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雷达在长平高速公路地质超前预报中应用

合集下载

地质雷达在广西某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广西某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广西某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陈星宇;杨晓华;张莎莎
【期刊名称】《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年(卷),期】2015(011)004
【摘要】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掌子面前方一定区域内的地质情况进行超前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文章首先介绍了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基本内容及工作目的;其次,概述了地质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参数确定,并通过工程实例,对现场测试结果及开挖后的实际围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规律及特点.最终表明,采用地质雷达对公路隧道进行超前地质预报,能有效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指导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
【总页数】3页(P128-130)
【作者】陈星宇;杨晓华;张莎莎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陕西西安710064;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陕西西安710064;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
【相关文献】
1.地质雷达在某公路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2.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地质雷达的应用
3.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4.地质雷达法在公路隧道
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以元蔓高速南罕隧道右幅进口为例5.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质雷达法在隧洞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法在隧洞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法在隧洞超前预报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9-12-24T09:39:52.777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22期作者:窦宝松[导读] 随着隧道施工技术的提高,对隧道施工期地质超前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随着隧道施工技术的提高,对隧道施工期地质超前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质雷达因具有扫描速度快、操作简便、重量轻、分辨率高、屏蔽效果好、图像直观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也被用于隧道超前预报。

本文结合某工程实例就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隧道,地质雷达,超前探测1 引言随着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发布,推动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西线工程与中线工程,大部位于我国西部山区,也将修建大量穿越山岭的超长大隧洞。

由于这些隧道、隧洞大都处于地下各种复杂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体中,为了摸清和预知周围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隧道施工期地质超前预报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因为技术要求高、难度大、观测条件受限而成为疑难问题,而含水性的预报又是难中之难[1]。

目前常用的超前预报方法主要有:地质分析预报法、TSP 法、地质雷达法、瞬变电磁法等。

本文结合福厦铁路某段山区隧洞工程,介绍地质雷达法在隧洞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2 地质雷达基本原理地质雷达(简称GPR),是一种对地下的或物体内不可见的目标体或界面进行定位的电磁技术。

是一种对地下的或物体内不可见的目标体或界面进行定位的电磁技术。

其工作原理是:高频电磁以宽带脉冲形式,通过发射天线被定向送入地下,经存在电性差异的地下地层或目标反射后返回地面,由接收天线接收。

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特征及几何形态而变化。

故通过对时域波形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可确定地下界面或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及结构[2]。

一般,岩体、混凝土等的物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为4~8,空气相对介电常数为1,而水体的相对介电常数高达81,差异较大,如在探测范围内存在水体、溶洞、断层破碎带,则会在雷达波形图中形成强烈的反射波信号,再经后期处理,能够得到较为清晰的波形异常图。

公路路面检测中的地质雷达技术应用

公路路面检测中的地质雷达技术应用

公路路面检测中的地质雷达技术应用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公路作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突出公路设施的建设价值必须保障公路的使用性能,切实保障好公路行车安全。

路面的先期病害对公路使用性能的影响较大,同时也作为威胁公路行车安全的关键因素。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路面检测工作,依托高效、经济、可行的检测策略做好公路路面先期病害的检测、发现工作,针对性的采取解决举措,规避病害对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

地质雷达技术在公路路面检测中的应用相当广泛,属于应用前景相当可观的无损检测技术。

本文聚焦公路路面检测中的地质雷达技术的应用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首先概述了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的应用原理及特征,然后明确了公路路面检测中地质雷达技术的应用前提,最后详细提出了地质雷达技术在公路路面检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公路路面;路面检测;检测技术;地质雷达技术;应用为了迎合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国内公路事业也在迎头前进。

公路网构成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强度较大同时刚度较强,温度对其产生的影响并不大,再加上使用寿命较长,所以占比较大。

但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相对繁琐,所以超载的情况如果频繁出现,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先期病害,例如脱空、裂缝等等,路面破损严重,行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基于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做好路面质量的定期检测工作做好期技术质量的评估工作。

