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震成因和危害以及地震的应对方法
地震的名词解释

地震的名词解释地震,是一种由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现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壳,由多个板块组成。
当这些板块因地球内部构造变化而发生移动时,就会产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破坏性和威力。
1.地震的发生原因地球内部的板块相互作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地球内部的岩石不断运动、变形并释放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可以发生在地球各个地方,但在板块边界附近和构造活跃区域更加频繁。
2.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种。
2.1 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是自然界中发生的地震,又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滑坡地震等。
-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板块相互挤压、滑动或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 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火山活动区域,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 滑坡地震:由于岩石崩塌滑落、山体滑坡而引起的地震。
2.2 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地震,主要包括地下核试验、深部岩石爆破、水库蓄水、地下开采等。
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长期积累可能会对地球地壳造成影响。
3.地震的测量和预测地震测量是用来记录和研究地震的工具和方法。
地震仪、地震台、地震图等设备和记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监测和研究中。
地震预测则是试图在地震发生前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和规模。
虽然目前地震预测的准确度仍然有限,但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历史地震记录和地壳运动等数据,正在不断努力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4.地震的危害和应对地震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道路破坏、水源短缺、通信中断等。
地震所带来的破坏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并需要进行有效的应对和灾后重建。
为了减轻地震的危害,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包括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加强建筑抗震设计,进行地震演练和教育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采取,可以降低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5.地震对于地球科学的意义地震是地球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信息来源。
地震产生的震波传播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的特性。
地震知识总结(5篇)

地震知识总结(5篇)地震知识总结(精品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引发了地壳运动,产生了地震波。
地震波包括P波(压缩波)和S波(剪切波),它们携带了大量关于地震的信息。
地震一般分为三种,即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二、地震预防和减轻1.地震预警:地震预警可以提前知道地震,并给人们提供几秒钟的时间来采取防护措施。
目前的地震预警技术主要基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异的原理,通过检测地震波的到达时间,计算出地震的位置和震级。
2.地震防灾应急预案:制定地震防灾应急预案,包括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人员撤离和安置等方面。
三、地震应急响应1.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救援队伍,疏散人员和物资,并尽可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2.地震救援和减灾工作应遵循“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优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四、地震科学研究地震科学研究是地震预防和减轻的基础,通过对地震活动规律、地震成因和地震预测等方面的研究,为地震预防和减轻提供科学依据。
五、总结地震知识总结是重要的,只有充分了解地震的特性,预防和减轻地震的方法,以及在地震发生后的应急响应和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1.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2.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下岩石破裂,使岩浆或岩层中的气体突然释放出来。
3.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为几千米,最浅的为几米,最深的为70千米左右。
4.地震的震中称为震源,震源的深度称为震源深度。
震源越浅,对地面影响越大。
二、地震的预测和防范1.地震的预测目前还很难。
目前只有少数地震可以预测,而且准确性很低。
2.强烈地震之前,往往有一些前兆现象,如地面的异动、地面的倾斜、地面的断裂等。
地震发生的成因及作用

地震发生的成因及作用地震是地球的一种常见自然灾害,它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震发生的成因及其作用。
1. 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发生通常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动有关,具体成因如下:- 板块运动:地球的外壳由许多巨大的岩石板块组成。
当这些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地震。
例如,两个板块之间的摩擦力可能会导致地壳的移动,从而引发地震。
板块运动:地球的外壳由许多巨大的岩石板块组成。
当这些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地震。
例如,两个板块之间的摩擦力可能会导致地壳的移动,从而引发地震。
- 地壳变形:地球内部的构造蕴含着岩层变形的过程。
当岩石层发生变形时,由于巨大的应力积累,最终会引发地震。
地壳变形:地球内部的构造蕴含着岩层变形的过程。
当岩石层发生变形时,由于巨大的应力积累,最终会引发地震。
- 火山活动:地震与火山活动也有密切关系。
当火山喷发时,岩浆的运动可能会产生地震。
火山活动:地震与火山活动也有密切关系。
当火山喷发时,岩浆的运动可能会产生地震。
2. 地震的作用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深远的影响:- 破坏性:地震能够破坏建筑物、道路和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强烈的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洪水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加重破坏程度。
破坏性:地震能够破坏建筑物、道路和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强烈的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洪水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加重破坏程度。
- 地质变化:地震可以改变地壳的形态,改变山脉、湖泊和河流的地理特征。
它可以形成新的地质构造或改变既有的地理格局。
地质变化:地震可以改变地壳的形态,改变山脉、湖泊和河流的地理特征。
它可以形成新的地质构造或改变既有的地理格局。
- 科学研究:地震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现象,从而提升地震预警和预测的能力。
科学研究:地震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现象,从而提升地震预警和预测的能力。
我国地震灾害成因

