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图像传输系统解决方案
DTMB无线覆盖解决方案

高斯贝尔 林松
信源编码标准介绍
• 主要是MPEG(活动图像专家组)提出的 MPEG-1、MPEG-2、MPEG-4 等视音频标 准, • 最新的 ITU H.264/MPEG AVC、 Microsoft/SMPTE VC1 • 我国自己制定的 AVS视频编码标准。
信道编码标准介绍
DTMB有什么技术特点和优势?
• DTMB能够更好地支持城域、省域单频网: • DTMB严格的与绝对时间同步的帧结构,使 其比欧洲DVB-T 的同类设备更容易实现同 时同频发送同一信号的单一频率网络,节 约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无线频率资源, 同时可确保在更大范围的城域、省域内支 持移动接收的单频网。
采用单频网的缺点和实现的难点是 什么?
• 要实现单频网,在发射端的最大难点是多 个发射机的同时同步播出同一节目。而接 收端最大的技术难点是在多个发射站点都 覆盖到的交叉覆盖区内,接收机如何能可 靠地接收发射信号。 • 因此,在进行无线数字多媒体网络规划和 建设的时候,到底是采用单频网,还是采 用多频网,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统筹 考虑。
• 在组建单频网的时候,有二个必备条件: (1)节目中心需要把准备广播的电视多媒体节 目通过光纤、微波或者ADSL 等通路传送到每一 个发射站 (2)各站点需要统一的同步参考时钟来进行同 步。这就给单频网的建设和维护造成一定的难度, 从中心站点到各个发射站的节目传输链路需要一 定的资源支持(租借或者重新建设),还要进行 专门维护;其次需要增加同步所需要的GPS 等能 够提供参考时钟的设备。
什么是单频网技术?
• 单频网(SFN:Single Frequency Network) 是由多个不同地点的处于同步状态的无线 电发射台,在同一时间、以同一频率发射 同一信号,以实现对一定服务区的可靠覆 盖。
LC531_CVBS无线WiFi图像传输模块用户手册_V1.0_CN

LC531型WIFI无线视频传输模块规格书V1.0拟制: JOHN 日期:2013-04-22 审核: 日期:审核: 日期:批准: 日期:修订记录深圳市灵卡视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目录1概述(Introduction) (4)2特性列表(Feature List) (5)3指标性能列表 (5)4接口定义 (6)5外观尺寸 (8)6视频流与控制协议 (9)6.1视频流通道 (9)6.1.1HTTP流地址 (9)6.1.2RTSP流地址 (10)6.1.3TCP/UDP私有协议 (10)6.2串口透传通道 (10)6.3控制通道 (11)6.3.1WiFi设置 (11)6.3.2系统控制 (13)6.3.3GPIO/PWM控制 (14)7典型应用场景 (15)LC531型WIFI无线视频传输模块规格书关键词:摘要:本文描述。
缩略语清单:对本文所用缩略语进行说明,要求提供每个缩略语的英文全名和中文解释1概述(Introduction)LC531是一款基于WiFi 802.11b/g/n的无线CVBS转WiFi视频传输模块。
支持多路CVBS信号输入,时分复用,自适应NTSC和PAL制式,LC531转出的CVBS网络视频流是业界通用标准,可以在IOS/Android/PC播放。
LC531同时提供2组串口,均支持串口透传功能,支持多种波特率,同时提供了多路GPIO/PWM,方便透过LC531控制其他嵌入式设备,和其他设备通讯。
LC531采用了成熟WiFi解决方案,工作在AP模式下,其他终端可以直接连接LC531,而无须外部额外路由器支持,可以独立组网,方便在野外使用。
LC531的WiFi最高支持150Mbps的速率,支持修改SSID和密码等。
LC531应用广泛:●传统2.4G模拟摄像头视频转网络流。
●远程遥控运动相机。
●传统模拟电视转WiFi。
● 5.8G大功率航拍图传转WiFi。
●WiFi可视倒车。
图1LC531模块实物图2特性列表(Feature List)●支持多路CVBS信号,时分复用●VGA/QVGA图像分辨率●自适应NTSC/PAL制式●实时传输图像,图像延迟小●可以调节图像色彩●视频流采用标准协议,IOS/android/PC等平台通用播放器可播放,无须专用App ●WiFi 支持b/g/n●集成2路透明串口,支持WIFI无线串口透传●支持多路GPIO/PWM●控制命令采用http协议,可以通过浏览器操作●体积小:30x40x12 mm3指标性能列表表1模块的电气特性表2无线性能参数表3其他参数4接口定义LC531预留了很多接口供用户扩展使用,主要有:●CVBS图像信号输入;●2路串口;●GPIO/PWM复用;这些接口分别由3个卡座输出,如下图。
酒店无线网络系统解决方案

酒店无线网络系统解决方案一、无线网络建设需求对于服务产业中的酒店业来说。
目前酒店行业竞争的重点已经从硬件的竞争转移到服务的竞争,各大酒店均绞尽脑汁来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在传统的服务项目已非常成熟的今天,作为四、五星级酒店如何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成为酒店经营者头疼的问题。
近两年来,随着来自世界各地商务客人的增加,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及Internet在国内的迅猛发展,为酒店经营者提供新的信息服务成为一种趋势。
这一方面提升了现代化酒店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同时,也为酒店经营者带来了相应的利益。
可以说,网络不仅是酒店传播信息的工具,也是留住回头客保持入住率的有效手段,而无线网络由于其移动性、便利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更是得以在酒店中大显身手。
商务客人一般会要求酒店提供与其办公室和个人家庭相同的高速Internet访问能力,通过无线局域网就可实现灵活且可扩展的网络解决方案。
酒店对于无线网络的建设有着不同的运营模式,有的酒店保留着运营商投资的模式,并参与运营商的分成,如同原有的语音话费以及上网业务一样。
但是运营商投资的模式,也让酒店自己的分成利益减少了许多。
在语音服务和上网出口在国内垄断的局面下,酒店也难有机会替自己增加收入。
无线网络的运用就不一样了,通过无线局域网的搭建,酒店可以在提高自己酒店服务水准的同时为自己找到一个新的业务增长模式和利润创造点,并且在其基础上逐渐扩充出其他的业务增长和服务新领域。
1.1无线网开拓新型服务1.1.1.无线网卡上网服务无线网络的引入,使酒店开拓各种新的服务成为可能。
譬如,在登记入住后,商务客人只需简单地利用自己笔记本上的无线局域网卡或者从酒店租用一个无线局域网卡安装在其笔记本上,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实现以比电话连接速度快100倍的速率访问Internet。
无线局域网系统的安装使客人可以非常方便和灵活地在酒店内移动办公,无论是在饭店客房、会议室、餐厅,花园还是游泳池边。
远程影像系统解决方案(3篇)

第1篇 一、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医疗逐渐成为医疗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程影像系统作为远程医疗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够实现医学影像的远程传输、存储、诊断和分析,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本文将针对远程影像系统的解决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远程影像系统概述 1. 定义 远程影像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医学影像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诊断和分析等功能,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信息系统。
