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执政的合法性是怎样流失的时间
历史趣谈:袁世凯的洪宪帝制 只是一场帝制复辟的闹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只是一场帝制复辟的闹剧导语:民国五年,即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帝,将1916年定为“洪宪元年”,废除了以民国纪年,史称“洪宪帝制”。
那么,袁世凯称帝,洪宪帝在历史上民国五年,即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帝,将1916年定为“洪宪元年”,废除了以民国纪年,史称“洪宪帝制”。
那么,袁世凯称帝,洪宪帝在历史上制究竟是怎么样一回事呢?民国元年三月,孙中山宣布退位,袁世凯接任成为了民国的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上任之后不久,便开始不安分地各种小动作。
其中动静最大要算1913年涉嫌谋害国民党领导人之一的宋教仁,这件事也导致了孙中山等人发起二次革命,意欲要袁世凯下台,但最终被袁世凯镇压。
同年10月,国会在袁世凯的压力下进行选举,同意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袁世凯却又以“叛乱”的罪名解散了国会。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袁世凯的动作越来越大,先是用《中华民国约法》代替了《临时约法》,又修改《总统选举法》,将总统选举制改为终身制,大权独揽,积极地为改行帝制做准备。
民国四年,袁世凯在英国、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以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为缘由,大肆鼓吹君主制度,他的党羽也作请愿团拥护袁世凯称帝。
在各省匆促的“国体投票”之后,参政院以总代表的名义,推选袁世凯上位,为中华帝国皇帝。
民国四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假意地推脱了几番之后便接受帝位,并且亟不可待地将民国五年定为“洪宪元年”,并准备于洪宪元年的元旦登基。
不料此举却遭到了全国各地大多数人的反对,护国运动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洪宪帝制”仅存在102天,袁世凯便迫于压力取消了帝制,这一场帝制复辟的闹剧也随着袁世凯的病死最终落下了帷幕。
洪宪帝制国旗是袁世凯为他的帝国而准备的,又称中华帝国国旗,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揭秘袁世凯怎样一步步逐渐让清朝灭亡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袁世凯怎样一步步逐渐让清朝灭亡的
导语:早在辛亥革命之前,清国的军政命脉已几乎已在北洋系的掌握。
大清之亡,固然亡于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的首义第一枪,然而早在数年前,在袁
早在辛亥革命之前,清国的军政命脉已几乎已在北洋系的掌握。
大清之亡,固然亡于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的首义第一枪,然而早在数年前,在袁世凯日拱一卒的精心布局下,从根基上抽去了大清立国的基础。
袁世凯五十大寿,收到寿联五百余副,寿屏一百多堂。
家里高朋满座,气势辉煌。
反袁专家江春霖为了搜集证据,深入敌后,也来祝寿。
他发现奕送的贺仪,落款不称王而直书其名,载振更是自称“如弟”(结拜兄弟),有违王章,便以此入手,罗列了袁世凯的十二大罪状,连他远房亲戚抽鸦片都算在内,上折弹劾。
慈禧寻思着自己快不行了,死前还得再敲打一下,便把袁世凯唤来,出示弹章,怒批了他一通。
躺着也中枪,真是毫无天理。
出门下台阶时,惊惧不安的大头一不留神便把脚给扭了。
罢旨中的“步履维艰,难胜职任”即来源于此。
袁世凯接旨后,面色通红,强笑道:“天恩诚厚。
”当时,慈禧的丧事还没办完,大头是恭办丧礼大臣之一,轮日值宿,念及此事的他忽道:“我今天当值,怎么办?”一旁的世续叹了口气,说:“我代你去。
”出宫后,袁世凯开始做回乡的准备,亡清之局,他早已布好。
留给载沣的,只剩死棋。
且不说北洋系把持了多少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单看新军镇、协、标三级军官的名单,便知天下到底操诸谁手:段祺瑞、王士珍、吴佩孚、段芝贵、曹锟、张怀芝、唐天喜、雷震春、陆建章、张敬尧、孙传芳、
生活常识分享。
袁世凯当了几天皇帝

袁世凯当了几天皇帝介绍袁世凯(1859年-1916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第一位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曾在宣统皇帝退位后,被推举为大总统,但他很快就采取了封建时代的帝制形式,自称皇帝。
本文将探讨袁世凯当皇帝的背景、时间、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背景在华人社会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衰落的背景下,中国的政治权力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但新政权的建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的重要政治家之一,他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资源,成为了国内形势变化中的关键人物。
