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碳酸盐岩地层井壁失稳机理分析
第八章 井壁稳定

易于发生井壁失稳的地区
高构造应力地区,如逆掩断层、 高构造应力地区,如逆掩断层、山前构造带或 大倾角地层 异常高孔隙压力 水敏性地层 裂缝性地层 低强度地区
垂直于地层层理钻进井眼较稳定 对裂缝性地层, 对裂缝性地层,提高钻井液密度不一定有助于防止 坍塌 崩落后的井眼比圆形井眼更稳定 构造运动剧烈地区有可能通过优化井眼方位来改善 稳定性; 稳定性; 减少井眼裸露时间是有益的 强抑制、严封堵、 强抑制、严封堵、合理密度是防塌钻井液设计的方 向 冷却钻井液有助于防塌
井眼稳定分析所需资料
区域地质构造;岩性剖面 测井资料(井径、声波、密度、自然伽玛等) 录井资料 钻井设计任务书、井史及完井地质报告 岩心、岩性、岩相、岩石物性分析资料 地层漏失试验及事故记录 其他部门的研究结果(地质、开发部门) 钻井过程中的其他测试资料
分析步骤
判断井眼失稳性质(化学、力学、疏松岩层、 塑性岩层) 了解构造背景、准确判定地应力特征; 分析岩性剖面,收集岩心、测井资料; 应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将分析结果与钻进实际进行对比,进行必要的 修正; 结合钻井液特性、井眼轨迹进行预测,并提出 维护井眼稳定的措施。
力学方面的研究: 力学方面的研究: 岩石力学研究主要包括原地应力状态的确定、 岩石力学研究主要包括原地应力状态的确定、岩 石力学性质的测定、井眼围岩应力分析, 石力学性质的测定、井眼围岩应力分析,最终确定保 持井眼稳定的合理泥浆密度。 持井眼稳定的合理泥浆密度。 化学和力学耦合研究 泥浆化学和岩石力学耦合起来研究, 泥浆化学和岩石力学耦合起来研究,尽可能多地 搜集井眼情况资料( 搜集井眼情况资料(如井眼何时以何种方式出现复杂 情况),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岩石的性能, 情况),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岩石的性能,确定起主要 ),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岩石的性能 作用的参数有哪些。 作用的参数有哪些。
井壁稳定问题(2)

井内泥浆对泥页岩的化学作用,最终可以归结到对 井壁岩石力学性能参数、强度参数以及近井壁应力 状态的改变。泥页岩吸水一方面改变井壁岩石的力 学性能,使岩石强度降低;
另一方面产生水化膨胀,如果这种膨胀受到约束便 会产生膨胀压力,从而改变近井壁的应力状态。
井内泥浆对泥页岩的作用机制不难理解,但如何将 这种化学作用带来的力学效应加以定量化,并将其同 纯力学效应结合起来研究井壁稳定性问题,过去相当 长时间的研究中没有考虑这一问题。到目前为止,国 内外关于化学力学耦合的文献很少。从文献资料来 看,其研究方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实验研究和理 论研究两方面。
岩石越来越不稳定。
2) Sv > Sh1 = Sh2 地层坍塌压力与井斜方位角无关。并且, 随着井
斜角增大, 井壁坍塌压力开始变化较小,后随井斜角 的增大, 井壁坍塌压力逐渐增大。
3) Sh1 > Sv > Sh2 根据国家地震局的水压致裂的压力测量结果表明,
在钻井深度范围内,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处于此种应力 状态。此时, 随着井斜角的增大, 井壁坍塌压力逐渐 减小, 井壁趋于稳定。
φ= 28°, C = 18M Pa, η= 1。
3) Sh1 > S v > Sh2 原始资料: Sv = 10519M Pa, Sh1 = 11218M Pa, Sh2 = 7813M Pa,
