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史
流行音乐ppt模板

流行音乐
主 讲: •汇 报 人 姓 名
一.什么是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 来的,有时候简称为pop music。我国一般 把popular music翻译成“流行音乐”或者 “通俗音乐” 。
流行音乐到底是什么?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 4. R&B(节奏布鲁斯)
• 迈克尔·杰克逊、罗·凯利、亚 瑟小子、西域男孩、后街男 孩等
• 5.Rap(说唱乐) • 阿姆·埃米阿姆等 • 6. Latin(拉丁) • 瑞奇·马丁、夏奇拉等 • 7. Country(乡村音乐) • 泰勒·斯威夫特 • 8. Reggae(雷鬼乐) • 鲍勃·马利 • 9. Blues(布鲁斯) • B.B. King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流行乐坛已进 入黄金时期。七十年代的港台流行音乐, 不仅在音乐风格上受欧美风格影响,在 演出风格上也效仿欧美风格,演出人员 衣着华丽,演唱形式载歌载舞。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一.七十年代末,欧美流行音乐与港台流行音乐合流,再次传入内地。音乐领域人们在疲倦了“强、硬、响、快”的风格后, 很容易或者说一古脑儿就接受了港台音乐的“清新、温和、优美、流畅”和“软绵、颓废、情爱、小资”等音调和思想。(欣 赏) 二.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 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开在春风里 三.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 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我一时想不起 啊~~在梦里 四.梦里梦里见过你 甜蜜笑得多甜蜜 是你~是你~梦见的就是你 五.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 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我一时想不起 啊~~在梦里
•五 月 天 不 仅 在 此 片 演 出 , 还 全 程 参 与 制 作 , 包 括 故 事 发 想 、 宣 传 企 画 、 及电影配乐等等,另有刘若英、任贤齐和林雪特别演出。内容结合五月 天在香港、北京、新加坡等地的演唱会片段,以及穿插三段动人故事, 并以3D立体电影拍摄技术,创造了新的电影形式,音乐电影。
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欣赏

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古典音乐三 者的区别
产生时间上的区别
传承方式上的区别
社会存在方式上的区别
产生时间上的区别
民间音乐最为古老,可以上溯至远古时期的原始 社会。在人类已进入工业文明的今天,所谓的民 间音乐通常特指那些产生并流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农业地带的音 乐或由此类音乐演变发展而来的音乐。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
1901年8月4日-1971年7 月6日),美国爵士乐音 乐家。20世纪最著名的爵 士乐音乐家之一,被称为 “爵士乐之父”。
阿姆斯特朗早年以演奏小 号成名,后来他以独特的 沙哑嗓音成为爵士歌手中 的佼佼者。
Louis Armstrong - What A Wonderful World.avi
流行音乐的发展 与作品欣赏
流行音乐的概念
流行音乐是指与古典、传统音乐不同 的一种音乐形式,能够让绝大多数听众所 接受,易于掌握,能使人们感到轻松愉悦 的音乐。这类音乐作品新颖,旋律流畅, 音域适中,伴奏音型及和声手法非常简易。
流行音乐的特点
娱乐性,一般不具备很深音乐理论和 技巧修养甚至根本没什么音乐知识的听众 都能接受;
鲍勃·马里(Bob Marley)
从50年代风靡一时的中北美洲小调 (Calypso)开始,美国乐坛就开始有 意识地引进来自其它国家的民间音乐。 其间有过南美音乐热、非洲音乐热、 印度音乐热等。这些音乐元素的引进 极大地丰富了美国乐坛。最有影响力 的还要算是以马里为代表的牙买加雷 吉音乐(Reggae)。与其它乐种至今 仍被认为是“外国的”相比,雷吉乐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彻底融入了美国音 乐的骨髓。其始作俑者马里在美国乐 迷的心中已经有了宗教领袖般的神圣 地位。雷吉乐之所以有今天当然与马 里等雷吉音乐家的努力有关,但不可 否认,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雷吉乐 是用英语演唱的。
流行音乐发展概论之中国内地篇

流行音乐发展概论之中国内地篇作者:程柯楠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3期摘要:流行音乐有着独特的美学主张和艺术魅力。
中国流行音乐起自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一路坎坷,如今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并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
