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质量检测2 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3学案: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答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4)影响: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1)原因: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提出:由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
2.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3.概况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政治方面: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方面: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概念阐释]“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易错提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0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余粮收集制解析:B。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这段话体现了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提出要改善农民生活,苏俄新经济政策含有这方面的内容和规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是对农民的剥夺,斯大林模式注重发展重工业,故可排除。
2.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A.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B.把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D.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新地主、富农产生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当时正是国内战争时期,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取得战争的胜利。
3.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老农曾对列宁说:“我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
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据此判断,与老农反映的问题相关的苏俄(联)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改革集体农庄政策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这位老农反映的是余粮收集制的问题,于是可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这主要体现了()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D.国内战争的结束解析:C。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把握几个关键信息:“20世纪20年代”“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大地开始复苏”,A、D两项与“20世纪20年代”“商业”不符;B项与“复苏”不符,只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质量检测6含解析

质量检测(六)(时间:分钟满分: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分).“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
……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这一观点属于孙中山的( ).民族主义理论.民权主义理论.民生主义理论.民本主义理论[解析]根据材料“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可见是强调建立民国,创立共和,属于民权主义,故选;是强调反对清政府,属于民族革命;是强调平均地权,改善民生,属于社会革命;不符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概念。
[答案].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
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 ).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解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前,中共以城市斗争为中心,工人成为党员的主要构成;之后中共将重心转移到农村,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农民成为党员的主要构成。
[答案].四位同学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讨论,形成下列四种观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纲领.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解析]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但二者并非等同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纲领,三大政策是灵魂,故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其形成的标志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提出者是孙中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邓小平;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提出时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
2018高中历史选修3作业:第二单元第3课华盛顿会议作业含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英、美、日三国海军军备竞赛激烈B、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日益尖锐C、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D、日本利用一战企图独占中国解析:选C.一战后,美国经济势力得到膨胀,经济实力超过英国,但是美国的综合实力依然落后于英国,美国并没有取代英国而掌握世界霸权.2、华盛顿会议中《四国条约》代替了“英日同盟”,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英、法、美、日联合侵略中国B、美国抑制日本在东亚的侵略扩张C、英国由扶植日本到抑制日本D、美、英、法、日在远东的争夺形成了暂时的妥协解析:选A.《四国条约》是美、英、日、法签订的,规定缔约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土的权利;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应予终止.因而A项理解不正确.3、《九国公约》中的下列哪项规定最能反映华盛顿会议上列强的本质意图()A、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B、不得因中国状况……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C、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D、给予中国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九国公约》主要协调列强在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在中国问题上列强达成了妥协,形成一致思想,故使得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列强实现了“利益均沾”的目的,C符合题意.4、华盛顿会议后,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美国领导人喜形于色,这是因为()①《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②《五国条约》使美国海军得以与英国海军并驾齐驱③华盛顿会议剥夺了日本在大战期间夺得的德国的殖民地④通过《九国公约》,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占得先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美国从华盛顿会议攫取的利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④符合史实,③与史实不符.5、火花是政治宣传的载体,某收藏者藏有两枚20世纪初的日本火花(如图),该火花最有可能是日本()A、为美化对中国的侵略而印制B、为宣传美日友好而印制C、为纪念占领中国青岛而印制D、为宣传英日同盟而印制解析:选D.解答本题要注意观察图片,从日本国旗和英国国旗分析,该火花最有可能为宣传英日同盟而印制.6、《五国条约》第十一条规定:“各缔约国保证不取得、不建造和不订造在主力舰和航空母舰之外、标准排水量超过一万吨的战斗舰.”这一条款()A、明确限制了五国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吨位B、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上的争夺C、给缔约国发展中小型战斗舰提供了依据D、旨在限制五国以外的国家发展海军力量解析:选C.条约限制的并不是主力舰和航空母舰,而是这两种舰以外的战斗舰;该条款限制的只是这种舰只的大小,而没有限制它的数量,因此给这些国家大量发展巡洋舰、驱逐舰和潜水艇提供了方便.7、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掩饰不住得意之色,说:“多亏了这个条约,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上文中的“这个条约”是指()A、《四国条约》B、《五国条约》C、《九国公约》D、《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解析:选C.