2. 功能 (1)医学影像采集:通过医学影像设备(如X光机、CT、MRI等)采集患者的医学影像数据。
(2)影像数据传输:将采集到的医学影像数据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通信网络传输至远程影像中心。
(3)影像数据存储:在远程影像中心对传输过来的医学影像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 (4)影像诊断与分析:利用远程影像系统对存储的医学影像数据进行诊断和分析,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5)远程会诊:医生可以通过远程影像系统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远程会诊,提高诊断准确性。
三、远程影像系统解决方案 1. 系统架构 (1)硬件架构:主要包括医学影像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等。 (2)软件架构:主要包括影像采集软件、影像传输软件、影像存储软件、影像诊断软件、远程会诊软件等。
2. 技术要点 (1)影像数据采集:采用高分辨率医学影像设备,保证采集到的医学影像数据质量。
(2)影像数据传输:采用高效、稳定的传输协议,确保影像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实时性和完整性。
(3)影像数据存储:采用高性能存储设备,实现海量医学影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4)影像诊断与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5)远程会诊:采用音视频通信技术,实现医生与患者、医生与医生之间的实时沟通。
3. 解决方案实施步骤 (1)需求分析:根据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实际需求,确定远程影像系统的功能、性能和规模。
(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远程影像系统的硬件架构、软件架构和技术方案。
临时无线监控解决方案(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全监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大型活动、临时工程、特殊场合等场景中,传统的有线监控方式由于布线复杂、成本高、灵活性差等问题,已无法满足现代监控需求。
而无线监控技术凭借其便捷、灵活、低成本等优势,逐渐成为临时监控的首选方案。
本文将针对临时无线监控需求,提出一种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二、临时无线监控方案概述临时无线监控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无线监控设备:包括摄像头、传输设备、存储设备等。
2. 无线网络:搭建临时无线网络,实现监控数据的传输。
3. 监控平台:用于实时查看、回放监控视频,并进行相关操作。
4. 安全防护:保障监控数据的安全,防止非法入侵。
5. 布署与维护:现场部署、调试、维护等。
三、临时无线监控方案设计1. 无线监控设备(1)摄像头:根据监控场景选择合适的摄像头,如高清摄像头、红外摄像头、网络摄像头等。
(2)传输设备:采用无线传输设备,如无线AP、无线网桥、无线传输模块等。
(3)存储设备:选用移动硬盘、固态硬盘等便携式存储设备,方便携带和更换。
2. 无线网络(1)网络规划:根据监控区域、设备数量等因素,合理规划无线网络。
(2)网络搭建:搭建临时无线网络,确保监控数据稳定传输。
(3)网络优化:对无线网络进行优化,提高网络覆盖范围和传输速率。
3. 监控平台(1)实时监控:通过监控平台实时查看监控视频,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视频回放:对历史视频进行回放,方便查看和分析。
(3)远程控制:实现对摄像头的远程控制,如调节角度、放大缩小等。
4. 安全防护(1)数据加密:对监控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
(2)访问控制:设置访问权限,限制非法用户访问监控数据。
(3)入侵检测:实时监控网络状态,发现异常入侵行为。
5. 布署与维护(1)现场部署:根据监控需求,合理部署摄像头、传输设备等。
(2)调试:对设备进行调试,确保监控效果。
(3)维护: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确保监控系统稳定运行。
无人机系统解决方案集锦

无人机系统解决方案集锦无人机无线通信技术解决方案无人机作为空中机器人,在军事上可用与侦查、监视等,在民用上可用于大地测量、摇感等,主要希望能获得高分辨率、能描述物体集合形态的二位或三维图像,但是高分辨率图像数据量相当大,而且随着地面分辨率提高,需要传输的图像数据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数据码数率也迅速增长,因此,图像的高速传输已经成为制约无人机应用的重要问题。
北京欧远致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自行研发成产而成的无人机无线视频通信传输系统,该系统采用先进的COFDM(信道编码的正交频分复用)全数字调制解调技术及MPEG2/MPEG4数字压缩编码技术,其多载波等技术特点,抗多径能力强,具备“非视距”、“绕射”传输特点和良好穿透能力,能够满足无人机无线通信任务。
客户需求:采用COFDM调制方式功率控制在500mw-1w、距离能够满足3km整机重量不超过500g、输出接口采用AV/BNC频率选定在公安频率(336-344MHz)并可宽限到300-800MHz,带宽可调视频压缩格式为H.264或MPEG-2/4支持高速移动,移动速度>70km/h延时<200ms设计特点A.体积小巧:发射机体积小巧,重量轻,能够减少无人机承载压力,有易于无人机空中任务完成。
B.可靠性高:系统采用先进的COFDM调制技术,抗干扰能力非常强,同时采用256位AES加密技术,能够有效的防止干扰和窃听。
C.易用性强: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智能化设计,尽量减少系统操作的复杂性,并作到系统工作稳定可靠,维护简单。
D.传输距离远:系统功率控制在1W以内,利用无人机飞行高度,能够保障传输距离在3公里以上,同时系统有较强的绕射能力和穿透能力,能够应对建筑物阻挡问题。
E.传输图像清晰:系统采用最新H.264/MPEG-2/4压缩方式,所传视频能够达到D1效果,使无人机所拍的图像清晰展现至用户面前。
方案设计根据用户需求本方案设计效果图如下;无人机上安装有视频采集设备、无线图像发射机、电池等。
医学影像设备学第9章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目录
• 图像存储系统概述 • 图像传输系统概述 • 医学影像设备中的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01
图像存储系统概述
图像存储系统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
图像存储系统是指用于存储医学 影像数据的系统,包括硬件和软 件。
功能
存储、管理、检索、备份和恢复 医学影像数据,为医生提供快速 、准确的诊断依据。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大量的医 学影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和全 面的支持。
03
医学影像设备中的图像 存储与传输系统
医学影像设备中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应用场景
医院影像科室
远程医疗
