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青绿山水画色彩分析
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特色研究

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特色研究摘要:在青绿山水画历史上,南宋画家赵伯驹有着独特的地位。
他的画风上承唐代李思训大青绿画法,又汲取了北宋山水画的水墨趣味,一转唐代浓郁、沉重之风为清新、雅丽一派,显得“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创造了一种介于文人画和院体画之间的青绿山水画。
这种画风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是青绿山水画史上的一大突破。
关键词:赵伯驹;青绿山水;艺术特色赵伯驹,字千里,宋朝宗室,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花禽、翎毛、竹石,尤长青绿山水。
他的青绿山水取法唐代李思训父子,笔法浅析,直如牛毛,布置精工,并吸取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的表现手法,形成“精工之及,又有士气”的青绿山水,秀雅清丽,颇有书卷气息。
依据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赵伯驹有名称的山水画著作共计约30幅,见于著录的有《江山秋色图》《江山落照图》《溪山晚照图》《莲滴仙馆图》《山阁纳凉图》《莲舟新月图》《岳阳楼图》《荷亭消暑图》《滕王阁图》《春山图》《汉宫图》《风云期绘图》《仙苑游春图》《仙山楼阁图》。
但是他的存世作品比较少,现存的《江山秋色图》《江山落照图》《仙山楼阁图》《仙苑游春图》等传为赵伯驹所做。
本文从这些作品入手,探究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1 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精”和“雅”赵伯驹的绘画总体特征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精”和“雅”。
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道:“赵伯驹、伯?X,精工之及,又有士气。
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
”清代恽格《南田画跋》:“规模赵伯驹,小变刻画之迹,归于清润。
”《中国古代画家词典》中记:“赵伯驹画风富丽活泼,透雅高迈,雅洁异常,并一变唐人浓郁之风,独具其貌。
”赵伯驹绘画的“精”主要表现在界画的画法之中,“雅”主要表现为独特的勾皴和设色。
1.1 多变的构图,独特的笔法赵伯驹的作品构图有纵向构图和横卷等。
纵向构图大多是三段式结构,近景、中景、远景,还有字画一体的,如上半轴题字,下半轴作画。
例如,流传至今的《仙山楼阁图》(图1)就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构。
美术教案课件——青绿山水

l知识点:
归纳升华青绿山水设色技法, 大胆、放松的表达国画韵味
知识点:
课时设置:2课时
教、国画颜料、水桶、调色盘、试笔纸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了解青绿山水的特点,并学习绘 画。
2、熟练掌握青绿山水的设色技法及要求。并完成一幅
构图合理的青绿山水画。
小青绿山水也是我国传统国画中一种很普遍的画法, 同学们在家可以搜集类似的图片进行临摹创作。
课题解读:
本节课我们绘画的青绿山水,通过真实山水图 片的欣赏让孩子们了解山水的特点及构造,通过运 用点染皴擦的绘画技法来进行创作山水画。
画面效果非常棒!家长朋友们快来欣赏我们的 山水大作吧!
谢谢观看
欣赏
名作欣赏
作画步骤: 勾 皴 擦 点 染
常用颜色:石头:三青、三绿、赭石
树木:曙红、朱砂、花青
山水画常见的内容:山石、树木、水
学生作品欣赏
创作要求: 1、构图合理。 2、注意山石、树木的分组处理。 3、色彩运用突出山石的特点。
课题延伸:
小青绿山水是以石青、石绿、赭石等矿物质性颜 料为主调的设色山水。在创作小青绿山水时要减少皴 法,渲染石青、石绿之前要用淡赭石打底色,目的是 起衬托作用,使青绿色既厚重又鲜明。最后根据画面 需要染花青和草绿等颜色。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1.色彩的浓淡变化,水份的控制得当。
2.构图要合理,远近虚实处理得当。
