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

合集下载

《麦田里的守望者》点评

《麦田里的守望者》点评

《麦田里的守望者》点评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深刻反映青少年内心世界和社会
现实的小说。

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通过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经历和思想,生动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的社会风气。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具有独特的叙
事风格和语言特点。

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痛苦和迷茫。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让人深刻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和内心世界。

其次,从主题角度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深刻探讨了青
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挣扎。

霍尔顿作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他对学校的虚伪和成人的世界感到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这种矛盾和挣扎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让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了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等方面。

作者通
过描绘霍尔顿的经历和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和虚伪,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方面使得小说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学价值和主题意义的经典小说。

它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痛苦和迷茫,也让我们思考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等方面的问题。

无论是从文学、主题还是社会角度来看,这部小说都值得一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成长与反叛主题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成长与反叛主题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成长与反叛主题分析引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探讨这部小说中关于成长与反叛的主题。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青春期面临现实世界和成人社会的种种冲突和挑战,呈现了一种细腻而深刻的成长与反叛之间的博弈。

霍尔顿·考尔菲尔德:青春期中逐渐觉醒与迷失霍尔顿是一个16岁的少年,他在小说中展现了典型青少年内心矛盾、困惑和反抗的特点。

虽然他展示了对社会假装晚熟或超然态度,但实际上他非常敏感,并深陷着成年之门前发生真正不快乐并迷失。

社会压力与个性认同作者通过霍尔顿和其他角色之间的交流来揭示他对社会压力和传统价值观的反叛。

霍尔顿违背学校和社会对书本知识、道德规范的要求,拒绝为了让自己融入而妥协,坚持保留自己的独特个性。

他有一种不愿意接受假象和虚伪的态度,并将其视为成人世界中错误和不可接受的一面。

成长与经历的冲击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霍尔顿的成长过程来体现他经历了各种冲击和挑战。

从初期对美好幻想的执着,到最后对现实社会无法适应的失望,霍尔顿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父母离异、同学关系紧张、学业压力等多重困难。

这些经历使霍尔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真实世界的残酷和虚伪。

真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小说中深刻地揭示了真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的冲突。

霍尔顿对儿童天真无邪和纯洁善良具有强烈向往,并试图捕捉并保护儿童的美好。

然而,现实社会却充斥着各种丑陋、虚伪和残酷,让霍尔顿陷入对真实和理想之间的痛苦选择。

反叛与成长的启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成长与反叛主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现代社会中儿童和青少年面临问题时可能采取的路径。

霍尔顿通过反叛传统价值观,并在自己成长路上积极探索自我身份和人际关系,展示了未来成长过程中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

结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青春期面临的成长与反叛之间冲突和矛盾,深刻探讨了现实社会对个体发展造成的影响。

对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种不同解读

对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种不同解读

对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种不同解读杰洛姆·大卫·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自问世以来引发了评论家的许多争议,褒贬不一,但其销售量却长久不衰。

这一现象足以证实进一步研究该小说的必要性。

由于许多评论家的争论焦点都集中在该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是否安全渡过精神危机这一问题上,笔者拟通过详细解读作品为此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答案。

本论文通过对小说细节的深入分析,证明该小说有两条结构平行却导致对立结论的线索主线。

顺着第一条主线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该小说反映的是少年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困惑,以及他由迷惘到醒悟的“入世”(initiation)过程。

然而,按照第二条主线所提供的线索进行逻辑推理,该小说反映的却是一个现代人在充满荒诞现象的社会中如何陷入无助和迷惘的困境,精神一步步走向崩溃,最终彻底迷失自我的过程。

从第一条主线的角度来看,主人公的入世过程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他对爱情、对死亡以及对自我等问题的认识过程。

对作品结构的深入分析显示,这三个过程的发展模式极其相似。

霍尔顿的自闭造成了爱情危机,生活中的变故和死亡无时不在困扰着他的情感世界,而他寻找麦田守望者的愿望又屡屡受挫。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造成他的沉沦。

在他妹妹菲比的帮助下,一系列的顿悟使他最终悬崖勒马,摆脱危机,走向成熟,回归社会。

从第二条主线的角度来看,霍尔顿对爱情、对死亡以及对自我等问题的态度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并不是向融入社会的方向发展,恰恰相反,荒诞冷漠的社会使他越来越痛苦地被幻灭感包围,以至不可自拔,直至精神彻底崩溃。

不难看出,针对这部作品所做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诠释有力地印证了法国文艺理论家罗朗·巴特的后结构主义观点,即文本是多元的,对其结构的分析可以从任一点延伸、发展、深化,并由此归纳出多种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主题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全书解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全书解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全书解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1年。