Pp = 46103M Pa, φ=2616°, C = 23195M Pa, η= 0.4。
4) Sh1 > Sh2 > Sv 处于这种原地应力状态的现场资料极为少见, 这里给定: Sv =
研究思路:
1. 钻井液与泥页岩间的化学位差是导致水进出页岩的主要驱 动力之一。 2. 化学位差导致的水进出泥页岩改变了近井眼处孔隙压力、 页岩强度、近井眼处有效应力状态, 从而导致了井壁失稳的 发生。 3. 综合考虑钻井液与页岩相互作用时的力学与化学方面的相 互影响, 建立斜井中泥页岩井眼稳定的力学、化学耦合模型。
各类地层的组构特点、潜在的井下复杂情况、井壁不稳定发生原因及钻井液技术对策的要点

各类地层的组构特点、潜在的井下复杂情况、井壁不稳定发生原因及钻井液技术对策的要点目录1. 胶结差的砂、砾、黄土层 (3)地层组构特征: (3)潜在的井下复杂情况: (3)井壁不稳定发生原因 (3)钻井液技术对策 (3)典型区块 (3)2. 层理裂隙不发育软的砂岩与泥岩互层 (3)2.1 易膨胀强分散的砂岩与泥岩互层 (3)地层组构特征 (3)潜在井下复杂情况 (3)井壁不稳定发生原因 (3)钻井液技术对策 (4)典型区块 (4)2.2 不易膨胀强分散的砂岩与泥岩互层 (4)地层组构特征: (4)潜在井下复杂情况: (4)井壁不稳定原因: (4)钻井液技术对策: (4)典型区块: (5)2.3 中等分散砂岩与泥岩互层 (5)地层组构特征: (5)潜在井下复杂情况: (5)井壁不稳定发生原因: (5)钻井液技术对策: (5)典型区块: (5)3. 层理裂隙发育的泥页岩 (5)地层组构特征 (5)易膨胀强分散泥岩 (6)易膨胀中等至弱分散泥页岩 (6)膨胀弱分散泥页岩 (6)潜在井下复杂情况: (6)井壁不稳定发生原因: (6)钻井液技术对策 (6)典型区块: (7)4. 含盐膏地层 (7)4.1 纯厚盐膏层 (7)地层组构特征: (7)潜在井下复杂情况: (8)井壁不稳定发生原因: (8)钻井液技术对策: (8)典型区块: (8)4.2 盐、膏、泥复合地层 (8)地层组构特征: (8)潜在井下复杂情况: (9)井壁不稳定发生原因: (9)钻井液技术对策: (9)典型区块: (9)5. 裂隙发育的特种岩性地层 (9)地层组构特征: (9)潜在井下复杂情况: (9)井壁不稳定发生原因: (9)钻井液技术对策: (10)典型区块: (10)6. 强地应力作用下的深层硬脆性地层 (10)地层组构特征: (10)潜在井下复杂情况: (10)井壁不稳定发生原因: (10)钻井液技术对策: (10)1.胶结差的砂、砾、黄土层地层组构特征:胶结差、未成岩的流砂层与砾石层;钻遇深度通常从0~1000m。
井壁稳定性解析课件

max
P 3 H
h
[ (1 2 ) 1
](P Pp )
min
P 3 h
H
[ (1 2 ) 1
](P Pp )
70 60 50 40 30 20 10
0
90
180
270
360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0
90
180
270
360
井周地层应力状态
Pt
3 H
h
2C K K2 1
K2
1 P
Pf 3 h H P St
K ctg(45 )
2
注意各符号表示的物理意义。
定向井井周地层应力状态
3 z1
β
z
y
o
r
γ
θ
x
α
1
β
y1 α
2
x1
东营组地层斜井井壁稳定性分析
最大水平地应力方位: 井壁坍塌风险最高
坍塌压力随井 斜方位的变化
监测裂缝扩展和关井后的压 力,准确确定最小主应力
volume
(after Gaarenstroom et al., 1993)
典型的水力压裂试验曲线
破裂漏失 出现剪切 裂缝
停泵
裂缝重张
井口压力
裂缝闭合
时间
利用水力压裂试验数据计算地应力:
地层破裂压力(Pf):地层破裂产生流体漏失时的井底压力 裂缝延伸压力(Pr):使一个已存在的裂缝延伸扩展时的井底 压力
地应力
给定的泥浆密度
井周应力应变
