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与珍爱生命引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与珍爱生命引导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愈演愈烈,引起大众颇多思考。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原因在于虚无主义、目的论、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自杀的心理原因在于永不知足的个性或自我信仰的缺失。在此基础上,本文明确提出珍爱生命的方法:修身养德、以超功利的态度对待人生、要有对生命的信仰等。

关键词:自杀;生命;珍爱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愈演愈烈,使人震惊和伤痛,引起大众颇多思索。大学生历来被认为是天之骄子,他们为什么会自杀?如何分析自杀大学生的心理?应该如何珍爱生命?本文力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并对大学生如何珍爱生命加以引导。

一、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原因分析

圣人曰:天地之大宝日生。既然生命如此珍贵,为什么大学生要自毁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

其一,十九世纪以来,虚无主义盛行,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虚无主义的思潮认为万物皆空,无一物有价值。他们否定生命,生命从此偏离自身,世界处于一片黑暗之中,这是生命光明的反面。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世界不存在了,自我也不存在了,个体陷人绝对的虚空。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信仰缺失了,人生无意义,精神也随之失落。虚无主义者如生命的浮萍,抓不住生命的根本,他们找不到生命的依据,丧失了精神的支柱,最后否定生命,自杀成为结果。

其二,目的论的影响,认为死亡为人生的最终目的。

自杀者以目的论为出发点,在生与死之间首先考虑死亡为人生逃脱不了的命运。这是一种只考虑结果不考虑过程的思想。生命是一个过程,是可以延续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是永恒的。而自杀者是宿命论者,消极悲观,没有认识到生命是一个自然过程。他们更容易考虑个体的单独存在,而忽略了生命是海洋,是世间万物中最有价值的存在。对于生命,死亡是自然而然的,不可妄为,而应是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导致信仰缺失。

自杀者受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物质享乐,精神极度虚无。他们的物欲一旦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对社会、对自己的恨,心中不平衡,嫉妒与报复最终使他们毁灭。

二、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原因分析

通过对自杀大学生案例的分析发现,自杀大学生往往有两类:

一类是永不知足,对人生欲求过多。有一位留美大学生,到了美国的高等学府,发现许多教授在智力、学识上都远远高出自己,因而产生了嫉妒,在忿忿不平之下,他开枪杀人然后自毁。另一个自杀案例中,一位上海的博士生因某种原因一时无法出国,于是跳楼自杀。分析这类大学生,是他们自视太高,“成不了第一,就死了算了。”欲望过多容易蒙蔽人的思想。一个人要善于给自己定位,发展是可以的,但必须付出努力。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想得到,不付出努力,是不会成功的。成功之路漫长,一个人必须要有一颗坚强的心来忍耐失败。

另一类自杀的大学生是人生无目标,自我信仰缺失。他们像第一类人一样,对自己认识不清,人生无目标,找不到人生意义。《易经》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走自已的路,应当“自昭明德”。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向外求,而要内视,要每天照镜子,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如果一个人发现不了自己的优势,只看见自己的劣势,那只会自我否定,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之后,最终导致否定生命。

综合起来看以上两类人,他们都是以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人生。所谓功利主义就是自我缺失,追求功名利禄,以物的追求取代对自我的追求。它的害处在于使人异化,把人变为非人,沦为物。而对于物,应当如何看待?道家认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与物为春”,这样才能“物我两忘”,达到一种物不支配我,我不支配物的精神自由。

三、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

(一)在人生中要知足常乐,修身养德

因为知足常乐的人善于肯定自己,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淡泊名利,精神内守;而永不知足的人总是在否定自己,当自己的欲望得不到实现时,则容易消极、进而轻生。那又该如何修身养德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方面的和谐。其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需谛听自然之声,以使神思飞扬,与自然相接,以融人自然之中。人在天地之中,心胸开阔,虚怀若谷,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并存。人在天地之中,精神开朗,亦山亦水,动而如水流,如飞雾;静而如山脉。人在天地之中,身体康健,吐故纳新,常换常新,生命如绿树常青。其二,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是海,个体是河,个体要融入社会,也就是要百川归海。海水潮涨潮落,变化万千,因而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己。除此之外,更要能与他人和谐共处,也就是要善待他人,因为在社会中,人与人相互支撑,由此才会形成我们今天健全完善的社会。其三,人与自身的和谐。人应该常常反省自己,能认识到自己的美,以及自己受到的不良影响,时时修正自己的过失。人要善于养生,知天时,守地利,合于人。人要顺从自己的本性,本性为真,以生为贵,爱人爱己,要能够迷途知返。

(二)要以超功利的态度对待人生

超功利的人生态度可以使我们珍爱生命。以超功利的态度对待人生,即要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世界是“道”生的,因而要时时追问“道”本身,故而才能在道中。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自身即为自然,“道法自然”即“道法自身”,因而人对自身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不迷于声色。《老子》第十二章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此取彼。可见,迷于声色会让人心情不宁,应当去此。

第三,不为物所异化,不丧失生命于物。人在世中。容易迷失于物,追逐名利,往往忘了生命的可贵。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宁静致远。

第四,以审美的观点看待世界,不掠夺物,不为私。物为人所造,为人所用,在物中,凝聚着人的创造力、智慧、才能,人欣赏的也是这一点。

第五,人与物的关系是“与物为春”。海德格尔在《物》中以壶举例说明,物的特性在于馈赠(壶盛满、倾注)。物的馈赠也在于人的给与。因而人创造世界,给与世界。

(三)心中要有对生命的信仰

我们要信仰自己,行动不偏离自己。我们应时常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寻找到什么是真我,就像能分辨什么是清新的空气和混浊的带污染和灰尘的空气一般。我们要热爱生命,不戕害生命,爱生命就像爱花朵、爱阳光、爱洁净的水;要找到人生的目标,热爱自己与他人,确立社会责任感;我们要信任朋友,爱朋友就像爱我们自己。人需要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给与他人,为公不为私。朋友是我们的大爱对像,要能与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我们要信任亲人,因为他们与我们血脉相连,与我们同舟共济,生死相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