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老年性尿失禁
老年人憋不住尿是怎么回事?

老年人憋不住尿是怎么回事?
相对于年龄比较大的老人来说,常常会出现一些憋不住尿的现象。
老年人憋不住尿是由于身体机能出现衰老,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很多的症状,只要通过合理的治疗是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那么老年人出现尿失禁的时候应该如何治疗比较好呢?下面跟着一起来看看。
老年人尿失禁最常见的原因是盆腔隔膜的障碍,膀胱位于盆腔隔膜之上,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盆腔隔膜和尿道周围的组织松弛无力,当腹内压增高时(如咳嗽、体位改变等)可引起遗尿,即张力性尿失禁。
尿失禁还见于尿道及膀胱出口障碍,这类疾病在女性中多见于老年性阴道炎,而男性患者主要是前列腺增生。
第三类为膀胱本身障碍,如膀胱肿瘤、结石、炎症等均可引起尿失禁。
另外,控制排尿的神经障碍也是老年人尿失禁的重要原因。
建议你通过以下方法治疗:
第一,专业的人工按摩,每天抽一点时间用一定的方法自我按摩1到2次,以感到微热最好,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方法如下:按摩小腹部,沿着顺时针的方向按摩;点按利尿穴,通过5到10分钟,用大拇指按压利尿穴,力量逐渐增大;按摩耻骨上缘,向两侧按摩3到5分钟。
第二,通过饮食即常说的食疗,对治好尿失禁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如1:龙眼枣仁饮,可以起到养血安神、益肾缩尿。
2:黄实淮山粥,可以起到健脾、补胃、补气。
3:党参核桃煎,可以起到防止尿失禁,补气固肾,益气,生精的功效等作用。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老年出现一些尿失禁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希望通过的上文介绍之后,你对老年出现尿失禁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有所了解,希望广大的老年患者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加强身体锻炼,这样可以有效地防御一些疾病。
老年女性漏尿怎么治疗最有效方法

老年女性漏尿怎么治疗最有效方法老年女性漏尿,医学上称为女性尿失禁,是指在咳嗽、打喷嚏、笑或举重等活动时,由于膀胱括约肌功能减退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导致尿液不受控制地自动排出的一种症状。
老年女性尿失禁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身心困扰,影响了生活质量,因此治疗尤为重要。
那么,老年女性漏尿怎么治疗最有效呢?首先,老年女性漏尿的治疗应该从生活习惯和饮食方面入手。
患者应该避免过多饮水,特别是在晚上临睡前,以免刺激膀胱。
此外,患者还应该适当减少摄入咖啡因、酒精和辛辣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和饮料会刺激膀胱,加重尿失禁症状。
保持规律的排尿习惯也非常重要,尽量避免憋尿,减轻对膀胱的刺激。
其次,老年女性漏尿的治疗还可以通过盆底肌锻炼来加强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提高对尿液的控制能力。
盆底肌锻炼可以通过收缩盆底肌肉5秒钟,然后放松5秒钟,每天进行多次锻炼来达到效果。
此外,也可以尝试进行膀胱训练,即通过控制排尿时间和频率来增强膀胱的容纳能力,减轻尿失禁症状。
另外,老年女性漏尿的治疗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症状。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药物和雌激素替代疗法。
抗胆碱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膀胱过度活动来减轻尿失禁症状,而雌激素替代疗法可以通过增加盆底组织的弹性和收缩力来改善尿失禁症状。
但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药物的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最后,对于一些严重的老年女性漏尿病例,还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那些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包括膀胱悬吊术、尿道括约肌置换术等。
手术治疗虽然效果显著,但是手术风险较大,患者在考虑手术治疗时一定要慎重,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综上所述,老年女性漏尿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改善生活习惯、盆底肌锻炼、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进行选择,避免盲目治疗。
同时,老年女性漏尿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患者要有耐心和毅力,配合医生的指导,才能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黄煌用经方四逆散合猪苓汤治疗尿失禁医案资料讲解

