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的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2 0 1 5 年第5 期( 下半月)
水稻稻瘟病的识别 、 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黄国星 徐赶生
( 1 . 金溪县农业局农技中心 , 江西抚州 3 4 4 8 0 0 ; 2 . 金溪县农业局粮油站 , 江 西 抚州 3 4 4 8 0 0)
【 中图分类 号】 ¥ 5 1 1 [ 文 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 0 0 3 — 1 6 5 0( 2 0 1 5 ) 0 5 — 0 0 7 8 — 0 1
前言: 水 稻稻瘟病是全 国稻区常见的重要病 害。 每年 引起 的
水稻减产达 1 0 %左右。 要想水稻优质、 高产 、 高效 ,  ̄ t a Z , 须重视稻
瘟病 的防治 。 本文就水稻稻瘟病的识别、 发 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三 个 方面进行论述 。 水稻稻瘟病是全国稻区常见 的重要病 害。稻瘟病 是 由真菌 ( P y n c u l a r i a o r y z a e C a v )寄生 引起 的 ,每年 引起的水 稻减产达 1 0 %左右 。 据全 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中心的( z o t 5年全 国农作物 重大病 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一文预测 , 今年 我国农 作物重大病虫
1 . 4 茎节瘟
2 稻 瘟 病 的 发 生 规 律 稻瘟病是 由真菌寄生引起 的。 病菌 的分生孢子梗常束生 , 顶 端产生无色透明的分生孢 子 , 一般有 2 个分隔。病菌以分生孢子 或菌丝体在病谷和病稻草 上越冬 。 种子上的病菌在温室或薄膜 育秧 的条件下容易诱发苗瘟。 露天堆放的稻草为第二年发病 的主要侵染源 。 第二年, 病稻草 上的病菌开始活动 , 不 断产生分生孢子 , 借风 雨传 播 , 使稻株感病 。感病稻株长 出病斑 后继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 病菌发育 最适温度为 2 5 — 2 8 ℃ ,高湿有利于 分生孢子 的形 成、 飞散和萌发 , 而 高湿度持 续达一昼夜 以上 , 有 利于稻瘟 病的 发生与流行。 土壤温度低 、 阴雨连绵 、 日照不足有 利于发病 。 种植 感病品种有利于发病 ; 而抗 病品种大面积单一化连续种植 , 极容 易导致病菌适应性变异产生新 的生理小种群 ,以致 品种丧 失抗 性 。长期灌深水或过于干旱 , 污水或冷水灌溉 , 偏施或迟施氮肥 , 均容易诱发稻瘟病。
浅析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和谷粒瘟 。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 的叶片上 , 呈褐色菱形 或纺 另外 ,如果叶瘟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在抽穗期又遇到低温 锤形 的病斑 ,病斑 上还可能会有灰绿色的霉层 。叶瘟一般在分 多雨 天气 ,还会 引起穗茎瘟 。 蘖期 以后发生 ,叶瘟主要有 四种症状 , 分别为褐点型 、白点型 、 2 . 3水稻栽培管理 急性 型、慢性 型病 斑。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 1~2个节上 , 在上年稻瘟病发病严重的区域继续栽种容易引发稻瘟病 ,
一
般抗病水稻品种可 以通过抵抗一些病原物 的生理小种 ,达到
农 民的重要问题 。本文就水稻稻瘟病展开研究 ,对水 稻稻瘟病 防治稻瘟的 目的 ,但如果病原菌的劣势小种变为优势小种 ,有 的发病症状 、发生原 因、发生规律进行 了分析 ,为水 稻种植提 些抗病水稻品种就会失去抗病能力 ,所 以抗病水稻品种也要不 出了科学的建议。 1发病症状及原 因
1 . 1 发 病 症 状
断改 良。
2 . 2自然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也是影响稻瘟病 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中温度和湿
如果水稻分蘖期 气温在 2 4—2 8  ̄ C, 且 阴雨天较多 , 水稻在生长期 的各个时期都容易发生稻瘟病 。稻瘟病按其 度影 响最大。 危 害发生时期 和部位的不 同,分为苗瘟 、叶瘟 、节瘟 、穗 颈瘟 空气 湿度 高 , 水稻的叶面长时间湿润 , 很容 易引起水稻 叶瘟病 。
由黑褐色小点逐渐 扩大 ,病 斑可环绕节 的一部分或全部 ,使节 尤其是并秕谷 、稻草没有进行销毁的区域 ,稻瘟病 流行会 比较 部变黑色 ,后期病节 干缩、凹陷。穗 颈瘟发生于颈部 、穗轴或 严重 。在水稻栽培 中氮肥施用过 多 、过晚 ,会 导致 稻株枝梗 、 枝梗上 ,病斑最初也是 黑褐 色小 点 ,然后逐渐 向上下扩大 ,形 穗茎组织柔嫩 ,硅化 细胞较少 ,病菌容 易侵入 。冷 水灌 和深 水 成黑褐色条斑 。谷粒瘟 发生于颖 壳或护颖上 ,由褐色小点逐渐 灌会影 响水稻根 系发育 ,降低水稻抗病能力 。 扩大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 ,有 时会使 整个谷粒 变为褐色或暗灰 3综合防治 色。
辽宁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辽宁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辽宁省是中国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水稻的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下面将介绍辽宁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对策。