路面检测方法较多,例如弯沉测定法、钻芯法、直接观察法、地质雷达检测法等等,其中地质雷达检测法在诸多检测方法当中尤为亮眼,其凭借高质量、全方位、高精准度的检测优势备受业界青睐,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一、关于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的概述(一)检测原理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高频电磁波的助力下科学精准的做好公路路面出现的异常情况的检测工作,工程人员整合检测结果做好路面的对应处理工作,切实保障好路面的行车安全,将由于道路质量引发的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状态。

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邱文东
【期刊名称】《中国水运(下半月)》
【年(卷),期】2008(008)010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岩溶地区修筑的隧道越来越多.为了准确掌握隧道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需要在施工中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来预测隧道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情况.本文介绍了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岩溶地区地质雷达探测图像的特点,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地质雷达探测方法,实例表明在岩溶地区采用地质雷达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是可行的.
【总页数】2页(P256-257)
【作者】邱文东
【作者单位】江西省公路工程监理公司,江西,南昌,4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6
【相关文献】
1.地质雷达法在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以元蔓高速南罕隧道右幅进口为例
2.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3.地质雷达法在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4.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5.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张优;王登锋;张霄;侯东赛;王磊
【期刊名称】《路基工程》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较常用且预测准确性较高的预测手段是采用地质雷达对开挖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情况进行预测.以广大双线铁路下庄1号隧道为例,通过现场的数据采集以及后期的数据优化处理,可以生成地质雷达图像来较直观地预测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预测结果与现场开挖验证情况较为吻合,表明通过地质雷达数据点的优化处理提高了对开挖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进行预测的准确性.【总页数】4页(P36-38,55)
【作者】张优;王登锋;张霄;侯东赛;王磊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成都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6.3
【相关文献】
1.地质雷达法在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以元蔓高速南罕隧道右幅进口为例 [J], 黑明昌
2.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J], 李枝文
3.地质雷达法在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J], 曹旭华
4.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J], 王进
5.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J], 赵俊杰;李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质雷达法(GPR)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法(GPR)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法(GPR)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汪浩浩;郑志琴【摘要】In view of the complexity of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unnel,in order to ensure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safety, by use of CPR timely and accurate prediction for geological situation ahead tunnel is gained. Such based on the dynamic guidance of construction,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taken early, the safety of engineering is ensured and the good prediction effect is achieved.