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

合集下载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异同:同:通俗易懂异:Ⅰ.创作者Ⅱ.创作流传方式Ⅲ.内容与思想倾向民间文学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一、先秦:记录与保存(无意识)1.神话:《山海经》《楚辞》《穆天子传》2.歌谣:《周易》《楚辞》《诗经》3.寓言:《庄子》《孟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二、两汉:一定的繁荣1.神话:《淮南子》《史记》《汉书》2.民歌:汉乐府民歌(40首)三、魏晋南北朝:继续发展1.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搜神记》《搜神后记》《述异记》2.南朝乐府民歌(400多首)北朝乐府民歌(70多首)四、唐宋:丰富多彩1.民间歌谣2.民间词3.说唱文学:变文、鼓子词、诸宫调、民间说话4.戏剧:民间杂剧(北方戏曲):滑稽戏、歌舞戏、傀儡戏、影戏南戏(南曲戏文):南方语言、曲调五、元明清:卓有成效1.民歌:《山歌》《挂枝儿》2.笑话:《笑府》《古今谭概》《谐史》六、现当代:收集与研究原生态逐渐衰亡再生态传播广泛新生态不断涌现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一、集体性:集体创作、传播,反映集体的愿望,融汇智慧与艺术才能,由集体共同享用。

表现: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台湾使槎录》2.个别人编出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双合莲》二、口头性:创作、传播、流传、承袭都是通过口头形式。

民间文学的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作家的书面创作和民间文学创作:*纸笔、文字口头语言*视觉听觉*文化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基本的听说能力表现:1.情节、形象类型化;2.结构、叙述方式类型化;3.语言朴实明快、生动形象、富于音乐性(比兴、对比、重叠、反复、谐音等手法的应用)易懂易记,易传易唱三、变异性:“变易性” 不断变化表现:1.语言:“一样话,十样说”“易文变体”2.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四、传承性:相对稳定特征表现:1.内容:颂扬、赞美、宣扬2.形式:散文体:有头有尾,顺序展开;中间结构稳定;韵文体:四季歌、五更调、十绣、十唱、十二月调、信天游、爬山调、五句子、欢、谐、花儿具体作品的传承:传承人:群体、个体个体传承人共同特征;1.能讲善唱,博闻强记;2.身世不凡,阅历丰富;3.传承来源固定(亲缘、地缘、业缘);4.传承风格独特几大特征间的关系: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第二章神话第一节神话的界定与分类分类:一.自然神话(释源性)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神格(气势不凡、命运奇异),综合反映初民对自然万物起源、性状、运行秩序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神话。

民间文学引论 笔记

民间文学引论 笔记

民间文学引论笔记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性民间文学,简而言之,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既包括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说唱等口头创作,也包括民间戏剧、曲艺等表演艺术。

民间文学具有以下特性:集体性: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往往不归属于某个具体的作者。

它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修改、补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口头性:民间文学主要依靠口头传承,与书面文学相对。

它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具有独特的口头表达风格。

变异性:由于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差异、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的转换,民间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往往会发生变化,呈现出丰富的变体。

传承性:民间文学在传承中得以流传,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或表演,得以保存和延续。

人民性:民间文学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民性。

二、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民间文学在历史上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教育作用:许多民间故事传达了道德教诲和行为规范,如勤劳、诚实、勇敢等品质的赞扬和倡导。

娱乐作用:民间文学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素材,听故事、讲故事是人们消遣的重要方式。

文化认同与传承: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民族的历史记忆、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强化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历史记录与史源: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记录了历史事件、人物和风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心理调适:民间故事反映了人们的愿望、恐惧和追求,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情感共鸣和心理安慰。

三、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民间文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田野调查:深入到民间,实地采访讲述者或表演者,记录一手资料。

这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基础工作。

比较研究:对比不同地区、民族或文化背景下的同一种民间文学作品,找出其异同点,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历史考证:结合历史资料,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时代考证,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跨学科研究:利用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考试重点资料

民间文学考试重点资料

民间文学第一章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作和传播的文学。

2.民间文学的地位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举例】3.民间文学的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4.口头性形成的原因:①中国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很大比例的劳动者不识字,其他信息传媒单调和贫乏;②创作与传播是民众的一种日常生活,伴随其他活动进行的。