2000年以后,国内流行音乐,尤其以内地流行音乐表现更为突出,表现得更为成熟和多元化,逐渐显露出中国流行音乐的活跃性。
本文着重探讨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慨况。
关键词:中国内地流行音乐高峰期网络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始于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初期,直至30年代到40年代的十余年为第一个高峰期,而第二个高峰期则出现于80年代,21世纪更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一、第一次创作高峰期(一)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中国流行音乐早期呈现出一批优秀的音乐人,其中萧友梅、黄自、李叔同、赵元任等人成为了开辟中国流行音乐的首批代表人物。
萧友梅在当时既是一名音乐教育家,也是最早涌现的流行歌曲创作者之一。
他主要创作有《问》《卿云歌》等当时被人民熟知的作品。
黄自因曾经接受过西洋音乐的系统训练与熏陶,因此他的作品既有浓厚的西方音乐情怀,同时也逐步开始出现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的作品,如著名抒情歌曲《玫瑰三愿》。
此外,陈啸空的《湘累》,青主的《我住长江头》,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优秀作品都一一在现代创作歌曲初期涌现出来。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还有诸多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如《渔民曲》《马路天使》《香格里拉》《燕燕于飞》等。
(二)19世纪30至40年代的内地流行音乐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应该始于19世纪30至40年代的上海。
当时涌现了一批积极创作流行音乐和组建流行音乐团体的创作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黎锦晖、陈歌辛、贺绿汀等早期的著名音乐创作人;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周旋、李香兰等中国第一批流行音乐歌手,以及像“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等具有代表性的以流行音乐为主导的演艺团体。
尽管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以上海为中心,以燎原之势开始发展起来,但当时的流行音乐,尤其是流行歌曲发展并不完善,主流音乐的创作多是采用中国民间音乐结合西洋舞曲节奏(如探戈、狐步等),以爵士乐风格为配器基调的手法。
80年代后中国内地流行音乐

烛光里的妈妈
历史的天空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
的中国
艺部与《歌曲》编辑部联合举 办“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 选活动,有25万多人次参加评 选,产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 情歌曲”。五首抒情歌曲”奠定的写作风
格成为新时期歌曲创作的主要流派, 并于80年代前期居统治地位。 (军港之夜)
二.港台流行音乐的传入和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影 响
80年代后中国 内地流行音乐
一.新时期流行音乐的兴起,抒情歌曲的复兴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中国历史掀
起了新的篇章。“文革”的伤痕与改 革开放的兴奋、喜悦之情的交织,构 成了基本的社会心态。反映到歌曲创 作领域的即是抒情歌曲的复兴。以施 光南的《祝酒歌》为代表
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
2020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简史》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中国流行音乐何时产生?
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20年代
D.
20世纪50年代
2
【单选题】(10分)
中国流行音乐诞生地在哪个城市?
A.
北京
B.
台湾
C.
上海
D.
香港
3
【单选题】(10分)
中国的第一首流行音乐叫什么名字?
A.
《夜来香》
B.
《毛毛雨》
C.
《玫瑰玫瑰我爱你》
D.
《夜上海》
4
【单选题】(10分)
中国第一首流行音乐的创作者是谁?
A.
黎明晖
B.
黎锦光
C.
黎锦晖
D.
黎明
5
【单选题】(10分)
中国第一首流行音乐的演唱者是谁?
A.
黎明晖
B.
黎明
C.
黎锦光
D.
黎锦晖
6
【判断题】(10分)
鲁迅评价《毛毛雨》为“人间仙乐”。
A.
错
B.
对
7
【判断题】(10分)
《毛毛雨》的伴奏中只使用了中国的民族乐器。
A.
错
B.
对
8
【判断题】(10分)
《毛毛雨》的伴奏中只使用了西洋的爵士乐器。
A.
错
B.