课题引导: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 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 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 离。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 了1000余年。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 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 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 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 山水等。被宋徽宗题名为《展子虔游春图》 是青绿山水的开山之作。这幅画作的问世, 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那 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传统 而又神奇的青绿山水的画法。
青绿山水上色技法

青绿山水上色技法
青绿山水上色技法主要是指在绘制山水画时,使用青绿色彩绘制山水景观的技法。
青绿色彩是山水画中最常用的色彩,它表现出来的景观清新自然,给人以恬静、宁静的感受。
青绿山水上色技法主要包括:
1、色彩搭配:青绿山水上色技法要求使用青绿色彩,可以适当使用黑色、灰色等暗色系色彩,使用黄色、红色、蓝色等亮色系色彩时要慎重,以免色彩过于浓重。
2、色彩深浅:青绿山水上色技法要求使用的青绿色彩深浅要有节制,不能过于浓重,否则会使画面显得沉闷而不自然。
3、线条运用:青绿山水上色技法要求使用自然的、柔和的线条,线条要有节奏感,使画面更加自然。
4、光影运用:青绿山水上色技法要求在画面中运用光影,使画面更加立体,更加自然。
山水画家风格分析

1、选取一个历史时期的山水画家,介绍其艺术的风格特点,并阐述成因。
隋朝,展子虔。
风格特点:展子虔擅长的画的种类较多,几乎可以说有的风格,比如说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叙事等等,可谓是一个绘画界里的全才。
在人物画方面,它的画非常的细致,他画的人物线条非常的流畅而且线条很细,线条的弧度非常的优美自然,一般不会出现粗细对比非常强的线条,画面整洁,颜色清淡,不使用浓重的色彩,基本上都是素衣为主,和背景分的很开,但是在背景上使用的颜色较为浓些,在人物的脸部他擅长用颜色晕染。
在山水画方面,展子虔最擅长的是青绿山水画,青绿山水主要颜料是石青,石绿,都是属于矿物颜料,其中青绿山水中又分大青绿和小青绿,大青绿多用钩轮廓,少用皴笔,着色比较浓重,装饰性很强,小青绿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相对来说比较清淡。
而展子虔的山水画就属于小青绿山水,就拿《游春图》来说,画面整体色调清淡,没有非常浓重的颜色,点缀淡淡的青绿色,显得画面格外的清新,在构图上,内容的排布非常的严谨但是并不满,疏密有致,节奏感较强,大部分较空旷,都是平地,画面的视野开阔,让人身临其境,感觉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让人心旷神怡。
画面内容的比例上也很严谨,他的山水画中常有人物,人物的大小合理。
在其他方面他也有造诣,比如他画马非常有神,画的马的动作态势很足。
成因:展子虔是隋朝画家,展子虔生于公元545年,是东魏末期,那时正是“玉壁之战”。
展子虔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乱世之中度过的,经历东魏、北齐、北周的乱世之后,展子虔在进入隋朝之时一心只想过安定生活。
但是刚刚取得天下不久的隋朝皇帝知道了展子虔的才华,命人将展子虔请入朝中,封为朝散大夫。
随后展子虔凭借过人的学识和一心为民的优秀品格,由于他生性耿直,在官场中不受待见,朋友也不多。
他却十分泰然,潜心作画。
他在为官之余研习书画,生活简朴,自隋文帝登基以来,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制,兴建隋唐大运河使很多城市得到发展,令很多新旧事物交替废兴,注重维护与农民的关系,并且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使社会的矛盾趋于缓和,经济、文化得以迅速的成长和发展,开创出开皇之治。
青绿水画的评价语言

青绿水画的评价语言
本组青绿山水,山峰设色浓丽明雅,山间厚云排叠,造成了云气迷蒙的幽远空间,展现出远离世俗虚幻飘渺的人间仙境。
总之,给我以色彩明丽,高雅精致之美!
青绿山水不仅表现了山川丘壑的自然之美,也表现了画家在感受自然、体验自然、领悟青绿山水独立的韵味,和超脱自然的美。
本组为小青绿山水,虽没有大青绿山水的富丽堂皇,但它典雅之妙也自有自的韵味!
本组青绿山水,气势雄伟,空间感很强,巨峰高耸气韵深厚,整体效果含蓄,雅俗共赏,充满艺术趣味!我要识真反复琢磨,必须看懂,然后临摹!