5.问: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关系1、同源:源头同为原始社会口头文学;反映同一个社会的现实或历史生活2、存在差异:创作主体不同;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思想、情趣有所不同;功能不同3、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作家成长过程中受民间文学影响;作家文学借鉴民间文学的形式并取材民间文学;一些作家参与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或再创造;民众的口头文学活动受一些作家作品的影响。

6.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①民间文学与生产劳动的关系;②原始文艺生产劳动;③一些口头文学直接服务于生产劳动;民间文学反映了劳动生活。

7.神话的含义:关于神仙或神化了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8.神话的本质:1、产生于原始人类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2、原始人类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3、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

9.传说的艺术特征:(5个)1、表达方式的可信性和主要情节的虚构性;2、故事情节的传奇性3、解释世界的人文情趣与艺术构想4、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5、流传演变中的成长性产生途径:社会价值:娱乐、教育、文化资料、文学借鉴10.民间文学、神话、歌谣的功能和作用11.民歌的分类:情歌、生活歌、仪式歌、劳动歌、儿歌、时政歌12.爬山歌:流传在内蒙古西部和晋陕北部的一种山歌,也叫“爬山调”、“山曲”。

《走西口》13.花儿: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部分地区,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

14.信天游:陕北地区流传的山歌,也叫顺天游。

形式自由,曲调高亢活泼。

《蓝花花》15.双歌:贵州东南部、广西一些地方流传的水族民歌。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包括传说、神话、民间故事、谜语、歌谣、童谣、顺口溜、谚语、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形式。

它广泛传播于民众之间,代表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民间性质:民间文学是在民间生活中产生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价值观等。

它与官方文学相对,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2. 口头传承:民间文学多以口头形式流传,通过口头讲述、歌唱、传唱等方式进行传承。

这种传统的方式使得民间文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体现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间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紧密相连。

通过民间文学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特点,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4. 多样性: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题材特点。

通过研究不同地方的民间文学,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

5. 价值观倾向:民间文学往往体现了民众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分析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可以了解到民众对于善恶、美丑、道德准则等方面的认知和评判标准。

综上所述,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间文化,以及了解民众的生活和价值观。

同时,民间文学也是
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资源。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1、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的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是在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因为共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需要决定当时的人们在进行原始艺术创作时只能采取集体创作形式。

主要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

包括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由个别人编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个人创作,集体流传的三种情况。

口头性指的是民间文学创作主体在创作-传承的过程中所依持的媒介方式,是口头的听觉的口语性的。

因为民间文学是一种活跃在民间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

人民大众直接以口头为传播媒介进行创作,随时将自己对生活最真切、最新鲜的感受表现出来。

这样不受条件的限制,人们可以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自由的创作活动,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变异性是指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由于传承者的心理机制的不同,以及历史发展、时代的变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得民间文学在语言、内容、情节、主体、形象、结构等因素上不断地发生变化。

这显示了民间文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但又具有因遗忘和误传导致的残缺不全、面目全非的局限性。

传承性又称为传统性,民间文学具有相对稳定性,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

这种传承性既表现在具体作品的内容上,也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和具体作品的传承上。

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

其中集体性表现劳动人民的集体意识和审美情趣。

集体性和口头性是民间创作和流传中两个起着主导作用的重要特征。

而集体性和口头性派生出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由集体创作、口头流传就必然导致变异。

在变异中传承,在传承中变异,使得民间文学生机盎然,绵延不断。

2、英雄史诗:它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和丰功伟绩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古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氏族、部落或者民族之间的战争,主人公都是历史转变时期的民族英雄、部落首领和原始社会的君王,以及由他们转化而来的新兴奴隶主或者封建领主,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比创世史诗要晚一些。

浅析民间文学特征

浅析民间文学特征

浅析民间文学特征民间文学根植于民间,由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融幽默、风趣、机智、巧合等元素于一体,千百年来在民间口耳相传,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无处不在。

人是文化的产物,生活于文化之中,无可避免的会烙上文化的印迹。

民间文学以纯真朴实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

民间文学是一座璀璨的文学宝库,它珍藏着浩如烟海的内容健康充实、淳朴乐观、形式丰富多采的文学瑰宝,多少人曾在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面前惊叹不已。

对于民间文学,相信每位中国人都有接触和享受,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民间文学场域之中,拥有自己的民间文学知识,受过民间文学的影响。