时间袁世凯自1912年至1916年期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最有力的统治者之一。
然而,他担任临时大总统并称帝的时间非常短暂,只维持了将近100天的时间。
成为皇帝的原因袁世凯成为皇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追求权力和统一中国的愿望使他渴望成为帝国的统治者,以牢牢控制整个国家。
其次,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正处于政治分裂和地方割据的状态,袁世凯希望以皇帝的身份来稳定国家和统一局势。
此外,由于受到帝制思想的熏陶,袁世凯对皇权的渴望也是一种心理因素。
最后,袁世凯周围的亲信和支持者大力推动他成为皇帝,并为此制造了社会舆论。
影响袁世凯成为皇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举引发了广泛的反对声音,国内外舆论普遍批评其行为违背了民主原则。
袁世凯成为皇帝的行动激化了国内政治局势,导致了各地的抵制和起义,使得袁世凯的统治面临严重的挑战。
最终,袁世凯不得不宣布放弃皇位,恢复共和制度,以试图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
袁世凯成为皇帝的失败也使得中国的共和政治得到巩固,对中国近代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个事件也让中国人更加珍视民主与法治,对于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袁世凯成为皇帝只持续了短暂时间,但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都是复杂而深远的。
他的行为遭到了极大的反对和抵制,最终导致了他的权力崩溃。
然而,他的失败也为中国的民主进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北洋政府的历任总统们

北洋政府的历任总统们北洋政府是指在满清退位以后,继任的中国合法政府,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在国家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始于孙中山在南京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在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后正式形成。
为世界各国所承认的合法政府。
而北洋政府最值得称道的就是。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继承前一个国家法统的国家,并且保持了疆域的完整。
在1912年建立起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
历时的十六年的北洋政府一共历经15任国家元首,22任国务总理。
北洋政府始于辛亥革命,必须承认的是辛亥革命是个早产儿,是一个并不成熟的革命,是锅夹生饭,但他的意义是重大的,他推翻三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结束了腐朽的满清统治。
可以说,北洋政府是极其腐朽和衰败的,他的15任国家元首都是谁呢?孙中山,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1912年2月13日在任,时年46岁。
任期只有一个多月,却影响深远。
但必须指出的是,孙中山当总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承认,(一生三次当总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承认,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孙中山是伟大革命先行者,他唤起了革命的号角。
但他的一生却是蹉跎的一生,没有任何一个集团和实力派依附和听命于他,无兵无将,他的权力也确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但这是实力使然,是必然的选择。
1925年去世,时年59岁。
袁世凯,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第一任正式大总统。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于3月10日在北京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
1914年10月16日,袁世凯就任第一任中华民国总统,时年55岁。
必须要指出的是,袁世凯当总统是合理合法的,正式在他的任期内,国际社会才正式承认中华民国政府是合法政府。
也应当指出的是,是孙中山和袁世凯共同地推翻了满清统治,而且是以和平方式,避免的国家内战。
也免于外国的干涉。
历史趣谈:袁世凯已是民国大总统为何还要冒险去称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世凯已是民国大总统为何还要冒险去称帝
导语:袁世凯的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他晚年时期的宣布称帝,这一举动让他成为了有名的“窃国大盗”成为了近代史上有名的奸雄,受到了无数人的责骂,
袁世凯的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他晚年时期的宣布称帝,这一举动让他成为了有名的“窃国大盗”成为了近代史上有名的奸雄,受到了无数人的责骂,那么这次袁世凯称帝到底持续了多长时间呢?具体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虽然想要称帝,但是很不幸的,他只当了83天的皇帝就不得不宣布退位了。