黄煌用经方四逆散合猪苓汤治疗尿失禁医案(转载)黄煌用经方四逆散合猪苓汤治疗尿失禁医案近日,一则男女街头热舞的视频在社交网站上走红,走红的原因并非两人衣着暴露的跳舞和姿势妖娆,而是在两人街头热舞的过程中,女子突然尿失禁,直接尿在了身下赤裸上身的男伴身上,尴尬异常。
尿失禁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女性为甚。
尿失禁这一现象在女性中非常普遍,它既是妇女的多发病,又是常见病。
有的人是在咳嗽、大笑或提重物时发生尿失禁,也有的是在跑往厕所的路上裤子就尿湿了……中老年女性,包括一些年轻女性应该重视自己身体出现的这类问题,疾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尿失禁既能预防,也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控制或者治愈,及早求治才是首要之选。
猪苓汤合四逆散加栀子处方如下:柴胡10克,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生甘草10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滑石15克,栀子10克。
患者,女,约33岁,体型中等偏丰满。
10年前患者因分娩导致尿道括约肌撕裂,遂发生尿失禁,经县医院泌外缝合后,置尿管,拔除尿管后,发现尿道半侧括约肌萎缩,仅余粘膜,再次发生尿失禁。
遂赴省医科大学一附院泌外科求治,手术前拟给予折叠术,术中未告知病人,即改为悬吊术,术后置尿管一个月,拔除尿管后,仍发生尿失禁。
现尿频9年,24小时都得用折叠的卫生纸作为尿布垫着,且月经期间更重,月经过后五六天才稍轻。
年纪轻轻,得了此病,整天心烦,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经诊断:压力性尿失禁;该患者尿道经两次手术,布满瘢痕,解剖层次紊乱,组织界限不明,已不适合再做手术。
于手术无效后,也曾吃过河南中医学院一位硕士开的中药,吃了好长一段时间缩泉丸、桑螵蛸散,均没有效果。
经信函请教黄煌先生,开经方猪苓汤合四逆散加栀子给予治疗。
至3月13日,患者服用五剂,自述好像有一点效果,但不明显。
服药期间来了一次月经,尿频症状仍旧。
嘱其继续服用。
至服用二十剂,尿失禁有明显好转,表现在晚上尿失禁的情况比过去好转,嘱原方继续服用一段时间。
滴、漏,尴尬的尿失禁

传统医学医学滴、漏,尴尬的尿失禁□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曹元成现在大家总是听说各种癌,如卵巢癌、乳腺癌、皮肤癌……但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社交癌”呢?其实,社交癌是“不致命的社交型癌症”的简称,是尿失禁的另一种说法。
受尿失禁的困扰,很多患者长期默默忍受它带来的“难言之隐”,因为担心不小心尿湿裤子而不敢参加社交活动,并且产生焦虑、尴尬和沮丧等各种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人际交往。
从心理角度定义,人们把尿失禁直接称为“社交癌”,目前患病人群以中老年女性朋友为主。
它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令患者无比烦恼和焦虑,更重要的是,如治疗不及时还会产生严重后果。
由于经常遗尿、漏尿,患者阴部会时常湿漉漉的,长时间的尿液侵蚀刺激可导致会阴部皮肤红肿、痒痛,甚至感染溃烂,引起泌尿系统炎症、结石,严重者还会影响肾脏功能。
治疗社交癌,首先必须纠正对尿失禁疾病的错误观念,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回避。
据统计,全世界40岁以上的女性中,每4个人中就会有1人在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失禁。
但是由于很多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或羞于启齿,因此能及时诊治的患者还不到总患者数的一半。
事实上,尿失禁是一种可以治好的疾病。
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1.盆底肌肉康复训练。
通过增强盆底肌肉和尿道肌肉的张力,提高肌肉对压力作用的反应性收缩力,从而改善尿道括约肌功能。
方法如下:收缩阴道及肛门,上提,维持2~3秒后放松,然后重复刚才的动作。
该方法需长时间坚持,适合症状较轻的患者。
2.药物治疗。
遵医嘱服用药物进行治疗,适合症状较轻的患者。
T微创疗法。
适合于情况较重或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它是一种较彻底的治疗方法,手术大约在30分钟内完成,第二天就能下床走动。
由于其无需传统手术的开腹、缝合,因而术中出血量、并发症都较少,患者安全、痛苦少、恢复快,不影响中老年朋友的正常生活。
此外,中医辨证施治也有很好的效果。
可分为以下几型——心脾两虚证证候:尿失禁,伴有神疲倦懒、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老年人日常护理:尿失禁