流传广泛的嫦娥奔月的神话、孟姜女的传说、狼外婆的故事等等,更是家喻户晓。

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

它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话语,诸如“神话”、“歌谣”、“传说”、“故事”、“谚语”、“口头语言”、“田野作业”、“传说圈”、“神话”等等。

民间文学是一门地域性学科,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民间故事亦称“讲古话”、“摆龙门阵”、“粉白”等,各地的说法不一样,反映了老百姓对民间故事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使用状况。

在中国,讲故事的活动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文字记录下来了,然而,要推算最早的民间故事讲述,恐怕要追溯到无文字的原始社会了。

就是在21实际的今天,讲故事的风气在民间依然十分盛行,尤其是在边远的山村和上了年纪的老人那里,异彩纷呈的民间故事焕发出勃勃生机。

民间文学中那些表现劳动主题的作品,往往歌颂集体的力量,赞美群众的技能和智慧,充分估计劳动的意义,从而对那些勤劳的人们倍加赞扬,对那些游手好闲的懒汉,或者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多方的鞭挞与惩罚;在那些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中,则歌颂那种忠贞不渝的、纯洁的爱情,祝愿青年男女由此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对于阻挡或破坏这种爱情的社会制度或人物,对于朝秦暮楚的负心汉和变心女,往往痛加针砭;在那些表现阶级或民族矛盾主题的作品中,对于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者,往往给予亲人般的同情、支持与鼓励,并赞美他们的善良、正直、勇敢,充分肯定他们事业的正义性,对于强梁恶霸,则又切齿痛恨,百般诅咒,在那些表现一般的道德观点主题的作品中,往往体现出劳动人民对于弱小者、落难者的关怀、同情和帮助,对于兄弟、亲邻的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舟共济,等等。

民间文学概论作业

民间文学概论作业

民间文学概论结合实例,谈谈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

民间文学的定义、起源、发展、创作主体等决定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和表演性。

(一)集体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是指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

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主要表现在: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这种文学主要是在集体活动场合中产生的,有劳动歌谣、民歌和故事等。

例如,十七世纪清代学者关于台湾高山族各原始公社的记载资料就充分证明了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在古代口头创作中的广泛存在。

当时,他们约有二百多个以部落为单位的社,基本上处于原始狩猎后期和农耕初期。

从记录的大量歌谣可以看出,集体捕鹿是他们当时的主要生产。

人们集体出猎,集体分食,集体会宴,集体歌舞。

调查报告中记载他们的口头歌谣活动是“挽手合围,歌唱跳舞”,“齐声歌呼”,“冬春捕鹿采薪,群歌相和”;“未婚时男女歌唱相合”,“歌无常曲,就见在景作曼声,一人歌,群拍手而和,……”男女老幼总是一唱百和,反复不倦,日夕不绝。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一般来说通过这种形式产生的民间文学作品占大多数。

往往是有的人先编出了故事梗概,另有别人添枝加叶,还有人把它改成韵文体的唱词,又有人给它配上曲调;这样就构成了民间传说、故事或民间说唱、小戏等作品。

象安微涡河西岸流传的民间鼓词《牛丙起反》等捻军起义的段子,就是一百多年前一些擅长口头艺术的农民,根据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当地农民起义的时事编了故事、唱词和曲调流传下来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这种形式往往是群众中的某个人或把前人的口头艺术继承下来,加以发展,或把群众中断片的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集中起来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的口头艺术成品,传给群众,流布开去。

民间文学概要第一章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1...

民间文学概要第一章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1...

民间文学概要第一章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1...民间文学概要第一章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1、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什么?答: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文学形式起源于他之中,历代文学高潮与之有渊源关系;古今中外伟大作家受过民间文学的哺育,这是一条雅俗结合律,外国作家也是如此。

2、民间文学按体裁分为三大类:(1)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幻想故事)、笑话散文等。

(2)民间诗歌:民歌、民谣、谚语、民间长诗(史诗、故事诗和抒情长诗)、绕口令、谜语等韵文作品。

(3)民间曲艺和戏曲:评书、弹词、快板、快书、相声等。

3、民间文学在内容方面的特性:直接表现了人民性和进步性:首先,与反动文学有根本区别;其次,题材直接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