本构模型
提高泥浆密度
失稳
破坏准则 稳定
结束
以孔隙弹塑性力学为基础的均质地层井壁稳定性分析理 论和计算方法基本成熟
钻井井壁失稳思考

(12三、)井壁失稳的处理
4、井壁失稳后的处理措施:
① 选择合适的钻具结构和钻头类型(松软地层、硬地层); ② 选择合适的划眼畅通井眼措施(松软地层、硬地层); ③ 软地层防出新眼的划眼方式(“冲、通、划”、“拨放点划”); ④ 划出新眼时的处理; ⑤ 硬地层划眼注意事项(防蹩钻); ⑥ 严重阻卡时的应急处理; ⑦ 稠浆“封井”或“段塞携带”注意事项等。
3
(三)12井、壁井失壁稳失的稳分的析处及理处理
3、硬脆性地层防塌体会
(1)硬脆性地层坍塌机理; (2)防塌思路; (3)防塌措施:
① 强化“吸附”泥饼和迅速“充填裂纹”的概念,重视膨润土含量; ② 强化“沉积”泥饼的概念,“高粘切”改变流型,促进“层流”护壁; ③ 借助油性润滑剂改变井壁润湿特性; ④ 研究地层沉积环境,改进钻井液液相性质(矿化度); ⑤ 定期用“稠浆”封井,确保起下钻顺利,减少“拨动”效应; ⑥ 控制起、下钻速度和钻柱旋转速度,减少对井壁碰撞等。
5
(四)岩盐、高压盐水层的处理
① 选择合适的钻井液体系; ② 适当提高钻井液密度; ③ 根据蠕变速率确定施工工艺;
④ 简化底部钻具组合; ⑤ 采取“少钻多划”的方式; ⑥ 采用扩眼和随钻扩眼措施; ⑦ 防止套管挤毁变形; ⑧ 高压盐水层喷、漏同存时施工注意事项等。
根据温度、压力确定 钻井液密度示意图
(三)井壁失稳的分析及处理
1、防塌的常规做法
(抑制、物理、携带、稳定)
(1)浅层流砂、松散地层
(物理:稠膨润土浆护壁,携带,“悬浮”)
(2)易水化膨胀泥岩地层
(抑制:抑制水化;物理:利用微扩眼器、射流、返 速、低粘切泥浆扩径)
(3)易剥蚀垮塌页岩地层
(物理+抑制:封堵防塌、抑制防塌)
钻井过程中井壁失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探讨

钻井过程中井壁失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探讨作者:唐伦帅方曦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钻井施工过程中,井壁失稳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力学的原因,有化学的原因,还有工程方面的原因。
本文主要是从这个三个方面入手对井壁失稳的原因展开分析,探讨从合理选择钻井液密度、优选防塌剂和完善工程措施三个方面保障井壁稳定,提升钻井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关键词:钻井;井壁失稳;钻井液钻井过程中井壁失稳易造成井壁垮塌、缩径、漏失、卡钻及储层污染等井下事故,严重制约了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发展。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钻井费用占了勘探开发总费用的50%~80%。
井壁失稳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力学的原因,有化学的原因,还有工程方面的原因,总之是地层原地应力状态、井筒液柱压力、地层岩石力学特性、钻井液性能以及工程施工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井壁失稳的原因井壁失稳问题的诱因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天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天然因素主要有地层岩性、地层强度、粘土矿物的类型、地层倾角、孔隙度以及孔隙流体压力等;人为可控因素主要有钻井液的性能、地层裸眼时间、钻井液的对井壁的冲刷作用、激动压力、井眼轨迹等。