青绿为质,金碧为纹,工整细致,绮丽纷繁。
是人对自然山水审美认识的绘画形式的表现。
中国青绿山水不仅表现了山川丘壑的自然之美,也表现了画家在感受自然、体验自然、领悟自然的过程中与自然契合的灵性与心境。
近来,钟情于青绿山水,想从山水画史寻找一丝清和。
体验青绿山水画中的文化情怀,以春光和煦、山野清新、巨崖险峻、云岚环绕构图为素常,其审美情趣在于归隐山林,亲近泉源,澄怀观道,静以求之。
开合有度,虚实相生,乃生生之德,阳刚之美也。
设色虽浅淡而能深沉,艳丽而
能清雅,浓烈而能古厚。
笔墨所致,苍劲醇然,隽秀华滋,意境更是幽幽缥缈,恬静空灵,可谓精工之构。
这组青山绿水画设色虽浅淡而能深沉,艳丽而能清雅,图文并茂的对这组青山绿水画进行了细致的赏析,如何构图,如何用笔皺擦,点染,山的上色很重要,从山的色彩表观春夏秋冬。
青绿山水给人一种华美,朝气蓬勃的感觉!令人受益匪浅。
大青绿山水画的染色技法

大青绿山水画的染色技法大青绿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独特风格,以青绿色调为主要色彩,渲染出大自然山水的壮美与精致。
在传统的大青绿山水画中,染色技法是关键的一环,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大青绿山水画的染色技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颜色搭配大青绿山水画的主要色调是青绿色,因此在染色过程中需要注意颜色的搭配。
可以将青色与绿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还可以参杂少量的黑色、白色、灰色等颜色,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二、笔法运用在大青绿山水画中,笔法的运用也非常重要。
可以采用浸笔、擦笔、挂笔等多种方式,运用不同力度和速度的笔触,透过颜色的渐变和笔触的变化,表现出天地间各种山水的自然特征。
三、水墨配合大青绿山水画中的染色技法离不开水墨的配合。
在画面上使用适量的水墨来调整画面的整体颜色和色调,使得色彩层次更加清晰,而且还可以增添作品的纹理感和质感。
四、制作工具制作大青绿山水画需要准备适当的染色工具。
推荐使用毛笔、洗笔、墨汁等传统工具来完成这一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工具时需要选择专业的制作工具,同时也要保护好工具,以便工具能够持久的使用。
五、制作步骤在实际制作中,大青绿山水画的染色技法需要按照“IMFA”的步骤来进行:即“意、墨、法、色、用”。
首先明确画面的意境,然后选择适量的墨汁进行媒介涂抹,然后选择适当的笔法和颜色进行渲染,最后进行修饰和润色。
六、注意事项在制作大青绿山水画的染色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色彩的平衡,颜色的搭配要协调,不要使用过深或过浅的颜色;2.墨汁的适量,不可过多或过少;3.笔触的轻重要清晰,保持笔法的变化和层次感;4.水墨的配合要适量,既可以渲染颜色,又可以调整作品的趣味和纹理感。
总之,大青绿山水画的染色技法是中国画中的一个精彩细节,是表现大自然山水的关键环节。
掌握好这一技法,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自然,更能体现出文化和艺术的魅力。
从《千里江山图》探究青绿山水的色彩特点和颜料的构成

从《千里江山图》探究青绿山水的色彩特点和颜料的构成作者:王爽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年第11期摘要:有着悠久传统的青绿山水,在王希孟的巨制《千里江山图》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它独特的赋彩方法以及重彩颜色的使用在山水画史上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文章主要对《千里江山图》色彩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结合自己临摹的心得体会作出探索总结,图文结合地介绍了《千里江山图》的颜料构成和使用方法,总结了青绿山水画的现状和对以后发展方向的展望。
关键词: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色彩;颜料一、千里江山图的时代背景和影响有着悠久传统的青绿山水,在唐代最为盛行。
五代、北宋(前中期)以来,各家山水均以水墨淡色为主。
直到宋代赋色艳丽的青绿山水重新出现,流传至今杰出的作品之一就是王希孟的巨制——《千里江山图》。
它构思的周密,用笔的精细,色彩的浓艳,都较之前的青绿山水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标志着大青绿山水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着宋朝山水画的杰出成就。
