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论文
《清史》纂修与中华传统文化

《清史》纂修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背景清朝建立之初,为了巩固统治,清代皇帝对于历史的记录和写作十分重视,不断发起编纂历史的任务。
在清代初期,历代编纂的正史和编年体史籍均得以整理、修订和增补。
而到了康熙年间,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清代的历史编纂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康熙年间,清朝皇帝开始组织政府机构编纂《清史》,这一任务历时整整100年之久。
这件事情的成功完成,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清史》中得到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二、《清史》的编纂《清史》有两个版本:《清史稿》和《清史纂编》。
《清史稿》是以康熙为代表的清代皇帝们命令编写的,从康熙三十年开始编纂,历时70年左右。
该书采用国史的思想,从夏代至清朝,将中国历史分为二十四史和其他史书,并对这些史书进行了比较,从而形成了对中国历史的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整理。
而相对于《清史稿》而言,更为全面、详细、完整,《清史纂编》则是后来因为认为《清史稿》内容不全而补编的。
于1908年编写完成,包含《清史稿》及以后一百多年间发现的资料。
总共有4500多万字,50多册,被视为晚清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该书将历代各类遗编、笔记、回忆录等资料收录进去,描绘了清代的官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三、《清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历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誉为传统文化的根基。
而《清史》在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梳理和整理的同时,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 梳理历史《清史》是对中国历史的梳理和整理,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对于历史的重视和重视历史对于文化传承的作用。
在《清史》中,记录了各朝代的政治兴衰、军事征战、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历史活动,同时还记录了很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贡献的人物和思想。
这有助于新时代的中国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加强文化自信。
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

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摘要】:199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界出现了被他们称为“新清史”的研究思潮,其主要目标在于重估清帝国长城内外,包括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以及社会的等广泛领域内的历史,至少具有三个鲜明的核心特征:一,质疑清廷及满族的“汉化说”,强调清朝的满洲特质,重视民族关系的研究,认为正是清廷的少数族背景,使得它能够超越传统的夷夏观,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长城内外的一体融合,从而为现代中国留下了最大的政治遗产——多民族聚居的广袤领土;二,进而质疑清的“汉本位”王朝说,反对清对外关系中的“朝贡体制”观点,强调清廷处理周边关系的多样性的同时,认为清帝国也与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帝国进行着毫不落后的竞争;三,在对内反“汉化”和对外反“汉本位”的立场下,对少数族和边陲地带的关注使得原来处于历史研究视野边缘的群体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如妇女、胥吏等。
“新清史”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学术基础,即中国大陆的各种历史档案等原始材料与实地考察访问机会对美国学者的开放和强调中国内部因素的反西方中心论的“中国中心观”的兴起,最晚都可追溯到1980年代初。
1980年代以来的清史研究,在不断扬弃旧研究方法和观点中,发掘着新的研究对象和资料及中国“内生”的历史动力,是“新清史”当然的准备阶段。
同时由于柯文、黄宗智等学者已经对1980年代以前的美国清史研究状况作了杰出的总结。
因此,文章对美国清史研究的论述从1980年代开始,并以其与“新清史”的联系为线索。
美国新清史的研究,由于具有在“纵横”上将中国分为不同层面和区域,“内外”上将清朝放入世界背景中,“上下”上关注边陲地带和族群关系等特点,从而具有了既向综合也向细化无限扩张的趋势。
因此,必须对论述对象有所取舍,这样文章将主要集中于专著和文集,只有前两者不能满足论述需要时才补充以必要的期刊论文。
文章将1980年以来的每一次“新”突破或“新”推进作为一个专题,同时也是论文的一章展开。
(经济史专业论文)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研究

摘要清代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完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最终定型。
赋税制度作为清王朝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较前朝更为突出的成就。
同时,这一阶段也是清王朝不受外界干扰,独立自主发展的阶段。
虽然建国初期的频仍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赋税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和清王朝有利于社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社会经济秩序逐步恢复,到康熙朝开始有了明显的起色,会同雍正、乾隆两朝造就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清代的赋税制度对封建社会而言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它的赋税制度既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又结合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重大的变革。
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沿着历史发展的主线从夏、商、周时期赋税制度的兴起到清代的三次赋税制度的变革,对比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管理国家的需要赋税制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对清代的赋税制度和清代赋税制度的三次重要变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从整体上进行了分析,由于当时统治者面临的其税目的设置、征收体系、征收制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赋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要求。
清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期,由于专制集权制度的极端化,其所制定的制度从制度设计本身到具体实施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和弊端,尤其是在赋税征收时对官员的失控,使统治者在进行赋税制度变革时必须要针对对官员的贪腐问题提出措施。
