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预报(地质雷达)
地质雷达超前预报分析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中的解译标志
(1)完整岩体:对于完整的岩体,除图像顶部的直达波外,雷达波不发生反射或反射波能量很小,波形均一,波长基本一致,波幅逐渐减小,同相轴清晰,平直、连续;反射波的主频集中在天线的中心频率附近。
(2)节理裂隙密集带或断层破碎带:由于被节理裂隙切割,反射界面增多。
①当结构面垂直掌子面或不规则发育时,反射波同相轴平直、连续,与完整岩石的差别在于振幅增大,频率增高,断层内反射波杂乱;
②当结构面垂直掌子面或不规则发育时,反射波振幅增大,频率增高,在分界面处同相轴出现弯曲,在断层破碎带内部同相轴错断,同时能量衰减快。
(3)溶蚀裂隙区:其振幅频率因含水量差异而不同(一般反射波振幅衰减较快、频率降低),与两侧反射波差异明显,且同相轴错断。
(4)溶洞:电磁波在溶洞周界发生反射,一般形成振幅较强的弧形反射波,并出现较强的多次反射波
①当溶洞内没有充填物质时,表现为在溶洞顶和洞底界面反射波振幅加强,洞顶反射波相位与直达波相反,洞底反射波相位与直达波相同
②当溶洞充水时,洞顶界面反射波振幅加强,由于水对电磁波能量的强吸收洞底界面消失,洞顶界面反射波相位于直达波相同;同时,在频谱图中,反射波频率向低频移动,高频波消失
③当溶洞内部分充填岩石碎块时,与破碎带相似,表现为振幅增强,波形杂乱
④当溶洞内部分充填黏土时,由于黏土对电磁波的强吸收,表现为局部反射波振幅减弱或消失。
地质超前预报的方法

地质超前预报的方法
地质超前预报是一种通过研究地质现象、地壳变动等手段提前预测地质灾害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地质超前预报方法:
1. 地震预报:通过研究地震活动规律、地壳运动等因素,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并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2. 地质灾害预警:通过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及时向相关部门和民众发布预警信息,提前采取防护措施。
3. 地质雷达:利用地质雷达设备对地下构造进行探测,通过测量反射波的强度和时间差等信息,分析地层结构,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4. 地质电阻率法:通过测量地下岩层的电阻率差异,分析地下构造和孔隙情况,预测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5. 地质探查:进行地质勘探和地质调查,获取地质信息并进行分析,以了解地层变化、岩石质量等情况,从而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6. 气象预报:地质灾害往往与天气和气候有关,通过气象预报可以预测降雨量、强风等天气现象,从而预测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和相关部门提前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损失。
但需要注意的是,地质超前预报并非完全准确,仍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还需结合其他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地质雷达(GPR)在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GPR)在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超前地质预报是在隧道开挖时,对掌子面前方的围岩等级与不良地质发育情况做出预测、预报。
超前地质预报常用的物探方法有很多,分类不尽相同。
常规地质素描法和物探法是目前隧道施工中普遍采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常规法包括:超前导坑法、正洞地质素描、水平超前地质探孔;物探法包括TSP-203、GPR、声波测试、地震反射法、红外探水。
GPR已成为地下工程常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GPR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质量检测、场地勘察和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其特点为:操作方便、分辨率高、预报距离短(20m~30m)和易受电磁干扰的特点。
二、GPR探测基本原理GPR是一种无损的探测技术,它利用宽带电磁波传播反射规律,查明地下不可视地质体情况。
发射天线Tx发出高频电磁波脉冲,被地下介质介面反射,被接收天线Rx接收,接收的信号经过GPR软件处理、分析,判明地下有无不良地质现象,见图2-2GPR电磁波脉冲传播示意图。
图2-2GPR电磁波脉冲传播示意图三、GPR实验数据特征:GPR溶洞、断层破碎带和裂隙密集带数据特征如表3-1所示:表3-1GPR数据特征图2-3GPR岩溶探测成果图图2-4GPR断层破碎带探测成果图图2-5GPR裂隙密集带探测成果图四、结语GPR在隧道开挖时,能够对掌子面前方的围岩等级与不良地质发育情况做出预测、预报。
地下岩溶发育,对雷达波的反射特征为:溶洞边界的反射雷达波为强反射波,同时经常伴有绕射现像。
断层破碎带内岩体的介电常数受孔隙度和含水率的影响较大,致使其与完整岩体的波阻抗差异明显。
当电磁波传播至两种地质体界面时[Ⅵ],反射波能量增强、波形幅值增大;当电磁波传播至断层破碎带内部时,由于破碎的岩石胶结程度不同,致使反射的雷达波波形杂乱。
应用GPR软件得到雷达波场,其特征为:反射波强烈且振幅加强,同相轴错段。