1.1 力学因素井内钻井液液柱压力起到了一定的支撑所钻岩层原本提供的支撑作用,井壁处原本的三向应力平衡被破坏,使得井眼周围应力重新分布。
当井内液柱压力小于地层孔隙压力时,可能使井壁岩石产生剪切破坏,对于塑性岩石这个时候通常会导致缩径问题,而脆性岩石则会产生坍塌掉块,造成复杂情况。
地层强度对浅井井壁稳定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大幅度提高钻井液密度可以解决如浅部地层强度太低的问题。
但是对于深部泥页岩地层,由于其具有极强的粘土矿物的水敏性,简单依靠增大钻井液密度来平衡地层压力是不可取的,甚至会造成井漏或者垮塌。
1.2 化学因素泥页岩主要由水敏性粘土矿物组成,其与钻井液中的水的相互作用是必然的。
由于泥页岩结构和组分上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钻井液体系,这种作用的差别也是很大的,离子交换作用、渗透作用、水沿泥页岩的微裂隙的侵人以及毛管力作用产生的渗析强度都有明显影响。
钻井中井壁不稳定因素浅析

钻井中井壁不稳定因素浅析摘要:钻进生产中井壁失稳最为常见,机理复杂,难于预防。
对井壁失稳机理重新认识,为井壁稳定技术对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井壁不稳定;水化膨胀;坍塌压力井壁不稳定是指钻井或完井过程中的井壁坍塌、缩径、地层压裂三种基本类型,是影响井下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井壁不稳定地层的特征钻井过程中所钻遇的地层,如泥页岩、砂质或粉砂质泥岩、流砂、砂岩、泥质砂岩或粉砂岩、砾岩、煤层、岩浆岩、灰岩等均可能发生井壁不稳定。
但井塌大多发生在泥页岩地层中,约占90%以上。
缩径大多发生在蒙皂石含量高含水量大的浅层泥岩、盐膏层、含盐膏软泥岩、高渗透性砂岩或粉砂岩、沥青等类地层中。
二、坍塌地层的特征井塌可能发生在各种岩性、不同粘土矿物种类及含量的地层中;但严重井塌往往发生在具有下述特征的地层中:(1)层理裂隙发育或破碎的各种岩性地层;(2)孔隙压力异常泥页岩;(3)处于强地应力作用地区;(4)厚度大的泥岩层;(5)生油层;(6)成岩第一或第二脱水带;(7)倾角大易发生井斜的地层;(8)含水量高的泥岩或砂岩、粉砂岩等。
三、井壁不稳定实质是力学不稳定问题井壁不稳定根本原因是钻井液作用在地层的压力地层破裂压力,从而造成井壁岩石所受的应力超过岩石本身强度,引起井壁不稳定。
钻井液与地层所发生物理化学作用,最终均因造成地层坍塌压力增高和破裂压力降低,而引起井壁不稳定。
四、井壁失稳原因探讨1.力学因素地层被钻开之前,地下的岩石受到上覆压力、水平方向地应力和孔隙压力的作用下,处于应力平衡状态。
当井眼被钻开后,井内钻井液作用于井壁的压力取代了所钻岩层原先对井壁岩石的支撑,破坏了地层和原有应力平衡,引起井壁周围应力的重新分布;如井壁周围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岩石本身的强度而产生剪切破坏,对于脆性地层就会发生坍塌,井径扩大;而对于塑性地层,则发生塑性变形,造成缩径。
我们把井壁发生剪切破坏的临界井眼压力称为坍塌压力,此时的钻井液密度称为坍塌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
钻井井壁失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处理

1411 井壁失稳的原因对井眼失稳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主要是因为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应力场的改变,出现井壁应力集中,地层的地应力无法与井内钻井液柱压力平衡。
