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

合集下载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青绿山水画是山水画的一种风格。

青绿山水画又称为蓝绿山水画,它以清新淡雅的蓝绿色调为主,表现出了山水的清新宁静之美。

在中国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画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仅在绘画技法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诗词等多种艺术元素。

在青绿山水画中,著名的《明皇幸蜀图》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展现出了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明皇幸蜀图》是中国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创作的山水画作品。

这幅作品描绘了唐明皇李隆基幸蜀的场景,整幅画面气势恢宏,构图巧妙,色调清新。

该作品以蓝绿色调为主,运用淡雅的墨色和鲜明的蓝绿色调,绘制出了雄浑的山势和秀丽的水景,表现出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从构图上看,这幅《明皇幸蜀图》画面构图巧妙,采用了对角线构图法。

整幅画面被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以巍峨的山峰为主,下半部分以波涛汹涌的江水为主。

在画面中,运用了大小不同的山峰和江水,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画面结构。

画家还通过线条的处理,使得山峰和江水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了画面的整体统一感。

整个画面布局合理,既展现了山水的壮丽气势,又表现了山水之间的温柔和谐,充分展现了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从色调上看,《明皇幸蜀图》运用了清新淡雅的蓝绿色调,创造出了一种宁静明朗的艺术氛围。

蓝绿色调是中国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色调之一,它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与画中所描绘的山水景色相得益彰。

画家通过对蓝绿色调的巧妙运用,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明朗的山水意境。

画家还通过淡雅的墨色和鲜明的蓝绿色调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赋予了整个画面以生动的艺术表现力,使得《明皇幸蜀图》成为了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从艺术氛围上看,《明皇幸蜀图》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清新的山水意境。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宽广深邃的感觉,展现了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高远意境。

从“明皇幸蜀图”谈李思训的生平(上)

从“明皇幸蜀图”谈李思训的生平(上)

从“明皇幸蜀图”谈李思训的生平(上)作者:谈晟广来源:《画刊》2020年第04期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今被定名为(传)唐代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图1),在清《石渠宝笈·三编》中的著录画名曾是《宋人关山行旅》。

该画曾于1961年赴美展出,并在次年纽约举办的研讨会上,开始受到学者关注。

笔者所见该画的一次公开展示,是在2007年1月由台北故宫所策划举办的“大观·北宋书画特展”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2014年7月,该画又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

据“大观·北宋书画特展”展览图录介绍,该画之定名,由“宋人关山行旅”到“明皇幸蜀图”的转变,始于1957年李霖灿先生根据苏轼《书李将军三鬃马图》和南宋叶梦得(1077-1148年)《避暑录话》笔记所作的修改。

苏轼的题跋曰:“唐李将军思训作《明皇摘瓜图》。

嘉陵山川帝乘赤骠其三鬃,与诸王及嫔御十数骑出飞仙岭下。

初见平陆,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作裴徊不进状。

不知三鬃谓何,后见岑嘉州有《卫节度赤骠歌》云,‘赤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乃知唐御马多剪治,而三鬃其饰也。

”叶梦得则说:“《明皇幸蜀图》,李思训画,藏宗室汝南郡王仲忽家。

余尝见其摹本……宫女有即圃摘瓜者,或讳之为摘瓜图。

”李霖灿认为,此图当作《摘瓜图》或《明皇幸蜀图》,两个画名不过是“一图两名”。

北宋宣和内府,《宣和画谱》记载的藏品目录中,李思训名下并无和“摘瓜”主题相关的画作,倒是隋朝展子虔和李思训之子昭道名下,各有“摘瓜图一”。

此后,杨新先生对李霖灿说又有新的补充,杨注意到文献对于画题的使用不一致,认为:《宣和画谱》中李昭道名下的《摘瓜图》可能就是苏轼所说的《明皇摘瓜图》,《宣和画谱》的编者大概考虑到李思训卒于安史之乱以前,所以改订为昭道所作;至于不加“明皇”二字,乃是编者对避蜀故实的顾忌所致;“明皇幸蜀图”是针对整个事件给题,《(明皇)摘瓜图》则是对画中细节的描述。

由此,所谓“明皇幸蜀图”的作者之厘定,由“传李思训”变成了“传李昭道”。

中国名画赏析:《明皇幸蜀图》

中国名画赏析:《明皇幸蜀图》

《明皇幸蜀图》赏析行旅人物负荷绕行于蜿蜒栈道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曾经如此赞叹蜀地(今四川)的景致。