运用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及实证分析法对于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及清代历朝从顺治至道光年间整顿吏治、规范官员的征税行为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研究。
揭示封建专制制度下,清王朝走向灭亡的真正原因,提出了以社会主义的税制代替封建赋税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赋税制度变革清代评价原因措施AbstractQing dynasty epitomizes chinese feudalism. The final formation of all kinds of systems of chinese feudal society is completed in Qing dynasty. The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Qing Dynasty’finance, attains some achievements which are more outstanding than previous dynasties . At the same time , during this period , Qing Dynasty was not disturbed by the outside world and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ntry , to some extent ,frequent wars disturb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execution of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 But when the wars were finished ,Qing Dynast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which were a benefit to the production of society . Social economy order gradually recovered and showed signs of improvement in Kang Xi’age , which formed “Kang and Qian flourishing ages “ together with YongZheng’age and QianLong’age . Undoubtedly , Qing Dynasty’s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is the typical example as to the feudal society. Its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has historical continuity , and also it experiences important reforms according to the need to develop Qing Dynasty’social economy . This article makes use of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comparisons of researches to analyse and compare different backgrounds ,main contents and functions in economy life of different systems of taxes and levies along the main lin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rom the rise of taxes and levies in Xia , Shang , Zhou periods to three important reforms of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in Qing Dynasty . Rulers of every historical period carried out such reforms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ir ruling positions and govern the whole country . Especially , this article appraises objectively the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of Qing Dynasty and its three important reforms . My paper makes a general analysis of reasons of reforms of taxes and levies during Qing Dynasty . Rulers encounter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list of taxes , system of levies and institution of levies , which ask for reforms of taxes and levies .Qing Dynasty begins to fall into decay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 Because of the extreme of despotism , the established system inevitablyhas deficiencies and disadvantages from the system itself to concrete execution. Especially officiers are out of control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vies . Therefore , rulers must come up with measures as to officers’corruption during reforms of taxes and levies . My thesis makes use of systematic analysis , case analysis and positivism analysis to make a research in two aspects : reasons of reforms of taxes and levies of Qing Dynasty , measures to rectify the administrative work of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regulate officer’behaviors of taxes and levies during all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 from ShunZhi’age to DaoGuang’age .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real reasons why QingDynasty falls into decay in the control of the feudal despotism . It also comes up with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to replace feudal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with socialistic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Key words reforms of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 QingDynasty , appraisement , reasons , measures引言就清代的历史而言,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清十二帝疑案课程论文