对。
中国摇滚文化发展

红磡之后的典型音乐文化风格(2)
• 这里我不得不提两位歌手,他们的成功同时也创 造了这个时期的摇滚文化。这时期的音乐文化仍 然有对于自由和真实的向往,同时结合当下额社 会情况创造符合社会背景的歌曲。 • 汪峰和许巍在我看来是两个风格很想的摇滚歌手, 他们的歌曲表达了对于自由的向往,理想的追求 《怒放额生命》-汪峰,《蓝莲花》-许巍。还有 对于爱情的歌颂《时光》-许巍,对于爱情与现实 的无奈《当我想你的时候》,《春天里》-汪峰。 这些都是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悟,也是只有这些有 着故事的歌曲才能打动社会中忙忙碌碌的人,因 为他们也是有故事的人,而不是空洞的歌词。
中国摇滚文化发展史
浅谈中国摇滚文化的发展仅限于大陆
1、摘要
• 摇滚乐作为流行音乐的一种重要类别,从上世纪 80年代初传入中国已经40年的时间,随着社会的 发展,摇滚音乐也得到自身的发展,从最初的模 仿西方摇滚到形成自身的中国特色,在这40年中 他们经历了萌芽、繁荣、爆发、沉积的历程。我 们来看一下,奠基者们从借鉴西方,到壮大者们 把他们响彻五湖四海,再到现在的沉寂。这群摇 滚文化的奠基者到给中国的摇滚文化带来了什么!
七、中国摇滚的后时代发展
• 摇滚文化发展至今,经历了从模仿到自我创作, 再到现在的多元化的创作,更多的融入的当地的 特色和传统乐器,我觉得摇滚的发展需要时间的 积淀和社会制度的改善,现在盗版的严重问题我 想也是很多拥有摇滚梦想的年轻人不想从事音乐 道路的原因吧。我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一定 会给我们惊喜的。中国的摇滚要么在沉默中爆发 要么在沉默中消亡。
中国摇滚的经典时代(3)
• 上述的两位重量级的摇滚乐队均成立于80年代末,而 90年代初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摇滚乐队。如红色部队 乐队成立,做梦乐队成立,指南针乐队成,轮回乐队 成立,超载乐队成立,自我教育乐队成立、鲍家街43 号等等。在这里我要提一下指南针和鲍家街43号乐队。 • 指南针乐队的前身是黑马乐队,也是非京籍的优秀乐 队,主唱是女性—罗绮,她拥有具有穿透力和带有磁 力的嗓音,让人听了很快被她的节奏俘虏,指南针乐 队的歌曲同时也充满了对自由真实的向往和对虚伪现 实的批判。同时也向人们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不过好景不长,罗绮因吸毒而出走。后刘峥嵘加入指 南针,指南针并与北京京文音像公司至今。至今除了 很多不错的歌曲如《回来》、《我没有远方》、《随 心所欲》、《无法逃脱》。
内地90年代流行音乐之总结

内地90年代流行音乐之总结内地90年代流行音乐之总结1990年摇滚乐的兴起,亚运歌曲的创作,是当年内地的音乐主流,在内地已经逐步形成了民歌、摇滚乐、早期原创流行乐三足鼎立的形式。
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
亚运歌曲的创作亦成为1989~1990年间流行音乐界的重要活动。
亚运歌曲经过多次征集。
第一次较成功的作品是《走近我,走近你》(徐思萱词、士心曲);第二次有《亚洲雄风》(张藜词、徐沛东曲)、《亚洲的太阳》(陈哲词、侯牧人曲),《黑头发,飘起来》(剑兵词、孟庆云曲);第三次有《光荣与梦想》(晓光词、刘青曲)等。
大家现在熟悉的孙楠在90年推出了第一张个人专集《弯弯的月亮》,但是我们真正开始喜爱他还是从他以后的《红旗飘飘》和《不见不散》开始。
总体来说这一年,女歌手除了在亚运歌曲中有所建树以外,这一年的唱片成绩并不是非常理想。
这一年,可以称之为亚运之年。
· 年度推荐歌曲:《亚洲雄风》《黑头发,飘起来》1991年91年的内地歌坛稍显沉寂,屠洪刚在91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张专集《感觉自己》。
九十年代初期的歌手在出道开始都并没有受到相当的关注,倒是他们在几年后支撑起了内地流行音乐的一片天。
比如屠洪刚后来的《精忠报国》、《孔雀东南飞》、《霸王别姬》。
黑豹乐队首先在香港、台湾发表了初次问世的专辑《黑豹》。
· 年度推荐歌曲因为当年度的歌曲我们并不是非常熟悉,也并没有多少流传到现在。
所以选取一些他们成名后的歌曲作为推荐。
屠洪刚《你》《霸王别姬》《精忠报国》黑豹乐队《don’t break my heart 》《无地自容》1992年经过一年的沉寂,内地歌坛在92年开始走入了一个新的篇章。
江涛在92年推出了第一张专集《拜托了朋友》,为今后的《愚公移山》奠定了基础。
陈明也在92年推出了《寂寞让我如此美丽》,可以说是当年被狂卖的一张专集。
虽然我是在92年以后才听到的这个歌。
陈明以后的专集也一直比较好的延续了当初的风格,到后来的《为你》、《幸福》、《我要找到你》、《逃之夭夭》都是非常不错的歌曲。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流行歌曲发展初探

黑 河 学 刊
Heh o r a ieJu n l
S p2 0 e .0 9 S ra .4 . e i lNo 1 4 No6
总 第 14期 第 6期 4
2 世纪 8 年代中国内地流行歌 曲发展初探 O O
⑥ 孟 丽
(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 山东 济南 20 0 ) 5 10
一
、
7 0年代末O月 ,四人 帮 的覆 灭 标 志 着 一 个 扭 曲的 历 史
时期 已经结束。“ 文革” 的伤痕与改革开放 的兴奋 、 喜悦之
截 . 18 年 的大陆流行歌坛相对沉寂下来 。但是毕竟改 使 9t 革开放 己经开始 , 由于思想 的解冻和现代传 播手段下 “ 个
展给新时期 的中国流行歌曲带来属 于 自己的独特风格特征 , 也带来 了新 时期 中国流行歌 曲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 关键 词 】 8 代 ; O年 流行 歌 曲 ; 展 发 【 图分 类 号 】 13 【 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10 — 06 20 )6 0 6 — 2 中 0 文 文 0 9 3 3 (0 9 0 - 0 6 0
【 要 】2 摘 0世纪 8 0年代 , 随着政 治的全面解禁 , 流行歌 曲在 中国再度 兴起 并蓬勃发展 起来 , 逐渐发展成
为 中国 当代 大众 文化 的 一 个 重要 组 成 部 分 。这 一 时期 , 统 文化 背景 、 定 的 社 会 生 活 、 传 特 多种 音 乐风 格 的 蓬 勃发
的开放时代 , 日后被称为“ 流行歌曲” 的音乐作 品犹如春风 野火般弥漫了整个神州大地 。这个时期活跃的作曲家既有 “ 文革 ” 前期及 中期 已蜚声 乐坛 的唐诃 、 吕远等 , 又有“ 文 革” 中方崭露头角的王酩 、 王立平 、 施光南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史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
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
本文将以80年代为重点,简单叙述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
由于中国流行音乐在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将涉及其他类型的歌曲创作情况。
