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羞怯与自虐

这两天反复地看一部电影,徐静蕾的新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片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短篇小说。那部原著曾在我初中的时候就深深地感动我,并影响过我的成长。对那个暗恋的故事,我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影片风格安静、平和、缓慢,和原著风格的细腻清澈一脉相承。橘黄的色调,呈现出浓浓的怀旧氛围,飘渺忧悒的配乐,也给故事增添了独特的美感。导演将小说背景转移到中国,这一创造性的改编是成功的。但是除了和原著基本相同的话外音体现出文学美外,其他的台词、内容,与原著契合度就相对较低了。徐静蕾说:‚茨威格的原小说充满了激情,但我的电影很具体,偏重理性,所以两者其实相差很远。‛然而她将原著中的炽烈奔放收敛为中国式的婉约隐忍,将惨烈的飞蛾扑火演化成了对男主角的宽恕和对女主角的救赎。当然这种救赎有很大的想象成分。不过,更多的是一种中国女人式的羞怯,羞于表达自我,怯于面对现实。宁愿在暗恋和自恋中生或灭,也不愿意面对自己、面对现实。

导演把最能表现女主角受难的那部分情节,即女主角怀孕、生孩子所受到的苦难,给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可以想象,那个时候妇女地位非常低下,何况一个未婚的怀孕少女,更是为封建礼教的不容,她遭到的歧视是难以想象的,这个能使影片获得更大张力的情节与背景,却被导演忽视了,我们只看到了女主角的淡淡忧伤和喜悦,却无法看到惊恐和绝望。而这些,却是她在现实中承受社会压力和磨难后必然出现的情绪和情感。

妻子、情妇、妓女,是属于女性的地位的三个不同等级。原著中明确无误地表明女人是属于妓女等级,而到了电影中,却做了中国式的含蓄改变——情妇。情人与妓女的区别是,前者仍然以一个可以接受的,某个角度看也是以体面的形象出现的女性,而妓女的地位自然比情妇还低。如果女主角仍然保持妓女的身份,则拉大了她与男主角的社会地位,命运悬殊,更有利于突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性,但是妓女这个身份显然不符合生活在耻感文化中的中国人心目中女人(特别是需要讴歌的女主角)的圣洁形象,从妓女到情妇的角色改变正好迎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羞怯倾向,于是故事中暗含的社会揭露功能被悄然消泯了。‚我的《来信》就是一个很纯粹的、当代人能理解的爱情故事。‛纯粹固然纯粹,影片的故事却成了无根之花。于是一个内含残酷性的爱的故事,却为了美的需要,羞涩地掩盖住了那些创伤——社会给予的心灵的、肉体的创伤,遂成为一出普通至极的爱情剧。以现代的眼光看待这个上个世纪初男性幻想,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牺牲值不值得。人们仍然会怀疑‚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痴情也不是一种罪过‛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非常清楚的:这不仅是奉献,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信仰,她唯一拥有的信仰。在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下,女性人格中最显著的三个特征是被动性、自我虐待和自恋。小说与影片中的女人,始终感到自己是卑微的,所以她的命运永远被她所暗恋的男人主宰。她默默地牺牲和奉献一切,而一旦牺牲是单方面、不必要的并且带来痛苦,但是她却不断享受这个过程,就成为自虐。由于女人的自我是虚弱的,而实现自我的途径又如此狭窄,因此她们自卑而怯懦,只能将爱和性作为生存的全部,所以她们认为只有做无私的奉献和牺牲,才能达到她们一生的期望——爱,为了这个目标,她们往往陷入自虐而不自知。在虚拟的幻想空间里,她们的自我无限扩大,似乎涵盖了一切,而现实中,她只不过是在被别人或被自己夸大的情感主宰着,甚至到死为止,也知识在乞求她精神寄托的对象相信和承认她的存在,说明她始终无法摆脱无力感,甚至是对这种自虐的自我怜悯和欣赏。故事中的女人不说出自己是谁,是因为怕遭到他的拒绝,遭到的现实中的拒绝,也许一开始,她自己就并不认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爱,地位的悬殊造成的自卑和女性惯有的卑微心理,使她只有用精神和生命的牺牲,去维护所谓的完美爱情。当爱情上升为一种信仰,当她只有得到最纯粹最完美的爱情才能实现自己的爱情信仰的时候,她可以为此付出任何代价,甚至是自虐。然而她却从自虐中得到了一种高尚的痛苦,获得某种满足。类似宗教方式的满足。从自卑到自恋,女人始终在自我满足中徘徊,无论这种满足是真实的,还是欺骗性的,它们都成为女人生命的全部。达到这种自我满足,通常需要通过自虐,无论她是否意识到或者是否承认,这种自虐都始终存在,不仅贯穿其间,甚至成为最后的结果。故事里的女人为男人等待,放弃其他可以获得幸福的机会,为他痛苦,最后又放弃生存的机会,这种牺牲的动力就是建立在自虐基础上的精神满足。