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袁世凯就成为了清政府的一大支柱,之后他又逼迫清帝退位,使得中国得以和平地结束封建王朝的统治,之后经过双方协商,袁世凯成为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这时候的袁世凯因为逼清帝退位,结束清朝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认为他是一个治世能臣,但是之后随着宋教仁案的爆发,袁世凯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他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加强了总统的权利,但是其实已经使得全国上下民心不一。
之后因为中日之间《二十一条》事件,国内诸人不得不暂时停止对于袁世凯的讨伐,一致对外,因此这次谈判,中国虽然最后签订的条约依旧很不平等,但是比起最初的条约已经好了很多。
因此袁世凯也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但是好景不长,做“总统”总是不如做“皇帝”来得好,袁世凯的野心让他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在一些人的支持下,他宣布废除原有制度,自称皇帝,建立中华帝国,但是这个举措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一时之间议论纷纷,反抗者竞相起兵,为了安抚四方,袁世凯在称帝83天之后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最后在国人的谩骂中因
生活常识分享。
第十三章 民国北京政府法律制度

2、特别法院系统 (1)陆海军内的军事审判机关; (2)边疆地区及特区的特别法院; 3、平政院 行政诉讼机关,专门受理行政诉讼案件。
二、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 1、县知事兼理司法审判 2、行政诉讼相对独立 3、军事审判的特殊地位 4、广泛引用判例和解释例
第十三章要点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1 .基本概念∶《天坛宪草》;《中华民国约 法》;贿选宪法;《暂行新刑律》 2.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宪政立法 3.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法律制度的特点 4.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诉讼审判制度的特 点。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 (1912年3月——1928年6月) 本章学习要点:掌握这一时期宪法性文件 的内容和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法律制度 的基本特点。
在任时间 袁世凯 黎元洪 约4年 约1年
就职时间 1912.3.10 1916.6.7
离任时间 1916.6.6 1917.7.1
备注 首任大总统 被段祺瑞驱走
《袁记约法》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立法机关对总统权力的 限制。例如:
《袁记约法》: 21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 官。 22条:大总统宣告开战、媾和。 《临时约法》: 33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 参议院议决。 34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 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35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 及缔结条约。
冯国璋
徐世昌 周自齐
约1年
约4年 10天
1917.7.12
1918.10.10 1922.6.2
1918.10.10
1922.6.2 1922.6.11
代理大总统
被直系军阀驱走 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黎元洪
袁世凯退位不久后就骤然离世,他究竟为何而死?其女儿说了10个字

袁世凯退位不久后就骤然离世,他究竟为何而死?其女儿说了10个字•【前言】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中南海继位称帝。
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即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
面对外部忧患重重、内部将帅分裂、家人离心离德的情况,袁世凯感到焦头烂额。
在各方面的压力下,袁世凯只能灰溜溜地退位。
此后,他的心理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重重压力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最终一病不起。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北京去世。
而袁世凯突然死亡的原因成为了一个谜团,后人对此议论纷纷。
直到许多年以后,袁世凯最钟爱的三女儿说出了10个字,将父亲的死因说得很透彻,这才为世人解开了这一谜团。