%鉴于隧道围岩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使用GPR地质雷达对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报,并以此为依据对施工进行动态指导,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确保了工程安全,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期刊名称】《河南科学》【年(卷),期】2011(029)008【总页数】4页(P977-980)【关键词】公路隧道;地质雷达;超前预报【作者】汪浩浩;郑志琴【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5在高速公路隧道设计施工中,地质问题是首先要克服的问题.隧道属线性结构物,穿越山体地质条件变化多样,岩性、构造、地下水分布也复杂多变.由于经济技术等原因,在勘察设计阶段往往难以全面掌握这些地质情况及其变化,这就需要在施工阶段开展有效的地质超前预报.地质雷达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短脉冲电磁波,电磁波在向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电性的交界面时,就会有电磁波被界面反射折向地表;接收天线接收来自地下介质交界面的反射回波.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强弱、形态变化,推断地下介质的结构构造.当发射电线、接收天线按一定间距固定沿某一测线移动时,就可得到该测线剖面的地质雷达图像.当高频短脉冲电磁波由地面天线T送入地下,经地下地层或目的体反射回地面,为另一天线R接收(见图1地质雷达探测原理),脉冲波形成需时:式中:x为天线间距;v为地下介质中的波速;t为波精确测得的走时,单位为ns;z为反射体的深度,单位m.当地下介质中波速v为已知时,可根据其精确测得的走时t,由上式反求出反射体的深度z(m).在实际运用中,波的双程走时由反射脉冲相对于发射脉冲的延时进行测定.反射脉冲波形由重复间隔发射(重复率20~100 kHz)的电路,按采样定律等间隔地采集叠加后获得.考虑到高频波的随机干扰性质,由地下返回的反射脉冲系列均经过多次叠加.这样,若地面的发射和接收天线沿探测线以等间隔移动时,即可在纵坐标为双程走时t(ns)、横坐标为距离x(m)的地质雷达屏幕上绘出仅仅由反射体的深度所决定的“时距”波形道的轨迹图.与此同时,地质雷达仪以数字形式记录下每一道波形的数据,经过数字处理之后,即由仪器绘成图形或打印输出.雷达图形常以脉冲反射波的波形形式记录,波形的正负峰分别以黑白色表示,这样,同相轴或等灰度、等色线即可形象地表征出地下反射面.在波形记录图上各测点均以测线的铅垂方向记录波形,构成雷达剖面.在地质雷达测量中,为了得到更多的反射波特征,通常利用宽频带进行记录,因此不可避免的会记录下各种噪声.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压制随机的和规则的干扰,以最大可能的分辨率显示反射波的各种有用参数.因此,数据处理是地质雷达探测的关键.地质雷达资料的地质解释是地质雷达测量的目的,它是在数据处理后所得的地质图像剖面中,根据反射波组的波形与强度特征,通过同相轴的追踪,确定反射波组的地质含义,再把地质、钻探和地质雷达图像这3方面的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测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构筑地质——地球物理解释剖面并依据剖面解释获得整个测区的最终成果图,为设计提供依据[1].台阶法施工布置1条测线即可,全断面法施工一般布置2条测线,起拱线1条、距隧底2 m高处1条,或“井”字型布置4条测线.原则是尽量靠近掌子面轴心位置,测线距离尽可能长,尽可能多采集数据,便于后期数据分析处理.图像剖面是资料解释的基础,掌子面前方介质存在电性差异即可在剖面图中找到相应的反射波与之对应.根据相邻道上反射波的对比,把不同道上同一反射波相同相位连接起来的对比线称为同相轴,剖面图识别主要是确定具有相同特征反射波组的同相轴.探地雷达所测得的原始记录资料,首先要经过计算机进行编辑、滤波、振幅调整、时间剖面输出等一系列处理程序,然后根据波速进行时间-深度的换算得到待解释的图像剖面.处理步骤具体如下:①1D-Filter/Subtract-DC-Shift(一维滤波/去直流漂移);②Static Correction/Move start time(静校正/移动开始时间);③Gain/Energy decay(增益/能量衰减);④2D- Filter/Subtract average(二维滤波/抽取平均道);⑤1D-Filter/bandpassbutterworth(一维滤波/巴特沃斯带通滤波);⑥2D-Filter/Running average(二维滤波/滑动平均).经过以上处理得到了反映地层剖面的不同岩性和结构面分界线的雷达时间剖面图像.地质雷达图像剖面是地质雷达资料解释的基础,只要探测面前方介质中存在电性差异,就可以在雷达剖面图中找到相应的反射波与之对应.雷达剖面图的识别主要是确定具有相同特征的反射波组的同相轴.通常来说,构造断裂带在雷达剖面图上的波形反映一般是与断裂带走势相同的一条曲线,软弱夹层和岩溶洞穴的波形反映一般是由许多细小的抛物线组成的一块较大区域,与周围的波形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践证明,地质雷达对探测面前方含水、溶洞、断裂带等异常反应较好,但预报范围将会相对缩短.因为水的介电常数ε=81,电磁波能量会被水大量吸收,探测距离相对缩短.电磁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的能量消耗也很大,也会对探测距离有一定的影响. 物探波形图的判读除了在波形图上发现明显的信号异常之外,还要结合观察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结合地质方面的知识加以综合判断.