4、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特点: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

人民自己创作的民歌称为第一性的民歌,把作家创作而流传民间的民歌称为第二性的民歌。

第二性的民歌在口头流传并发生变化,群众对他进行了改造,就成了人民集体的创作,所以流传性也是集体性的重要标志。

5、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份,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即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

用自己最熟悉的传统民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具有直接的人民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立体性等特征。

6、划分民间文学的标志:一、必须是劳动人民自己的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人民性。

二、必须是用人民自己最熟悉的传统民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

7、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主要特点是立体性。

一是民间文学作品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产生种种异文。

二是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传的文学,是与表演性相联系的。

三是民间文学与人民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往往是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四是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

五是民间文学有多种科学价值,必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从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

第二章民间文学三大社会价值8、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语言艺术,与作家文学具有
同样的学习价值,是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如何认识民间文学,
其根本特性是什么?记者就此提问刘宗迪教授。
记者: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民间文学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您
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刘宗迪: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
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
口头语言艺术。它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
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多活跃在口头,产生于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中不断丰富和
发展。口头性是民间文学的根本特征之一,与作家文学构成鲜明对比。

记者:民间文学的根本特征是其口头性,是否意味着真正将其当
成口头文学去研究呢?
刘宗迪:打开任何一本民间文学或民俗学教材,在谈到民间文学
的本质特征或者定义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大家
都知道民间文学是在民众中口耳相传、世代传诵的文学作品,然而,
知道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并不等于把民间文学当成口头文学去研究
和理解。事实上,很多时候是把民间文学当成书面文学进行研究的,
我们不仅总是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即原本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记录、
整理为书面文学,而且我们研究和理解民间文学的理论范式也是通行
于古典文学、作家文学研究中的书面文学范式。
用研究古典文学和书面文学的视角看待民间文学,当然就只能用
书面文学的文本格局看待民间文学,只能在已经书面化了的民间文学
作品中了解、理解民间文学,只能在民间文学作品中看到与书面文学
相同或相通的方面,如体裁、题材、创作方法、人物性格、篇章结构、
情节模式、语言风格、形式和内容等,而对无法纳入文艺学概念框架
的、口头文学自身所独有的特点而看不到,从而忽视了口头文学独特
的修辞构成方式、意义表达方式和传播及接受方式。口头文学文本是
时间中绵延的言语,而书面文学是空间中铺陈的篇章,一个是声音的,
一个是文字的,一个是时间的,一个是空间的,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
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用书面文学范式研究口头文学,是行不通的。

所谓“采风”,也不是为了如其本然地记录、再现民间口头传统的
声音模式和表演场域,而是为了把它们当成有独立意义的文学作品记
录、保存下来,因此,在收集过程中,对口头文本按照书面文本的格
局和作家文学的标准进行重塑、剪裁、拼合、润饰、组织等,就不仅
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要,而那些对于书面阅读毫无意义,但对于现
场表演、口头演述和集体记忆等却不可避免的声音程式,如重复、合
声、衬腔、引子等,由于它与书面文学格格不入,无法纳入书面文学
的文本格局和研究范式,甚至根本无法被书面记载下来,就可能被视
为毫无意义的附疣,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就遭到忽视,即使最初它
们被有幸记录下来,也可能在后来的整理过程中被当作画蛇添足而毫
不怜惜地予以剔除,从而将口头言语完全按书面文学的作品格局重塑、
鞣制为准书面文学作品,它不再是在民间口头传统中世代传诵、在民
俗生活场景中活泼泼再现的抑扬顿挫、余音袅袅的歌声。
记者:“采风”,我们并不陌生。这里的“风”有何特定含义吗?为什
么《诗经》将民歌称作“风”呢?
刘宗迪:采风是一个专用名词。生活于乡村大地上的人们,知道
风对于生活的意义,或许几千年几万年前他们就知道了。他们生活在
大地上,生活在大地四季流转的风中,就像大地上的植物和动物一样,
和它们一样了解风,知道风。人们的生活,就像风中的树一样,随风
摇曳,随风歌唱,他们的歌声顺风远扬,凭风流传,从几千年前的风
中一直流传到现在,这就是《诗经》中那些纯朴而优美的诗篇——十
五国《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风雨凄凄,鸡
鸣喈喈。”“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冬日烈烈,飘风发发。”透过这些
诗句,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数千年前飘扬在这片大地上的习习风声、悠
悠歌唱,仍能体会到我们的祖先们就像今天我们的乡村父老一样随着
四季风雨的流转轮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采诗者把这些来自乡野的歌唱称为“风”,不仅是因为它们像风一样在
大地上流淌,更是因为它们就在风中孕育和生长,就像一个地方的花
草树木和飞禽走兽一样,反映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古人将歌谣称为风,也许不仅是因为歌谣像风一样风靡大地,感
人至深,更是因为歌谣也像风一样,有一定的季节性,随四时光景的
转换而流转。歌为生命的心声,生命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风格,因此,
不同的季节就有不同的歌声,歌发四季,四季如歌。《礼记?乐记》说: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
地。”人间的歌声与天地的节律相和谐,造成这种和谐的,就是人间生
活与四时之风的遥相呼应。民间歌谣,并非像我们想当然地认为的那
样,也并非像市井中流行的那些俚曲小调,随时随地都可以放声歌唱,
那些古老的歌谣总是与一定的节日仪式相配合的,特定的季节,有特
定的节日,也有特定的歌谣。可能正因为歌声与季节相应和,古人才
将音律和历数相提并论,用黄钟十二宫分配一年十二月,司马迁在《史
记•律书》中系统阐释了十二宫与四时八节、八方来风以及十二月的
关系,班古干脆就将《汉书》中记载历法制度的那卷书名为《律历志》。

