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简答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问答题(每题10分)

1.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田间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采集数据时误差较大,而且野外条件下影响因子很多我们关注的未必就是关键性的因子,从而得出不正确结论。

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实验研究的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但实验室条件不可能完全模拟野外自然状态,因此这些数据的规律在野外条件下可能不成立。

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是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模型研究的预测,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其预测结果是否正确,同时,也可以通过修改参数再进行模拟,使模型研究逐步逼近现实。同样的原因,模型关注的通常也是一些因子而不是全部,结论只是近似而达不到准确。

2.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的区别是什么?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同样因子过量时,也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不仅估计了环境因素,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

4.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

答:光照有日周期和年周期的变化,日照长短对生物起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其中有:

1)、生物的昼夜节律;

2)、生物的光周期现象: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a、长日照植物 b、短日照植物c、中日照

植物 d、日中性植物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

期现象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c、

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d、动物迁

徙的光周期现象

5.简述陆地上水的分布及规律?

答:陆地上的水分布不均匀,潮湿冷空气遇冷形成降雨,降雨是陆地上重要的降水,占绝大部分,而在高纬度地区,降雪是主要的水分来源之一。

陆地上的降雨量随着纬度发生很大变化,在赤道南北两侧20°范围内,降雨量最大,向南北扩展,纬度为20°~40°地带降雨量丰富,南北半球40°~60°地带为中纬度湿润带,极地地区成为干燥地带。此外,陆地上降雨量多少还受到海陆位置、地形及季节的影响。

6.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

答:土壤的化学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土壤酸度 a、土壤酸度影响矿质盐分的溶解度,从而影响植物养分的有效性;

b、在酸性土壤中易产生P、K、Ca、Mg的缺乏;

c、土壤酸度还会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的植物的生长;

d、土壤酸度影响了土壤动物区系及其分布。

2)、土壤有机质 a、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保水、供水、通气、稳温有重要作用;

b、腐殖质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的各种矿物养料,并且提供植物生长激

素,促使种子发芽,根系生长增强代谢;

c、土壤腐殖质还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能活化土壤微生物。

3)、土壤矿质元素 a、在土壤中,除碳氢氧之外,植物所需的全部元素均来自土壤矿物

质和有机质的矿物分解,根据不同植物需要的各种矿质元素的量

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以达到植物

增产的目的;

b、土壤无机元素对动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数量也有影响。

7.土壤的物理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

答:土壤是由于固体、空气、水分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它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影响生物:

①质地与结构,这关系到通气性、蓄水性合保肥性,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土壤动物

生存以及土壤微生物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②水分,可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同时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和分布;

③空气呈现高二氧化碳低氧气,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类、数量和活动,进而影响植物营养状况;

④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导致土壤动物产生行为适应变化。

8.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与生物的关系。

答:大气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关系到生物生存,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不同植物利用二氧化碳的效率不同。氧气是动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厌氧动物除外),动物能量代谢要消耗氧。大气压氧分压随着海拔升高而下降,高海拔低氧是内温动物生存的限制因子,内温动物对高海拔低氧的适应表现在加大了呼吸深度,增加了肺泡气体弥散能力,增加了组织肌红蛋白数量,增加了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浓度,提高携氧能力。

种群部分

9.什么是集合种群,与通常所说的种群有何区别?

答:集合中群所描述的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因此,也有人将集合种群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即集合种群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10.为什么说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种群内个体可相互交配,共有一个基因库。其基因按照一定规律,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遗传基因的表达与环境共同决定个体的表型。在世代传递过程中,亲代并不能把每一个体的基因型传递给子代,传给子代的只是不同频率的基因。基因频率会受到突变、选择、漂变、迁移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物种的进化过程,及表现为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连续变化过程。新物种形成是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阶段。种群是遗传单位,也是进化单位。

11.经历过遗传瓶颈的种群有哪些特点?

答:经历过瓶颈后,如果种群一直很小,则由于漂变作用,其遗传变异会迅速降低,最后可能使种群灭绝。另一方面,种群数量在经过瓶颈后也可能逐渐恢复。总的结果就是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

12.什么是生活史对策?K-对策和R-对策有哪些特点?

答:生活史对策就是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活史对策。

K-选择种类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R-选择种类具有使所有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时代周期。

13.密度效应有哪些普遍规律?

答: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规律,分别是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和自疏法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