下山口隧道所在地隶属云南省洱源县右所镇下山口村,隧址区域段属于切割中山地貌区,南向与右所山间盆地相接,北向与洱源山间盆地相连,进口地段为右所盆地东侧边缘,微地貌为大辽山山前洪积扇,自然边坡坡向约60°~110°,坡度10°~40°.出口地段为洱源盆地东南侧边缘,微地貌为山前河谷,自然边坡坡向约0°~30°,坡度30°~60°.洞身段最高点地面标高2 430 m,隧道最大埋深约371 m.整体上沿隧道走向上呈中间高两头低,自然边坡总体上西高东低.隧道区域地层自上而下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残积层与泥石流堆积层(Qel+se)f 成因角砾土、粉质粘土;残坡积(Qel+d)l角砾土、粉质粘土和二叠系(P)全风化玄武岩及其风化44β层组成.隧道区域地表水受季节影响较大,主要赋存于山间凹地、冲沟之中,地下水发育,主要以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孔隙水、风化带基岩裂隙水为主.隧道为双向四车道分离式隧道,净宽10.25 m,净高5 m.由于下山口隧道区域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勘察的局限性,难以对复杂的地质情况作出准确的微观把握,为及时掌握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情况,提前采取措施,避免隧道内塌方、涌水等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必须实施地质超前预报.下山口隧道K84+324—K84+304段处于隧道出口处,隧道围岩主要由残坡积成因的角砾土,及含碎石黏性土组成,角砾土稍密~密实状,角砾含量50%~60%,黏性土硬塑~坚硬状,含少量角砾.拱部及侧壁自稳性差,易坍塌,雨季地下水出水状态以点滴状为主,局部呈淋雨状.采用台阶法开挖,辅以管棚超前支护.本次超前预报的设备为瑞典MALA公司的RAMAC/GPR地质雷达,检测剖面沿掌子面从左到右布置,检测天线频率为100 MHz,时窗设置为561 ns,掌子面桩号为K84+324.因掌子面环境较恶劣,故数据采集时采用键盘触发式.根据GPR探测得到的反射波图像,结合隧道工程地质实际情况,本次探测结果解释为:目前掌子面里程为K84+324,如图2(横坐标表示道数,纵坐标表示雷达探测深度),前方20 m内围岩主要为泥石流堆积而成的角砾土和炭质泥岩及强风化玄武岩组成,围岩稳定性差,炭质泥岩遇水易塌方.掌子面右侧在K84+319~K84+304段内雷达波有强反射,围岩破碎,有破碎带存在,在施工中应注意防止掉块和坍方情况的发生.目前的围岩级别为Ⅴ级,围岩松散、破碎,自稳能力较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采用小药量、短进尺、分部开挖的方法,超前支护和初衬及时支护、二衬紧跟的方式施工,避免发生事故.在掘进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发生塌落和掉块情况,特别在除渣过程中注意施工人员的安全.围岩主要为泥石流堆积而成的角砾土和炭质泥岩及强风化玄武岩组成,围岩稳定性差,掌子面距二衬的距离建议控制在30 m内.K84+324~K84+304段内,围岩松散、破碎,含水高,有小涌水,稳定性极差,建议初支和二衬加强支护.当前地质雷达技术已经成为短距离的超前地质预报最重要的手段,它具有以下优点[2]:1)分辨率高.地质雷达中心频率为10~1 500 MHz,其分辨率可达厘米级.2)无损性.地质雷达为无损探测技术.3)效率高.地质雷达仪器轻便,可连续测量,从数据采集到处理成像一体化,操作简单,采样迅速,所需人员少.4)结果直观,地质雷达采用图像实时显示,可在野外定性解释.5)地下传播规律复杂.由于地下介质比空气具有较强的电磁波衰减特性,加之地下介质的多样性和非均匀性,电磁波在地下的传播比空气中复杂得多,因而,地质雷达系统涉及的理论面广,技术难度大.但是在地质雷达的工程应用中,要注意它虽然对水和空洞较为敏感,但其探测距离较短,探测距离与分辨率的矛盾无法克服[3],相同长度隧道需要更多的探测次数,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报结果.其次,它对测线的条件要求较高,反射信号易受到表面起伏、表面附设物、天线跳动的影响甚至干扰,从而导致目标反演的困难.另外,地质雷达也存在受杂波干扰解释困难和资料成果解释的多解性问题,需要探测人员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探测的精度.因此在用地质雷达进行探测的过程中首先要选定合理的仪器参数,以得到较满意的雷达波形图,数据处理时,首先要对干扰信号进行区分和排除,通过对不良地质条件下各种介质雷达波形图的典型特征进行反复地研究和积累大量的图像资料,可以提高量化处理的水平.在下山口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工作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以中、长超前物探(主要是地质雷达)和超前水平地质钻探验证为主,辅以短距离地质素描超前分析和施工前超长炮孔加密确认以及红外探水的“多阶段、多层次、多方法”的“综合立体式超前预测预报技术”.在该探测体系中,中长距离的物探,特别是对掌子面前方富水岩溶的探测主要采用地质雷达.以地质雷达超前探测为基础确定掌子面前方20~30 m范围内地质异常体,随后采用超前水平钻探进行验证.以该技术为依托,在对下山口隧道地质复杂地段进行地质超前预报,对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仅能提高隧道施工的工作效率,还能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相关文献】[1]李大心.探地雷达方法与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2]杨峰,彭苏萍.地质雷达探测原理与方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徐元青,卢谨.超前地质预报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与建设,2009,23(4):488-489.。