井壁失稳的原因主要包括地质、物理化学以及钻井工艺3个方面。
地质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原始地应力、岩石本身性质、泥页岩孔隙压力异常等。
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剪切、拉伸和挤压等构造力会随着部位不同而不同,在超过岩石强度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断裂,在未达到断裂极限值时,就会在岩石内储存,形成潜能。
沉积岩包括玄武岩、凝灰岩、石灰岩、泥页岩、砾岩和砂岩等,在不同的压实程度、胶结程度、埋藏时间、矿物成分以及沉积环境下会呈现不同的特性。
泥页岩成岩过程中,在压力和温度影响下,黏土表面的强结合水会因脱离而形成自由水,在封闭环境中无法排出而形成高压。
在地层空隙压力超过液柱压力的情况下就会释放空隙压力,在足够大的裂缝和孔隙下就会形成连通而将液体流入井内。
分析井壁失稳坍塌卡钻的原因,在物理化学方面主要与水相关,因流体静压力、毛细管作用和水化膨胀等,在使用水基钻井液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坍塌和水化膨胀等问题。
泥页岩的吸水和吸水表现与其含水量、黏土成分和黏土含量相关,越少的含水量、预告的含盐量和黏土含量就会越易于吸水水化。
蒙脱石含量越高越易吸水膨胀,绿泥石含量越高越易吸水剥落和裂解。
泥页岩的强度在吸水后会急剧下降,更容易引发坍塌。
钻井施工中无法改变地应力和地层性质,防止地层坍塌只能从工艺层面入手。
压力激动控制效果不佳、不当的钻具组合、方位和井斜的影响估计不足都可能引发坍塌。
防止坍塌最主要的是对液柱压力进行控制。
在应力集中地层、破碎地层和薄弱地层中,通过合理的钻井液密度来调整液柱压力。
提升钻井液密度加强井壁支撑力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其朝地层渗透,降低内部结构力。
在确定钻井液浓度前还要保证钻井液液柱压力小于产层孔隙压力。
钻井施工过程中,要对钻井液的流变性和性能实时关注。
过大循环排量和高返速会对井壁地层形成冲蚀而导致坍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发生盐拱, 其下部介质发生拱起, 中部介质发生滑 移, 上部介质 发生拉张开裂。钻遇该类地层时容易引起井塌, 其长轴走向与该
地区地层走向、主要断裂走向、最小 应力方 向平行。 因此在盐 膏
岩地层常导致井眼缩径、坍塌、甚至 发生遇阻、卡 钻事故, 更有 甚
者, 蠕变的盐膏岩层将套管挤坏。 ( 1)盐膏岩蠕 变分 析。盐膏 岩有着 较为 明显 的岩石 时效 特
增大。温度越高, 发生稳定蠕变和 加速蠕 变的时 间越早, 岩石 的 长期强度越低, 越容易进入加 速岩和白云岩组成, 由物理化学因素造成的井壁
失稳现象较少, 为此本文主要从力 学因素 入手, 研究 碳酸盐岩 井
壁失稳的机理。
2. 1 地应力性井眼崩落机 理 钻井过程被认 为是 一种 以钻 井液 替代 井眼 处岩 石的 过程。
由于三个不同大小的主应力支 撑的岩 石被三 向应力 相同的流 体
反之也不能认为泥 浆密 度不 大就 一定 能保 证地 层不 被压 裂, 关
键要看泥浆 密度 与 地应 力相 互 间的 关系 是 否 构成 井 壁压 裂 条
件。
( 3)井壁剪切错动破裂的机 理。在裂缝地 层段, 过大的泥 浆 密度将降低裂缝的闭合压力, 减小 裂缝面 的摩擦 力, 于是当裂 缝
面受到较大的剪切 应力 作用 时, 就很 容易 使得 裂缝 面两 侧的 地 层发生相对剪切滑 动而 造成 井筒 错位, 其 错位 的规 模随 着泥 浆