一、水稻主要病害:
1.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的常见病害,主要发生在秧苗期和抽穗期。
高温多雨是稻瘟
病的主要发生条件。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密植、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病害发生初期及时
喷洒药剂。
2.稻纹枯病:稻纹枯病主要发生在水稻抽穗至成熟期间,气温偏高时容易发病。
防治
措施包括深埋稻草、喷洒除草剂、及时消毒田地、定期旋耕等措施。
二、水稻主要虫害:
1.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危害稻草。
该虫以吸食水稻汁液为主,导致稻叶弯曲,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清理田间杂草、喷洒杀虫剂、增加
天敌数量等。
2.稻虱:稻虱主要危害水稻的茎部,幼虫吸食水稻茎液,导致水稻叶片枯黄。
防治措
施包括及时清理田间秽物、增加天敌数量、合理施肥等。
总结:辽宁省水稻的主要病虫害主要包括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穗发黑病、稻瘟病、
稻飞虱、稻虱、稻飞虱和稻螟等。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可采取合理密植、选用抗病虫性强
的品种、喷洒杀虫剂、增加天敌数量等一系列防治措施,以保证水稻生长的健康和高产。
冀东稻区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1 发 病 症 状
水 稻整 个 生长 发 育过程 中 , 可 受稻 瘟病 为 害 。 其发 都 据
病 时期 、 发病 部 位和 发病 器 官 的差别 , 分为 苗瘟 、 叶瘟 、 叶枕 瘟、 节瘟 、 穗颈 瘟 、 梗瘟 和 谷 粒瘟 等 网 其 中 以叶 瘟发 生最 枝 。 普 遍 , 颈瘟 所 致损 失最 大 。 穗 苗瘟 由种 子 带菌 引 起 , 生在 发 秧苗 3叶 前 。 初期 在 芽和 芽鞘 上 出现水 渍 状斑 点 . 以后 病苗 基部 变 黑 褐色 , 部 呈黄 褐 色 或红 褐 色 , 上 而后 卷 缩枯 死 。 潮 湿时 , 部可 长 出灰 绿色 霉层 ( 生孢子 梗 和分 生孢 子 )旱 病 分 。 地 育秧和 半旱 秧 田均可 发 生 , 其是 薄膜 育秧 发 生较 多 。 尤 叶 瘟发 生 在 秧苗 和 成株 叶 片 上 , 斑 因水 稻抗 性 和 气候 条件 病 不 同而异 , 白点型 、 点 型 、 有 褐 慢性 型 和急 性型 4种 。 白点型 为初 起 病斑 , 白色 为 圆形 , 生 于幼 嫩 叶 片 上 。 类 型病 斑 发 此 很 不稳 定 , 温 湿度 适 宜 , 转变 成 急 性病 斑 。 条件 继 续 如 可 如
诱发 穗 颈 瘟发 生 。 肥 晚施 也易 引 起发 病 , 期深 水 灌溉 , 穗 长 田 间水 分不 足 , 尤其 是 孕穗 期和 抽 穗期 缺水 或烤 田过度 , 污 水 井水用于 灌溉易诱发穗 颈瘟发生 。 不耐肥 的品种常 不抗 病 , 在 圆秆 期 、 熟期 、 分 孕穗 末期易 感病 。 粳稻 比籼稻 易感 病 。
稻 瘟 病 的 发生 与 栽 培 密度 、 肥 水平 、 水 技 术 、 施 灌 气候 条件 等 有密切 的关 系 。 了有效 防 控稻 瘟病 的危害 , 遵照 为 应 “ 防 为主 、 合 防治 ” 预 综 的植 保方 针 , 用农 业和 化 学相 结合 应 的综 合 防治措 施 , 速控 制病情 的蔓 延I 控 制氮 肥 用量 , 迅 6 1 。 实
寒地水稻稻瘟病发生防治论文

寒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寒地水稻稻瘟病对水稻的产量影响很大,也是水稻的重情病害之一,只要掌握其基本症状和发病规律,是可以预防的,为此提出防治该病的简便易行的方法,供广大寒地水稻种植户在实际生产中参考,达到防治于未然,避免或降低病害损失。
【关键词】农业工程;寒地水稻稻瘟病;基本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北安市海星镇地处寒温带,属于季风控制下的大陆性气候,是北安市寒地水稻主产区。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节瘟、穗颈瘟严重可造成颗粒无收。
因此,掌握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势在必行。
1.基本症状1.1苗瘟多由种子带菌引起,发生于3叶前,一般不形成明显病斑。
病菌在靠近土面的苗基部呈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温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毒层。
1.2叶瘟叶瘟是发生在叶上的病斑,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
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
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叶瘟有4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病害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斑点和慢性病斑。
急性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灰白色毒层,此型病斑的出现,是病害大流行的征兆。
