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建筑的历史沿革与特色分析

合集下载

藏式建筑介绍

藏式建筑介绍

藏式建筑介绍一、藏地建筑介绍(一)普通建筑与寺庙建筑 1.藏式建筑,从形式上可分为民用建筑和寺院建筑两大类⑴民用建筑①牧区建筑德格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厚约二三毫米,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帐内以木杆支撑,帐外周围用20余根牛毛绳张拉,帐篷四周用少许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以避劲风入帐。

帐篷一方设门,门上悬有护幕。

帐顶上顺脊处开一长方形天窗,作入光排烟之用。

富裕牧民在大帐篷左右设有几个形状不一的小帐篷(名为"纳仓"),专供父母或客人居住。

此外,还有叫做"古然"的小四方帐篷,设在畜圈旁,专供守畜人住宿用。

另外,德格各地还有一些无帷帐篷、布制帐篷、花帐篷、单人帐篷等等,都是根据时令的不同需求而制作的。

体现出自然与建筑原始的融合。

②农民住宅农民住宅建筑方式与僧房大致相同,只是外墙的色彩上,多为涂红色,土墙一般不上色,也可上自己喜爱的颜色,但不与僧房雷同。

窗檐和屋檐不设"飞檐",建筑多为二层,底楼作畜圈或库房,二层为主要居室,三层为堆放粮食的敞间、晒坝等。

致于一楼一底的小型住宅,其二层仅有主室(卧室、厨房经常兼设)和贮藏室。

③波密建筑西藏波密县八盖区的藏族群众的居住方式则与众不同。

这个区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易贡西边,属高原亚热带气候。

活动式木板房是八盖地区传统的房屋形式。

这个地区的群众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一般为20天左有,他们习惯于经常搬家,一年之内,总要搬十多次家。

八盖区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这里山多坡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

他们背肥送水、管理农作物,与其爬坡下坡,倒不如举家搬迁更为方便。

因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为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建房材料,盖活动式木板房十分方便。

一处居住20天左右,肥料积攒够了,田间管理差不多了,就搬2迁到另一处居住。

④藏南建筑藏南农区,最常见的是平顶宅院。

据《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

中国传统住宅建筑风格之西藏

中国传统住宅建筑风格之西藏

中国传统住宅建筑风格之西藏在漫长的历史中,居住在“世界屋脊”的藏族人民,制造出众多的辉煌建筑群。

各种类型的建筑,无论是城镇、宗山、宫殿、寺院、林卡,还是庄园、贵族府邸、桥梁、民居均独具特色。

西藏传统住宅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帐房、确房、干阑式建筑等。

其特点是:室内空间较低,多在3米以下:墙壁下厚上薄,门窗小,结构稳固;多采纳木结构框架:屋顶以平顶居多。

建筑用料大多就地取材。

西藏的东、南部木材丰富,一般用原木或木板造房;西北部牧民则用牛毛编织帐房;盛产石材的地方则确房居多。

帐房俗称帐篷,是牧区最普遍而吉老的一种居住形式。

依据放牧方式和季节不同,又有冬帐房、夏帐房之分。

冬帐房一般用木棍作框架,上覆辑牛毛织成的毡子,能经高原风雪的侵袭而不漏不裂。

架设时,前后左右以木棍为立架,支撑帐顶的中部和四角,然后在四周用绳固定在地上。

帐房内空间高度约1.6米至2米,顶部留出天窗,用以通风、采光、出烟,雨天可以遮盖。

牧民们还在帐房外四周用干牛粪、草坯、土块、石块等垒成矮墙,以避风寒。

这种帐房大都建在背风向阳、水草近便的山凹地带。

夏帐房是用自布、帆布等制作的一种比较轻巧的帐篷,构造简洁,拆装、携带都较便利,一般供,行或临时使用。

结构简洁的两面坡人字形帐篷,只能容纳2-3余人;大的方形帐篷过去往往是贵族和上层喇嘛所用,可容纳数十人,制作讲究,用各种颜色的布或呢子镶边,且缝有精致的图案。

碉房的外墙大多用石砌。

石墙有明显的收分,门和窗口都很小,通风和采光较差。

平顶,形状厚重、稳固。

一般2-3层,底层是牲畜圈及贮藏草料的地方,佛堂和居室在注层或3层。

山区确房一般都傍山修建,形状呈阶梯形。

屋顶常被用来晾晒谷物。

在气候比较温柔、多雨、潮湿的地区,如藏东的珞瑜、墨脱、米林、林芝、被密、亚东等地,还盛行干阑式构造,即在房屋下面架空,使空气流通,削减潮湿。

由于这些地方盛产木材,往往以木板代替石墙、土墙,墙壁薄,窗户多,建筑风格轻快疏透。

在藏民族建筑进展的历史过程中,既留意汲取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又保持了本民族建筑特色和风格的传统性,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本民族建筑事业的进展。