启清代一统宏图的创业之君——皇太极之谜【摘要】皇太极是如何继位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
皇太极在皇位争夺中成为最大的赢家绝非偶然,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他都显然比对手要技高一筹。
在文治的棋盘上,调整关系,革弊图新,调剂满汉。
其次在武功上:四向开拓,开拓疆域。
皇太极做了两件大事,影响千古,史册永存。
一件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
另一件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关键词】皇太极继位之迷文治武功一皇太极继位之迷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毒疽发作而死,皇太极继承汗位。
关于皇太极是如何继位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
据朝鲜史籍《鲁庵文集》记载:“老汗(努尔哈赤)临死曰:洪佗始(皇太极)能成吾志。
终无所命而死。
”因而皇太极得汗位,是符合努尔哈赤临终之命的。
一些明清史专家则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
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
据说,努尔哈赤生前已立多尔衮为嗣子,而皇太极用阴谋狡诈的手段从其幼弟手中夺取了汗位,为去除篡位障碍,还逼迫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
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
总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
有的则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与诸贝勒争夺汗位的斗争白热化,最后皇太极击败对手自立为汗。
其间,皇太极与代善的争斗尤为激烈,代善有勋绩,有声望,也有势力,长期以来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皇太极抓住一切机会打击代善,如利用代善与大妃纳喇氏的暧昧关系,推波助澜,借助舆论,促使努尔哈赤罢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损害。
近年来清代政治史研究概述_历史学论文_

近年来清代政治史研究概述_历史学论文_近年来清代政治史研究概述_历史学论文_清代政治史研究一直是清史(1840年以前)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它涉及的研究范围包括职官、政策、人物、外交、事件和会党等诸多课题内容。
90年代以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宽,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也渐趋明朗。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出版有关专著30余部,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十篇,显示了清代政治史研究的繁荣局面。
当然,其中也存在某些不足,如重复研究、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等等。
下面,笔者对近年来清代(1840年以前)政治史的研究成果作一评述,以期从中探究出一些发展态势,进而有利于今后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一、清代职官制度研究清前期职官结构的研究是此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王文明《试论清前期官制的几个主要特征》(《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一文认为,清前期的官制调整幅度大,总的趋势是加强皇权,并带有浓厚的民族歧视性质。
李兴荣在《试论后金"八王共议"制度》(《四川师院学报》1992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努尔哈赤本意效法汉人立皇储,无奈屡屡受挫,只得以"八王共议"来维护政权稳定。
由于与中央集权的趋势相抵触,故只能是一种过渡性的措施。
杜家骥《天命后期八旗旗主考析》(《史学集刊》1997年第2期)一文则认为,八和硕贝勒是八旗旗主,但天命后期两黄旗尤其是镶黄旗虽已确定旗主,但仍与努尔哈赤有统属关系。
姚念慈《天命年间都堂初探》(《清史研究》1991年第3期)一文,分析了天命六年至八年间都堂的发展脉络,作者指出它实质上是一次限制"八王共治"的不成功尝试。
赵志强《论议政处与清代前期之决策》(《历史档案》1992年第4期)一文,在详细比较了清前期议政处的职责和功能后指出,清前期决策中枢以皇帝为核心,由议政处、内阁和各部院首脑组成,三者之中,"以议政处为最重要"。
2008年清史论文索引

2009年11月第4期清史研究The Qing History Journal Nov.2009No 4学术动态2008年清史论文索引王绪芬 吴玉清[收稿日期]2009-05-20[作者简介]王绪芬(1960 ),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872;吴玉清(1943 ),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北京100872一、总论接续历史文化打造传世之作:就 清史 纂修答河北学刊主编提问戴逸河北学刊2008:3新清史[美]卫周安著董建中译清史研究2008:1 清史 西学志 纂修的一点心得:晚清逻辑学译介的问题熊月之清史研究2008:1清史列传 与 清史稿 所记 礼坝要工参劾案 考异曹志敏清史研究2008:2清史传记编写的几个问题潘振平清史研究2008:3;新华文摘2008:22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钟理满等清史研究2008:4由美国的 新清史 研究引发的感想定宜庄清华大学学报(哲社)2008:1历史的真实性:试论数据库新方法在历史研究的应用金观涛刘青峰清史研究2008:1从 师夷制夷 到 自由为体 :清末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探索分析常士北方论丛2008:6史料与史学:明清江南研究的几个面向冯贤亮学术月刊2008:1晚近史的史料边际与史学的整体性:兼论相关史料的编辑出版桑兵历史研究2008:4近代新式中国史撰述的开端:论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形式与特点张越南开学报(哲社)2008:4近三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变与不变:几点不系统的反思罗志田社会科学研究2008:6清末中国 史界革命 论卢伯炜苏州大学学报(哲社)2008:6鸦片战争前后的史学批评成就:以龚自珍、魏源、夏燮为例舒习龙长江论坛2008:5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毛佩琦河北学刊2008:1;新华文摘2008:8清实录 曲笔之考察杨立红朱正业史学史研究2008:3有关 清太祖实录 的几个问题敖拉满语研究2008:2越南史籍对 中国 及 华夷 观念的诠释李焯然复旦学报(社科)2008:22006年日本的明清史研究[日]大野晃嗣撰青格力编译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7清修 明史 与朝鲜之反映孙卫国文史知识2008:6从 江南征书文牍 看清朝国史馆征书张升史学史研究2008:3近代中英两国 现代化启动 