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与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与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与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8-17T03:28:31.646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1年5期作者:刘小铮[导读] 能为调整施工方案、做好施工质量评估提供全面可靠的分析数据,指导有关工作科学开展。

廊坊市中铁物探勘察有限公司河北省廊坊市 065000摘要:地质雷达技术具备良好的物体探测、信息数据可靠获取能力,利用地质雷达的技术优势,可以有效实现在隧道超前预报与质量检测中,对有关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获取准确、动态化检测数据,通过充分做好隧道超前预报与质量检测中地质雷达技术的应用分析,指导有关隧道施工技术和加固方案的优化调节,尤其能对既定的问题和处理效果全面测试分析,保障在地质雷达技术应用中,能实现对科学隧道施工技术的调节、控制,保障施工水平提升,体现更加可靠的安全、质量管理能力。

关键词:地质雷达;隧道超前预报;质量检测;应用1引言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以及质量检测中,都能发挥积极作用,主要是能实现科学化管理,全面获取隧道施工中的不良信息隐患,做好科学化控制,能为调整施工方案、做好施工质量评估提供全面可靠的分析数据,指导有关工作科学开展。

2隧道超前预报与质量检测的实践意义隧道超前预报工作的开展,能对各种隧道施工中的不良隐患有效分析,及时做好必要技术管理,突出管理能力,保障在隧道施工中,能提前做好技术管控,实现科学管理,解决有关的工程建设问题。

在隧道的施工中,能发挥良好的控制优势,实现科学化管理,重视解决优化问题隐患,在隧道管理中,能做好科学分析,指导有关加固措施方案的实施,解决有关的质量问题。

质量检测技术能实现对特定问题的分析,主要是能解决有关问题,做好必要技术管理,对有关的隧道病害进行深入化管控,重点解决相关控制机制,做好科学管理,获得全面、可靠的质量检测技术资料,指导有关工作的科学开展,提升施工技术安全、质量控制能力。

通过在充分获得可靠、全面化检测和预防信息数据的前提下,有关的隧道施工工作建设更加安全,利于控制施工质量,发挥安全管理优势。

地质雷达法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地质雷达法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地质雷达法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研究地质雷达法在超前地质预报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仪器校准、测线布置和数据采集参数的选择等,通过将详细讨论地质雷达数据处理和解释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反射强度图和其他参数来识别地下结构特征。

旨在总结地质雷达法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特点,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地质雷达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数据分析;数据采集引言隧道工程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工程,其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地下结构的准确预测和评估至关重要。

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地质雷达法作为一种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它可以提供关于地下结构、岩性分布、断层带和可能存在的障碍物等多种信息,为隧道工程的施工方案制定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1.地质雷达法检测原理地质雷达法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用于获取地下结构和岩层的信息。

它通过发射雷达脉冲信号并接收反射信号来进行测量。

地质雷达系统包含一个控制单元、一个发射器和一个接收器。

地质雷达发射器发送高频电磁脉冲信号进入地下。

这些脉冲信号在地下介质中传播,遇到不同介质界面时部分能量会发生反射。

接收器记录并测量反射回来的信号。

接收到的信号经过处理后可以生成地下剖面图或三维模型,显示地下结构和岩层信息。

地质雷达法基于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原理。

当电磁波从一个介质进入另一个介质时,波的速度和方向会发生变化,一部分能量会发生反射并返回到地表。

通过测量和分析反射信号的特征,可以推断出地下结构的信息,如岩层界面、土壤类型和可能存在的障碍物等。

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地质雷达法的应用2.1前期准备地质雷达法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可以提供有关地下结构和岩层的信息,帮助工程师了解隧道开挖面前的地质状况。