有时候还可出现断面波和绕射波[Ⅷ]。
裂隙密集带主要存在于岩脉带及软弱夹层、断层影响带中,由于裂隙内有不均匀、不同成分的充填物,与周边围岩形成电性差异[Ⅸ]。
地质雷达图像解释(含超前地质预报及检测)

电缆
陶瓷
PVC
金属
污水管
钢拱架
双层钢筋
钢格栅
地质雷达进行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反射波形相对复杂很多,各种 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特征如下表:
富含水的淤泥夹层
地质雷达应用实例
地下洞群
波形堆积图
说明:电磁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遇到空洞等异常,其强度和相位将有明 显变化,典型显示为双曲线。
二衬欠厚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二衬板缝三角形脱空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二衬中的空洞及管线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孤石脱空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路面检测
天线不耦合产生雷达干扰波
二衬表面管槽的雷达干扰波
空洞的雷达干扰波
电线的雷达干扰波
3 常见目标的雷达图像特征
1)钢拱架 反射波同相轴呈向上凸起的弧形,顶部反射振幅最强,弧形
两端反射振幅最弱 2)钢筋
反射波同相轴呈向上凸起的尖状,类似于钢拱架的反射波形。 3)空洞
界面反射信号强,三振相明显,在其下部仍有强反射界面信号, 两组信号时程差较大; 4) 钢格栅
富含水和淤泥的大型岩溶
裂隙
溶 洞 顶 部
裂隙
溶 洞 中 部
说明:图像中存在多次强烈的多次反射,此溶洞后经钻孔验证,两条裂 隙补给溶洞的水和淤泥
典型溶洞的地质雷达图像仰拱ຫໍສະໝຸດ 的溶洞典型溶洞的地质雷达图像
典型溶洞的地质雷达图像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断层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地质雷达图像解释(含超前地质预报及检测)PPT课件

地面架空电线(双曲线) 测线附近的金属物(强振幅、密集的反射波组) 地面上的砾石(多次反射,局部强振幅回波) 测绳和皮尺(典型的“X”型干扰) 2) 地下异常的多次波 在地质体与地表面来回反射,严重影响目标体的反射波 信息,波形杂乱,不规则。
隙
部富水
次反射
岩性变化 接触面或 软弱夹层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空洞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右拱腰塌方回填不密实 左拱腰塌方回填不密实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拱顶塌方回填不密实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பைடு நூலகம்图像
天线不耦合产生雷达干扰波
二衬表面管槽的雷达干扰波
空洞的雷达干扰波
电线的雷达干扰波
3 常见目标的雷达图像特征
1)钢拱架 反射波同相轴呈向上凸起的弧形,顶部反射振幅最强,弧形
两端反射振幅最弱 2)钢筋
反射波同相轴呈向上凸起的尖状,类似于钢拱架的反射波形。 3)空洞
界面反射信号强,三振相明显,在其下部仍有强反射界面信号, 两组信号时程差较大; 4) 钢格栅
两个钢筋反射波同相轴并排。
电缆
陶瓷
PVC
金属
污水管
钢拱架
双层钢筋
钢格栅
地质雷达进行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反射波形相对复杂很多,各种 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特征如下表:
富含水的淤泥夹层
地质雷达应用实例
地下洞群
波形堆积图
说明:电磁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遇到空洞等异常,其强度和相位将有明 显变化,典型显示为双曲线。
地质雷达预报

说明:同步远程数据是将药品和项目等信息从服务器中下载至收费电脑,以便在收费录入明细信息时,不用从服务器获取数据(从数据库获取数据需要时间),提高响应速度。
所以同步远程数据操作对服务器数据库的数据是没有影响的,只要觉得数据有问题都可以随时进行同步操作。
第一步:删除缓存目录,即把从服务器下载的数据删除。
首先,打开计算机(或者我的电脑),进入到C盘,如图:
Win7的
XP的
点击图中红色部分,输入172.16.100.13,即搜索文件夹名字为172.16.100.13,找到文件夹之后,双击进去,将会看到下图中的文件夹,把这个文件夹整个删除掉。
如果提示不能删除,则退出登录系统或者关闭浏览器。
第二步:同步远程资源,即将数据重新从服务器上下载下来。
首先登录系统,进入系统管理->同步远程资源,如图所示:
然后,点击清空本地数据、清空本地资源。
再点击,同步远程资源,
如图:
同步远程资源结束之后,选中下面几张表,然后点击同步远程数据(只点同步远程数据),直到同步成功,如图:
功,如图所示:
同步成功之后,说明所有的表都同步完了,可以收费了。
答:频繁弹出框,数据出错的时候,需要再次同步数据。
如图:。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施工作业指导书

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施工作业。
2.作业准备2.1施工前应充分掌握隧道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内容,并及时与现场进行核对,以确定合适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并配备相应机具设备。