那么,袁世凯究竟是怎么死亡的?他的三女儿说了哪10个字?•【袁世凯其人】袁世凯,因出生于河南项城,所以被世人称呼为“袁项城”。
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早年因为处理朝鲜半岛的事务有功,被淮军领袖李鸿章赏识,从此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获得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赏识,被清王朝所重用。
由此看来,袁世凯仕途之路可以说是一马平川,没有什么阻碍。
不过,袁世凯的“大靠山”慈禧去世之后,他的日子便没有这么好过了。
手握大权的袁世凯,被满清统治者所畏惧。
自古以来,权臣都不可避免地会与统治者明争暗斗,袁世凯自然也不例外。
为了消除这一“隐患”,统治者将袁世凯明升暗降。
袁世凯迫于无奈,只得回到河南项城休养生息。
袁世凯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一声炮响,清朝政府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朝廷本想调袁世凯所训练的新军前去平定叛乱,但此时的新军早已非朝廷之军,而是实实在在的袁家新军。
无奈之下,朝廷只能让袁世凯重新出山。
袁世凯出山以后,并没有忠于朝廷,安心平乱,而是一心想利用义军压服清朝。
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统治者受到袁世凯的武力威胁,不得不昭告天下,清王朝统治就此结束。
自此,袁世凯也算助推了中华民族结束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帝制。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在人们眼中功在千秋的袁世凯,后期竟开上了历史的倒车。
袁世凯当了几天皇帝 (2)

袁世凯当了几天皇帝引言袁世凯(1859年-1916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在清朝末年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北洋政府总统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
然而,袁世凯一度尝试称帝并成为中国的皇帝,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袁世凯当了几天皇帝的背景、影响和结果。
背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他迅速积累权力,并试图集中权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他希望以他自己为核心的威权政治来解决中国的各种问题,并且认为称帝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
袁世凯当时认为,中国需要一个稳定而强大的中央政权,以治理一个分裂的国家和碎片化的军阀势力。
他相信称帝可以给他提供绝对权力并确保他的领导地位。
因此,他决定自封为「大总统」。
袁世凯自封为「大总统」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自己的「大总统」地位,在南京学步裁判所大厅举行的仪式上,他穿上黄袍,戴上龙冠,并且在仪式上宣称「我乃中华大总统袁世凯,中山创业再举矣」。
袁世凯的这一举动在当时中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
许多知识分子和革命者对袁世凯的行为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不满。
他们认为袁世凯背离了辛亥革命的理念,背叛了民主和人民的利益。
大量的抗议活动和政治宣传开始涌现,形成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舆论压力。
内外反对力量的压力袁世凯当皇帝的想法不仅遭到了国内的反对,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压力。
外国的反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西方国家对袁世凯的野心感到忧虑。
他们认为,袁世凯称帝可能会使中国陷入混乱和不稳定状态,给他们的利益带来潜在的威胁。
其次,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革命运动也对袁世凯垂涎三尺,他们希望中国能够成功建立一个民主的共和国,以示榜样。
在国内,袁世凯的统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辛亥革命的军阀们和各个省份的地方政府反对袁世凯的一党专制。
同时,袁世凯不得不面对革命党派的严厉批评和抵抗。
这些内外的压力最终迫使他放弃了称帝的计划。
退位和去世袁世凯只称帝了一天,即1916年3月22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廖保平:袁世凯执政的合法性是怎样流失的时间很多人也认为,袁世凯是卖国贼,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可有趣的是,袁世凯执政的合法性,从法理角度却是“无懈可击”的。
这里所说的执政合法性当然是权力的合法性。
民主制下,权力来源于民授,通过选举这样的合法程序,人民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力给执政者,而让执政者获得执政的合法性。
僭主制不同于以上两者,执政者不是通过合法程序获得权力,而是凭借强权取得统治地位,是既没有历史的传统也得不到民众的认可。
偶像化或是神化执政者在强权之下可以获得民众的膜拜,但未必说明其执政就具有合法性,因为这可能不是民众发自内心的认同,而是“被认同”,并不具有公信力。