问题再认识:基于社会结构、信任文化、法律制度为分析进路的考察魏建国北方论丛2008:5辛亥革命新论[日]沟口雄三开放时代2008:4二、政治军事法律国家权力扩张下的民族地方政治秩序建构:晚清康区改流中的制度性选择卢梅民族研究2008:5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的价值冲突和内在紧张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1从清代京官的资历、能力和俸禄看官场中的潜规则刘凤云中国人民大学学2008:6清季外官制改革中幕职分科治事补正彭剑历史研究2008:1清代内务府官制的复杂性及其特点杜家骥张振国南开学报(哲社)2008:4清代地方佐杂官选任制度之变革张振国历史档案1462008:3清代嘉庆朝地方吏治初探:以嘉庆九、十年间湖南两案为例赵亮辽宁大学学报(哲社)2008:5雍正如何强化中央集权:以雍正朝福建的粮仓治理与吏治为例刘海东王志明探索与争鸣2008:9流氓的补偿 :新政改革与中央低层行政人员地位的转变[法]陆康著刘亚丛译清史研究2008:4康熙朝编设佐领述论孙静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 2008:6清代云贵总督之建置演变考述邹建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2;新华文摘2008:17清代设立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原因探析甘桂琴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2008:2明清州县衙门的格局与体制郭润涛文史知识2008:5清代廷寄格式的演变宋希斌清史研究2008:3清代州县长随考论周保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2008:5清末广东盗匪问题与政府清乡:从社会治理看清朝统治的末势何文平中山大学学报(社科)2008:1道光二十九年清查州县钱粮积欠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刘海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6近代秘密社会与民主革命的关系邵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5论近代中国宪政期成之争闾小波南京大学学报(哲社)2008:5清代文字狱的整体状况与清人的载述张兵张毓洲西北师大学报(社科)2008:6论国泰案前后清廷对地方政策的调整许静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5腐败问题的制度透视:基于清后期漕运改制思想的分析韩丽娟兰州大学学报(社科)2008:4刘松龄笔下的乾隆十三年:刘松龄研究之二高王凌清史研究2008:3清代观风整俗使设置研究邹建达熊军清史研究2008:3清代河道总督建置考论张轲凤历史教学(高校) 2008:9扬州大屠杀的遇难人口考证陈国庆曹金生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对清末中央政府军队控制失败的反思:以清末新军为考察中心苏全有社会科学战线2008:7道光末年中国新式军事技术夭折原因探析刘海峰安徽史学2008:5李鸿章与北洋海军的创建戚海莹东岳论丛2008:6康熙时期八旗官的选任及其特点雷炳炎北京社会科学2008:3康熙时期八旗武官选任探讨雷炳炎学习与探索2008:5从蒙古法看清代法律多元性[法]康斯坦清史研究2008:4清代大理白族纠纷的解决规范佴澎清史研究2008:3清末 就地正法 操作程序之考察娜鹤雅清史研究2008:4在表格形式中的行政法规和刑法典[法]魏丕信著张世明译清史研究2008:4帝制中国时代关于命案因果关系立法中的两个问题[英]杰弗里 麦科马克著孙家红译清史研究2008: 4清代司法中的驳审程序解析王志林求索2008:12法律视野下的经济变迁与社会冲突:以清代刑科题本为主要分析对象 评 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 一书陈兆肆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2008:3清代中期土地纠纷的州县司法探析:从步德茂的著作 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 谈起孙守朋陈英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3清代中叶社会冲突中的道德法律化:步德茂传统中国法律思想文化研究韩秋红陈焱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3诺斯悖论与清代经济变迁:解读步德茂 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 岁有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3透析清代中叶财产暴力纠纷的法律经济学思想刘亚丛康斯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3试述清朝对青海蒙藏民族地方的立法那仁朝克图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1清代法律:实践超越表达 以衙役群体运作班房为视角陈兆肆安徽史学2008:4;明清史2008:9近世西人眼中的清朝司法柳岳武求索2008:7清末审判独立制度的历史考察:以大理院为研究视角李琳社会科学辑刊2008:5十八世纪清政府修订 教唆词讼 律例下的查拿讼师事件邱澎生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9本 42008.12抑讼 观念与清代州县民事诉讼规则胡谦求索2008:4论清代的盗决河防罪饶明奇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2008:6歇家 介入司法领域的原因和方式胡铁球社会科学2008:5清代闽台商人间经济纠纷的案例分析陈支平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3147三、经济清代三百年的经济发展戴逸清史研究2008:3;新华文摘2008:21在清代经济宏观趋势与总体评价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吴承明清史研究2008:3从货币流通量看清代前期的经济增长与波动燕红忠清史研究2008:3对清代经济的一些看法方行清史研究2008:3;新华文摘2008:21清代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高王凌史林2008:4清代刑科题本中的小农家庭经济:以527件服制命案为中心的考察周祖文金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1茶叶、鸦片贸易对19世纪中国经济的影响仲伟民南京大学学报(哲社)2008:2;新华文摘2008:1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8外国来华传教士与晚清经济思想的早期近代化李浩梁永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2对清代前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看法方行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2明清福建渔村经济研究:以崇武大村为个案分析汪炜伟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于秋华财政问题研究2008:12明清湖丝的现代经济学思考曹海斌现代商业2008: 12清代青海消费结构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探微杨军青海社会科学2008:4从牙行设置看清代陕西商品经济的地域特征张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2明清时期农业领域商品经济发展刍议魏小英曹敏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2008:4清代前期江海关的商品流通与上海经济的发展廖声丰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社)2008:5清代蒙古地区的 买卖城 