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部分简答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纲要部分简答题

第一章

1.讨论:古代中国文明为什么能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呢?

1.中国比较早地确立农业经济文明,这比当时一些民族的渔猎经济先进成熟,这种文明使中华民族更具有凝聚力、同化力和发展的持久力。

2.中国较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将奴隶制生产关系变革为封建制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2.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使中国国家主权沦丧

(1)迫使中国赔款、割地、提供“租借地”,对中国人民进行赤裸裸的野蛮掠夺,破坏中国领土完整。

(2)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破坏中国关税主权与海关行政管理权,给予列强种种经济特权。

(3)践踏中国的司法、领海主权,在华驻军,迫使中国废弃国防。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规定西方人在华拥有自由传教的权利,并允许传教士在各地可以租买田地,建造自便。

不平等条约从各方面破坏和践踏中国国家主权,是套在中华民族身上的沉重枷锁,通过不平等条约,列强已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并进行“合法”地大肆掠夺。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鲜明标记。

3.中国社会经济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经历了两个阶段

(1).1842年以后的50多年,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主要通过贸易,从流通领域来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经济。它是由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奠定的;

(2).1895年以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操纵,进入具有资本输出、财政金融控制特征的新阶段,而这又是由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奠定的。

1.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特别是棉纱的大量输入,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结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主要表现:一是家庭手工业的破产;二是农产品的商品化;三是经济作物种植区的出现。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从19世纪60年代后期到甲午战争前,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兴办于通商口岸地区,涉及船舶、机器修造、缫丝、轧花和棉纺、粮油加工、火柴、造纸、印刷等的近代制造业,共达145家,此外还有各种采矿业共22处,以及难以确知数量的轮船航运企业。这些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企业的兴办,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开端。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含义

半殖民地:政治上,国家已失去主权地位,但仍保有一个主权形式;经济上,已开始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文化上,西方思想文化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

半封建社会:封建时代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这引起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和思想文化的嬗变。

5.近代中国社会的主题

主题:在被侵略被压迫的屈辱境地下,完成文明的自我更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探索国家民族出路需要面对的若干难题

1.如何应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侵略与挑战2.如何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物质文明)3.如何实现政治文明的更新(政治文明)4.如何实现思想文化的更新(精神文明)

7.如何认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掠夺,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与落后。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掠夺,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第二章

8.各阶级的登台表演与探索

1.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企图用农民战争和农民的改革方案改造中国。

2.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进行了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富强。

3.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救亡图存。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在于:指导思想的错误。(以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拯救已经濒临死亡的封建制度)

2.洋务运动本身的封建性、腐朽性、和依附性。(缺乏近代科学知识、封建衙门作风盛行、严重依赖外国科技人员和技术)

3、最高统治者的腐朽颓废,固步自封,顽固不化。(西太后等生活腐化堕落,愚昧无知)

10.对早期探索的总结

农民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就无法克服本身的局限性,引导革命到胜利。

地主阶级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也决不可能使中国达到独立、富强;

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救亡图存,这条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资产阶级维新派也不能救中国。

第三章

11.革命、改良、改革

革命:指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变革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它是一场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改良:不主张用暴力从根本上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主张用和平的方法在原有社会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加以改善。它不可能使社会取得进步。

改革: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它也是一种进步。

12.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 民族矛盾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加深

(2)清政府加紧盘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无法再生活下去

2.清末“新政”的破产

(1)“新政”主要内容:

第一,废科举,兴学堂,提倡留学。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第三,改革军制,编练新军。第四,预备仿行立宪。

(2)与戊戌变法比较,内容相似,本质不同:

前者学习西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后者为讨好帝国主义,挽救自身危亡。(3)“新政”破产,清政府众叛亲离

“新政”的实质:买办盛宣怀所拟清廷致外国函称:“敝国现议力行宪政,正期图报各大国之惠于后日”。

结果:立宪派失望,满、汉矛盾加剧,清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清王朝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

3.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壮大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新政”影响)

(2)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成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一批新型知识分子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1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1905.8.20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原因:有统一的革命纲领;有全国统一的组织机构;有全国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

主张用武装斗争推翻清王朝统治。

14.对孙中山旧三民主义的评价

进步意义:初步描绘出了一个中国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列宁称“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国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

局限性:未真正分清敌友;不可能依靠和发动广大工农群众。所以它不科学,不能指导革命取胜。

15.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结果

基本上澄清了在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第一,中国必须进行革命。它固然会流血牺牲,但带来更多的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第二,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唯一出路。第三,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须平均地权,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同时进行,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

16.革命派在论战中表现出来的弱点

民族主义方面: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的干涉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总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避免动乱和帝国主义干涉;

民权主义方面:他们所说的国民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劳动群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