记者:按理说,民间文学是在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不应将其当
成书面文学来研究,我们需要的是如其本然地领会原汁原味、土生土
长的民间口头文学。
刘宗迪:是的。民间文学应当到民间去,在田野中聆听和领会那
些口耳相传、世代传扬的故事和歌声,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追寻口头
文本的言语程式和时间结构,才能真正进入民间文学的原生语境和民
俗场域,因而才能如民众那样倾听和理解他们的文学,把握民间文学
在民间生活和民众心灵的真正意蕴和功能。
我们要从专注文本转到对语境的关注,神话、传说、歌谣、故事、
民间戏剧等往往是在节日庆典、巫术祭仪、人生礼仪、庙会社火上讲
述或者表演的。民间文学的语境就是民俗生活,于是,对神话、传说、
故事、歌谣、民间戏剧等体裁的记录文本的解读就归结为对其民俗场
域的田野考察和描述。
文本与语境,相互依存。要理解文本,不能离开田野,因为文本
是在田野中生发、成型和流传的,但是,要理解田野,又何尝能离开
文本,离开那些世代流传于村巷阡陌、铭刻于民众心头、风靡民间世
界、穿越民间历史的神话、传说、故事和歌谣,我们又如何理解田野?
民俗生活是民间文学赖以凝聚结构、获得意义的语境,而民间文学作
为文本,作为意义的构成物,则是民间生活意义的辐辏和结晶,那些
故事和歌谣寄托着民众欢乐和悲伤、引导着民众对宇宙、历史、地方
和家园的理解,因此,它们正是我们理解民众生活、倾听民众心灵的
最好线索,正如离开经史子集、唐诗宋词、水浒红楼我们无法理解中
国古典文化传统一样,离开民间文学,我们其实也无法如其本然地理
解民间传统和乡土世界,这些口耳相传的口头文本,其实正是引导民
俗学研究者从书斋走向田野、从远方回到乡土、从一个局外人变成自
己人的可靠线索。
记者: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回到文本与走向田野不能对立起来。
在您看来,把握民间文学文本的口头性,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哪一点?

刘宗迪:我是这样理解的,回到文本与走向田野,不应该对立起
来,也无法对立起来。回到文本,不应该回到书面上现成的、凝固为
文字的文本,而是回到田野中的文本,回到口头传统中世代流传的口
头文本,因此,回到文本的同时,也是走向田野。走向田野,也不是
走向无边的民间社会,而是走向那环绕着民间口头文本、作为其形成、
演述和流传语境的民俗场域和仪式。文本就在田野上流传,田野则在
文本的澄照下呈现。
刘宗迪,1963年生,山东即墨人,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现为山东大
学文史哲研究所“齐鲁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
口头传统、神话学、先秦文献等方向的研究,著有《失落的天书》等。

责任编辑 高守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