一、历史的回顾一、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约起始于清末至民国初。
清王朝的倒台,民国的创立所经历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会变化。
在此期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逐步东渐,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既相冲突又逐步结合的态势。
当时已有直接借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填词作为军歌及学堂歌曲的现象,如:《中国男儿》(石更填词)、《汉族历史歌》(王引才填词)等。
这可说是西方音乐因素为我所用的开始。
中国初期的创作歌曲是自萧友梅、黄自、青主、李叔同、赵元任等人开始的。
萧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
《问》、《卿云歌》是他较著名的作品。
他的作品虽有浓重的外国音乐的影响,但已开始注意吸收中国传统音乐的因素。
黄自是受过系统的西方训练的作曲家,在歌曲创作上的成就较高,《天伦歌》、《玫瑰三愿》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赵元任的《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陈啸空的《湘累》等等作品,都是现代创作歌曲初期涌现的优秀作品。
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文化通过留学西洋的音乐工作者介绍到我国,音乐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部分影响了民众。
同时,以大中城市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渐形成。
这些都为中国现代歌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已经出现,即一方面,大量采用或借鉴西方歌曲创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的基质也在创作中显露出来。
这种情况大体上规定了日后歌曲创作的方向。
二、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
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
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
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
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
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
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
《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
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
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
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
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
《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
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
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
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
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
《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
“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
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
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
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
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
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
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
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
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
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
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三、救亡群众歌曲创作及进步音乐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创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事实造成民族危机感的空前高涨。
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群众性的救亡歌咏活动。
广大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救亡歌曲。
从而奠了我国歌曲创作的另一走向。
聂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
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所写的30余首歌曲绝大部分是广为流传的成功之作。
《毕业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是他在进行曲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的作品。
《飞花歌》、《塞外村女》等则是民歌风抒情歌曲中很有特点的作品。
在救亡歌咏活动中,还可以举出像《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