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做好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技术交底。
2.2熟悉《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Q/CR9217-2015)、业主下发有关超前地质预报的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
2.3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纳入正常的施工工序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反馈系统。
2.4熟悉了解已有勘察资料,掌握掌子面所处地段的地层岩性、构造特征、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2.5熟悉了解其他预报手段探测成果,分析判断掌子面所处地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可能出现的差异(与勘察成果比较)。
3.技术要求3.1技术指标3.1.1地层岩性预报,特别是针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及特殊岩土的预测预报。
3.1.2地质构造预报,特别是针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1.3不良地质预报,特别是针对瓦斯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1.4地下水预测预报,特别是针对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中的裂隙水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2技术标准3.2.1探明断层的性质、产状、富水情况、在隧道中的分布位置、断层破碎带的规模、物质组成等,并分析其对隧道的危害程度。
3.2.2测定瓦斯含量、瓦斯压力、涌出量、瓦斯放散初速度等,评价隧道瓦斯严重程度及对工程的影响,提出技术措施建议等。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 施工程序隧道地质复杂程度分级→超前地质预报设计→编制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地质综合分析→提交地质预报成果报告→隧道实施方案根据地质预报结论变更设计或方案后实施。
4.2工艺流程详见下页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5.1.1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做好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技术交底。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一种通过某种方法,在施工前预测和评估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和风险的技术。
它对隧道施工的安全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1. 阶段性地质调查方法:在隧道施工前,进行阶段性的地质调查,包括采取地质勘探、钻孔、取样等手段获取地质数据,通过对地层的分析和解释,预测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和风险。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相对简单易行,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地质信息,但是由于只在施工前进行调查,可能对一些时间变化较大的地质问题预测不准确。
2. 无人机航测方法: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测,获取隧道施工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和三维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初步判断隧道的地质情况,并预测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覆盖范围广,可以快速获取地质信息,但是由于分辨率有限,可能无法准确预测细微的地质问题。
3. 地质雷达方法:地质雷达是一种利用地质物理方法来探测地下结构和地质体的设备。
通过对隧道施工区域进行地质雷达勘探,可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识别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如断层、裂隙、溶洞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提供较为准确和详细的地质信息,可以实时监测地下结构的变化,但是设备昂贵,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4. 地质参数反演方法:通过对隧道施工区域进行地震波、电磁波等探测,采集地质参数的信息,然后利用逆推算法进行计算和分析,预测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地质参数,可以实时监测地下结构的变化,但是设备昂贵,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5. 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隧道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通过对地下结构和地质条件的建模,可以模拟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和风险,如地层塌陷、岩爆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模拟多种地质情况,提供全面的地质信息,但是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和专业的技术支持。