及其商业特点研究祁美琴王丹林民族研究2008:2近代北京商人与山西商人运用人力股制度的比较卢忠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4近代甘宁青羊毛贸易中的回族商人及其贸易网络李晓英西北师大学报(社科)2008:4清代山西商人和酒业经营范金民安徽史学2008:1清代北京的山西商人:根据136宗个人样本所作的分析郭松义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1清代晋商茶叶贸易定量分析:以嘉庆朝为例石涛李志芳清史研究2008:4国际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明清晋商成艳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2人力资本视域下的明清晋商与徽商石涛光明日报2008.06.22歇家牙行 经营模式在近代西北地区的沿袭与嬗变胡铁球史林2008:1官牙与清代国家对民间契约的干预:以不动产买卖为中心刘高勇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清代前期牙行制度的演变林红状兰州学刊2008:9清代中俄经济关系中的恰克图贸易: 帝国的贸易 学术研讨会综述周建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4论18世纪末期中西贸易的变化焦诠江海学刊2008: 2开埠初期上海的国际贸易与汇兑宋佩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4近代长江三角洲棉业外贸研究述评于新娟史林2008: 5近代中国的贸易条件:一般趋势及其与农产品贸易的关系袁欣中国农史2008:3贸易依存度与间接腹地:近代上海与华北腹地市场庄维民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1明后期清前期长城沿线民族贸易市场的生长及其变化祁美琴李立璞西域研究2008:3清代地权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龙登高清史研究2008:3产权交易下的浙东契约文书述论王万盈西北师大学报(社科)2008:3集市贸易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以安徽地区为例沈世培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8:3 1895 1937年河南集市贸易的发展贾贵浩史学月刊2008:6明清时期的宁夏集市及其发展霍丽娜宁夏社会科学2008:6明清陕西集市的发展及地域分布特征张萍人文杂志2008:1明清传统图书市场发展与徽州坊刻市场特色研究秦宗财商业时代2008:33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的商人会馆王云聊城大学学报(哲社)2008:6清代河南地区的会馆与商业徐春燕中州学刊2008:1论明清工商会馆在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中的作用宋伦王有红理论导刊2008:1试论清代内蒙古蒙旗财政的类型与特点张永江清史研究2008:1清代的清查亏空陈锋辽宁大学学报(哲社)2008:5、6近代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结构分析梁华西北师大学报(社科)2008:3汇兑、结算与投机:近代申汇问题探析石涛社会科148学辑刊2008:3山西省耗羡归公起始考夏艳理论界2008:5生息银两与乾隆时期的通货膨胀张建辉李刚西北大学学报(哲社)2008:4清代制钱研究综述刘朝辉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7略论清代云南盐税及其变化赵小平盐业史研究2008: 4制度嫁接:西式税制与清季国地两税划分刘增合中山大学学报(社科)2008:3晚清酒税政策的演变论析肖俊生社会科学辑刊2008: 3;新华文摘2008:16雍正时期关税盈余银考察杨建庭北方论丛2008:5中国近代报关行管理制度述论戴一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3试论清代榷关的管理制度廖声丰历史档案2008:1清代 康乾盛世 时期的田赋蠲免陈锋中国史研究2008:4山西票号中劳资纠纷解决路径及其现代拓展曹艳琼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2008:41820年华亭 娄县地区各行业工资研究李伯重清史研究2008:119世纪初期华亭 娄县地区的利率与资本收益率李伯重社会科学战线2008:8清代中期苏松地区的地租与房租李伯重中华文化论坛2008:1清代江南官学学田经营实态述论张小坡中国农史2008:2乾隆年间裁撤东莞、香山、归靖盐场考论李晓龙盐业史研究2008:4清代河州契文中的土地买卖武沐王敬伟西北师大学报(社科)2008:4清代蒙古寺院土地及其经营胡日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5乾隆时期民数汇报及评估侯杨方历史研究2008:3从人口、耕地、粮食生产看清代直隶民生状况:以直隶中部地区为例薛刚中国农史2008:1招商局与晚清漕粮海运关系新说倪玉平学术月刊2008:5清初中国东南地区的粮户归宗改革:来自闽南的例证刘永华郑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4清代河南怀庆府粮食储备状况初探樊莹中州大学学报2008:1道光年间各省民数谷数清册丁进军选编历史档案2008:1清前期官手工业定额管理制度徐东升西南大学学报(社科)2008:3鸦片战争前的全国生丝产量和近代生丝出口增加对中国近代蚕桑业扩张的影响张丽中国农史2008:4近代中国早期的公司[美]曾小平著冯永明译清史研究2008:4晚清和民国时期南北方的企业与政府刘军财经问题研究2008:12十八世纪以降江南居民的住房消费黄敬斌浙江学刊2008:1十九世纪初期松江地区的纺织品消费水平李伯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2四、教育科举科举会社组织与社会权势的转移:以晚清至民国江西南康宾兴会为例的考察杨品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1科举制度改废与清末十年士人阶层的分流张昭军史学月刊2008:1士习文风:清代的科举考试与移风易俗 以 乾隆中晚期科举考试史料 为中心常建华史林2008:2明清回族进士时空分布研究俞长海陈玲青海民族研究(社科)2008:3康雍间殿试策问之题目与时政:兼述康雍二帝性格冯尔康社会科学战线2008:1清代会试复试地点考补蒋金星史学月刊2008:3论清代科举考试内容对书院教育的影响李兵许静湖南大学学报(社科)2008:5关于乡闱的记忆、叙述与想象:以清代士人笔记为中心和考察石焕霞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 4王运受聘尊经书院史事考李晓宇四川大学学报(哲社)2008:2清代福建书院经费初探林枫陈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1清代书院文学教育气度述论:以诂经精舍、学海堂为考察对象宋巧燕学术研究2008:7论清代新疆地区蒙古官学沿革王风雷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5新词与故物:清季以来所谓 私塾 问题的再认识左松涛中山大学学报(社科)2008:3乡村民众视野中的私塾与学堂:20世纪前期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阙失渠桂萍王光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8:3锲入与磨合:新式学堂与乡村治理 以近代直隶省获鹿县为例任吉东中国农史2008:1清末学堂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控制白文刚郑州大学学报(哲社)2008:4清末地方官员的学堂教育:课吏馆和政法课堂徐保149安文史知识2008:4论清季学堂奖励出身制左玉河近代史研究2008:4京师大学堂的初建:论康有为派与孙家鼐派之争茅海建北大史学第13期2008.08清末四川庙产兴学及由此产生的僧俗纠纷徐跃近代史研究2008:5清代江西宾兴组织探析杨品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6清代学政官制之变化王庆成清史研究2008:1清末民初陕西地区的高等法律教育:以西北大学为中心的初步考察钱锦宇西北大学学报(哲社)2008: 1清末徽州新式教育经费的筹措与配置研究张小坡安徽史学2008:5明清时期女子文学教育的文化生态述论郭英德中山大学学报(社科)2008:5清代陕青宁民族地区的教育李清凌青海民族研究2008:2端方与清末女子教育元青潘崇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2008:6明清时期孔氏南宗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吴锡标刘小成探索与争鸣2008:5从容闳和珠海简议近代中国留学文化特色刘学照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2008:5清末公费留学经费情况考察(1895 