这幅《明皇幸蜀图》使我们得以想像那壮丽的山河。

中唐时期,当唐玄宗正沉浸于长治久安之中,原本镇守在边疆的安禄山趁机造反,兵陷长安,迫使玄宗率领众人离开京城避难,一行人辗转跋涉,来到地势险峻的四川。

彷佛一场演出中的舞台剧,沿着画面下方的两座桥梁望去,蜿蜒的河谷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白云缭绕的天际,由此分割出三座壮丽的山峰。

右侧的山岭间,身着红色衣袍的唐明皇骑在马上,领着一队骑旅自后走出,正待过桥;画面中段有一部分人马在山下的空地上歇息,而更前方的队伍则已深入左边的峡谷之中。

【名称】《明皇幸蜀图》【类别】中国古画【年代】唐代【规格】轴,绢本,55.9×81公分。

【原属】故宫博物院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简介隋末唐初中土和西域、中亚间交通畅达,彼方盛产之石青、石绿颜料得以大量供应中原画家,唐代以降青绿山水大为流行。

此一画法,到宋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宋人青绿山水概分两类,一是继承唐人勾勒填色,一是综合水墨皴法薄罩青绿。

元代赵孟頫复兴古法,略变宋人青绿山水,以符合文人趣味,对后世尤多启发。

该幅构图以山水为主,人物鞍马为辅,山水画的比重在构图上明显增强,对于后世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在构图意识上可谓居于转化时期的产物。

画中山川树石以细劲线条勾勒,并以青绿赭石填染,不加皴斫,赋彩染色浓重,可见李思训和他儿子李昭道——李氏父子“金碧山水”一派遗风。

右下角见一队人马出现於峰间峻谷狭径,正要踏入岸边林间空地,领队身著朱衣、骑三鬃马是为明皇,史载“出栈道飞仙岭下,乍见小桥,马惊不进”者,即是此景。

中央绘商贾数人,据中峰松荫下,解鞍放骡,袒裼憩息。

左方则绘行旅人物,或乘马牵驼,负荷绕行于蜿蜒栈道中。

画面场景复杂而又具体入微,构图严整周密而又起伏错落,笔法工整精细,色彩绚丽缤纷而且沉着调和。

摹本考证画面中段一部分人马在歇息考察该幅《明皇幸蜀图》,不论山石配置的左右对称性,或仕女头饰、三鬃马等造型俱承袭传统样式,均可从唐代山水壁画或出土之三彩人马俑间发现其类似范例,其祖本或出自唐人之手。

初唐-青绿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初唐-青绿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初唐-青绿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青绿山水”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

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

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本篇介绍前者,画法是先以浓淡墨色勾出山石、林木、泉流等轮廊层次。

树叶多为夹叶,也可点叶。

行笔宜有虚实,山石要有凹凸块面。

继以淡赭石染山石打底;磨细石绿调轻胶软笔轻染,稍干,用草绿分阴阳皴擦丘壑;再以重汁绿轻染棱角背向,使之苍润华滋。

待干,复以石绿、石青重点加染,多为上重下轻逐层积旋。

待干,再轻罩染石绿,使之和谐。

树木、楼阁等按类似色同时渲染。

最后以稍浓石青、石绿(重点地方或用墨)点染。

《山亭高隐图》李思训(651-716,一作648-713),唐代杰出画家。

字建睍,一作建景。

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

曾任过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

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山水画“北宗”之祖。

《宫苑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李思训走展子虔青绿工笔山水一路,笔力遒劲。

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

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

在用笔方面,能曲折多变地勾划出丘壑的变化。

法度谨严、意境高超、笔力刚劲、色彩繁富,显现出从小青绿到大青绿的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

它和同时期兴起的水墨山水画,都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

其作品均散佚。

《宣和书谱》记载尚有《山届四皓》《春山图》《海天落照图》《江山渔乐》《群山茂林》等十七幅,《九成宫纨扇图》。

《御苑采莲图/宫苑图(南宋人画)》故宫博物院李思训善画山水、楼阁、佛道、花木、鸟兽,尤以金碧山水著称。

其山水画主要师承隋代画家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并加以发展,形成意境隽永奇伟、用笔遒劲、风骨峻峭、色泽匀净而典雅,具有装饰味的工整富丽的金碧山水画风格。

在创作上,李思训除了取材实景,多描绘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和奇异秀丽的自然山川外,还结合神仙题材,创造出一种理想的山水画境界。

《悬圃春深图(传李思训宋人画)》《九成避暑图页(传李思训)》北京故宫博物院《江帆楼阁图》据记载是他的作品,绢本,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青绿设色,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人为什么喜爱青色?“青绿山水画”演变背后的文化变迁

中国人为什么喜爱青色?“青绿山水画”演变背后的文化变迁

中国人为什么喜爱青色?“青绿山水画”演变背后的文化变迁在传统绘画色彩中,青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青绿山水画的出现,无疑在中国绘画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山水画从人物画的背景图画演变为独立的画科,进而发展成为后世的“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大山水画分支,从此“青绿”二字独占一支,横贯千年而不绝。