《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有利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8、一战后,在华盛顿会议上,大国为争夺亚太地区霸权展开激烈斗争,斗争的结果是()A、日本的扩张势头受挫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美国取代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D、英国的殖民势力大增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B项错误;美国取得了与英国海军并驾齐驱的地位,C项错误;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削弱了英国的殖民势力,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日海防力量(世界位次)变化:1894年,中国大约排在第6位,日本排在第16位;1922年,日本排在第2位,中国海防力量全面丧失.材料二美国国会批准,扩充海军计划,1924年将拥有38艘主力舰.日本每8年内增加8艘主力舰和8艘新式巡洋舰.英国将花掉最后一个金币,使海军优于美国或任何国家.——劳合·乔治材料三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列宁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列强在太平洋地区争霸的结果.(2)材料三中列宁所指是哪“两个大国”?华盛顿会议是怎样“埋下了第一批火种”的?解析:第(1)问注意结合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有关内容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巴黎和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澳、日等战胜国以“委托统治”方式加以瓜分;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签署了《五国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2)美日.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拆散了英日同盟,限制了日本的海军力量,成为最大的赢家,而日本在军备和中国问题上受到限制,从而为后来的美日之间的太平洋战争埋下了火种.。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10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题为能力提升题)1.(2018·常州高二检测)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答案 C解析从题干中“有物必有则”,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故C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宋代“二程”的思想对于儒学发展的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以“天理”作为最高范畴,系统地整理了儒家学说,认为“凡事皆有理”而“万理出于一理”。
这从理论上确立了(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儒家心学的统治地位C.儒家伦理学说的先天权威性D.理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合理性答案 C解析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接受,故A项错误;“二程”的思想属于程朱理学派别,与陆王心学有区别,故B项错误;“二程”所谓“天理”,实际上是从天理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的纲常礼教、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C项正确;题干要求从“理论上”而不是其实际作用,故D项错误。
3.(2017·宿迁高二期末)李约瑟称朱熹理学“反映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
他的主要依据是朱熹主张( )A.格物致知B.先理后气C.心即理也D.理气同源答案 A解析格物致知强调亲身实践获得真知,这与西方科学中实践精神不谋而合,A项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 都是理学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4.(2017·泰州高二期末)朱熹认为:“为吾民者,父义,兄友,弟敬,子孝……以上同保之人今仰互相劝戒,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保内如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迹显著,即仰具申,当依条旌赏。
其不率教者,亦仰申举,依法究治。
”该主张产生的直接效果是(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B.儒家的思想观念成为普通百姓的行为规范C.程朱理学成为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D.宋明理学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法律制度答案 B解析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在汉代,故A项错误;“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说明三纲五常的作用,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故C 项错误;理学是思想,不是法律制度,故D项错误。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练习题: 第5单元 第15课 学业分层测评15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
”其根本目的在于()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B.恢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D.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解析】材料反映了袁世凯宣扬尊孔复古,其根本目的是为复辟做准备。
A项是直接目的,B、C两项不是目的。
【答案】 D2.以下列著作、杂志为代表的历史运动中,最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A.B.C. D.【解析】在题干给出的著作杂志中,起到了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答案】 C3.20世纪初,一些学校的女生已经开始觉醒,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A.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C.新文化运动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D.新文化运动出现了较偏激的思想和行为【解析】题干中的抵制“烈女传”“反抗礼教”等关键信息都是冲击传统礼教的表现,是新文化运动促进妇女思想解放的结果。
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4.陈独秀曾写道:“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材料中的“义旗”指的是() A.《青年杂志》B.《文学改良刍议》C.《文学革命论》D.《狂人日记》【解析】《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并非仅仅局限于材料中的“义旗”文学革命,故A项错误;《文学改良刍议》主题为文学革命,故B项正确;《文学革命论》为陈独秀所著,故C 项错误;《狂人日记》为鲁迅所著,故D项错误。
【答案】 B5.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是()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解析】1919年,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即学即练随堂巩固(含解析)新人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8·某某学考)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定都于( )A.长安B.建康C.某某D.某某解析:选C。
秦始皇先后灭掉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定都某某。
2.(2017·某某学考)秦朝有效统治广大地区的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分封制解析:选A。
秦朝建立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实现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
3.(2019·某某高一期中)在秦朝,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 )A.三公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所以在秦朝,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首”,故B项正确。
4.(2019·某某师大附中高一期末)冯劫曾位列秦朝三公之一,他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百官。
他所担任的职位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廷尉解析:选C。
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排除A项;太尉“掌武事”,主管全国军事,排除B项;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监察系统,C项正确;廷尉为丞相下的九卿之一,排除D项。
5.(2019·某某高一期末)国学大师钱穆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
”秦汉“化家为国”,主要得益于( ) A.颁布挟书律B.创立科举制C.海内为郡县D.汉承秦制解析:选C。