1911)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2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人数考辨周一川文史哲2008:2五、民族近年来清代边疆民族史研究的进展和新趋势张永江清史研究2008:22005 2007年有关清代西域民族史研究综述阿利娅 艾尼瓦尔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9元明清时期东北民族社会之比较栾凡东北史地2008: 4略论清朝官方史学中的少数民族因素及其启示乔治忠崔岩郑州大学学报(哲社)2008:3中国近代史学中的民族史研究与撰述张越郑州大学学报(哲社)2008:3清代中央政府与西南民族上层的政治博弈王文光龙晓燕思想战线2008:5新与旧:满族的历史定位赵志忠社会科学战线2008: 8满族不是一个新兴的民族共同体赵志忠北方民族2008:2清代东北地区库雅喇 新满洲 形成初探陈鹏民族研究2008:1清代八旗汉军的瓦解及其社会影响:兼论清代满汉融合过程的复杂性谢景芳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 2008:3清代的 八旗 与汉语的 旗 及 族 张殿典满语研究2008:1东北边疆满文档案研究吴春娟刘淑珍满语研究2008:2清代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满文题奏研究李健民李洪伟张丽娜刘天琦满语研究2008:2晚清政府对蒙古族的国语教育政策于逢春刘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2托忒蒙古文史籍 太古到固始汗时代的历史 初探M 乌兰民族研究2008:5移民与民俗散论:以明清以来土默特地区为例张文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5清代蒙古的三位咱雅班第达及其相关问题阿音娜哈斯巴根中国藏学2008:3论赛音诺颜部与清朝的关系徐实兰州大学学报(社科)2008:3清太宗与喀尔喀右翼札萨克图汗素班第的文书往来:兼谈喀尔喀 卫拉特联盟的形成乌云毕力格西域研究2008:21640年喀尔喀 卫拉特会盟的召集人及地点达力扎布民族研究2008:4西南大学博物馆藏明清政府颁赐阿坝错尔基寺文书简释邹芙都民族研究2008:41705年西藏事变的真相乌云毕力格中国藏学2008:3关于清代哈密回王先祖的两点考释李刚陈海鸣新疆大学学报(哲社)2008:土司、土民视角下的容美改土归流杨洪林前沿2008: 12风俗变异的心理阐释: 改土归流 时期湘西地区土家族风俗突变现象研究胡晨吉首大学学报(社科) 2008:3雍正初年镇压长寨苗民史料(上)、(下)哈恩忠编选历史档案2008:3、4清代鄂伦春人社会福利制度考略李文祥东北史地2008:417世纪沙皇俄国的入侵对达斡尔族的影响刘芳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3清代鄂温克族对外交换的发展及其影响麻秀荣那晓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4元明清时期澧水流域土家族土司机构考述戴楚洲史江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2008:4乾隆年间新疆的滇省土夷何汉民西域研究2008:4清代新疆汉语特点张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1502008:4六、宗教度牒制度与清前期社会制度变迁赵轶峰求是学刊2008:4乾隆朝废除度牒的原因新论杨健世界宗教研究2008: 2藏传佛教在近代蒙古社会衰落之原因分析宝贵贞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2008:1清太宗邀请五世达赖喇嘛史实考略达力扎布中国藏学2008:3六世班禅朝觐与清廷回赐文物存考秦凤京历史档案2008:3清文翻译全藏经 丛考章宏伟满语研究2008:2关于清代北京版蒙古文 甘珠尔 、 丹珠尔 经的刊印忒莫勒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1晚清广东教案发生原因探析冀满红林广荣郑州大学学报(哲社)2008:1乾隆时期福建禁教考论黄爱平安徽史学2008:1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的困境张西平学术研究2008:1从黔江教案看晚清教案的一些内幕李重华史学月刊2008:4杂糅的信仰与情感世界:清初上海的天主教文人许缵曾再论刘耘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4福音、医学与政治:近代中国的麻风救治刘家峰中山大学学报(社科)2008:4疾病的隐喻:清前期天主教传播中的医疗文化张先清中山大学学报(社科)2008:4基督教传入西藏年代考刘锦涛张箭西藏研究2008: 5朱一新 无邪堂答问 中的洋教观张淑琼学术研究2008:10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正福寺传教士墓地墓碑考明晓艳北京文博2008:4大连图书馆馆藏满文 新约全书 考略薛莲满语研究2008:1晚清乡土社会天主教民恩宠信仰刘丽敏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2008:3教会防范教案:甲午战后新传教士集体上疏清廷考陶飞亚上海大学学报(社科)2008:6论清代中叶巴黎外方传教会对四川天主教徒的管理和改造郭丽娜宗教学研究2008:1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与中西文化交流刘亚轩江南大学学报(人文)2008:3明清之际的天主教女信徒研究周萍萍云南社会科学2008:3明清时期北京地区伊斯兰教研究张艳丽社会科学论坛2008:5B明清时期城隍信仰的官民分途王占华中国道教2008: 2浅析满族萨满教信仰的式微刘明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2008:1清代京畿地区满族民间萨满教祭祀考析姜小莉史学月刊2008:4明清时期华佗信仰研究张雷中国地方志2008:5明清时期岭南三界神令人信仰考论郑维宽岭南文史2008:2漕运兴废与水神崇拜的盛衰:以明清时期徐州为中心的考察胡其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2008:2明清以来江南民间信仰中的庙界:以苏、松为中心王健史林2008:6明末到民国时期康区宗教性集会与集市之关系考察:以甘孜镇为例友珍德吉卓嘎西藏研究2008:6七、社会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历史趋势及特点王云东岳论丛2008:3明清时期湘鄂赣交界山区的社会变迁余燕飞杨婉婷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论金川之役与金川地区的社会变迁齐德舜王力西藏民族学院学院(哲社)2008:3从非常态到常态历史:清代秘密社会史近著述评曹新宇清史研究2008:2太平天国前夜的广西社会变动: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档案史料为中心[日]菊池秀明著梁雯译清史研究2008:4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李治安南开学报(哲社)2008:3多元的时间和空间视阈下的19世纪中国社会:几个区域社会史的例子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2008:5印刷的世界:书籍、出版文化和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美]梅尔清著,刘宗灵鞠北平译,马钊校史林2008:4都市新词语与社会生活变迁:以清末民初的上海(1843 1925)为中心张蕾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3开户立籍与田产之争:以明清时期黄姚社会变迁为中心麦思杰中国农史2008:3明清时期医德问题的社会史考察:以16至18世纪为中心马金生付延功史林2008:3151。
清末的衰败分析论文

清末的衰败分析论文一、中国传统的治理结构历史研究表明,传统中国的治理结构有两个不同的部分,其上层是中央政府,并设置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官制系统,其底层是地方性的管制单位,由族长、乡绅或地方名流掌握[2]。