这部小说以一个十六岁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发生的故事。

小说通过霍尔顿的内心世界,深刻地探讨了青春期的焦虑、挣扎和反抗。

首先,霍尔顿是一个敏感、好奇、焦躁、不安的青少年形象。

他对成人世界充满疑惑和反感,同时也对周围的人和事持有独特的见解。

霍尔顿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这一阶段年轻人的内心世界。

其次,小说中充满了愤怒与焦虑的主题。

霍尔顿对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进行了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这种反抗和焦虑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使这部小说成为了一部反映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经典之作。

此外,小说中的语言运用也独具匠心。

塞林格运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这种语言风格也展现了青少年特有的个性和情感。

最后,小说的结尾寓意深刻。

霍尔顿在麦田里想象着做一个守护者,保护那些纯真无邪的孩子们不让他们掉进深渊。

这个守护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成长的期望和关爱,同时也体现了每一个个体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综上所述,《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反映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经典小说。

它通过深入剖析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探讨了青春期的焦虑、挣扎和反抗。

这部小说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年轻人的真实情感,同时也引发了对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黑暗与光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题分析》

《黑暗与光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题分析》

黑暗与光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题分析引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描绘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疯狂、虚无和成长之间的心理探索与反思。

本文将聚焦于小说中表现的主题之一:黑暗与光明。

主体1. 黑暗的象征意义•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黑暗常常被用作一种象征手法,代表着人性深处的负面情感和冲动。

•主人公霍尔顿对世界和人类存在感到厌倦和失望,这种情绪深入他内心,并导致他对社会不满与逃避。

•通过描述霍尔顿与各种阴暗角色的碰撞,塞林格传递出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

2. 光明与希望的追求•霍尔顿虽然沮丧和消极,但也始终保持着一线光明和追求真理的希望。

•霍尔顿留恋着那些纯真无邪的时刻,他相信这些瞬间是人生中难得的美好,给予他力量与勇气。

•这种对光明的渴望和热爱成为霍尔顿继续前行的动力,也反映出作品中追求希望与改变现实的主题。

3. 黑暗与光明的冲突•《麦田里的守望者》表现了黑暗与光明之间不断的冲突和抵触。

•当霍尔顿试图逃离黑暗中困扰他的问题和矛盾时,光明会似乎在远处闪耀着。

•然而,在小说中塞林格并未提供简单明确的答案。

这种冲突象征了人生中困惑、挣扎和成长过程。

结论通过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黑暗与光明主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塞林格以细腻深入的叙述方式描绘了主人公霍尔顿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黑暗代表着人性的深处矛盾和负面情绪,而光明则象征着希望与勇气。

小说中黑暗与光明的冲突和抵触使得人物成长并寻求真理与解脱。

这些主题探讨了青少年心灵成长的困惑和挣扎,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黑暗与光明之间的对比揭示了人生复杂而多样化的本质,提供给我们珍视并思考生命中不同侧面的启发。

霍尔顿的故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读

霍尔顿的故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读

霍尔顿的故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读霍尔顿的故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的一部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深刻而真实地描绘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反叛。

本文将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解读,从三个方面分析该书的主题与意义。

一、对成长与叛逆的思考霍尔顿是一个反叛的青少年,他对社会做作、虚伪和温文尔雅的方式感到厌倦。

他厌恶权威,对人际关系抱有怀疑,对表面化的亲情持有质疑态度。

他试图保护那些纯真、天真的存在,象征着他自己内心的一部分——儿时的自己。

霍尔顿在批判社会的同时,也在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力图保持纯真的青春状态,希望守护那些在社会压力下逐渐失去童年的孩子们。

二、对社会道德与价值的反思《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霍尔顿对伪善、虚伪和社会的反感,进一步审视了社会道德与价值观。

霍尔顿觉得社会上过于追求物质成功、功利主义,并产生了不屑一顾的情绪。

他对女生是否纯洁、老师是否真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进一步反映出作者对于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现象的担忧。

塞林格通过霍尔顿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他对于社会道德与价值体系的质疑,并试图唤起读者对于真实和纯正价值的思考。

三、对心灵痛苦与孤独的探索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经历了心灵上的痛苦与孤独。

他非常矛盾,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感到迷茫和焦虑。

他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入的情感联系,却又害怕伤害和失去。

他对孤独的敏感和对心理疾病的恐惧,让他渴望寻找一种真正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通过霍尔顿的内心独白和思绪交错,塞林格深刻展示了一个青少年追求心理平衡的内心世界。