藏式建筑设计说明

藏式建筑设计说明

藏式建筑设计说明藏式建筑简述由于时间、地理等诸多因素,我公司不能派员亲临鄂尔多斯地区的施工现场进行施工指导,故对藏式建筑做出必要的简单介绍,使建设单位施工队伍对工程的建筑设计的情况进行粗略的了解,以便顺利的完成该施工项目。

藏式建筑历史沿革从当代考古科学成果提供的资料,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时期,昌都卡若遗址的考古发掘提供了丰富的建筑遗存,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半地穴平顶建筑。

而阿里古格洞窟建筑,始建与什么事情迄今尚无定论,但大家一致认可的它是象雄文明的产物,那么至少在三四千年前。

公元前一百年,吐番第一代国王聂尺赞布时期修建了西藏第一座标志性的建筑宫殿雍布拉康。

但是对西藏阿里地区的洞窟建筑的研究无可非议地是藏族建筑领域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

吐番第三代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实行开放政策,公元七世纪以后,西藏建筑出现了一个大的繁荣发展阶段,其代表性作品有布达拉宫建筑的前身拉萨红山顶上的一千间宫殿建筑,这是西藏宫堡式建筑大力发展的产物。

直到公元八世纪中期,也就是西藏历史上公认的佛教前弘期,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完全确立了它的地位,在建筑上,寺院建筑已经有了规模,有了规范,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由于前寺庙建筑中大部分是神殿建筑,而没有气势宏伟的百柱诵经大堂和星罗棋布的僧宿,阿里托林;寺中的迦萨拉康寺庙,山南桑耶寺,拉萨大昭寺,是典型的前弘时期寺庙建筑。

然而让人惊奇的是,上述三个寺庙建筑设计理念完全是明显的曼陀罗形制,公元九世纪中期,即西藏后弘期时建筑中体现得并没有这么充分。

前宏期寺院规模很大的建筑大多严格按照曼陀罗形制建造。

后宏期早期建筑承袭了前宏期建筑特色,但从形制上出现了变象的曼陀罗,建筑风格追求宏大,密乘为主的宗教思想内容体现的更加充分。

建筑规模仍与前宏期建筑相似。

后宏期晚期,公元1357年宗喀巴大师诞生,寺院从早期朝拜神佛的宗教活动场所,开始转向学习佛经知识的学院式场所,从事终生学习佛法的僧侣云集寺院,寺院有了正规的建制,那就是措钦,扎仓,康村,米村的单位形成。

藏式建筑介绍

藏式建筑介绍

藏式建筑介绍一、藏地建筑介绍(一)普通建筑与寺庙建筑 1.藏式建筑,从形式上可分为民用建筑和寺院建筑两大类⑴民用建筑①牧区建筑德格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厚约二三毫米,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帐内以木杆支撑,帐外周围用20余根牛毛绳张拉,帐篷四周用少许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以避劲风入帐。

帐篷一方设门,门上悬有护幕。

帐顶上顺脊处开一长方形天窗,作入光排烟之用。

富裕牧民在大帐篷左右设有几个形状不一的小帐篷(名为"纳仓"),专供父母或客人居住。

此外,还有叫做"古然"的小四方帐篷,设在畜圈旁,专供守畜人住宿用。

另外,德格各地还有一些无帷帐篷、布制帐篷、花帐篷、单人帐篷等等,都是根据时令的不同需求而制作的。

体现出自然与建筑原始的融合。

②农民住宅农民住宅建筑方式与僧房大致相同,只是外墙的色彩上,多为涂红色,土墙一般不上色,也可上自己喜爱的颜色,但不与僧房雷同。

窗檐和屋檐不设"飞檐",建筑多为二层,底楼作畜圈或库房,二层为主要居室,三层为堆放粮食的敞间、晒坝等。

致于一楼一底的小型住宅,其二层仅有主室(卧室、厨房经常兼设)和贮藏室。

③波密建筑西藏波密县八盖区的藏族群众的居住方式则与众不同。

这个区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易贡西边,属高原亚热带气候。

活动式木板房是八盖地区传统的房屋形式。

这个地区的群众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一般为20天左有,他们习惯于经常搬家,一年之内,总要搬十多次家。

八盖区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这里山多坡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