男人笔下的女人形象,大致有两种:圣女和女巫。显然,这个故事中的她是属于前者,不过无论作者如何赞美讴歌她,同情她的遭遇,她的地位始终不变——被观赏、等待同情与救赎,对这种‚女奴‛似人物的欣赏中,男性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再次得到极端的综合体现,以‚爱‛为借口(名义),奴性得到最感人肺腑的赞美。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实际上延续了原著中这一切的内涵。只是原著淡定深挚,而电影显得矛盾飘摇,这是因为女人被赋予的‚爱的奴隶‛实质与电影制作者本人——一个女性的现代处境产生了矛盾,毕竟这个故事一旦展开于女性生活现实中,必然威胁到女性的尊严和价值。

因此导演徐静蕾虽然也是用赞许和同情的眼光来看待影片里的女主角,但是却掺入了许多矛盾的思想:她看到女主角的牺牲,威胁到女性的自我,于是说‚当代女性在爱情里只关注自己的感受‛,以强调和凸现女性在爱情中的主体地位,然而这种说法是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至于一个女人为了一个男人这样做究竟值不值,每个观众会有自己的结论,我不想在这部电影中加入任何道德判断的成分。‛不过这样‚一个人的孤独、一个人的热烈、一个人的坚持、一个人的感动、一个人的爱情‛是否具有价值,

仍然是作品给我们的最主要的命题。

在付出与得到问题上,她仍然是矛盾困惑的。‚人的情感属于很私人的领域‛最后,她还是不得不以这句话逃脱思考逃脱那些疑问,逃脱存在于思想中的矛盾和谬误。于是她说:‚我要把我第二次再看时的感受在电影里表达出来,当然它十分庞杂,那是些关于信仰,关于死亡,关于自尊,关于孤独,关于谁比谁更需要同情,以及关于那些被我们虚拟了的爱情,那些我越来越不明白的爱情。‛

‚我爱你,所以我希望我不成为你的负累,我爱你所以希望你能拥有更多的幸福,我爱你,所以与你无关‛这就是小说和电影向我们阐释的爱情。可是如何让人相信这样的爱情呢?导演说:‚早在19世纪,歌德就已经提出‘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这样现代的爱情观,我觉得该片的女主角是很充实的。‛但实际上,用‚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作为现代注脚,只是以虚拟的姿态,给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主宰能力做了想象性的拔高。而实际上,她仍然是被动的,自卑或者自恋的,无法改变感情上的依附性,致使她不可能完全主宰自己,只能通过事实上的自虐,达到精神上的高度。同时,这种姿态也表明了她是主动抛弃了自己获得感情回馈的权利,而道德谴责的力量也就无从着陆了。但是,像所有空想主义者一样,这种唯心的思维,导致的仍然是现实中的全面失败,虽然她在自恋的想象中‚通过沉迷于另一个人,达到了最高的生存。‛但想象终归是想象,而不会成为现实。于是绕了一个圈后,女性还是回到了她臣服的位臵上,只是还继续着她光辉的精神征程。而她激昂坚定的姿态实际上正显示出她对现实的妥协——这是一个悖论,或者是一个自反的命题。

同时,‚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看似掌握了主权的主动性,实际上仍摆脱不了‚为主人而放弃一切‛的传统奴性思想根源,最后又走上不得不忘掉人格尊严的老路。女人为了弥补不得不忘记人格尊严和不得不实行自虐后的作为人的意义的丧失,女人普遍将这种为爱而牺牲的行为,上升到了类似宗教的高度,爱、性都变为祭祀或者救赎性质的行为。而所谓的充实,只是在想象中的虚幻充实。而她们的幸福和‚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爱情‛不过是一个已经被异化的人的感受和自欺欺人的假相,以便在被现实剥夺得所剩无几的情况下,还能依靠精神的力量给自己树立一个丰碑,一个虚构的神诋,以栖息自己的所有关于爱的幻想和爱的信仰。为什么女人常常把失去当作得到,把失去自己当作得到自由来看待?就如同波伏娃所说:‚她宁愿受奴役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以至在她看来这种奴役表现了她的自由……她通过她的肉体、她的情感、她的行为,将会把他作为最高的价值和现实加以尊崇;她将会在他面前把自己贬为虚无。爱对她变成了宗教。‛

虔诚教徒通过奉献与牺牲,获得他们在神性下存在的理由。和他们一样,视爱情为信仰的女人,必须通过奉献和牺牲(自虐),才能够有自身的存在理由。而‚最初仿佛是将自恋神话的爱情,最后要在往往导致自我摧残的奉献所造成的痛苦欢乐中实现。‛《一个陌生女人来信》实际上是一个女人对她的爱的偶像的崇拜,并通过自虐(单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