总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技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才能提供准确和可靠的地质预报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概况 .................................................................. - 1 -2物探方法基本原理....................................................... - 1 -2.1 基本原理....................................................................................................................... - 1 -2.2 探地雷达在勘查中的基本参数................................................................................... - 2 -2.2.1 电磁脉冲波旅行时.......................................................................................... - 2 -2.2.2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3 -2.2.3 电磁波的反射系数.......................................................................................... - 3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3 -2.3.1 距离归一化.............................................................................................................. - 3 -2.3.2确定波速................................................................................................................... - 3 -2.3.3 水平和垂直滤波...................................................................................................... - 4 -3 设计文件描述的预报段地质条件........................................... -4 -4 掌子面地质编录及地质分析............................................... - 4 -5 探底雷达测试与结果分析................................................. -6 -5.1 测线的布置....................................................... - 6 -5.2 数据处理结果..................................................... - 7 -5.3解译分析......................................................... - 8 -6.结论和建议 ............................................................ - 9 -附件一:掌子面地质编录表................................................ - 10 -1 概况××隧道为××××高速公路××标段的在建隧道。
隧道位于××市××县××村××沟右岸。
隧址区属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围岩岩性主要为钙质千枚岩、凝灰千枚岩、石英千枚岩。
因受构造影响,岩体局部(一般为不同岩性接触带)片(劈)理极发育,岩石呈薄片状、碎片状结构,岩质极软,破碎。
该破碎带为地表水入渗、地下水储存、运移的通道。
受××××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委托,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承担了××××高速公路××××合同段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我单位组织相关人员于2010年1月7日对××××高速公路××××标段××××隧道进口右线进行了现场探测工作。
探测的掌子面里程桩号为K20+262,预测前方30米的不良地质情况。
本次现场测试方法采用探地雷达电磁波反射法,采用设备为美国GSSI公司生产的SIR-20 GPR 地质雷达,采用天线频率为100MHz。