总结《麦田里的守望者》以霍尔顿的成长经历为线索,通过塞林格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细节描写的把握,深入揭示了一个反叛者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通过对成长、叛逆,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心灵痛苦与孤独的多角度刻画,提出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它呼唤人们对真实、纯洁的追求,对于心灵世界的重视,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人们对逐渐失去的青春和纯真的思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反叛与成长主题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反叛与成长主题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反叛与成长主题分析1. 引言1.1 概述《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为中心,通过他对社会、成人世界和自身内心的反叛,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青少年面临的困惑、迷茫和压力。

同时,《麦田里的守望者》也展现了一个青春期少年逐渐成长和接受成人责任的过程,探讨了人生意义和希望的追寻。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反叛与成长两个主题角度出发,进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相关元素的深入分析。

首先,在第二节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小说中的反叛主题,并分析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思想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反叛特点。

接着,在第三节中,我们将关注霍尔顿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并剖析他对成人世界不满与逃避机制。

然后,在第四节中,我们将转向探讨作品中的成长元素,其中将详细描述霍尔顿在日常生活中的成长过程,并剖析他的心境变化与情感发展。

最后,在第五节中,我们将就我们对全文的总结和对作品深意和价值的思考进行一番讨论。

1.3 目的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反叛与成长主题分析,旨在深入理解小说中所揭示的人性困惑和探索,以及青春期少年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转变。

同时也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即将迎来或正在度过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们,在面对社会和自我价值观冲突时更多地关注他们内心世界、尊重他们个体差异并给予支持。

2. 反叛与成长主题分析2.1 反叛主题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青少年反叛的现象。

作者通过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反叛行为和思想,展示了他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持怀疑态度的成长过程。

首先,在小说中,霍尔顿表现出对学校教育体制的不满。

他无法接受虚伪、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只是催生社会上一群虚假面孔的产物。

他因此多次被开除,并且对自己所谓“留级一百次”也毫不在意。

这种对传统教育体系的反抗,体现了他内心深处渴望真诚和自由的愿望。

叛逆与成长:《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剖析

叛逆与成长:《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剖析

叛逆与成长:《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剖析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于1951年的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呈现,主要讲述了十六岁少年霍尔顿·考菲尔德在纽约度过一个周末,并且揭示了他对社会虚伪和人性善恶的思考。

二、霍尔顿·考菲尔德的叛逆性格1. 反对社会假象霍尔顿对社会虚伪深感厌恶,他嘲笑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丧失真实自我的人。

他反抗着虚伪面具所代表的成熟和冷漠,代表着对荒谬行为及其动机达到极限情绪。

> "呆板如石英钟机,设法享有一点私下空间;但你知道老子病毒已感染社会——尤其是市场松复时期、“国家安全(显然是指第二次洲际战争)”百廷争议节。

“ (《麦田里的守望者》)2. 对成人世界的不认同霍尔顿排斥成人世界,认为他们无法理解年轻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他对家长、老师以及社会阶层有非常负面的看法,他无法适应这个伪善与冷漠并存的世界,因此努力寻找一个发泄自我的出口。

> "同时我幻想荒谬无厘头事、踏足外地;新地方、孤独美好。

某些时候我想沿途找个远远离开人类完全见识个反脱离,住农场或训练角斗士。

”(《麦田里的守望者》)3. 保护天真与纯洁霍尔顿认为儿童是纯洁无邪的,他试图将这种纯真保留下来,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站出来保护那些即将失去天真童真的孩子们。

> “当你跑到在馆员前敏捷婴琵琶声飞,而又知道:完犊子!你傻了。

- 而这短促落胎期。

(《麦田里的守望者》)三、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过程1. 寻找自我认同在矛盾与反叛中,霍尔顿不断尝试寻找自己的定位和认同。

他试图通过观察别人和推敲事物来理解自己。

这个过程是艰难且充满挫折的,但也逐渐帮助他建立了清晰的价值观。

> “其积极与阴暗演技操遥控大有真意之来源_起重机作工需要如果所题材支撑范围召任[边界具备请博格对你拉链扣环采伏共染窗户测试问造}`《麦田里的守望者》)2. 学会接纳现实经历一系列挫折和成长后,霍尔顿逐渐认识到无法永远保持理想与天真童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夏娟
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11期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其他文学小说风格不同,其语言特点鲜明而富有个性,故此小说翻译难度颇大。

本篇论文将简要从翻译策略的归化异化视角之下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文(本文选取的是施咸荣译本和孙仲旭译本),笔者认为此举不仅能提高译文质量,更将对文学翻译及策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一、文本介绍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杰·戴·塞林格(J.D.Salinger)于195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当代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受到广大美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推崇。

小说中,16岁主人公霍尔顿自述自己因被学校开除在纽约城游荡近三天的经历和感受。

最后他大彻大悟,说要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表现了年轻人通过叛逆的行径来掩盖空虚寂寞的生活。