老年人日常护理:尿失禁尿失禁是指排尿失去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的流出。
尿失禁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但在老年人中最为常见。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尿失禁对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生命无直接影响,但可造成皮肤糜烂,身体异味,反复尿路感染,是老年人产生抑郁、孤僻的原因之一。
(一)尿失禁原因1.真性尿失禁膀胱内稍有一些存尿,便会不自主地流出,膀胱处于空虚状态。
由于脊髓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质之间联系受损,如昏迷、截瘫,使排尿反射活动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膀胱逼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
或因手术导致的膀胱括约肌损伤或支配括约肌的神经损伤、病变所致的膀胱括约肌功能不良。
2.假性尿失禁又称充溢性尿失禁,膀胱内贮留部分尿液,当膀胱充盈达到--定压力时,即可不自主溢出少量尿液。
当膀胱内压力减低时排尿即行停止,但膀胱仍呈胀满状态而不能排空。
3.压力性尿失禁当咳嗽、打喷嚏、运动或大笑时腹肌收缩,腹压升高出现不自主的有少量尿液流出。
由于膀胱括约肌张力减低,骨盆底部肌肉及韧带松弛造成。
多见于中老年妇女。
(二)护理措施(1)皮肤护理:经常保持会阴部皮肤的清洁干燥,床上铺橡胶单及中单并使用尿垫或者使用一次性的纸尿裤,注意及时更换尿垫、尿布,经常用温水清洗会阴部皮肤,勤换衣裤、床单、衬垫,定时按摩受压部位,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2)补充足够的水分:如病情允许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摄入液体量2000ml以上,因多饮水可以促进排尿反射,还可以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晚餐之后限制饮水,以减少夜间尿量。
2.对症护理(1)外部引流:必要时应用接尿装置引流尿液。
女患者可用女式尿壶紧贴外阴部接取尿液:男患者可用尿壶接尿,也可用阴茎套连接集尿袋接取尿液,但此法不宜长时间使用,每天应定时取下阴茎套,清洗会阴部和阴茎,并将局部暴露于空气中。
(2)老年女性还可使用子宫托。
放置方法为:患者排净大小便,洗手,取蹲位,两腿分开,一手握托柄,使托盘呈倾斜位进入阴道口内,然后将托柄向内推,边向前旋转,直至托盘达宫颈为止。
从中医体质论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情志

光明中医2020年12月第35卷第24期CJGMCM December2020.Vol35.24・3887・【硕博论坛】从中医体质论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情志许培雅'庄良武"陈捷2摘要;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已成为困扰我国女性健康的负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长态势,具有病程长、非致命、治愈率不理想等特点,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社交生活、心理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更为突出,从而降低生活质量。
文章基于“治未病”的思想,运用中医体质学说,探讨中医体质与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情志方面的相关性及其在预防、治疗等方面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对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进行早期防治,预防其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遗尿;生活质量;中医体质doi:10.3969/j.issn.1003-8914.2020.24.019文章编号:1003-8914(2020)-24-3887-03中医体质理论,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寿夭刚柔》:“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
其基本思想随后经各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基本成熟于明清时代,1978年王琦教授首次明确提出“中医体质学说”概念。
其主要是“治未病”思想在预防保健中的具体应用,以个体体质辨识为基础,建立疾病的防治,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优势与特色,对于临床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⑴。
目前中医体质学说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其研究广泛应用于科研、临床、流行病等方面。
本文就中医体质关于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情志进行论述。
1老年女性SUI的心理概述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指打咳嗽、喷嚏或运动等腹部压力增高时,尿液从尿道不自主流出[23]o2017年我国指南表明成年女性SUI的发病率达18.9%⑷,并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与人口老龄化有明显关系⑸。
补脾益肾方治疗中老年妇女尿失禁