这一时期奠定的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日后称为队列歌曲)已表现出成熟的中国民族特点,如较少采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多级进,富于抒情性等等。
与此同时,进步音乐工作者也介入了以电影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乐创作活动。
如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渔光曲》、《王老五》,贺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汉光词)、《春天里》(关露、贺绿汀词)、《秋水伊人》及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贝林词)等都是为进步电影所作的插曲。
总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
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
流行音乐以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与西产大小调式化的两种趋向,群众性歌曲以西方进行曲及民歌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的两种趋向。
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
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流行音乐和群众歌曲创作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的敌伪统治者十分重视流行歌曲的宣传作用。
伪满时期,著名歌星李香兰曾成为流行音乐的风云人物。
李香兰本为日本人,生于中国,本名山口淑子。
战后回到日本,入政界为日本参议员。
她在抗战期间受人利用,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满州姑娘》、《戒烟歌》、《支那之夜》、《苏州夜曲》等,均以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宣扬“东亚共存”为主旨,在当时产生过恶劣影响,激起了有良知的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
当时活跃的中国流行音乐作曲家有黎锦光、陈歌辛、姚敏、梁乐音、严工上等人。
其中影响最大的为黎锦光和陈歌辛。
黎锦光的代表作有《夜来香》、《五月的风》、《疯狂世界》、《采槟榔》等;陈歌辛的代表作有《蔷薇处处开》、《渔家女》、《恋之火》、《高岗上》等等。
在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没有太重要的成就和发展。
除技术上的某些进步外,整体风格没有超过早期的格局。
总的来看,中国流行音乐从产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条件下进行的。
由于特定历史环境的限制,它的发展是不完善的。
一方面,它带有浓重的殖民地气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软弱;另一方面,由于不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数不多的小资产阶级及市民阶层。
作品题材狭窄,制作技术粗糙。
这决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必将经历一条曲折的道路。
自抗日战争以来,以延安为中心的进步音乐工作者继续沿着救亡歌咏活动的方向发展创作。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郑律成的《延安颂》(莫耶词)、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还有《军民大生产》、《南泥湾》以及歌剧《白毛女》、《刘胡兰》等作品的诞生都显示出生气勃勃的发展趋势。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又出现了《解放区的天》、《山那边好地方》、《咱们工人有力量》和《胜利进行曲》等优秀歌曲。
五、新中国建国后17年间的创作歌曲随着全国解放,群众歌曲领域形成了一支阵容强盛的创作队伍。
自《歌唱祖国》到《我们走在大路上》,王莘、李劫夫、瞿希贤、傅庚辰等作曲家在进行曲创作中大获成就,李劫夫尤为其中的佼佼者;晨耕、唐诃、生茂、傅林、遇秋、吕远等部队作家在新民歌创作上显示了很强的实力;雷振邦、石夫则在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上有独到之功。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红霞》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选曲也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特别是群众歌曲的创作,呈现着良好的态势。
合唱、齐唱、独唱、重唱、表演唱等体裁形式均有佳作。
当属我国歌曲创作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仍以进行曲与新民歌创作为主,其中进行曲逐渐偏重于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传》)。
新民歌创作则有以民间素材变化发展(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再创作(如《克拉玛依之歌》)两种趋向。
此外,圆舞曲(如《我爱祖国的蓝天》)、说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儿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
以《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乔羽词、沈亚威曲)为代表的颂歌类大型抒情歌曲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体裁。
各种风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都有明显的成就。
旋律或以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为基础,或以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
配器或用民族乐队,或用管弦乐队,手法比较传统。
广播电台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群众性集体歌咏是最普遍的音乐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唱法为轴心,产生了像贾世骏、马玉涛、王昆、郭兰英、郭颂、胡松华、吕文科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歌唱演员。
这一时期的优秀歌曲作品多收集在两集《革命歌曲大家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