一旦强权松动,民众就会离心,而统治集团内部也会众叛亲离,就会面临解体之危险,也正因为它不具有合法性,执政者的权力是代际递减的,直到有一天被另外的力量取而代之。
按此分类,袁世凯是在民主制下,通过自由选举获得权力,其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具有合法性。
袁世凯执政合法性如何建立从纯法理上说,袁世凯大总统的正统地位,和美国第一任大总统华盛顿的“正统地位”是完全一样的。
用历史学家唐德刚的话说:袁世凯是中华民国全国大总统,包括外蒙古、唐努乌梁海和西藏在内(台湾那时在国际法上和香港一样,是被割让成外国的殖民地了)皆有合法代表的各党各派(包括“国民党”),一致“公选”的、“正式”的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正式大总统”。
从纯法理上说,袁世凯大总统的正统地位,和美国第一任大总统华盛顿的“正统地位”是完全一样的。
美国的国父华盛顿大总统,并不是“全民直选”的——他是在美国“正式独立”之后五年,才由美国国会公选(并非全民直选)出来,翌年(1789年)在纽约宣誓当总统。
袁世凯则是在“辛亥武昌起义”一周年时,经由当时的中华民国正式国会合法选出来的第一任正式大总统。
其合法性和当选的法律程序,与华盛顿所经过的法律程序完全一样。
不管袁世凯是不是在国会选举他们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时耍了手段,比如指派“公民团”去包围国会,给议员施加压力等,谁也不能否定袁世凯是一致公选的、正式的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正式大总统”这一事实,而且,当时国会中占绝对优势的正是反对袁世凯的国民党,这就是袁世凯执政合法性之所在。
如果我们把执政合法性广泛一点看,袁世凯权力的合法性在当时也是当仁不让的。
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社会的转型历史性课题,且当时的中国外部环境非常恶劣,面临俄罗斯与日本两大恶邻的巨大威胁,历史和人民呼唤中国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来应对外部的挑战。
所以,辛亥年之后,确实应该把政治权力委托给那些有道德力、智识力、有组织力的领导者去管理,袁世凯无疑是最佳人选。
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前的南北和议之中,南方革命党就主张,袁世凯反正之后,推他当新政权的大总统。
当时包括英美等列强,也认为袁世凯是执掌中国的不二人选。
在袁世凯着手组织北京政府之际,他获得了列强的贷款支持,而孙中山四处求贷却无门,可以充分地看出列强的态度。
立宪派大多支持袁世凯更不在话下。
袁世凯本身是个非常出色的技术官僚,在读史过程之中,除了发现他对权力特别偏好之外,并不十分贪财,在领袖级政客这个层面的人物中,他的品质、操守、见识是比较好的。
他能多为各方势力所认可,才能平衡各方利益,才能平息混乱,回归稳定。
他能从一个小小的幕僚迅速崛起,成为北洋军阀的一号人物,一直做到清政府的总理大臣、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最为重要的是,在仍然无法摆脱枪杆子说话的时代,袁世凯的枪杆子最强,统治权旁落他手,也符合历史逻辑。
因此,虽然,革命党在前面抛头颅洒热血,袁世凯成就了临门一脚之功,所有的荣誉都加身于他。
有人心里可能很是不服,但是,谁能否定逼退清帝的盖世之功。
中国皇权专制时代,每次改朝换代无不伴随着血雨腥风、无数人头落地,不管袁世凯抱着怎样的个人目的,是他促成了南北和谈,逼迫清帝退位,不费一兵一卒,避免流血牺牲,实现了旧政权向新政权的顺利过渡。
为此,孙中山曾公开称隆裕太后“女中尧舜”,对袁世凯也是极加赞誉。
如此看,袁世凯确实有缔造共和之伟功,也无怪乎,在民国初年,世人称袁世凯为:中国的拿破仑,中国的华盛顿,中国共和之父。
民国初年,世人称袁世凯家族为“民国第一家”,比孙中山还要享受盛誉。
可惜袁世凯自毁长城,辜负了民众,辜负了历史,他没有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来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而是一再地损耗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当他的统治合法性流失殆尽之时,也正是他穷途末路之时。
推毁共和,一步步地丧失合法性当一种制度或是文明本身代表了潮流或先进,它就容易获得独占鳌头的“合法性”,而反其道而行,就会被视为倒行逆施。
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至少在名义上将共和制的招牌挂在了政府的城门上,建立了代议制民主政府,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破天荒的事。
由于被西方坚船利炮一而再再而三地教训,中国人对进化论的认识,从对简单的西方技术层面的服膺和学习,到政治制度层面的服膺和学习,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我们不能说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基层民众那里深深扎根了,但至少在精英阶层,已经有了大体的共识,而且把中国腐朽落后的根源归结为没有实行宪政,没有搞民主,哪怕是君主立宪式的民主。
即便是像袁世凯以及他的继承者这样的军阀武夫,他们对西方民主制度一知半解,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在当时,进化论是尚方宝剑,西方的制度代表着潮流,意味着先进,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他们所清楚的。