我国地震灾害成因、危害及应对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学号:2010030137姓名:张新瑶摘要: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号称群灾之首。
地震能量巨大,容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
还易引起多种次生灾害(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河水倾溢、水坝崩塌等引起的水灾、瘟疫等),破坏力强,甚至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等产生影响。
我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
近年,我国地震灾害频发,给我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尽量减小地震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应将强对地震产生的成因的研究和对地震的监测、预报预警,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高人们的抗震意识、抗震能力。
本篇论文通过对中国地震的成因分析,了解到中国地震频发,且产生严重破坏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针对地震的成因和危害,总结防震抗灾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震级、板块交界处、抗震能力、防震减灾一、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是地壳中累积的构造应力集中引起的地壳岩层突然破裂或错动的现象。
地震灾害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是地球内部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产生快速、剧烈的震动现象。
地震的类型:主要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构造地震的数量最多,破坏力也最强,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还有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等。
地震相关术语:震源:地球内部诱发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震中距: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等震线:破坏程度相同地区的连线烈度: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震级: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按地震等级大小划分:超微地震:震级大于1级微震:震级小于3级,一般人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等于5级,人们容易感觉到,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强震:震级大于5级,小于7级(大于6级的地震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灾害)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7级,多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交界地带活山脉平原交界地带,释放能量巨大,破坏严重。
自然灾害成因危害与解决措施