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片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毒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1.3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向内凹陷,易折断。
发生早或严重时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
1.4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初形成褐色小点,边缘有水渍状褪绿现象,扩展后使穗颈部变褐,发病早的造成枯白穗。
发病晚的造成秕谷。
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1.5谷粒瘟发生在稻粒颖壳上,产生褐色梭型或不规则型斑,是受侵染较迟造成的。
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是次年的最初菌源之一。
江城县稻瘟病防治技术措施

江城县稻瘟病防治技术措施[摘要]介绍了水稻稻瘟病的田间危害症状、病原菌特性,并针对发病原因和特点,提出防治技术。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防治技术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从20世纪711年代初开始,稻瘟病多次大发生,节瘟、穗颈瘟严重可造成颗粒无收。
因此,掌握其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势在必行。
一、症状识别1.苗瘟多由种子带菌引起,发生于3叶前,一般不形成明显病斑。
病菌在靠近土面的茎基部侵染,使病苗基部呈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
2.叶瘟叶瘟是发生在叶上的病斑,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
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
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叶瘟有4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病斑和慢性病斑。
急性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灰白色霉层,此型病斑的出现,是病害大流行的征兆。
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3.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向内凹陷,易折断。
发生早或严重时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
4.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初形成褐色小点,边缘有水渍状褪绿现象,扩展后使穗颈部变褐,发病早的造成枯白穗。
发病晚的造成秕谷。
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5.谷粒瘟发生在稻粒颖壳处和护颖上,产生褐色梭形或不规则形斑,是受侵染较迟造成的。
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是翌年的最初菌源之一。
二、发病原因1.气候条件适宜江城主要是多雨、高热、高湿、温差大的特殊立体气候明显,对农作物生长发病较为突出。
今年,5月上旬雨量比历年同期多76.1%,5月上中旬雨日13d,日照时数比历年同期减少52.6%;气温比历年同期低0.5℃,而且该气候状况一直延续至8月上旬末。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讲稿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讲稿第一篇: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讲稿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水稻病虫害种类较多,目前,在成都地区水稻整个生长期常见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苞虫、稻飞虱等。
现对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病规律、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及防治办法介绍如下:一、水稻立枯病(一)水稻立枯病发病规律水稻立枯病是由于受多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被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稻蠕孢菌等乘虚侵入所至的苗期病害。
在成都地区水稻播种近年来一般采取旱育秧方式,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播种,气温偏低,而且常遇寒流、袭击。
在幼苗出土前后幼芽或胚根变褐、腐烂,形成烂种或芽腐。
出苗至1片叶时,病苗心叶枯黄、基部变褐并易断,常成片状发生,形成针腐。
到4月下旬的2片叶前后进入发病盛期,首先表现为根色不鲜,逐渐变黄褐色,潮湿时茎基软腐,心叶卷曲萎蔫,全株青枯或变黄褐色枯死。
严重时全田死亡。
(二)水稻立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1、低温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原因5℃为临界致死冷害温度指标。