他们背肥送水、管理农作物,与其爬坡下坡,倒不如举家搬迁更为方便。

因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为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建房材料,盖活动式木板房十分方便。

一处居住20天左右,肥料积攒够了,田间管理差不多了,就搬2迁到另一处居住。

④藏南建筑藏南农区,最常见的是平顶宅院。

据《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

西藏特色建筑

西藏特色建筑

西藏特色建筑西藏,作为中国的腹地和边疆,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而备受瞩目。

这片神秘的土地以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建筑而闻名于世。

西藏的特色建筑不仅代表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更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索西藏特色建筑的魅力。

首先,西藏的特色建筑被称为藏式建筑,它是西藏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

藏式建筑以其鲜明的特点和奇特的造型而脱颖而出。

在被寒冷和高原气候所围绕的环境中,藏式建筑采用了独特的建筑技术,以适应恶劣的天气条件。

而且,这种建筑风格也与藏族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有关。

其次,藏式建筑的典型形式是宗教建筑,如寺庙和佛塔。

拉萨布达拉宫无疑是西藏最著名的宗教建筑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宫殿,布达拉宫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壮丽的外观而闻名于世。

布达拉宫的建筑造型融合了藏族建筑和尼泊尔、印度建筑风格的特点,展现出宏伟和庄严的气势。

此外,尼洋河上的扎什伦布寺也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寺庙建筑。

扎什伦布寺位于山岗之巅,宛如一座巨大的宝塔。

寺庙内部巧妙地布置着各类雕塑、壁画和佛像,展示了西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精髓。

而其金碧辉煌的外观则彰显了西藏建筑的建筑风格。

除了宗教建筑,西藏的民居也是藏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藏式民居被称为“土坯房”,是用土坯和石头搭建而成。

这种建筑材料既有利于保温,又能够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

土坯房以其独特的外观和结构而备受赞赏。

墙壁通常用白色涂料装饰,而屋顶则是黑色的,以吸收太阳能。

藏族人相信这种颜色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

除了建筑外观的特点,西藏的建筑也体现了藏族人的信仰和文化。

藏族人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在建筑中融入了宗教元素,如佛像、经幡等。

这些装饰物不仅美化了建筑,同时也传达了西藏文化的精神内涵。

此外,西藏建筑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建筑是按照风水学的原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地形,以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

总的来说,西藏的特色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较大的历史价值而备受瞩目。

藏族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藏族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藏族的建筑有什么特色生活中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不同民族的人来自的地方都有不同,区域性的不同气候特点也有不同,在建筑居住形式上都会有不同,针对少数民族中的藏族看,他们的建筑有着什么样的特点特色呢?藏族建筑上的风格有哪些特点呢?想了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看关于藏族建筑特色与风格介绍吧!藏族建筑特色与风格介绍碉房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

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

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

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

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

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藏族民居在处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

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

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

帐房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

帐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

帐房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

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

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也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作为西藏宗教和政治的中心,它的建筑风格独特,展现出了藏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一、宏伟壮观的建筑规模布达拉宫建于公元7世纪,历史悠久,如今的布达拉宫是于17世纪重建。

整个建筑群占地超过13万平方米,由白宫、红宫和大昭寺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红宫是主体建筑,占地面积超过90,000平方米。

它的规模堪称宏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二、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主要是藏式建筑,集合了藏族民居和佛教寺庙的特点。

它采用木石结构,外墙庄严肃穆,色彩鲜明。

整个建筑群由多层楼阁、宫殿和庙宇构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建筑物的顶部通常采用金黄色的琉璃瓦覆盖,闪烁着寺庙的光辉。

三、独特的藏式壁画和雕塑布达拉宫以其丰富多样的藏式壁画和雕塑而闻名。

墙壁上绘制有佛教经文、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色彩鲜艳,细节精致。

这些壁画展示了藏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独特之处,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布达拉宫内还有大量的佛像和塑像,制作精美,艺术价值极高。

四、宏伟的宫殿建筑布达拉宫内有众多宫殿,每个宫殿都有它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例如,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宫殿,历代达赖喇嘛都居住在这里。

红宫是布达拉宫的核心部分,是佛教仪式和宗教事务的中心地带。

它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代表着宗教权威和政治权力。

五、综合利用自然地形布达拉宫的建筑与自然地形完美结合,充分利用了山地的优势。

整个建筑群沿着山坡逐级上升,最高处建造了大昭寺,从宫殿俯瞰,可以饱览拉萨市的壮丽景色。

利用自然地形的设计使得布达拉宫兼具美观和实用性,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

综上所述,布达拉宫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成为了世界上的建筑奇迹。

其壮观的规模、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华丽的壁画和雕塑,以及宏伟的宫殿建筑,都展现出了西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布达拉宫的建筑设计不仅凸显了藏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独特之处,也彰显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布达拉宫世界建筑史上的杰出之作