补脾益肾方治疗中老年妇女尿失禁关键词:尿失禁脾肾两虚补脾益肾──附56例疗效观察压力性尿失禁好发于中老年妇女。
由于经常漏尿,造成内裤潮湿引起外阴湿疹,继发尿路感染,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和生活不便。
笔者自拟补脾益肾方治疗本病,获得较好效果。
1补脾益肾方组成: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5g,升麻6g,柴胡6g,陈皮9g,当归9g,山药30g,菟丝子30g,乌药6g,益智仁15g,芡实15g。
加减:如腹胀加小茴香6g,枳壳6g;畏寒肢冷,加肉桂6g,制附子9g。
2功用:补脾升阳,温肾固摄。
3用法:每日一剂,每日服用2次,连服3个月为一治疗程。
辅助治疗:体锻,采用缩肛练习,每日1次,每次1~2分钟,另嘱病人排尿时,进行有意识分段排出。
4临床应用4.1临床资料:笔者用补脾益肾方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共56例,均为门诊病人,患者在咳嗽、大笑、打喷嚏或体位改变、直立行走或疾走时有尿液不随意从尿道口流出。
经过妇科检查,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
年龄从43~77岁,平均67岁,其中43~55岁10例,56~66岁20例,67~77岁为26例,病程最长5年,最短1年。
参照《女性泌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又月第一版)尿失禁分类,分为四度,其中Ⅰ度尿失禁5例,Ⅱ度6例,Ⅲ度34例,Ⅳ度6例,大多数患者舌体偏胖、舌质偏淡或偏红、脉象细弱。
大多数患者还伴有头晕乏力,腰膝酸软、喜卧懒言、小腹下坠感。
超声尿动力检查,尿道最大关闭压低于正常。
4.2疗效标准:1.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尿道最大关闭压提高20~30cm 水柱。
2.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尿道最大关闭压提高10~20cm水柱。
3.无效:临床症状及尿最大关闭压无改变。
4.3治疗结果:经本方治疗一个疗程后,显效17例,有效36例,总有效率达94.7%,无效3例占5.3%。
5病例介绍:吴××,女性,72岁,职员。
1998年11月初诊。
主诉:5年来,每当大笑或咳嗽时就有尿液流出。
中风后尿失禁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后尿失禁中医辨证论治作者:刘永红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疗法对中风后尿失禁的作用。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西医处理,观察组6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和中药治疗。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47.06%、16.67%,总有效率分别为79.41%、46.6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针灸疗法;脑卒中;尿失禁;辨证论治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03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10-01由于中风时排尿中枢受到损害,支配排尿反射的神经失去控制,患者可出现尿失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可导致尿路感染、褥疮等,不利于中风的康复[1]。
笔者自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常规使用西药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和中药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①年龄≤70岁;②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者;③符合尿失禁的诊断标准[3]。
1.2排除标准①中风前即有尿失禁或尿储留者;②其他中枢系统疾病、前列腺增生所致的急迫性尿失禁患者;③膀胱结石或肿瘤等下尿路梗阻患者;④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⑥患有精神疾病、智力障碍和重度抑郁症者;⑦针刺穴位或其附近有皮损者;⑧对本类药物过敏者;⑨不配合治疗,治疗结束前失访者。
1.3一般资料将符合标准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50-69岁,平均(66.12±3.84)岁;病程1个月-8月,平均(4.36±1.62)月。
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51-70岁,平均(65.39±3.68)岁;病程1个月-10月,平均(4.51±1.6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