《千里江山图》恰当处理了传统的色彩和笔墨皴法,画面浓艳灿烂富丽堂皇。
作者王希孟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18岁就创作了《千里江山图》,可惜他年寿不永,20余岁即去世。
但是他留下的传世巨作《千里江山图》高51.5厘米,长达1191.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用了整整一匹绢,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早期最大的一幅青绿山水卷轴画,全景式构图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它是宋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绘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二、千里江山图的色彩特点《千里江山图》中描写起伏的群山和浩淼的江湖。
依山临水,布置了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穿插有捕鱼、驶船、行路的人物活动。
人物虽小,可姿态栩栩如生。
以浓墨勾勒,以淡墨反复相皴。
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
全图设色鲜明,以青绿为主色调,又有赭石和它相对应。
山石着色用青和绿两色多次分染。
水以汁绿罩染而成。
树先染赭石,再加墨罩染。
浅谈青绿山水画的设色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e.Sei)
Vo1.35 No.2 Feb.2014
浅谈青绿 山水 画的设色
郭 原
(盐城 师 范 学院 美术 学院 ,江 苏 盐城 224002)
摘 要 :青绿 山水是 中国山水 画成 熟最早 的一 种样 式 ,宋代 以后 ,青 绿 山水 画逐 渐退 出了 中国 山水 画 的主 流 。青绿 山水 画 的 色彩观 源 自南齐谢 赫“六 法”中的“随类赋 彩”。在 今 天看 来 .青绿 山水 画 的设 色仍 然 有 着较 大 的探 索空 间。 随心、随情 、随境赋 彩 ,让 色彩 走 出随 类 的局 限 ,对 青绿 山水 色彩 的 重新 审视 将 有利 于现代 青绿 山水画 的深远发 展 。
造力受到约束和限制 ,也会使绘画过程变得索然无 味而 缺乏 挑 战性 。
尽管早期 山水画“以形写形 ,以色貌色 ”,但从 唐宋 时期的画作看来 ,我们 只能说 ,不仅是对 自然物象的客观表现 ,还离不开古往今来画家们 的 主体表现。如果只是依附于“类”,青绿山水画的设 色就会变得平淡无奇。清代王昱在 《东庄画论》中 说 :“画之 妙处 ,不在 华 滋 ,而在雅 健 。不 在精 细 ,而 在清逸 。盖华滋精细 ,可以力为 ,雅健清逸 ,则关乎 神韵骨骼不可强也 。青绿法与浅绛色有别而意实 同 ,要秀润而兼逸气 。盖淡妆浓抹间 ,全在心得浑 化 ,无定法可拘 。”即使是画法较为工细的青绿山水 画 ,古人也是关注性情的表达胜过表现 自然 的技 巧。可以说 ,把 自然景色的再现转换成生命情怀 的 体现 ,一直都是古今 山水画家在画山水过程 中的心 理 追求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青绿山水画色彩分析 本站编辑:论文中国 日期: 2009年04月29日 点击数: 55 论文 文人水墨画 青绿山水画 色彩回寻 论文内容提要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山水画的健康和谐的色彩观念,探索山水画色彩发展方向,采用文人水墨画和青绿山水画两种不同的色彩观进行对比分析的探究方法,以青绿山水画坛大师作品为例,考察青绿山水画的深层思想内涵、风格成因及对当代和后世画坛的重大意义。认为应有一种更好地守护和继续传统的自觉意识,从更为健康多元的角度来全面建构中国山水画色彩的格局,开拓中国画斑斓多姿的色彩世界。
在中国绘画批评的传统里,一向认为青绿山水画风不是高品,而文人写意画却是画中正宗。似乎只有水墨才是真正的传统,才具备真正的民族特色。假如用色太多、太重的话,就有被逐出中国画的危险。这种强固的思维定式来自于人们把元明清以来盛行的文人画定为传统本宗的缘故。元明清画坛推崇文人水墨画,清幽、雅逸,疏简,讲究黑白之韵格,以禅的荒寒清冷为最高境界,以“深情冷眼”看世界的方式为最高美学追求。这是文人士大夫对绘画选择的结果,并不是绘画本身自然发展要求的结果。“文人水墨画是隐逸的产物,是知识分子‘兼善天下’受挫而‘独善其身’的选择①,是众多文人志士‘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心路历程的写照。” 这实质上是传统继续上的偏颇,其“笔墨”旨趣和黑白灰的色彩调式,有着它不可企及的高度,但也有不可避免的消极性。