布达拉宫世界建筑史上的杰出之作

布达拉宫世界建筑史上的杰出之作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式建筑,也是西藏地区的象征之一。

它的建造历史悠久,不仅展现了西藏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更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杰出之作。

一、建造背景布达拉宫的建造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初期,当时的西藏处于统一和发展的时期,吐蕃王朝逐渐崛起。

吐蕃王朝的第33代统治者松赞干布认为,为了巩固统治并展示吐蕃王朝的强大实力,需要建造一座宏伟壮丽的宫殿。

于是,他下令在拉萨市区的红山上修筑布达拉宫,以彰显王权的威严。

二、建筑风格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独特,它巧妙融合了藏族传统建筑和印度、尼泊尔、中国等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

宫殿坐北朝南,呈现出仿佛从地面崛起的雄伟气势。

宫殿主要分为红宫和白宫两部分,红宫是宫殿的政治和宗教中心,白宫则是达赖喇嘛的居住地。

布达拉宫的外立面以白色、红色为主调,同时,还运用了丰富的壁画和彩绘装饰,以展现藏族绚丽多彩的文化。

宫殿的屋顶采用了典型的藏式尖顶和金字顶,整体建筑造型庄严而不失华丽。

三、文化意义布达拉宫不仅是一座壮丽的建筑,更是西藏文化的重要象征。

藏族人民将布达拉宫视为神圣的地方,是佛教信仰的核心。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和信徒慕名前来朝拜和参观。

而达赖喇嘛也在这里举行重要的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

布达拉宫还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包括佛像、经书、唐卡等。

这些文物不仅让人们了解西藏独特的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也体现了历史的厚重与价值。

四、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杰出之作,布达拉宫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意义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1994年,布达拉宫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具有超凡智慧的人类建筑艺术创造成果”。

