯彻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教育观念的变革: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室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