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名解及简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解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危险因素(risk factors):即能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病死率(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散发(sporadic):指在某地区人群中某病的发生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横断面研究(cross sectional study):它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时点或短时间内,通过普查、筛检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某一特定人群的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进行调查,从而描述该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即现况调查。

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分组是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对象的暴露状况而定的,研究结局的获得需要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是队列研究的基本形式。

暴露(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如X线的照射、重金属)、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状态或特征(如性别、遗传、行为习惯、职业、感染等)。

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ID):或称人年发病率,适用于动态人群,分子为随访期间发病人数,分母则是人年数,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速率。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指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I1)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I0)之比,说明暴露组发病(死亡)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病例对照研究( case-control study ):是选择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发病前对某些因素的暴露情况,比较两组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又称回顾性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

比值比(odds ratio,OR):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反映暴露者患病的危险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又称比数比或交叉乘积比。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RCT):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人群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双盲法(double blind trial):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

干扰(cointervention) :指实验组额外地接受了同实验措施类似的其它药物或治疗措施,夸大两组的疗效差异。

预后(prognosis):是指疾病发生后的转归或结局,包括:治愈、缓解、恶化、复发、残疾、发生并发症、死亡等。

筛检 (screening):在大量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通过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和其他方法,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可疑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

真实性 (validity):是指诊断试验所获得的测量值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又称准确度和效度。

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 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并评价其效果。

计划免疫 (planning immunity):指根据疫情监测结果和对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问答

1.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与联系。

(一)优点

(1)所需样本小,研究时间短,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结果快。

(2)适用于少见病、潜伏期长疾病的研究。

(3)可同时研究多个暴露与一种疾病的关系。

(4)不仅用于病因探讨,也可用于药物不良反应等健康事件的研究。

(二)缺点

(1)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2)容易发生各种偏倚,尤其是回忆偏倚和选择偏倚。

(3)难以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验证因果关系的力度不如队列研究。

(4)不能确定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不能直接分析RR,只能用OR来估计RR。

3.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举例说明。(自己找的)

如对职业性损害的预防,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即从根本上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如改变工艺,改进生产过程,寻找允许接触量和接触水平制定职业接触限值,使生产过程达到安全标准,对明确的易感者定出就业禁忌证等。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在一级预防达不到要求,而职业危害因素已开始损伤劳动者健康时,通过定期检查发现病损。应早期检测,及时发现,以便采取施救措施并及时处理,防止病损的进一步发展。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既对已得职业病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及时处理,包括及时脱离接触及进行治疗,防止恶化和出现并发症,促进康复,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等。

4.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疫苗禁忌症。

①免疫缺陷、恶性肿瘤及应用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物等而导致免疫功能受抑制者,不得使用活疫苗。

②接种对象正患有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病,应推迟接种。

③以往接种疫苗有严重不良反应者,如过敏反应、虚脱、休克及惊厥等,不应接种。

④有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如癫痫、婴儿痉挛等,不应接种含百日咳抗原的疫苗。

5.混杂偏移的控制方法。

混杂偏移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的联系。

混杂是一种系统误差,研究者希望在研究中能避免或去除它。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可以避免混杂。其一是随机化,即将调查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这只适用于实验研究。另一个是限制,是指选择的研究对象在可能是混杂因素的变量上具有相同值,或接近相同值。限制可用于任何流行病学研究。不管是实验研究还是其他类型的研究。第三种预防混杂的方法是匹配。资料分析阶段控制混杂因素的方法包括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标准化法

6.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

筛检或诊断试验

金标准诊断

有病无病合计

阳性阴性a(真阳性)

c(假阴性)

b(假阳性)

d(真阴性)

a+b (阳性人数)

c+d (阴性人数)

合计

a+c

(患者人数)

b+d

(非患者人数)

a+b+c+d

(受检总人数)

灵敏度(Se):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判为患者的概率。 Se= a / (a+c)

特异度(Sp):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判为非患者的概率。Sp= d / (b+d)

阳性预测值(+PV):+PV= a/(a+b)×100%

阴性预测值(-PV):-PV= d/(c+d)×100%

7.流行病学实验应遵循哪些原则,为什么?

(1)设立对照的原则:可去除非干预措施的干扰作用。

(2)随机化的原则:可保证各组除了干预措施不同,其他因素尽可能相同,使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并可以提高组间的平衡性,使研究结果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3)盲法原则:可减少或消除由主观因素所产生的偏倚。

8.当某因素与疾病存在联系,如何判断为因果联系。

(1)联系的时间顺序(必要条件)

(2)联系的强度: RR 、OR

(3)联系的特异性:暴露与疾病一对一、联系强度大

(4)联系的一致性(重复性)

(5)剂量-反应关系

(6)分布的一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