性破裂条 件。即 Pm 越大, S m in越小, 越易压 裂; H 与 h 差别 越
大 (但通常不会出现 H > 3 h 的情况 )。因 此 3 h - H 越小, 使
S m in越小,
此时即使
Pm 较小,
也可能出现
S
m
小到
in
导致井壁
被破
裂的情况, 所以决不能认为地层 被压裂就 一定是 泥浆密 度过大,
S - Sr = cos + ( S + Sr ) cos
( 6)
2
2
则井壁将在这一 平面上发生崩落。
用摩尔圆图也 很容 易给 出这 一破 裂条 件, 即在 切向 应力 轴
上 ( 纵轴 )画出 点, 它意味着岩石 的起始 剪切强度, 然 后过 作 一条倾角等于内 摩擦 角 的 直线, 如该 直线 与摩 尔圆相 切或 相
征, 在较低应力水平下有比较明显 的蠕变 变形的 3个阶 段, 即 瞬 态蠕变阶段、稳态蠕变阶段、加速蠕 变阶段。 围压对 蠕变曲线 产
生影响, 即岩样 的变 形 快慢 与 岩石 所 受 的侧 限 压力 有 关, 围 压 (侧限压力 )越大, 变形率越小, 进入稳 态蠕变和加 速蠕变的 时间
越晚, 第Ⅱ阶段越明显, 越 不容易进 入加速 蠕变阶 段。温度也 将 对蠕变曲线产生影 响, 岩样 的变 形率 随岩 样所 处温 度的 增加 而
量判别式如下:
1+
f2 [ Sx ( 1+
2a b
)
-
Sy + 2
(
p1 b
q)
a ]
-
2
fq
2
( 7)
式中: 、f 岩 石内摩擦系数和内摩擦角; a、b 椭 圆井眼长轴半径和短轴半径;
q、pi 钻井液压差和钻井液自重。 当上述判别式 成立, 则 井壁 上满 足这 一条 件的 那点 就是 开 始崩落的起点, 而其它大于 2 的点当然也已崩落, 由 此可以计算
井壁稳定问题是 钻井工程中所 遇到的一 个十分 复杂的 世界 性难题, 迄今还没有 研究出 可以 彻底 解决 这个 问题 的一 套完 整 的有效方法, 为此人们更加重视 井壁失 稳机理 的研究, 以求 在井 壁稳定技术方 面获得 新的 突破。井 壁失稳 一般 表现 为坍 塌 (扩 径 ) 、缩径、破裂等形式。井壁坍塌是井 壁失稳 最常见 的形式, 据 有关资料统计 [ 1] , 约有 70% 的井壁失稳是井壁坍塌 或掉块, 坍塌 主要发生在水平 主应力 不平 衡的 地层, 而 缩径 常发 生在 具有 蠕 变性的盐膏岩地层, 或具有塑性和流变性的灰岩地层。井壁破裂 也往往出现在裂 缝或胶 结性 差的 地层, 甚 至无 胶结 物的 易碎 性 岩层中。碳酸盐 岩地层 中, 井壁 失稳的 常见 地层有 五类: ( 1) 地 应力不平衡地层; ( 2)盐 膏岩地 层; ( 3)塑 性和流变 性灰 岩地 层; ( 4)裂缝较发育的地 层; ( 5)胶结性差的破碎性地层。 2 碳酸盐岩井壁失稳机理分析
井壁不稳定 是钻 井工程 中经 常遇 到的 井下 复 杂情 况之 一, 具体包括井眼缩径、坍塌、井 漏、井涌及 卡钻等, 特别 是在新 地区 的勘探井、深井与超深井中, 常常由 于不掌握 井下地 层的组 成与 特性, 钻井、钻井液技术与地 层不匹 配, 造成井 眼严重 失稳, 从而 导致卡钻、划眼, 泥包钻头等各 种复杂事故, 甚至使油井报废。已 有学者在井壁失稳机理方面作 了许多研究工作 [ 4~ 6], 以求在钻井 过程中保持井壁稳定 。但是, 许多工作都是针对砂泥岩剖面中的 泥页岩井壁失稳 而开展 的, 就碳 酸盐 岩井 壁失 稳机 理方 面的 研 究工作开展的较 少。然 而, 井壁 失稳 不仅 仅在 砂泥 岩地 层中 存 在, 在碳酸盐岩地层中也司空可见, 尤其是对地应力不平衡地层、 盐膏岩地层或 裂缝较 发育 的地 层等 [ 2] 。为 此, 针对 碳酸 盐岩 地 层井壁失稳的这几类 常见地层, 逐一进行井壁失稳的机理分析。 1 碳酸盐岩井壁失稳常见地层类型
尔圆向左移动, 使之很容易与剪 切破裂线 相交而 发生井 壁崩落; 水平地应力 H 、 h 的影响: H 、 h 差别越大, S m ax越大, 即水 平地 应力的非平衡性越强, 越易造成井壁应力崩落。