挟书律是秦始皇焚书时实行的法令,目的是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材料强调的是秦汉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化家为国”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削弱了贵族特权,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汉实行郡县制的影响而非汉承秦制,故D项错误。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教师用书:专题7 2
二 追寻生命的起源教材整理1 千年话题——谁创造了万物1.古代传说(1)生命起源于其他星体,后来才被带到地球上来。
(2)生命起源于地球自身的演化过程,由C 、H 、O 、N 等元素逐步演变而形成。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 125“学习思考”:古代没有形成真正科学而系统的生物学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原因: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神学、宗教、传说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近代科学认识的方法还未出现。
其中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受宗教神学的影响。
教材整理2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1.背景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上帝创造万物和物种不变的观点越来越受到怀疑和反对。
2.成果1.进化论产生的背景(1)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2)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达尔文对地质学和植物学的研究。
2.确立标志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
3.内容(1)生物的物种不断进化,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2)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意义(1)使生命科学摆脱了神学控制,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的一击。
(2)它证明了整个有机界都是长期发展进化过程的产物。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 127“学习思考”: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给我们的启发有哪些?达尔文在考察中得出的结论和林耐的结论有什么不同?【提示】 启发:达尔文研究问题注重实地考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达尔文的结论与林耐的结论不同:林耐认为生物是神创的,因此物种是不变的;达尔文则认为自然界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生存竞争,通过自然选择,最适者生存下来。
教材整理4 造物主的落寞1.进化论的传播与发展(1)1860年,赫胥黎在牛津大不列颠学会上与威尔伯福斯主教展开了一场关于《物种起源》的大辩论,取得了胜利,扩大了进化论的影响。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质量检测二版含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二)(时刻: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题3分)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B.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转动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秋季飘落的树叶..C.如听仙乐耳暂.明暂:临时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着D.却坐促.弦弦转急促:紧,迫,歌以赠之长句:七言诗因为长句..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和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梦啼妆泪红阑干A.猿猱欲度愁.攀援B.令人听此凋.朱颜C.庄生晓.梦迷蝴蝶D.艰巨苦恨繁.霜鬓3.以下语句的句式类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假设属皆且为所虏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4.以下对相关的文化常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左迁”是贬官,“右迁”是升官,因为古代右为尊左为卑。
B.“司马”,专门负责管马匹。
但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是做州刺史的副官,事实上有职无权。
C.“六军”,原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依照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后泛指禁军。
D.“一纪”为10年,“四纪”是40年,《马嵬》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中的“四纪”确实是40年。
5.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部份。
(6分)(1)(2016·全国甲卷)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述,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2)在《登高》一诗中,诗人目击苍凉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异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1·新课标全国卷Ⅱ)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预备进程。
2018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历史分项版汇编:专题02 近代中国反侵民主(含解析)
考点一: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01. (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5)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答案】A【点睛】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
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
本题的解题关键之一是时间“1903年”,学生解题时可结合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有助于得出正确答案。
02. (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5)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 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检测(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儒家的“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的不同是 ( ) A.讨论主题不同 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 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解析] 前者是大动荡、大变革下的产物,后者是民主政治下的产物,B项符合史实。 [答案] B 2.在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古代中西方思想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这句中国古话,在西方最为相似的观点是( ) A.“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认识你自己” D.“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解析]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师,但是更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真理,故A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与材料内容相符,故B正确;“认识你自己”观点是人是可以被自己认知的,而且也应该认识自己,认识可以指导实践,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错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的是人的 思想力,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错误。 [答案] B 3.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主要体现在( ) A.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 B.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自感觉 C.美德即知识,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D.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判断是非 [解析] 苏格拉底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主要体现在第一次将人上升到哲学高度,提出美德即知识,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所以C项正确。 [答案] C 4.