2物探方法基本原理2.1 基本原理探地雷达是一种用于确定地下介质分布情况的高频电磁技术,基于地下介质的电性差异,探地雷达通过一个天线发射高频电磁波,另一个天线接收地下介质反射的电磁波,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分析、解译。
其详细工作过程是:由置于地面的天线向地下发射一高频电磁脉冲,当其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电性(主要是相对介电常数)界面时,电磁波一部分发生折射透过界面继续传播,另一部分发生反射折向地面,被接收天线接收,并由主机记录,在更深处的界面,电磁波同样发生反射与折射,直到能量被完全吸收为止(见图1、2)。
反射波从被发射天线发射到被接收天线接收的时间称为双程走时t,当求得地下介质的波速时,可根据测到的精确t值折半乘以波速求得目标体的位置或埋深,同时结合各反射波组的波幅与频率特征可以得到探地雷达的波形图像,从而了解场地内目标体的分布情况。
图1 探地雷达电磁波传播示意图a图2 探地雷达电磁波传播示意图b一般,岩体、混凝土等的物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为4—8,空气相对介电常数为1,而水体的相对介电常数高达81,差异较大,如在探测范围内存在水体、溶洞、断层破碎带,则会在雷达波形图中形成强烈的反射波信号,再经后期处理,能够得到较为清晰的波形异常图。
在众多地质超前预报手段中,使用探地雷达预报属于短期预报手段,预报距离与围岩电性参数、测试环境干扰强弱有关。
一般,探地雷达预报距离在15~35米。
2.2 探地雷达在勘查中的基本参数2.2.1 电磁脉冲波旅行时 v z v x z t 2422≈+=式中:z-勘查目标体的埋深; x-发射、接收天线的距离(式中因z>x,故X 可忽略);v-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2.2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r r r c c v εμε≈=式中:c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0.29979m/ns );r 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r μ—介质的相对磁导率(一般r μ1≈)2.2.3 电磁波的反射系数电磁波在介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相对介电常数明显变化的地质现象时,电磁波将产生反射及透射现象,其反射和透射能量的分配主要与异常变化界面的电磁波反射系数有关:γ=(ε11/2-ε21/2)/(ε11/2+ε21/2)式中:r — 界面电磁波电场反射系数;1ε—第一层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2ε—第二层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2.3 数据处理方法本次数据处理工作主要使用RADAN65软件进行,所作的处理工作如下:2.3.1 距离归一化在用探地雷达进行连续探测时,由于不可避免的因素,天线移动的速度很难做到匀速,导致每米扫描线数不同,需要使用标记功能测算出天线移动的距离,通常是每2米1个标记,在后期处理中根据选择每米扫描数,增补或删除一些扫描线,使得测线内的扫描线均匀。
2.3.2确定波速由于探地雷达记录的是反射波的双程走时t ,需要用波速计算出目标体的位置,这关系到深度解释的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波速计算可通过以下公式进行:sc v =其中:v 是电磁波波速;c是真空中电磁波波速;s是相对介电常数;2.3.3 水平和垂直滤波雷达资料中水平波特别发育,它产生于雷达仪器本身。
即使将天线对空,也会记录到回波,这回波不是来自天空,而是来自于控制器、数据线、天线的相互作用,是难以避免的。
水平波具有时间相等的特点,水平滤波就是利用这一特性。
滤波过程中,可将相邻的一定数量的扫描线求平均,再与个别扫描线相比较,就可消除水平波。
水平滤波中选取的扫描线数越大,滤波效果越小。
相反选取的扫描线数越小,滤除水平波的效果越明显。
但如果水平滤波扫描线取得太少,可能会滤掉一些缓变界面信号。
因而在进行水平滤波时,要根据对象进行试验、调整,以求最佳效果。
垂直滤波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有带通滤波,高通滤波,低通滤波,小波变换等。
垂直滤波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杂散波干扰,这些杂散波是来自于外源,不是天线自身发出的,频率不在雷达天线频带内。
有时为了区分不同的地质体,选取不同的频带,都要用到垂直滤波。
垂直滤波是一种数学变换,有时会带来较大的失真,滤波的频带越窄,失真越大,应用中要认真选取方法和参数。
因为雷达天线的发射与接收都设定了带宽,也就是说雷达信号本身已经过滤波,所以一般资料处理中的滤波处理改善并不明显。
3 设计文件描述的预报段地质条件设计文件描述的预报段(K20+262—K20+292)地质特征为:表层为块石,松散结构,白云岩为厚层状,质硬,节理较发育;钙质千枚岩节理、裂隙发育,片理间结合较差,岩质软,顺层,且顺层以上白云岩厚度薄,与钙质千枚岩接触带具软弱夹层,开挖后白云岩易顺层滑塌。
设计为Ⅴ级围岩。
4 掌子面地质编录及地质分析为做好本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我们对K20+262掌子面进行了相应的地质编录和素描(详见附件一:掌子面地质编录表)。
通过现场调查,掌子面岩性为白云岩与千枚岩互层交杂,右部和上部以千枚岩为主,左下部发育为千枚岩。
千枚岩产状为: S74°E /NE∠47°。
围岩主要发两组组节理,第一组节理产状为S25°W/SE∠65°,间距0.35-0.5m,可见长度1.5-3.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