( 2)井壁张性 应力 压裂的 机理。井 壁的 张性 压裂实 质是 张
性应力对井壁表面 在径 向上 的张 裂, 而不 是对 过井 壁的 某一 平 面的剪切破裂, 因此定量分析中 不需要再 引入切 向和法 向应力,
所替代, 尤其是被应力 低于 原来 岩石 柱中 的任 何应 力的 流体 所
代替, 井眼的局部应力将受到干扰。这种应力的变化使井眼周围 的岩石产生变形或破裂。在井眼未钻开前, 地下岩石受上覆地层
压力、水平地应力及孔隙压力的作用且处于应力平衡状态。井眼
钻开后, 井壁岩石受轴向应力、切向应力、径向应力和孔隙压力的
密度的增加, 裂缝的发育, 构 造应力 非平衡 性的加 剧而增 大。显
然这种井壁剪切错动必将造成严重的卡钻 事故。
2. 2 盐膏岩层的蠕变
盐膏岩层主要含有盐岩、膏岩、含盐 ( 膏 )泥岩 等。在高温 高 压下易产生塑性流动, 即蠕变。盐 膏岩层 在沉积 初期, 一般为 层
状沉积, 但它受自身的 重力 影响 或构 造应 力的 作用 而使 其发 生 变形或流动, 向围岩发生渗透, 经过长期地质年代, 盐垫向盐丘方
+
( S eff - Sre ff) 2
cos2
( 4)
正是这些有效切向和法向应力直接影 响着井壁失稳问题。
为了定性和直 观地 研究 这种 影响 的程 度, 通常 用摩 尔圆 来
① 本研究受教育部 411项目资助
西部探 矿工程
D ec. 2005
18 6
N o. 12
表示, 即以切向应力为纵坐标, 法向应力为横坐标, 在法向应力轴
平面上将产生一个切向应力
、一个法向应力
s
n, 设与平面法线
的夹角为 , 则可导出 :
s=
S (
+ Sr) 2
s in2
( 1)
n=
(S
+ Sr ) + 2
(S
+ Sr) 2
co s2
( 2)
其有效切向和法向应力分别为:
se ff =
( S eff 2
Sreff ) s in2
( 3)
neff =
( S eff + Sre ff ) 2
上(
S
eff+ 2
Sre ff
)为圆
心,
(
S
e ff
2
Sre ff
)
为
半径
画一 个圆。规
定横
坐
标正半轴为正, 即为法向压应力, 负半轴为法向张应力 (见图 1)。
图 1 应力摩尔圆示意图
( 1)井壁剪 切应 力崩落 的机 理。井壁 岩石 的应力 崩落 是一
种剪切破坏形式, 它应满足库仑 纳维条件:
s = + n tan
出井壁崩落的宽度。
用该方程就可 分析 泥浆 压力、水 平构 造地 应力 对井 壁崩 落
的影响。当泥浆 压力 Pm 过 小时, 使 Sr 很小, n 很 大, 使 摩尔 圆 半径 ( S - Sr ) /2变大, 于是很容易 与剪切破 裂线相交, 发生 井壁 崩落。当 Pm 过大时, 使 S 太小, Sr 太大, 甚至 使 S 变负, 于是摩
刘之的 1, 牛林林2, 汤小燕 1
( 1. 西南石油学院研究生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2. 中油测井长庆事业部, 陕西 西安 710000)
摘 要: 研究井壁失稳机理是进行井壁稳定性评 价的基 础, 也是给出 其防范 措施的 依据。针 对复杂 碳酸盐岩 地层井 壁 不稳定的五类 地层, 即地应力不平衡地层、盐膏岩地层、塑 性和流 变性灰岩 地层、裂缝 较发育 地层以 及胶结性 差的破 碎 性地层, 主要分析研究了井壁剪切应力崩落的机理、井壁张性应力压裂的机 理及井壁剪 切错动破 裂的机理; 并对盐膏 岩 的蠕变与塑性变形的因 素进行概述; 最后对后三 类地层 的井壁 失稳机 理作了 简要分 析。通过对 井壁失 稳机理 的分析, 弄清了碳酸盐岩地层井 壁失稳的内在因素, 进而 指出相应 的防范 措施, 以求 在碳酸盐 岩地层 中保持 安全、快速、优质 地 钻进。 关键词: 碳酸盐岩; 井壁 失稳; 机理; 地应力;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