当然,这个划分并非从一开始就泾渭分明,无非画师们先探索实践,各取所好,各逞其才,然后后人在追溯分析中国画史的过程中再给予归类。

青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始于展子虔提到青绿山水,第一个出现在我们视野的人物就是隋朝的展子虔。

在中国美术史上,一般认为青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始于展子虔,流传至今的画作只有展子虔的一幅青绿山水《游春图》。

今天,岁月暗淡了曾经的一切色彩,这幅年代久远的画变得没有那么清晰鲜艳了。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其中精致的细节:远山千里、层峦叠嶂、郁郁葱葱,贵族们悠闲地在山水春色中骑马、荡舟、散步。

山花烂漫,水波粼粼,亭台小阁,春意盎然,一派浑然天成的人间景致。

隋,展子虔《游春图》《游春图》整幅画以青绿设色,浓淡相宜,人在山中,融于自然。

这与北朝山水画的“人大于山”的画法大不一样。

对此,明收藏家詹景凤在《东图玄览》中称“此殆开青绿山水之源”。

后来,阎立德、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李昭道等继承了展子虔的画法并创新了技法。

这一时期,流行画面以石青、石绿、朱砂等重彩为主,彰显矿石颜料富丽灿烂的画法,被称为“大青绿山水”。

“二李”是指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人称“大小李将军”。

他们父子俩继承了展子虔的绘画传统,在山水画上继续工笔细作,层层敷色。

这种画在绘画的时候很费劲,不像大写意或者小写意那么痛快,画家无法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二李”的绘画需要先慢慢勾线,再填彩,且对颜料、胶水与矾的配比以及颜料混合等待的时间都有较高要求,很多工序都是靠时间堆积起来的。

同时,无论是颜料的准备工作,还是实际的绘制工作都极为繁复。

青绿山水的代表《明皇幸蜀图》

青绿山水的代表《明皇幸蜀图》

青绿山水的代表《明皇幸蜀图》唐朝的山水画,也一样。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唐朝之后,更为蓬勃兴盛,逐渐趋于成熟。

但是,这时山水画的发展,却像华山派一样,形成了风格完全不同的两大流派。

一派叫“青绿山水”,使用矿物性颜料,以绘形为主,画出的是彩色的山水,色彩鲜艳浓重,代表人物是“大李将军”李思训、“小李将军”李昭道父子。

一派叫“水墨山水”,使用植物性颜料,以写意为主,画出的是黑白的山水,色彩简单淡薄,代表人物是“画圣”吴道子、“诗佛”王维。

还好,这四位虽然基本都算是同时代的人,但这两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像气宗和剑宗那样,拔剑相吹、以命相搏,而是你画你的,我画我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这其中的“气宗”,也就是“青绿山水”一派的李昭道,就为我们留下了中国“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明皇幸蜀图》。

一、想画一幅“青绿山水”画?你猜要多累?“青绿山水”派的一个特点,慢!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唐玄宗李隆基曾经在大同殿上,让吴道子和李思训同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画,结果吴道子“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李思训则“累月方毕”。

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的最大区别。

剑宗无需内力,只学剑招,所以令狐冲可以速成,几天学剑之后就可以将江湖上的一流高手打败。

进境之快,正如故事中的吴道子。

他没有拘泥于嘉陵江的一山一水、一丘一壑,而是着重表现嘉陵江山水壮丽优美的神韵,重在写意,结果一日之内就完成。

相比之下,气宗的进境就慢了。

岳不群算是气宗的高手了,多年运气也未能打通任督二脉,江湖上碰到个把二流高手,就被整治得束手束脚。

故事中李思训的进境也慢,他要花上数月时间,来一笔一划地写实和复原嘉陵江的一山一水、一丘一壑。

还好的是,李思训虽然速度慢了些,效果倒也不错。

李隆基评价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

”但是可惜,这个故事是假的。

因为《唐朝名画录》说这件事发生在“天宝中”,而李思训在“开元初”就去世了。

唐代青绿山水画代表人物及风格研究

唐代青绿山水画代表人物及风格研究

唐代青绿山水画代表人物及风格研究摘要: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行于隋唐和北宋时期。

本文以唐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及其代表作品《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进行分析研究他们绘画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唐代青绿山水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成熟最早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唐代,作为当时山水画发展的主流风格,其色彩华丽、雍容华贵,具有古朴典雅的气息。