文人画喜爱黑白灰的笔墨旨趣是建立在老庄哲学理念上的色彩调式。老子面对夏商周以来的社会罪恶,面对生死动荡的大乱时代,在“将恐裂”、“将恐蹶”的忧虑之下,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看重“柔弱”、“虚静”,归根虚空,删繁就简,还原朴素的黑白之色。庄子自觉的排斥色彩而崇尚素淡虚空黑白之色。这种哲学理念总是在时局动荡不定、人们的心灵格外渴望安宁的五代、南北宋末年、元代、明末等时期大为兴盛。这些时期非凡是元代成为士大夫阶层最为痛苦和无所寄托的时代。仕途险象环生,儒学理想破灭,或者科举受挫,异族统治之辱等等,所以在士大夫阶层大盛禅悦之风。他们在和禅相通的艺术世界中寻找慰藉,在禅悟中给心灵找到超脱、安宁的栖息之地和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清董其昌以禅喻画,提出“南北宗”之说,崇南贬北,简淡、清雅的文人画风彻底代替了唐宋以前浓重艳丽的青绿山水画正式成为宫廷绘画统治了整个清代。以“色薄气厚”为原则的文人水墨写意画概念渗透每个普通民众的心理,使其全面认同了黑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直至今日。这种离开色彩之表现,只集中在文人画体内的各种审美趣味及技法程式的探索,发展到清末多了些许柔靡少了些生气,最终疏离了中国画热烈、明朗的情绪,向着枯、寂、玄、淡画境的追求愈走愈远。色彩表现魅力的被遮掩,多少可看做是中国传统哲学对山水画真实感受表现的剥夺,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轰轰烈烈的文人水墨画浪潮迫使青绿山水画慢慢退出主流圈而无所适从的落脚于民间,静观其变。 “初发芙蓉”和“错金镂彩”本是中国文艺史上并存的两种美学取向。其实,色彩本身并没有什么大错或不好,只是在青绿山水的传统观念中,有着皇家的扶持和贵族审美趣味的追求,用笔精工谨细,设色五彩绚烂,画风刚键有力,在技法制作上也较繁难。这一类被明董其昌指责其为“其术近苦”而不可学。以“北宗”领衔人物李思训为例,他出身皇族,属贵族阶层,是院体画家,必然就和权力相 联系,“董其昌故意把贵族和‘贱族’划在一起,把皇室画家和为皇家服务的院画家(他们视为工匠)列为“北宋”(注摘要: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30页。),他的“南北宗”学说在提倡“南宗”柔润含蓄画风的同时,对青绿山水确实给以了最为致命的一击。“色彩”和“水墨”、“ 青绿画”和“文人画”成为两个互不相容的概念。其实他错在了在指出两种艺术风格和审美观的同时,却没有说明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气质去选择、决定绘画的创作方向。在“崇南贬北”的同时,忘记了只求柔静没有强烈情感和魄力的艺术作品是缺乏感染力的。贵族气是一种高尚、华贵的气质,无可指责。而且,气势雄浑、豪纵的青绿山水画原本有着一种健康的美学心态作为底托,表现了儒家提倡的至大至刚的宏伟气派和入世刚阳的灿烂之美,同时也体现了庄子“磅礴万象”、“挥斥八极”的美学观点。同时,青绿山水通过打磨、锤炼来塑造作品的品质,不能简单的用“重道轻器”的哲学观点来衡量,任何绘画艺术效果的出现都是要落实到具体材料和手段上的,不能因为“其术近苦”便不可学。这种由唐宋至元明清的色彩向水墨的移行,实质上是封建社会中国文化气候由强健刚阳向低沉内敛转变的缩影。没有什么比眼看着一种美仑美奂的艺术形式渐至衰微、无可挽回更让人痛心的事了。这是一个色彩缺失的时代。 究竟真实的色相世界是无法回避的,当代人的视觉感受力在各种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所带来的声、光、电的技术刺激下变得更加敏感,随时处在一种即使的、偶然的精神状态中,传统的审美趣味已不能全面满足人们的品味、情感需求。许多画家仍只坚持走文人画的路子而不太重视色彩。除了以上所说的数百年来的心理定式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当今处在一个青绿山水画继续上的断代时期,那些恢复了用色的山水画家没有立足于优秀的青绿山水画传统,进行无本之源的创新,致使作品没有说服力,影响不大。张大千、何海霞等少数青绿山水画家,在文人水墨画不愿问津、已濒临绝境的青绿山水画色彩语汇方面,探究、承传、复兴、发扬光大,打破了文人画高居金字塔顶尖唯我独尊的稳定局面,准确的判定和发现了现代绘画艺术进程中国画色彩审美观的局限性,挖掘青绿山水的潜力,使之更接近时代审美的理想形态,更适合人的原始色彩的本能愿望,更适合高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影响之下快节奏的现代人生存状态,还原给人们一个多元的色彩世界。他们一方面保持水墨黑白色彩的深邃超迈,另一方面避免它的消极性,发扬“丹青”的青春和刚阳,发展了色彩的全貌和健康的抒情性,开拓了山水画的审美视野和语言体系。