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随时调阅患者的影 像资料,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能够快速、 稳定地提供高质量的影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图像存储系统的分类
01
02
03
根据存储介质
可分为磁带存储、磁盘存 储、固态硬盘存储等。
根据存储方式
可分为集中式存储和分布 式存储。
根据应用场景
可分为医院内部存储、区 域医疗影像存储和云端存 储。
图像存储系统的技术发展
高速传输技术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影像数据 量越来越大,需要更高的传输速率来 满足实时性和效率要求。
大容量存储技术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医学影像数据涉及患者隐私,需要采 取有效的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措施 来确保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医学影像数据的增多,需要更大 容量的存储设备来满足数据存储需求。
02
图像传输系统概述
图像传输系统的定义与功能
图传的总结

图传的总结1. 什么是图传图传,即图像传输,是指将图片或视频信号通过某种传输方式传输到接收端的过程。
图传技术在无人机、安防监控、医疗影像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实时传输图像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2. 图传的原理图传的原理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步骤:采集、编码和传输。
2.1 采集图传系统首先会通过摄像头等设备对画面进行采集,将实时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
采集设备的分辨率、帧率和色彩深度等参数会影响到后续图像质量和传输效果。
2.2 编码采集到的图像信号需要经过编码处理,将其转换为数字码流,以便传输和存储。
常见的图像编码标准有JPEG、H.264和HEVC等。
编码的过程会对图像进行压缩,以减小数据量,提高传输效率。
2.3 传输编码后的数字码流通过传输通道传输到接收端。
传输通道可以是有线的(如以太网、USB)或无线的(如Wi-Fi、蓝牙)。
无线图传一般采用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技术来提高传输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3. 图传的优势和应用3.1 优势图传技术具有以下优势:•实时传输:可以将实时的图像数据传输到接收端,实现远程监控、操作等功能。
•易于部署:无需复杂的线路布置,无线图传可以快速部署在需要的地点。
•灵活性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传输通道和编码标准,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
3.2 应用图传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无人机:图传技术是无人机实现遥感、航拍等功能的基础,通过图传系统,无人机可以实时传输高清图像到地面站点。
•安防监控:图传技术可以实现对安防监控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实时传输和远程查看,提供有效的安防保障。
•医疗影像:图传技术在医疗领域可以实现医学影像的实时传输和交流,便于医生间的远程会诊和病例分享。
4. 图传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图传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未来图传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清化:随着4K、8K等高清技术的发展,图传系统将逐步实现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和质量。
•低延迟:对于某些应用来说,实时性是非常重要的,未来图传系统将更加注重降低传输延迟,提升用户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G无线微波图像传输系统设计方案 成都市万盛华科技有限公司 1
目录 目录 ............................................................................................................................................................ 1 1 系统概述 ............................................................................................................................................ 2 1.1 建设必要性 ...................................................................................................................................... 2 1.2 建设目标 .......................................................................................................................................... 2 1.3 设计原则 .......................................................................................................................................... 2
2 建设内容 ............................................................................................................................................ 3 3 应用分析 ............................................................................................................................................ 3 4 整体结构设计..................................................................................................................................... 4 4.1 指挥中心 .......................................................................................................................................... 5 4.2 通信指挥车 ...................................................................................................................................... 6 4.3 现场指挥中心 .................................................................................................................................. 6 4.4 卫星通信车 ...................................................................................................................................... 7 4.5 前端设备 .......................................................................................................................................... 7