李思训、李昭道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基础。

李思训父子作为唐代山水画风向标一样的人物,画面中反应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推动了金碧辉煌的绘画风格,最终形成了青绿重彩完备的山水画体系。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吴指的是吴道子,二李指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一、李思训青绿山水画风格特点唐代青绿山水的创始人是被称为“大李将军”的李思训,李思训是唐高祖从弟长平王李叔良之孙,李孝斌之子,因玄宗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卒后追赠秦州都督。

李思训在山水画史上确立了竖构图绘画的特殊形式,巧妙地将山川、云烟、溪流、人物等以交错穿插的方式安排在同一平面中,物象关系紧密,具有空间的纵深感。

李思训在青绿山水画法方面的探索,在其子李昭道时期才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李思训的绘画风格严谨细致,他以青绿重彩的方式绘制山水作品,细入毫发,独具一格。

在用笔上,笔力遒劲,以曲折多变的线条勾勒出山川的变化。

在设色上,色彩繁复,以石青、石绿为主,山石结构的墨色转折处用金粉勾线,画面呈现出交相辉映的强烈效果。

在创作取材方面,李思训除了对自然山川的实景写生以外,大多描绘宫廷中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和神仙题材,创造出一种理想的山水画境界。

李思训的代表作《江帆楼阁图》,绢本设色,描绘的是春游时的场景。

画面中山、树、江水和游人融汇一处,江上泛舟、山峰高耸,游人穿梭其中,远处江水荡漾。

画家在作画时采用俯视的角度描绘山脚下丛林中的楼阁和远处的江水,以及江面上的船只,意境深远。

传世名画07▎《明皇幸蜀图》李昭道(唐)

传世名画07▎《明皇幸蜀图》李昭道(唐)

传世名画07▎《明皇幸蜀图》李昭道(唐)
▼《明皇幸蜀图》绢本设色纵55.9厘米横 81厘米李昭道(唐)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皇幸蜀图》李昭道(唐)
▲《明皇幸蜀图》描绘的是唐玄宗李隆基
为避安史之乱,行于蜀中的情景。

画中峻险的山岭,盘曲的石径,
危架的栈道,云绕的天际,
巧妙的画出这支庞大的队伍。

画面构图雄奇,丘壑削削,
人物生动,意趣微妙。

画家匠心独运,
将一群负带行李十分劳累的侍从和马匹安排在
画面的中心部位。

体现了路途艰辛和避难的狼狈。

而把唐玄宗的“马惊不进”和嫔妃、
侍臣等贵人压缩在画幅的右角。

整个队伍随山形而盘转,
不但增加了视觉上的变化,更体现了蜀道之难的特征。

画中山石以线勾勒,
用石青、石碌等色渲染,色彩明丽,画法古朴。

现存此画传为宋代的摹本
李昭道生卒年不详,乃李思训的儿子,史称小李将军,主要绘画活动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

擅长青绿山水,兼善鸟兽、楼台、人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
中国的山水画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早期的青绿山水画更是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在青绿山水画中,以《明皇幸蜀图》为代表的作品更是堪称经典,它展现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明皇幸蜀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创作的一幅作品,它描绘了唐玄宗明皇游览美景的场景。

整幅作品采用了典型的青绿山水画风格,色彩清新明亮,笔墨简练舒畅,构图深远广阔,给人以开朗豁达的美感。

作品以平远的山川和宏伟的建筑物为背景,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湛的笔墨表现出了大气磅礴的壮丽景象。

画中的人物形象虽然比例较小,但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展现了唐代山水画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在《明皇幸蜀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吴道子运用了多种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对青绿山水画的独特理解和演绎。

青绿山水画以碧绿的苍松翠柏、青山绿水为主要题材,追求大自然的真实写照和纯粹美感。

《明皇幸蜀图》中的山水画正是充分展现了这种风格,吴道子以淡雅的青绿色调勾勒出了青山绿水的秀丽风姿,将自然山水的清新和神秘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幅作品在笔墨运用上,以淡墨、淡墨为主,通过水墨的渲染、拓墨和点墨等技法,呈现出了一种青葱翠绿的清新氛围,给人以纯粹、深邃的审美享受。

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展现了吴道子高超的绘画技术,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早期山水画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追求。

除了艺术技法上的突出表现,吴道子的《明皇幸蜀图》还在题材和主题上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文化繁荣、社会安定,而《明皇幸蜀图》恰恰让我们看到了唐代社会的全貌。

作品中的建筑群体和田园景观,展现了唐代独特的山水人文风光,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唐代山水文化的深刻诠释,为我们展现了唐代山水画在审美意蕴和艺术表现上的独特魅力。

在当今社会,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支重要流派,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更是对我们当代生活的一种启迪和熏陶。

通过对《明皇幸蜀图》这样的经典山水画作品的深入研究和赏析,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内在气质,更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为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