布达拉宫的建造不仅代表了西藏古代建筑的巅峰之作,也对后世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细致精湛的装饰工艺,成为了之后藏式建筑的典范,同时也对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带来了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时期的房屋建筑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形制特点,同时已呈 现出区域性特点。 新时期早期的半地穴窝棚式,以木草覆盖沃顶或以木构架筑坡屋 顶。中期的半地穴棚屋式,即在地坑之上筑墙或背依山坡而三面砌墙 以梁、柱木构架修建房屋,而且从单室发展至双室。晚期以地面建筑 为主,摆脱了依赖于自然物体而筑屋的现象,完全是砌墙筑房,而且 已经懂得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的建筑知识,且在晚期的建筑格局中呈 现出家庭式房屋建筑和公共式房屋建筑,并且已经形成了区域性建筑 风格特征。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中路文化遗址和青海海东地区卡约 文化遗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民族建筑特点。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中路文化遗址的碉堡式建筑及其石 砌技术已趋成熟,这一建筑技术和类型特征迎来了古代嘉绒藏区的高 碉建筑十分活跃与发达。青海海东地区卡约文化遗址建筑当中可以看 出,新石器时代在青藏区出现了以泥土夯筑技术为主的建筑类型。
五、藏族建筑转型时期
藏族建筑转型时期是指萨迦政权统治时期。 这个时期西藏地方政权归属于中央王朝的行政管辖,在经济、区 域贸易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与祖国内地空前的文化日益密切, 在这种历史下,藏族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被藏学 界称为藏族建筑的转型时期。 其建筑风格和理念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教合一 的社会制度融入到建筑领域中,修建了藏族历史上第一座寺宫合一的 建筑物。二是第一次在平原上修建宫殿和寺院。三是第一次采用汉式 护城河和城墙院落的建筑特点。这个时期藏族标志性建筑为萨迦寺和 夏鲁寺。 其中夏鲁寺是藏汉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典范。
四、藏族建筑发展时期
藏发展时期族建筑是指松赞干布领导建立的吐蕃王朝200余年的 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藏族历史上高度统一的时期,是青藏高原的藏 族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也为藏族建筑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极好的机遇。 这个时期藏族建筑主要体现在拉萨都市建设和桑耶寺建设。拉萨 都市建设主要包括:布达拉宫的修建、查拉路甫石窟的建设、拉萨大 堤的修建、拉萨八廓街、及大昭寺和小昭寺的兴建。 吐蕃王朝崩溃后藏族社会处于分裂割据时期,在这个400多年的 历史时期内,青藏高原的藏族社会有统一政权走向各地方势力各自为 政的割据时期。其中谷歌王城建筑遗址最具有代表性,既保持了以山 冈或山坡为营建特点,有保持了军事防御性建筑布局。既继承了王宫 建筑的基本功能,又继承了利用自然物或就地取材的方法。更重要的 是形成了集宫殿、佛殿、民居、军事建筑为一体的格局。
一、藏族建筑原始时期
藏族建筑原始时期是指青藏高原的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建筑物 其时段大约划定在青藏高原的古人类生存以来至旧石器时代。这个时湖附近也有一些洞穴,很显然,史前时期 曾有人在这里居住过。 2、世界的原始人无一例外的居住于天然洞穴或者人类自己开凿 的洞穴之中。 这个时期青藏高原古人类居住在天然洞穴之中,目前还没有发现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自己开凿的洞穴,更谈不不上其建筑理念和文化特 征。
历史沿革
藏族房屋建筑的发展历程分类
藏族建筑发展经历了原始时期、萌芽时期、皱形时期、发展时期、 转型时期、成熟时期、定型时期和现代时期。 关于藏族建筑发展史,学术界还有另一种传统划分方法,一是史 前时期藏族建筑,其中包括原始时期和雅隆王统时期;二是吐蕃王朝 时期,其中包括吐蕃王朝时期和后吐蕃时期;三是政教合一时期,其 中包括萨迦、帕竹和格鲁政权时期;四是现代藏族建筑,由于学术界 注重研究藏族传统建筑,很少有人研究现代藏族建筑,所以藏族现代 建筑部分没有列入其中。 藏族建筑的发展历史不是依据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进行划分的,而 是建筑自身的发展特点为依据划分的。但是,社会发展及社会变革却 深深影响和改变着建筑功能、建筑布局、建筑理念。故而藏族建筑的 发展历程与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基本是一致的只是体现在建筑自身的 形制的发展变异。
二、藏族建筑萌芽时期
藏族建筑萌芽时期是指青藏高原的古人类在新石器时代的建筑物。 其时段大约划定在新时期时代至玛桑九兄弟时代。新时期时代在藏区 已经出现的建筑文化遗址有卡诺遗址、林芝云星文化遗址、墨脱文化 遗址、曲贡文化遗址和乃东文化遗址等多处遗址。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3处,一处是西藏自治区昌都附近的卡诺文 化遗址;另一处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中路文化遗址;在一 处就是青海海东地区卡约文化遗址。 他们基本反映了青藏高原在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对建筑的初步理 解和基本历史面貌。
藏族建筑皱形时期在藏西和藏东地区都出现了碉式建筑从这一时 期整个藏族房屋建筑而言,它不是唯一的主体建筑但它却代表了当时 建筑的最高水准,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藏式碉房的建筑风貌。 碉式建筑是由石材、木材、粘土构成的混合建筑物,其建筑材料 是就地取材,并直接使用建造,有利于建筑材料的多次使用。 在这个时期,藏族建筑中体现了社会的阶级等级、农牧生产分工和军事 冲突平凡等特点。
藏式建筑的历史沿革与特色
09建筑 陈国超
前言
藏族建筑在藏文化宝库中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藏 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本地的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生产环境和文化理念在建筑学领域中不断探索,逐 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并在与周边民族和地 区文化交往中积极吸收、借鉴先进的建造技术及优美的建 筑风格,不断完善自己建筑风格特征,不断提高建筑的文 化元素及寓意,使藏式建筑不仅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三、藏族建筑皱形时期
藏族建筑皱形时期是指六牦牛部落到吐蕃王朝之前的雅隆王统时期。这 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藏族建筑物有堡寨式宫殿、大石建筑、墓葬建筑和帐篷 建筑。 堡寨式宫殿建筑是指藏区各地方头领在上岗之上修筑的具有碉楼建筑风 格的官邸,青藏高原新时期时代就进入了原始氏族社会。这种建筑的出现, 最初可能是适应战争的需要,其作用在于防范敌方的进攻,故带有明显的军 事要塞性质,后来就形成了典型的土著碉式建筑风格,并且成为影响藏族传 统建筑的一条主线。 聂赤赞普时修建的雍布拉宫是藏族第一座堡寨式宫殿建筑,也是这个时 期的标志性建筑,它继承了各小邦时期的堡寨的功能与特点,又为藏族碉式 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启后的作用。 碉式建筑的发展不仅在雅隆地区,在今天四川的甘孜、阿坝藏区,其建碉 技术就已十分发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