资料表明:在4℃左右的低温下部分土壤病菌生长正常,并可侵害受伤的根系,而处于1~2片叶的稻苗遇4℃的低温几小时,则会因生理异常而枯死;2~3片叶时遇5℃的低温5~7小时,叶片就会停止伸长,植株开始凋萎或死亡;10℃为1~2片叶秧苗生长的障碍性低温指标;10℃以下光合作用就不能进行;15℃为水稻生育受阻的延缓性低温指标;在秧苗生长后期18℃以下温度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在20℃以上的适温条件下育苗则一般不易发病。
2、病原菌是发病条件水稻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水稻立枯病病菌普遍存在于土壤、粪肥、种子和病残体上,在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病菌侵染种子胚根而发病。
3、土壤水分状况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着立枯病的发生由于秧苗对水分亏缺的忍耐力在2~3片叶时最弱,所以,苗床相对湿度越低发病越重。
在旱育秧的通风、揭膜期,出现相对湿度低于40%的短期极端干燥天气,因蒸发量过大,又不能及时进行水分管理时,秧苗地上部迅速失水,植株体内水分入不敷出,从而导致枯萎。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作者:孙焕雷来源:《现代农业研究》2016年第08期稻瘟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对水稻影响最大的病害,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每年可引起粮食减产约10%,更有甚者,稻瘟病发展盛行时可使水稻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稻瘟病在水稻产区均有分布,其危害时期及部位与水稻的种植区域及水稻的品种等因素有关,因此要想使提高水稻产量,增强水稻品质,必须从根本上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本文针对水稻稻瘟病严重发生的情况,分析探讨了稻瘟病在水稻生产上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供生产上应用。
1水稻稻瘟病的病征水稻稻瘟病又名稻热病,水稻稻瘟病在我国西南东部、江南南部及长江中下游局部稻区中存在的可能性较大,因这些地区的温度计湿度环境更适宜分生孢子的生长增值,东北大部稻区偏重流行,江淮以南大部常发区中等流行。
稻瘟病危害水稻各个部分,但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等部位。
稻瘟病因真菌为害时期、为害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物种病害。
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无色,有隔膜,且分生孢子梗无分支,呈3~5根丛生,故稻瘟病的传播主要依赖分生孢子在空气中的传播。
发病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不当和气候不适宜两方面,水稻田间积水、有机肥腐熟不充分、光照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引发真菌滋生,再加上长期气温较低、阴雨连绵等恶劣天气都会加重水稻稻瘟病病情。
由于气候条件及水稻品种的差异,稻瘟病病征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慢性型病斑、急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其中以白点型病斑最为盛行。
2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上述研究已经介绍到水稻稻瘟病主要是由真菌引起,分生孢子在空气中的飞散是稻瘟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分生孢子主要寄存在本年收割的稻草中,在稻草中越冬,故堆积的稻草也成为稻瘟病发生的最大感染源。
病菌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5℃~28℃,在该温度下,孢子的分生及增值的速度最大也传播的速度也较快,故要从根本上防止水稻稻瘟病难题,必须减少分生孢子的数量,可从从控制分生孢子的生长环境入手进行干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个别感病品种发病严重时甚至全田出现白穗,可导致颗粒不收。
稻瘟病病原菌为无性世代属于半知菌亚门,稻梨孢菌。
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病种子上越冬。
稻瘟病的病菌孢子具有随空气飘散的特性,带病稻草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用带有潜伏菌丝的种子播种,其秧苗可能发病,而表面带菌(分生孢子)的种子,则在催芽播种后,分生孢子萌芽从幼苗基部侵入,因而秧苗发病。
在病稻草中越冬的菌丝于来年6~7月间,平均气温达15℃以上时,于降雨后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本田,叶片受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再经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越冬的病草、病瘪粒,都可成为第二年稻瘟病的初侵染来源。
水稻穗颈瘟发生在穗颈和小穗梗上,病部发生褐色至黑色圆型或梭型病斑,在潮湿的气候下,病斑上产生青霉层,发生早时形成秕谷和白穗,发生迟时,籽粒不饱满,造成减产。
谷粒瘟发生在稻粒及护颖上,在颖壳处呈现暗灰色或褐色,梭形或不整形斑,影响结实,严重的可使米粒变黑。
一、水稻稻瘟病发病条件
1、品种抗病性。
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耐肥力强的品种抗性也较强。