中国的中央政权结构到县级为止,作为地方基层官员的县令,大概管辖有20万左右(一说30万)的人口[3]。
管辖这么多的人口,县令必须雇用人手(师爷和吏役),吏役不属于官僚体系,从而正式的官僚机构无法控制这些吏役们的收入。
作为回报,这些下层吏役被默认从百姓身上收取“礼物”,而知县以及上一级官员同样有如此陋习。
这些知县属于正式官员,因此受到升迁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而吏役却不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其最大的制约来自于他们的上司——县令的个人影响。
同时,中国基层社会并没有直接与皇权联系。
中国的绅士作为一个特权阶层,承担了许多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绅士支撑着国家,绅士治理乡村。
同时,家族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的单元。
绅士阶层、家族和宗族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县令通常通过下属与地方乡绅和名门旺族合作,实现征税、征兵等国家功能。
绅士也乐于同政府合作,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并有可能获得利益,同样,地方乡绅和名门望族也不属于帝国的官僚体系。
在这一结构下,王朝政府只要有能力控制正式的官制系统官员,并能够与地方乡绅和宗族合作,就可以实现岁入。
但在王朝末年,这种结构被打破了,而清末政府力图恢复对地方的控制的,不仅导致了这一结构的解体,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二、清末的治理危机从当时的情况看,清末的危机表现在:1.满清帝国的人口过剩危机和农业歉收满清帝国从顺治立国开始,国力渐增,“康乾盛世”是清朝帝国辉煌的表征,但是到了18世纪末期,王朝开始受到侵蚀,不无讽刺的是,这正是清王朝国力强盛、政治平稳的鼎峰。
罗兹曼认为,19世纪事态的发展证明18世纪的乐观是没有根据的;人口可能出现过剩的征兆,实为人口因战乱而锐减的序曲,而前代因袭而来的社会组织也未能经得起来自国内外的挑战[4]。
中国“新清史研究

中国“新清史研究摘要:本文简单阐述了新清史的产生过程,并对比分析美国新清史与中国新清史发展趋势。
同时指出美国新清史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新清史的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新清史;清朝;满族一、新清史的产生和主要研究内容新清史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早流行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但是以美国新清史发展为主流。
上世纪70年代曾独霸美国历史学坛的费正清学派被新兴的社会史学派所替代。
研究中心从政治、外交、儒学转移到关注普通民众和社会的地方史。
由西方中心论(以西方人的视角来看待东方的问题)到中国中心论(中国历史研究实际出发以结合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解读中国历史)。
90年代新兴社会史学又被新兴文化史所取代,而新兴的文化史的学者多受到后现代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影响,强调重新解读史料,重视在传统史学中边缘化的群体,如妇女和少数民族。
正如欧立德(MarkElliott)所言:“新清史”鼓动了包括“认同”、“民族主义”、“帝国”等学术讨论。
近年,又将“想象的共同体”、“被发明的传统”、“地缘实体”与“国族目的论”有质疑民族国家之自然性质的概念,都纳入“新清史”关注的题材。
新清史起源于美国,其受到了社会史学派和新兴文化学派思想的影响。
所以“美国新清史”研究代表人物有柯娇燕、罗友枝、劳拉.霍斯泰勒特、欧立德等人。
关于美国新清史学者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四点:(一)对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历史反思这些美国的新清史学者几乎都强调少数民族的自身的认同和统治特点。
美国欧立德《满洲之路:八旗制度与清代的民族认同》一文也涉及此言论。
(二)“去汉族中心论”(三)重新审视清朝的“帝国性”新清史的学者们重新审视了清帝国的扩张这也使新清史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
新清史学者,尤其是研究边疆史的学者,在某些著作中重点讨论了清帝国的扩张问题。
他们主要讨论在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清军在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台湾的战争性质,他们不关心历史事实本身,而且还关心在这些征服战争结束之后,清代学者、民国的学者,以及共和国的学者是如何书写和构建这些战争史,考察政治目的和民族关系对于历史研究的重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前已预定将皇位传给雍正,而《朝鲜李朝实录》中“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
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就表达了康熙因宠爱乾隆而传位于雍正的本意①。
郭成康在《传闻、官书与信使:乾隆皇帝之谜》一文中认为在继储悬而未决的微妙时刻,命相绝佳的皇孙弘历对康熙决定帝位传承时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②。
张琼、王扬宗在《〈雍正帝观花行乐图〉与雍正继位之谜》一文中,因少年弘历身穿太子服与其父雍正共为画中主角,认为康熙因钟爱弘历而传位于雍正。
而弘历即位后写下的《纪恩堂记》就记载了其继承皇位是由于皇祖的眷顾③。
其三:关于“国之大事,在祈与戎”与改诏不易及雍正自身能力的问题。
杨启樵在《雍正帝及其奏折制度研究》一书中,极力赞扬雍正的优点和政治能力,认为康熙传位于雍正的史料是真实可信的,将年羹尧、隆科多后来的遭遇归咎于其破坏了雍正的奏折制度,而并非是雍正杀人灭口④。
冯尔康在《康熙朝的储位斗争和胤禛的胜利》一文中认为胤禛以年长、有才能、善于体会康熙意图而获得乃父好感,屡加任用,而康熙遗诏与《起居注册》、《实录》等资料并无矛盾。
因此胤禛继位有一定的合法性和真实性⑤。
阎学仁在《雍正并非篡权—雍正即位考辨》一文中认为康熙生前虽未明立储位,但早已选定且留有遗诏,而临终之前宣读的遗诏中“传十四子”改为“传于四子”,与遗诏不符,遗诏中根本就没有传位十四子的内容⑥。
随后,冯尔康在《雍正即位之谜》一文中认为康熙认为允禵远在西北前线,胤祉较为文弱,而雍正“坚固可托”,加之对其结党谋位了解不深,发出让雍正继统的命令。
而雍正公布《大义觉迷录》表明心中无鬼,因此雍正是按照康熙末命合法继位的⑦。
史松在《雍正研究论纲》一文中认为康熙鉴于皇太子允礽的教训,采取措施使其选定的继承人能够安全即位,而派西征,而为皇八子禩之党,名为重用,实同放逐,知隆科多将来可为继位人保驾,故留身边侍疾。
依据当时情形,胤禛既有能力也有实力担此大任。
因此,康熙临终时传位雍正⑧。
郭美兰在《雍正继位》一文中认为康熙六十年以前,看不出对谁有偏爱,但在这一年和第二年的冬至祭天,康熙却命皇四子单独代祭,必有特殊含义。
康熙遗诏满汉文两种文字,改动实属不易,而雍正是凭借自己的才干和不俗的表现最终登上皇帝宝座的⑨。
曹世瑞在《雍正继位的百年疑案》一文中认为康熙六十年和六十一年,令雍正代行冬至祭天之礼,是将传位于雍正的暗示,满汉文遗诏与“八人同受面谕”共同成为雍正正常继位的依据⑩。
其四:关于雍正遗诏继位说的其他观点。
李宪庆、白新良在《康雍之际继嗣制度的演变》一文中认为胤禛在诸皇子争斗中使用各种手段是无可厚非的,从两朝建储制度的连续性来看,雍正继位有封建法制意义上合理性11。
黄进德在《“新仇旧恨知多少”?—再论曹雪芹家被炒原因》一文中认为康熙生前对雍正的宠信与日俱增,皇四子继承皇位的遗诏是有可能的,其后的年羹尧是以“大逆罪”赐死的,并未穷治其党,而关于夺嫡的流言是其政敌散布的。
因此雍正是从康熙手里合法继承皇位的12。
二、关于雍正改诏篡位说的研究改诏篡位说在三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学术性很强的奠基性论文。