本文只选取了施咸荣和孙仲旭的两个中文译本来进行比较,分析了这类文学作品在翻译策略上选择归化还是异化。

二、翻译策略之归化与异化
1995年美国解构主义翻译家韦努蒂(Laurence Venuti)曾正式提出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

他认为:归化以目的语为导向,异化以源语言为导向。

许多学者一直在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上进行分析比较。

本文试图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的语言和文化分析翻译策略的选择。

从文化角度分析,翻译策略关系着文化交流。

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再现原作的风格及文化内涵,让译语读者享受到异国文化情调。

然而在异化的同时又应该在语言上让译语读者容易理解,做到行文流畅。

《麦田里的守望者》由于语言特色明显,文化内涵显著,因此在文化传递方面异化是比较可行的翻译策略。

三、译文对比分析
例1:I knew she wouldn’t let him get to first base with her…
施译:我知道她决不会让他攻入一垒……
孙译:我知道她根本不会让斯特拉雷德占到什么便宜。

显然,孙的翻译更易理解,可这样的翻译却失去了原文的原汁原味,译语读者与源语文化失之交臂。

就好像美国人热衷的棒球运动,中国人也越来越喜爱,因此像这类词组get to first base(到达一垒),如果大家喜欢棒球运动或是有所了解,那么就知道这是进行棒球比赛的下一步,进而衍生到男女关系更进一步,施翻译成“攻入一垒”不仅能体现出美国年轻人轻松调侃的语气,而且也能表现出美国的文化氛围。

归化的翻译策略掩盖了文化差异,用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

笔者个人更倾向于在文化层面采取异化策略的施的译文,但毕竟两国文化存在差异,对陌生的文化现象可以注释法解释,这样不仅让中国读者欣赏了异国情调,又让其进一步的了解了异语文化。

例2:Anyway, it was December and all,and it was cold as a witch’s teat.
施译:嗯,那是十二月,天气冷得象巫婆的奶头。

孙译:当时己经是十二月,天气冷得邪门。

施采取了异化加直译的翻译策略;而孙则采用了归化加意译的翻译策略。

孙的翻译更加适合译语文化,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但是,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美国年轻人,说话是美国式的俗语,如果都将其改为中文的口语化词汇,文章的异质性以及源语的文化特色会被弱化,不利于文化间的交流。

另外,施译中将“mold as a witch’s teat”翻译成“巫婆的奶头”,中国读者如若没有相关背景便无法理解,在西方巫婆被认为是与撒旦为伍,没有母性的光辉,所以她最具母性特征的地方冰冷无热量。

笔者认为“巫婆的奶头”保留了异语文化特色,展现了霍尔顿的青少年语言特色,但为了中国读者能更好地接受这种翻译,可以附上简明注释,让读者接触并了解异国文化,满足读者的翻译审美。

例3:Every time they do something pretty,even if they’re not much to look at, or even if they’re sort of stupid, you fall half in love with them, and then you never know where the hell you are.
施译:只要她们做出什么漂亮的举动,尽管她们长的不漂亮,尽管她们有点儿愚蠢,你也会有一半爱上她们,接着你就会不知道自己他妈的身在何处。

孙译:女孩儿就这样,每次她们做出什么漂亮事,虽然她们长的未必顺眼,要么甚至有点儿蠢,可你还是几乎要爱上她们,从来是他妈找不着北的感觉。

从两个版本的翻译来看,孙先生的译本更加归化,尤其是翻译“then you never know where the hell you are”时,孙翻译成了典型的中文语句“找不着北”,虽更易被读者所理解,但也容易使读者误认为西方有同中国一样的表达方式。

而施先生的译本则是采用异化的手法,忠实于原文,及解释清楚了此举涵义,又避免了如孙先生版本的误解。

四、总结
针对如《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独具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语言层面或是文化层面,翻译者都应尽量采取异化的方法来体现文体风格和人物个性。

翻译的目的是文化交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尽量地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以确保文化的精确传输。

至于异化法无法解释的,就应适当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保证文章的通顺流畅。

总而言之,归化和异化都是翻译策略,对其的选择应该灵活,不是非此即彼,因此将两者结合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不失为绝佳策略。

参考文献:
[1]施波.异化与归化关系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为例[J].科技信息,2007,(28).
[2]施咸荣.麦田里的守望者[M].译林出版社,1998.
[3]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
[4]孙仲旭.麦田里的守望者[M]译林出版社. 2007.
[5]于德英.《苔丝》两个中译本的异化与归化分析[MA].山东:山东大学,2002.
作者简介:
夏娟(1994.07—),女,湖南汉寿人,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