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或同一生育期组织的老嫩其抗病力也不同,苗期(四叶期)至分蘖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叶片而言,初叶当天最易感病,5d后抗病性逐渐增强,13d后很少感病。
穗颈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d后,抗病性逐渐增强。
种植感病品种易引起发病。
2、气象条件。
影响稻瘟病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
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
水稻叶瘟病,旬平均气温为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则稻瘟病易流
行。
一般7~8月份水稻生育期间如降雨量及雨日多,雾、露天气多,光照少,适合稻瘟病流行。
水稻抽穗期如气温降到20℃以下,并持续一周左右,往往引起穗颈瘟流行。
2005年的气象条件就非常适宜于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流行,结果造成很大的损失。
3、肥水管理。
偏施氮肥,造成植株猛长,叶色浓绿,组织柔软,导致组织细胞壁变薄,叶片硅质化程度降低,叶片可溶性氮含量增多,抗病性减弱。
追施氮肥过急、过晚也易造成抗病性减弱。
施用氮肥不均时,施肥过多的地方,往往形成发病中心;长期深水灌溉的稻田、冷浸田或冷水灌溉的山田、水口等水温低,对水稻生长不利,往往先发病,发病重。
此外,地势低洼的草炭地和土壤粘重的土地,由于气温、水温、土温冷凉,排水通气不好,也易发病。
4、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
从近年来稻瘟病发生情况来看,凡是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县(市、区),稻瘟病发生就比较重。
近三年来大面积种植空育131,该品种品质好并且产量高,今年该品种的发病株率就达到30%以上,个别地块以达绝产程度。
二、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
第一积温带可选用五优稻一号、牡丹江19、松粳
2、松粳
3、富士光;第二积温带可选用北稻1、绥粳
4、松粳6、垦稻10;三积温带可选用龙盾102、龙盾103、龙盾104、合江19;第四积温带可选用黑粳6、黑粳7。
同时搭配种植一些性状好,抗病较强的品种。
2、种子处理。
可用25%使百克乳油或25%施保克乳油5000倍液浸种,杀死种子身上的稻瘟病菌。
3、加强肥水管理。
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使用,适当施用硅钙肥或硅钾肥。
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追肥,切忌氮肥过多,过晚。
在灌水方面,水层深浅以满足水稻的需要为原则。
还应加强田间管理,田间要保持浅水层,尽可能降低田间湿度。
另外,应将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割净,以增加通风透光性。
4、处理病谷、病草。
在收获时对病区的病谷、病草应分别堆放,可以用火焚烧,切忌不能用其来喂牲畜,防止菌源流入田间。
5、药剂防治。
6~7月下旬,要经常深入田间检查病情,如田间发现病斑特别是急性病斑,并且水稻叶色浓绿疯长,天气阴雨连绵,则应立即打药防治。
穗颈瘟防治应在水稻孕穗末期到刚抽穗期喷药防治,如天气连续阴雨,也可在齐穗期再补喷1次药剂。
应用药剂可选用25%咪鲜胺每667平方米用量40~60mm对水30kg 均匀喷雾,隔7~10d再喷1次。
喷药时应注意躲开水稻开花期,在上午10点之前或下午3点之后喷药为宜,以避免影响水稻授粉。
水稻叶瘟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恶性叶瘟是一种发病特别重的叶瘟,一般发病急,发展快。
大田表现为:发病中心区域明显,呈点状分布,发病区,叶色发暗,植株生长比周边矮小。
恶性叶瘟是植株叶色发暗,生长矮小,类似除草剂中毒状,但其叶片上有明显病斑,病斑呈点状、条状以及片状分布。
1、选用抗病品种,注意品种搭配和轮换。
2、在播种前进行水稻种子处理:可用45%扑霉灵浸种;在插秧前施送嫁肥和送嫁药:在移栽前一周,每亩秧田施用尿素3-5kg,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并结合防治叶稻瘟以及防螟虫、飞虱的送嫁药一起施用。
也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液浸秧5分钟,捞出堆捂30分钟再插。
3、合理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适当施氮控苗,后期看苗补肥。
避免氮肥施用过多或过晚,并注重增施磷、钾肥。
水分管理要根据浅水栽秧、深水返青、薄水分孽、孽够晒田的原则。
4、药剂防治。
叶瘟要早发现早防治;从分蘖期开始,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片上有急性病斑,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6%的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0-40克/亩次,或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40克/亩次或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亩次。
以上任一种药剂兑水45-60公斤喷雾防治,6—8天后再防治一次,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须补喷,以期达到理想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