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到:“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一观点产生于( ) A.智者运动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解析] 根据材料“……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及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深受基督教的束缚,基督教主张原罪说、来世说,文艺复兴主张现世幸福说,故C项符合题意。智者运动第一次把人从自然和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非基督教,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宗教信仰的自由,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把反教会、反封建提高到构建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理性王国”的政治高度,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5.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大多和宗教有关,宗教改革家也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说明( ) A.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 B.资产阶级不反对天主教会 C.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资产阶级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D.宗教改革中改革家的根本目的是振兴基督教 [解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均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两者均和宗教有密切关系,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资产阶级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答案] C 6.学者钱乘旦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后果并不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恰恰相反,16、17世纪的欧洲正是由于新教的出现才使得宗教情绪变得更为强烈。”其依据在于新教( ) A.排斥世俗生活 B.对人的束缚更严苛 C.主张信仰自由 D.加剧宗教信仰狂热 [解析] 传统的天主教实行禁欲主义,排斥世俗生活,不是新教,故A项错误;新教主体上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自由的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信仰自由的信息,故C项错误;因为新教基本上都主张信仰得救和《圣经》是唯一权威,在事实上让更多的人摆脱了教会权威的干涉,但也加剧了对宗教信仰的狂热,故D项正确。 [答案] D 7.写信给教皇表示“决不能有承认错误的闪念”,因而被人们热情地称赞为“天使的化身”“神学家中的凤凰”,并使其著作“九十五条论纲”销售量猛增的思想家是( ) A.普罗泰格拉 B.马丁·路德 C.主教 .拉斐尔 [解析] A项是古希腊的思想家;B项是宗教改革的发起者,“九十五条论纲”的作者;C项本身就是支持教皇的;D项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答案] B 8.下面两幅作品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品,主要是因为它们都( )
A.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腐化 B.赞美了人体的美丽和人性的伟大 C.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D.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 [解析] 两幅作品都极力宣扬人体之美,赞美了人体的美丽和人性的伟大。 [答案] B 9.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 A.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使教会权威遭到理性否定 C.构建了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 D.促进了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 [解析] 中世纪在宗教神学的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受宗教束缚,处于悲 观、迷信、冷漠等状态。而文艺复兴倡导的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人文精神,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此可以看作是题干中各种心情的结束。因此正确答案为A,B、C、D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及影响。 [答案] A 10.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据此可以得出( ) A.康德强调人的自由是有限的 B.启蒙思想是以道德为核心的 C.理性主义是康德的核心思想 D.德意志启蒙运动强调道德 [解析] 材料中康德提到人的行为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人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是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的自由是有限的。 [答案] A 11.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 A.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 B.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人非工具” C.资本主义萌芽——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D.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解析] 启蒙运动以理性为口号,其代表人物之一康德主张“人非工具”,故B项正确。 [答案] B 12.下列言论按照其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①“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个 人的感觉。” ②“上帝赋予了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 ③“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④“灵魂单凭信仰,无需‘事功’,可由上帝的允许获得释罪。” A.②①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④①③② [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欧洲启蒙运动。古希腊的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个人感觉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故①属于公元前5世纪的智者学派的观点;根据“上帝赋予了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强调人的地位,②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观点;③属于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观点;④属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宗教改革家主张“信仰得救”的观点。根据以上分析,按照时间排序,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3.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他们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表现在( ) A.批判神权统治 B.鼓吹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由 D.构建理性王国 [解析] 由“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可知是启蒙运动的核心理性主义,突出表现为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构建理性王国,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强调的是人文主义。故答案为D。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8分) 14.(24分)起源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是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文化支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曾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作过解释。他认为,普罗泰格拉命题的意思是:“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显现的那样,对于我就是它向我显现的那样。”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的局限性。(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解决个人主义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意义。(8分) (3)依据材料三,列举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8分) [解析] 第(1)问,据“它向你显现的那样”“它向我显现的那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局限性。第(2)问,根据“只有……”“才……”的逻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