所以,不了解西方民主政治,不了解代议制度,不代表他们可以不理会。
他们也曾希望拿来尝试一下,让中国强盛起来,谁都不愿意在自己的执政之下,国家衰落不堪,自己脸上无光。
当一种制度或是文明本身代表了潮流或先进,它就容易获得独占鳌头的“合法性”,而反其道而行,就会被视为倒行逆施,不得人心,成为反动,从而丧失合法性。
尽管中国进入共和政体以来,政争不断,战争频繁,也有人说“民国不如大清”,但是往回走,搞复辟非常不容易,甚至连退半步,搞君主立宪也非常难,这正像梁启超所说,君主立宪是一面镜子,一旦被打破,就破镜难圆了。
可见进化论在那个时代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
袁世凯的统治合法就是在一步步地反共和反民主的过程中丧失掉的。
袁世凯反民主破坏宪政的行为有很多。
最为核心的,一个是废毁宪法,一个是解散国会,一个是打击政党。
如此就出现了一个悖论,中华民国仍然是共和制国家,则主权在于全体国民,现在经袁氏垄断,变为袁氏一这姓一家所有,则袁世凯这个民选的总统已不合法。
中华民国仍然是共和制国家,但与之匹配的宪法、国会、政党要么消亡,要么名存实亡,这不是真共和,而是假共和,共和如果是假的,袁世凯这个总统就是个假总统,是非法的。
再有,袁世凯此时毕竟不是皇帝,也没有世俗的认可,他没有权利将国家主权变为一姓一家之产,这又是不合法。
总之,其执政合法性经过自己一番捣腾,已荡然无存。
签订“二十一条”,道德面孔被描黑袁世凯本身是一个亲英美的人,与日本素来有仇,他早年在朝鲜的时候就一直与日本人斗法,日本人深知,双方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
中国近代历史上,凡参与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人,都没有得到好名声,李鸿章如此,袁世凯也不例外。
“二十一条”是袁世凯执政以来最严重的外交危机,也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当然也是中国的一大耻辱。
对于日本的横蛮,袁世凯显然无力抵抗。
袁世凯当时问陆军总长段祺瑞,如果抵抗的话可以维持多久,段祺瑞说可以抵抗48小时。
在“国力未充、难以兵戎相见”情况下,袁世凯只好“顾全大局”,权衡利弊,用软磨硬泡的办法使得日本降低要求,把危害中国最大的条款去除。
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和后来签定的《中日新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一般人都认为袁世凯为了获得日本对他称帝而甘愿出卖国权,这是缺乏史料及道理的。
袁世凯本身是一个亲英美的人,与日本素来有仇,他早年在朝鲜的时候就一直与日本人斗法,日本人深知,袁世凯一贯主张联英美以制日俄,日本人对他,他对日本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
如果袁世凯真的要出卖国权以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日本要求中方“绝对保密,尽速答复”时,袁世凯就没有必要故意泄露交涉内容,施展“以夷制夷”的方策。
袁世凯死前为自己写下了一幅耐人寻味的挽联:“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自认为他一生都是日本的劲敌,自己的离去,使日本在中国少了一个绊脚石,这多少说明袁世凯对日本并没有那么的亲善。
不管袁世凯在这次危机中立场如何,以及进行了多少个人的努力,有一点是他无可推卸的,那就是这样的奇耻大辱是在他执政期间发生的。
而国耻面前,国人的沉痛愤怒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时全国各地掀起了空前的抵制日货运动、救国储金运动,断指血书的都有,坚决反对与日本签约,对政府和袁世凯提出严厉质问,甚至极尽咒骂也是理所当然。
据当事人曹汝霖后来的回忆说:“当时,我心感凄凉,有一种亲递降表的感觉。
”可想一般人对袁世凯的悲痛心情与对袁世凯的失望和愤恨。
客观公平地讲,弱国无外交,袁世凯在他那个位置,最大的努力,也只能尽己所能与列强周旋,减少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损失。
应该说,袁世凯处理得还算体面,既没有点头哈腰,也没有鸡蛋碰石头。
我们客观理性地想,换任何一个人在他那个位置,都将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
得承认一点的是,袁世凯当政时期,毕竟挂着共和的招牌,新闻相对自由,骂袁世凯骂得特别的多而狠,尤其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也正对袁发动舆论攻势,称袁氏政府为“恶劣政府”,落下卖国贼的骂名,并直接影响他的统治合法性并不稀奇,要是换在一个万马齐喑的时代,谁敢骂,不要命了就骂。
但是当时这一骂,让袁世凯抬不起头,做不起人,出现了合法性危机。
到后来,袁世凯这张道德脸谱是越画越不成样子,新账旧账一起算上去,说他背叛光绪皇帝和维新派,是个骗子,说他背叛清室,是个乱臣,说他背叛了共和,是个贼子,说他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是窃国大盗,说他签订“二十一条”,是卖国贼,说他掌握强大军事力量,是军阀,说他登基做皇帝,是复辟先锋……总之,袁世凯从一个逼清帝逊位的“能臣”退化成终于自立为帝而被永远钉在中华历史的耻辱柱上的“奸雄”。
如此一个在道德上无一可取之人,哪里还有执政合法性。
好在,历史被不断地还原,为袁世凯的联名“辩护”声中,其中不乏杨天石、房德邻、孔祥吉、茅海建、刘忆江等知名史家的身影,说明,这种现象的出现恐怕并非偶然。
当然,袁世凯似乎还没有学会将“丧事办成喜事”的手腕,没有尽力去漂白自己的“道德污点”。
他自称签订“二十一条”,还自认是奇耻大辱。
来源:长城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