根据隧道工程的具体要求,制定地质雷达数据采集的计划。

这包括选择适当的设备、确定测量路线和采样区域,以及制定采集参数和测量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地质雷达在长平高速公路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高等级公路在西南山区的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公路隧道数量也越来越多。

在隧道施工中经常遇到一些地质灾害,为了避免这些地质灾害,超前地质预报就成了隧道施工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利用地质雷达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是一种比较经济、准确的方法。

本文依托长(安)至平(顺)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重点论述了隧道施工中应用地质雷达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和施工质量监测的原理、测线布置方式、参数设置、数据采集和资料解译,结合杜公岭隧道的工程实例,讨论了适用于杜公岭隧道的围岩分级方法,给出了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富水带、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体的在雷达中的图像显现特征及判定依据。

关键词:公路隧道;地质雷达;超前地质预报
1引言
地质雷达法采用连续扫描电磁波反射曲线的叠加,利用电磁波在隧道掌子面前方岩体中的传播、反射原理,根据测到的发射脉冲波走时计算发射界面距隧道施工掌子面的距离。

地质雷达被认为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地球物理方法,地质雷达能探测到掌子面前方地层的变化,对于断裂带特别是含水带、破碎带有较高的识别能力。

在深埋隧道和富水地层以及溶洞的发育地区,地质雷达是一个很好的预报不良地质体的手段。

隧道超前预报的目的是探测出掌子面前方20~30m范围内发育的不良地质体,如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富水带及采空区等。

根据掌子面具体情况,结合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体分布,准确预测围岩级别,为施工支护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2地质雷达应用技术方法
2.1雷达预报原理
地质雷达的试验原理为由控制单元向地层发射一组以某一频率为中心的高频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电磁波遇到不同电磁性介质分界面时,一部分电磁波能量会转换成反射波返回地面,另一部分能量则透过界面继续向前传播,再次遇到界面时,又有一部分电磁波产生反射返回地面。

雷达天线接收器接收到反射波,并输送到控制单元,将信号进行显示,对电磁反射波所带信息进行分析,就可获得被地质层的层厚、岩层完整性以及岩层含水情况。

2.2地质雷达地质预报技术
1.雷达地质预报长度的确定
预报长度的长短同电磁波在岩体中传播的特性密切相关,根据波的传播原理,电磁波在坚硬均匀完整性好的的岩体中传播时,其透射能力较强,当其遇到介电常数相差较大的岩层界面时,电磁波的反射系数较大,天线接收器接受的信号就越强,预报长度可适当放长。

根据杜公岭隧道的围岩的基本特征,预报的长度一般为20~30米左右。

2.介电常数的选择
雷达地质预报结果的可靠程度,围岩介质的介电常数的选取是关键,一般情况下,岩体的介电常数在5~8之间,具体的数值应根据具体岩性进行确定,另外围岩含水率对围岩介质的介电常数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还应依据围岩的含水率的大小进行相应的调整。

3.测程的选择
利用雷达进行隧道地质预报时,应采用线测和点测相结合,线测或点测时,应采用不同测程相结合,以便对各种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相互验证,突出围岩不良地质状况。

围岩完整性较好时,测程可采用700ns,围岩破碎时,测程采用300ns。

4.介质结构特征的影响
不同介质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反射波的高、低频率特征明显不同,这可作为区分不同物质界面的依据。

如完整性岩层与破碎岩层相比,介质相对比较均质,其内部反射波较少;破碎岩层内部结构相对复杂,其反射波明显。

3工程应用
隧道就其特征而言,是一个线性隐蔽工程,是处在各种地质环境中的地下结构。

仅仅依靠设计阶段的调查结果想完全掌握地质条件、涌水等状况是很困难的。

因此,工程地质超前预报在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常常要根据预报结果来修正设计或变更设计,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和建后运营安全。