自然灾害成因危害与解决措施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异常,导致人类生活、财产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现象。
它们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地质因素、气象因素、水文因素等。
不同的自然灾害会带来不同的危害,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破坏等。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人类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地质因素是自然灾害的重要成因之一。
地震是地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是地球上地壳发生断裂或移动时产生的振动。
地震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破坏性大、范围广、持续时间短等特点上。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可以采取加固建筑物、提高抗震能力、加强地震监测等措施。
气象因素也是自然灾害的重要成因之一。
台风是气象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之一。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具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特点。
台风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风力大、降雨量大、风暴潮等。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危害,可以采取加固建筑物、疏散人员、加强预警等措施。
水文因素也是自然灾害的重要成因之一。
洪水是水文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之一。
洪水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暴涨,超过其容量引起的灾害。
洪水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破坏性大、泥石流、冲毁建筑物等。
为了减少洪水带来的危害,可以采取加固堤坝、疏浚河道、建设抗洪工程等措施。
除了地质因素、气象因素和水文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自然灾害的成因。
例如火山喷发是火山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之一。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岩浆、烟尘和火山灰等,对周围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火山喷发带来的危害,可以采取监测火山活动、疏散人员、防止火山灰降落等措施。
解决自然灾害的措施主要包括预防、减轻和应对。
预防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减轻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通过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等措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应对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自然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地质因素、气象因素、水文因素等。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第一篇: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几十次。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一、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
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地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地震,这个令人们谈之色变的自然现象,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掌握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
从地球的内部结构来看,我们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夹心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由许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板块拼接而成,这些板块被称为“地壳板块”。
板块之间会不断地相互运动,当它们相互挤压、碰撞或者拉伸时,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当这种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极限,就会引发地壳的突然破裂和错动,从而导致地震的发生。
此外,火山活动也是引发地震的一个原因。
火山喷发时,岩浆的上升和喷发会对周围的岩石产生压力和冲击,从而引发地震。
而且,在一些大型的火山活动中,火山内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释放也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地震。
还有,人类的一些活动也可能间接诱发地震。
比如大规模的水库蓄水,由于水的重量增加,会对地壳产生额外的压力,从而可能引发小规模的地震。
另外,采矿活动中,地下的挖掘和爆破等操作也可能改变地壳的应力状态,导致地震的发生。
那么,面对地震这个强大的“敌人”,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呢?首先,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家们通过各种仪器和技术手段,如地震仪、GPS 测量等,来监测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研究,试图提前发现地震的迹象。
虽然目前的地震预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地震的认识和预报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其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关键。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抗震标准进行,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减少倒塌和损坏的风险。
对于现有的老旧建筑,应该进行抗震加固改造,提高其抗震性能。
再者,加强公众的地震安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校、社区、媒体等,向公众普及地震的知识和应急避险的方法。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地震成因和危害以及地震的应对方法
摘要:地震是十大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其中令人类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地震带给社会和人
们的是破坏和毁灭。但是,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因此普
及相关的地震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了。那么,地震是什么?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在地震面前,
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本文将浅谈地震的成因、规模、危害等以及地震时的应对办法和对策。
关键词: 地震 成因 规模 危害 应对方法
一、地震的简介
地震的概念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
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
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基本成因是板块间的互相作用产生的(指构造地震)。由于地壳不断运动,地应力在
某一地点相对集中,当地应力集中到超过该岩石圈的弹性模量。岩石承受不了,就产生形变、
断裂、错动,此时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形式传到地面,产生快速振动,这就是地震的成因。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
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的规模
震级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震级的标
度最初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研究加里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的,规定以震中
距100km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后来发
展为远台及非标准地震仪记录经过换算也可用来确定震级。按震级的大小又可划分为超微
震、微震、弱震(或称小震)、强震(或称中震)和大地震等。
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同。
为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
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一般而言,震
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较小,但震中区破坏程度较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
影响面积较大,而震中区烈度则较轻。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
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从I度到XII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
度,有感则分为I至VIII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
地震的分布
世界地震的分布
时间分布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
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
地理分布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
明显。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
中国地震的分布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
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
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
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地震的危害
直接灾害破坏
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
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
等),海啸、地光烧伤等。
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是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
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
火灾:地震火灾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由于震后消防系统受损,社会秩序混乱,
火势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酿成大灾。
海啸: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
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就是地震海啸。
瘟疫: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水源、供水系统等遭到破坏或受到污染,灾区生活环境严重恶
化,故极易造成疫病流行。社会条件的优劣与灾后疫病是否流行,关系极为密切。
滑坡和崩塌:这类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塬区,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
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或塬坡发生崩塌或滑坡。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
性的,使整村整户人财全被埋没。
水灾:地震引起水库、江湖决堤,或是由于山体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体溢出等,都可能造成
地震水灾。
此外,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计算机事故等。这些灾害
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二、地震的应对方法
单位减灾对策
单位及社会团体,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能力的提高,对减轻地震灾害
至关重要。单位都要把抗震工作作为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广泛
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地震、抗震科普知识,提高广大职工的抗震意识和震时的应急应变能力。
组织抗震防灾演习和专业队伍的培训教育,提高技术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学校、幼儿园、
俱乐部和农贸市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都要编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灾措施;重要部位
和岗位,要有严明的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震时严禁逃岗或因错误操作造成不应有的灾害。
在短临预报发布后,对群众搭建的防震棚的防火安全等问题要作出明确规定,认真搞好宣传,
及时组织检查,防患予未然。
家庭应急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落实家庭应急对策,对抗震防灾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了解震
前准备、临震应急、震时自救、震末抢险和震后救灾等各个时段的具体要求;了解住所周围
的环境条件及避震的场地、路线;熟悉水阀电闸的位置及煤气炉灶的应急关闭操作;懂得抢
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学会简易的急救方法;临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在预报发布
后或出现大量宏观前兆异常时,应建立家庭抗震防灾应急箱,准备必要的生活用品等,以备
震后作用。
个人自救对策
在地震发生时的短暂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正确与否,是减少人为灾害的关键。居住平房的
人员,如果屋外有空旷野地,地震时,以最快的速度外出避震或就地隐蔽在室内较安全的地
方;居住楼房的人员,地震时千万不要惊慌跳楼或外逃,应立即躲避在家俱、床、桌子或灶
房、厕所和空间较小的房间,主震后立即撤离;如果地震发生在夜间,不要因寻找衣物或穿
衣耽误时间,要争分夺秒立即向安全地带转移或就近隐蔽;地震时,凡逃出屋外的人员,不
要在狭窄的小胡同或高大建筑物、高压线附近逗留;在岗人员,地震时要沉着冷静,坚决果
断,立即切断电源,关闭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的闸阀,停止油气输送,然后再就近避震; 主
震后,不要立即进入房内,防止强余震的袭击,以免造成伤亡。
总结
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给我们的沉痛的教训,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地震,预防地震带来
的灾害。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地震对策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
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浅谈地震危害及对策研究——林俊毅
地震基本知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地震 词条——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