孟森在《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中认为康熙并未召见皇子和隆科多宣布继嗣末命之事,这是雍正捏造的企图说明其继位合法的谎言,但康熙要传位给允禵,雍正利用年羹尧钳制他,而雍正即位后诛杀年①张羽新《康熙因宠爱乾隆而传位于雍正考—雍正夺嫡辨证》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1期②郭成康《传闻、官书与信使:乾隆皇帝之谜》载于《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③张琼、王扬宗《〈雍正帝观花行乐图〉与雍正继位之谜》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5期④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奏折制度研究》,三联书店1981年⑤冯尔康《康熙朝的储位斗争和胤禛的胜利》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⑥阎学仁《雍正并非篡权—雍正即位考辨》载于《河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⑦冯尔康《雍正即位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⑧史松《雍正研究论纲》载于《清史研究》1993年第2期⑨郭美兰《雍正继位》载于《中国档案》1998年第1期⑩曹世瑞《雍正继位的百年疑案》载于《百科知识》2005年第14期11李宪庆、白新良《康雍之际继嗣制度的演变》载于《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3期12黄进德《“新仇旧恨知多少”?—再论曹雪芹家被炒原因》载于《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2期羹尧和隆科多就是害怕他们暴露其改诏夺位的秘密13。
到四五十年代,王钟翰在《胤祯西征纪实》中提出胤祯坐镇西北,却受制于年羹尧,因此胤祯之不可辅,或大势已去,宜乎其为年所制也14。
黄培在《清世宗与年羹尧的关系》(上、下)中指出雍正并非是康熙临终所指定的皇位继承人,雍正是以其权术和武力而夺取皇位的15。
随后,王钟翰在《清世宗夺嫡考实》一文中认为雍亲王喜怒不定,戒急用忍,天性险诈,表面“断为其(朋党)所不染”,实则结党邀名,其能够安然绍承大宝,关键在隆科多一人。
时隆科多手握兵权,榻前受命,口衔天宪,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16。
到了七十年代,金承艺先后在《从“允禵”问题看清世宗夺位》、《胤祯:一个帝梦成空的皇子》和《胤禛,非清世宗本来名讳的探讨》三篇文章中,指出雍正原来不叫胤禛,为篡位而夺去了乃弟胤祯的名字,并将康熙遗诏中“皇位传十四子胤祯”改为“皇位传于四子胤禛”,因此而篡位改诏继承帝位17。
至八十年代,戴逸在《简明清史》一书中对雍正继位合法性进行质疑,认为雍正不住畅春园,不去热河,陵墓建在遵化易县,如此惧怕康熙亡灵,是因为他心中有鬼,实际上从侧面证明了其篡位的真实性18。
许曾重在《清世宗胤禛继承皇位新探》一文中认为康熙任命允禵为抚远大将军与建储息息相关,是其以新的方式选择培养皇太子的决定性环节,允禵是康熙所属意的皇位继承人。
而关于传位遗诏问题鉴于当时一系列不正常情况,是一场以武力为后盾,康熙被毒害,胤禛矫诏篡位的宫廷政变19。
杨向奎在《论吕留良》一文中指出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自述继统之由,乃康熙崩后由隆科多传述得知,而《东华录》乃后来所修《实录》者所斟酌,非当时状况,而其后隆科多和年羹尧之遭遇,更可以说明雍正改诏夺嫡实有难言之隐20。
杨珍在《关于康熙朝储位之争及雍正继位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康熙重祭祀,但代祭者不一定就是太子;对于皇孙大都是比较喜欢的,并不以太子之子为先决条件;二次废太子后,康熙并未确定太子人选,康熙暴卒时,隆科多传旨伪造遗诏;胤禛趁机夺位。
从封建礼法上看,雍正继位是名不正言不顺的21。
随后,王钟翰在《清圣祖遗诏考辨》中认为遗诏原件满文由汉文译出;遗诏撰写在前,《实录》所引在后;《上谕内阁》中满汉文遗诏的宣读时间相隔七天;而《起居注》脱载圣祖《面谕》,系撰写遗诏时从起居住馆调取未还之故。
这些与雍正改诏篡位不无关系22。
许尚安在《关于曹家衰败的真实原因管见—与黄进德同志商榷》中认为从康熙选择皇位继承人来看,由于诸子争位,皇太子是立废几经反复,康熙就从未考虑过皇四子胤禛做自己的皇位继承人;从雍正上台后的所作所为看,雍正不仅打击政敌,还杀人灭口;从雍正夺嫡传说的产生和流传来看,雍正夺嫡确有此事,而《大义觉迷录》,只不过是欲盖弥彰23。
九十年代以来,戴逸在《雍正继位的历史谜案》中认为依据清朝诏书的书写格式,改诏是不可能的。
而从皇族对雍正即位集体抗争式的反映,皇室内部血腥的屠杀及雍正自身行动的异常,可见雍正是得位不正的24。
金恒源在《雍正帝篡位说新证》中发现两份满文遗诏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所谓“八人同受面谕”完全是雍正、张廷玉等人为即位合法性所编造的伪证,但现存遗诏是隆科多受雍正之命伪造的25。
张双志在《雍正即13孟森《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载于《清初三大疑考实》,北京大学1935年14王钟翰《胤祯西征纪实》载于《清史杂考》,人民出版社1957年15黄培《清世宗与年羹尧的关系》(上、下)载于《大陆杂志》第16卷第4、5期,1958年2月、3月16王钟翰《清世宗夺嫡考实》载于《燕京学报》1949年第36期17金承艺《从“允禵”问题看清世宗夺位》、《胤祯:一个帝梦成空的皇子》和《胤禛,非清世宗本来名讳的探讨》分别载于《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6年第5期、1977年第6期和1979年第8期18戴逸《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19许曾重《清世宗胤禛继承皇位新探》载于《清史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1982年20杨向奎《论吕留良》载于《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21杨珍《关于康熙朝储位之争及雍正继位的几个问题》载于《清史论丛》第六辑,中华书局1985年22王钟翰《清圣祖遗诏考辨》载于《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1期23许尚安《关于曹家衰败的真实原因管见—与黄进德同志商榷》载于《红楼梦学刊》1987年第3期24戴逸《雍正继位的历史谜案》载于《领导文萃》2003年第11期25金恒源《雍正帝篡位说新证》载于《史林》2004年第3期位新解》一文中认为马尔塞、马齐、王惔、隆科多同受遗诏,由于“第”与“十”音近,“祯”与“禛”音近,故王惔误听误写为“传十四子胤祯”,草就汉文遗诏,酿成千古恨事。
而在马尔塞、马齐、隆科多三人的努力下,雍正得以即位26。
金恒源在《雍正继位疑案辨析—读冯尔康〈二百年疑案再断〉质疑》一文中认为雍正正常合法继位说存在诸多不符合历史事实与历史逻辑之处;传教士马国贤记载宫内大故也;而海峡两岸满文遗诏上都不见要皇四子胤禛继位的记载,但在要谁继位之部分均被破坏缺损,这个事实绝非用偶然、巧合、保管不当等说词可以解释解决之,而是有意而为之27。
三、关于雍正无诏自立说的研究七八十年代,庄吉发先后在《清世宗拘禁十四阿哥允禵始末》和《清世宗入承大统与皇十四子更名考释》两篇文章中指出康熙从未立雍正之意,允禵是皇储的最佳人选,而雍正乘虚而入,登上皇帝宝座入承大统,不存在矫诏篡立,而是无诏自立28。
九十年代以来,杨珍在《满文档案中所见允禵皇位继承人地位的新证据》一文中认为康熙任命允禵为抚远大将军后,在各个方面为其树立威信,这是在储位虚悬,康熙临近人生之路的状况下出现的,因此具有特殊意义,是允禵皇位继承人地位的新证据29。
杜家骥在《雍正继位前的封旗及相关问题考析》一文中认为雍正是被封入镶白旗的,而不是以雍亲王而得主镶黄旗,雍正是无诏自立的30。
随后,杨珍又在《康熙晚年的秘密建储计划》一文中认为康熙任命允禵为抚远大将军是在其秘密建储计划即将完成之时,允禵很可能就是暗定的皇太子,康熙猝死,雍正却在一片惊呼声中即帝位,秘密建储计划失败31。
陈熙远在《皇帝的最后一道命令—清代遗诏制作、皇权继承和历史书写》一文中认为历来遗诏很难有皇帝的亲笔,而现存康熙遗诏原件无法解答雍正是康熙遗命的钦点还是因势利导而夺权的问题,雍正自立说是不言而喻的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