5 通信模式说明..................................................................................................................................... 8 5.1 指挥中心模式 .................................................................................................................................. 8 5.2 通信指挥车模式 .............................................................................................................................. 9 5.3 现场指挥中心模式 ........................................................................................................................ 10 5.4 卫星通信车中继模式 .................................................................................................................... 11
6 系统功能 .......................................................................................................................................... 11 6.1 远程图像传输 ................................................................................................................................ 11 6.2 远程视频监控 ................................................................................................................................ 12 6.3 指挥调度功能 ................................................................................................................................ 12 6.4 安全报警联动功能 ........................................................................................................................ 12 6.5 录像回放 ........................................................................................................................................ 12 6.6 录像管理 ........................................................................................................................................ 12 6.7 联动抓拍图片 ................................................................................................................................ 12 6.8 保密功能 ........................................................................................................................................ 12 6.9 日志管理 ........................................................................................................................................ 13 6.10 频率调节 ........................................................................................................................................ 13
7 系统特点 .......................................................................................................................................... 13 7.1 高可靠性 ........................................................................................................................................ 13 7.2 高安全性 ........................................................................................................................................ 13 7.3 便于集成 ........................................................................................................................................ 13 7.4 支持多种无线接入方式 ................................................................................................................ 13 7.5 适应多种网络 ................................................................................................................................ 14 7.6 无缝传输 ........................................................................................................................................ 14 7.7 适应复杂环境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