3.1雷达测线布置及参数设置
1.测线的布设
根据雷达天线发射电磁波的特点,为详细了解掌子面前方岩层的分布状况及岩体结构面的发育程度,一般水平方向布置3条测线,垂直方向沿中心布置2条测线。

由于施工过程掌子面不规范,测试剖面在现场测试时进行一定的调节。

为提高测试准确性,测试过程中一般每条剖面至少重复测试2遍。

天线在每个剖面上至少进行1次点测和一次连续测试,点测的叠加次数次。

2.预报参数设置
(1)天线频率的选择
雷达天线根据探测目标,可按下式计算天线中心频率
式中: 为空间分辨率;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探测深度随着天线中心频率的减少而增大,我们在探测过程中希望探测的越深越好,故取中心频率为100mhz。

(2)时窗的选择
时窗选择主要取决于最大探测深度与地层电磁波速度。

地质雷达系统通常把时窗的选用值加30%,主要考虑为了目标在深度上的变化及地层速度变化而留出余量。

杜公岭隧道基本是泥岩,故该隧道的电磁波传播传播速度可取0.112m/ns,其相对介电常数取7。

由式可得
为最大探测深度,取为30m;为介质中电磁波波速。

为了将所有数据能全部在时窗内成像,取为700ns。

(3)采样率的选择
采样率是记录反射波采样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按nyquist定律,采样速度至少要达到无线中心频率的3倍。

为使记录波形更完整,取采样率为中心频率的6倍,采用连续测量工作方式。

其余参数为系统默认值。

3.2不良地质体的探测
通过对杜公岭隧道隧道进行跟踪地质雷达探测,不良地质体有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富水带和采空区等。

1.断层破碎带的探测
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了很明显位移,这种断裂构造,成为断层。

断层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

由于岩层发生强烈的断裂变动,致使岩体的裂隙增多、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地下水发育,所以断层破碎带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很差。

在雷达剖面图上的波场特征为:地层发射波发育,同相轴错断。

因此,根据地质雷达的波形特征及相关地质资料,可以判明破碎带的厚度以及它与完整岩石的界面。

2.软弱夹层的探测
软弱夹层为岩体内存在的层状或带状的软弱薄层。

一般来说,
软弱夹层的厚度比相邻岩层的小,力学强度和变形模量也较低。

当雷达电磁波传播到软弱夹层时,会产生较强的界面反射波,同相轴的连续性反映了夹层是否平直、连续;在穿越软弱夹层的过程中会产生绕射、散射、波形杂乱、波幅变化大。

3.富水带的探测
富水带是含水量大的岩体区域,在隧道开挖后很可能产生涌水现象。

水的相对介电常数最大为81,当岩体含水量较大时,介质的介电常数有较大的增大,而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则会降低,这样发射波表现较强的正峰异常,同时出现强反射,有时也会产生绕射、散射现象,导致波形紊乱,频率成分由高频向低频剧变。

4.采空区的探测
采空区是指地下矿产被采出后留下的空洞区,按矿产被开采的时间,可分为老采区、现采区和未来采区。

采空区内的介质(水或空气等)与围岩介质在介电常数上有较大差异,雷达波在穿越采空区时,雷达波反射,穿越过程中会产生散射,波幅变化大。

4本文小结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对于隧道施工安全和进度极为重要。

地质雷达用于公路隧道施工中,预报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情况可较快判断,有利于工程施工,提高了短期地质超前预报的水平工作。

为了提高对地质雷达波形图的解释和识别的准确性,需要对不良地质条件下各种介质雷达波形的典型特征进行反复的研究和积累大量的
图像资料,以实现能与现行隧道围岩级别划分标准相对应。

参考文献
[1]曾昭发,刘四新,王者江,薛建.地质雷达方法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
[2]李国峰,丁文其,李志厚,等.特殊地质公路隧道动态设计施
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3
[3]李大心.地质雷达方法与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4]何发亮,李苍松,陈成宗.隧道地质超前预报[m].成都:西南
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杨川福. 探地雷达在攀田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d].西安:长安大学,2008,7
[6]李又云,谢永利,杨晓华.隧道病害检测中地质雷达技术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6,136-138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