他们以深刻的理性思索,力纠明清水墨山水的阴柔情调,直追唐宋的刚阳风格。这是对中国画色彩的重新回寻,是继“五四”以来寻求民族精神复兴及强大的时代之音,是新时期民族生存心理状态要求的必然结果。往大里讲,是民族绘画心理的一种校正,是民族绘画精神的一种弘扬。何海霞说摘要:“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应该有辉煌的色彩,应该有黄钟大吕„„和这样的时代相配才好。”(注摘要:《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何海霞》,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五彩缤纷的色相绘画较之于水墨风情更能表现出锦绣的河山和辉煌富丽的中华审美风范。这里并不是强行以青绿画和文人画一比高低,也不是主张加倍的用色而抛弃用墨,“而是要重新挖掘中国画色彩的内在文化意蕴,以及潜存在万般色相背后的民族审美心理,使它们成为可以贡献于中国画当代形态建设的有用资源。”(注摘要:《彩墨境界》,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要解读张大千和何海霞的青绿山水画作品,首先顺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回顾一下水墨和青绿交替的宋代青绿山水画。从宋代已渐渐抬头的水墨山水画上可以看出,水墨山水画的观念和技法渐渐地渗透着改变着起源早于它的青绿山水画。北宋晚期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自唐代青绿山水画家李昭道以后沉寂的青绿画坛上的一幅力作。 “其轮廓的勾法,已不是旧制那样仅仅是为了填色,而是为突出层次感的明暗向背作形象基调,换言之,也就是为皴法和渲染提供了用武之地。这也许是最关键的改变,它运用了水墨山水画的写实技法成果,使重彩的青绿山水,也打上了皴法的印记,从而有眼有板地和水墨山水画一同分享写实的乐趣,一同分享笔法的欢快。”(注摘要:《中国山水画通鉴 千里江山》,上海图画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最关键的改变”就是水墨画中的皴法、渲染法、树木的画法被搬到了之前只勾轮廓平涂填色的重彩青绿画里来。王诜的《烟江叠嶂图》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依仗自己娴熟的水墨技巧,随心所欲的去拼接青绿形式,在其中注入了那种活脱脱的水墨山水的情调,而青绿山水的形式感又望之弥坚。他改变了青绿山水画中螺状叠加缺乏变化的峰峦造型,把所擅长的水墨画中的卷云皴作了稀释、调整,使形象造型上有空阔有密集,为青绿设色留出了地位,在写实中体现了装饰却又不失色彩分散而流于斑杂。泉水也以浓墨留白的水墨画中“计白当黑”的手法画出。这里水墨和青绿的契合天衣无缝,重彩表现造化的语言探索也十分成功。宋以后直至清代,出现了重振青绿画科的青绿山水画家袁江袁耀父子,他们画风严谨,独创了别具一格、色泽华丽的山水楼阁界画。但“文人画”长足发展的时期,界画被视为工匠所为,地位十分低下,二袁也未受到重视。由于文人画家不易更改的水墨习性,被水墨化的青绿山水敷色愈来愈薄,墨色愈用愈多。厚涂重设的大青绿便向着清润淡雅的小青绿渐行,最终被水墨山水完全代替。 在一片黑白色相的灰暗模式中,现代青绿画大师张大千自创一种半抽象的墨彩交辉的泼墨重彩画法,浓丽、新奇,令人震撼,将青绿山水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千先生试以泼墨法作山水画后,又在泼墨的基础上泼以大青大绿,获得了更为新奇清丽的效果,并以其天纵之才,在几年的时间里使惊世骇俗的‘泼彩’迅速成熟。”(注摘要:陈洙龙摘要:《张大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页。)张大千在唐代王洽泼墨画法理念的基础上,借鉴米氏、青藤、梁楷等大写意泼墨法,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结合大青绿的浓丽、小青绿的明快,蝶化出了如梦如幻的“泼彩”世界。他把文人水墨画淡泊、简约的内在精神及黑白单色色阶极境的追求天衣无缝的揉进了青绿山水画境之中。以色当墨,转化为虽浓艳却率真、绝俗的青绿色彩,庄重华美,不示张扬。因水墨画内敛、和谐的色彩气质的淘洗,使泼彩色彩在一种张力之中又纯净、澄澈。在体现出道家克制、内敛的色彩观——“五色令人盲”的同时,也包含了儒家在“杂多”中求统一和谐的包容的色彩观。《山雨欲来》一画中,石青、石绿、墨黑相渗相泼,左下的虚空处,点缀屋宇树木,空灵剔透、幽情无限。具体的形体被抽离而去,在一种如烟如雾却又有翻江倒海之势的色墨交融之中,青绿敷色和造型的冲突轻轻被挥之而去,通幅皆虚却意、象具存,打通了一个色彩世界坦露心源的宽畅通道。水墨在‘墨分五色’中,心得着单纯,泼彩在“大色无彩”中展示着斑斓。 “张大千确实开了泼彩一端,但却成熟和完善在何海霞。”(注摘要:《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何海霞》,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第5页。)何海霞继续了老师的成就,汲取了文人画的营养,同时“对于古建及其彩绘体系,传统雕塑和古装戏剧服饰色彩体系,民间工艺和文物的形式感以及近代西方绘画艺术的融会贯通和客为我用等方面都显示出了一种佼佼不群的慧心和鬼斧神功般的巧手。”(注摘要:《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何海霞》,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第5页。)。他的青绿山水掘取了古今中外和其他一切可用的艺术成果,使传统色彩样式的生命力和现代艺术精神合力撞击。专心灵重新感知人生和世界,把感悟和慨叹深深的融合进每一幅画面的皴、勾、擦、点、染、托之中,灵活生动。水墨、泼墨、浅绛、泼彩、金碧、大青绿、小青绿同时出现在一幅画中,集其大成,大吞大吐。他还以金代墨,把泥金直接当墨用,不光用金勾轮廓,还用金点、皴山石纹理,用金写树,丰富了金在青绿山水中的功能,开拓了金碧山水画的新面貌。这一切都极大的丰富了山水艺术语言的涵泳浓度,推动了青绿山水画的发展。他的《激流勇进》从技法层面来看,黄河水采用浅绛勾勒烘染法,山体采用大、小青绿和金碧法,先画墨稿,再在其上用青绿泥金勾皴点染夹杂泼彩。浅绛勾勒烘染单纯统一,青绿色墨相彰流光溢彩。有覆盖,又透明,韵味无穷,中国味十足。他用极其丰富的色彩表现语言同样营造出一个波澜壮阔的黄河,在取材和色彩绘画语汇相契合方面有极大的拓展性和独创性。在精神层面来说,他和老师也有一些不同,他有一种主人的、自豪的、豁达的心态,而老师却远离国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思。张氏的泼彩经常烟笼雾锁,幽淡奇异。而何氏的青绿却有一种内在的力量,饱和朝气。他表现的黄河便是惊涛骇浪式的。他的《金碧华山》,同样笔力雄强,表达的是华山的雄奇陡峭。直插云霄的青绿色山体,拔云拨雾,放置在红色的霞光、烟岚的飘荡中,和墨色对比、融合,绚烂夺目,大有唐宋之风,它所折射出的大气凛然的人格魅力,和明清以来日趋细腻、精致的水墨山水精神迥然相异。体现出高华飘逸的贵族情趣、纯正的中国品味和堂堂正正的大国气派,和当今的时代精神相契相合。另外画面中各种纯色、对比色同时使用,却不燥不火,和谐有度,从青绿对水墨的借鉴上来说,是深层的水墨哲学思想对色彩做以收摄的结果。 张大千和何海霞承传了水墨观念和色彩传统的衔接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把古代文人的生活志趣和审美理想适时地融入现代人的情怀,给现代彩墨山水画创新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 绘画原本以色彩起源,色彩的丰富多变,同时也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审美眼光、审美需求。从艺术本体的角度来讲,展现色彩的全貌和健康抒情性应该是绘画的基本形式因素。绘画是“眼睛”的艺术,我们看到的是五彩缤纷的色相世界,色彩完全可以像文人画“黑白”之色一样在中国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奏响出奔腾的色彩艺术的时代旋律。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摘要:“‘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久已衰落„„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用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注摘要:宗白华摘要:《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5页。)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色彩确实需要我们坚守且发扬光大。我们应以富有前瞻性的审美眼光和不可推卸的使命感,对社会心理、时代精神作以深层的观照,把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愿,浑然一体地溶化进青绿山水画中。无论在哲学内涵、审美风格或绘画语言方面,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国文化的精神,重建中国画色彩的当代面貌。青绿山水画是我们时代的、民族的,也是整个世界的。它是最具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