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

第一章

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功能活动变化规律

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就结束。2)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征,称为兴奋性。

兴奋组织有神经、肌肉和腺体

阈强: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动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称为应激性。4)适应性 5)生殖

3、体液细胞内液(40%)

(60%) 细胞外液(20%)组织液(15%)

血浆 (5%)

4、稳态:生理学中通常将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叫稳态。

5、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反射

反射的基本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2)体液调节

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3)自身调节

特点:影响范围小、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6、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系统包括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1)非自动控制系统

2)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可逆。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

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常处于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

正反馈控制系统: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活动。

例如:排尿排便反应、分娩射精过程、血液凝固

第二章

7、物质转运

小被动运输单纯扩散:不需要介导

分(高-低不耗能)易化扩散:需要介导

运主动运输原发性主动运输:每分解一个ATP伴随着3Na+移到膜外同时2K+进膜内输(低-高耗能)继发性主动运输:不直接伴随ATP分解和其他物质消耗由原发性提供入胞与出胞式物质转运(固体叫吞噬液体叫吞饮)

8、介导分为通道、载体、离子泵

通道:离子选择性、门控性

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9、细胞膜上的钠泵活动的意义?

1)维持细胞内高K+浓度2)维持正常的渗透压3)能够建立起一种势能储备

10、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产生条件:1)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2)安静时,只对k+有选择性透过

11、极化:把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叫做膜的极化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70mv—-50mv)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12、动作电位:指各种兴奋性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细胞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有

扩布行的电位变化

产生条件: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2)细胞膜受刺激时,对离子的通透性

13、兴奋性的周期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图见P51

14、阈电位:能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临界值

15、局部兴奋及其特点:1)不是“全”或“无” 2)衰减性: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

3)可以互相叠加

第三章

16、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

17、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

Ca+Ca+内流

囊泡内的乙酰胆碱释放(量子释放)

终板膜对Na+、K+K+)通透性增加

EPP)

EPP点紧张性扩至肌膜

去极化达到阈值,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18、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滞黏性

19、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20、骨骼肌的收缩形式:1、单收缩(频率低)

2、强直收缩 a不完全强直收缩b完全强直收缩

3、运动时收缩形式 a缩短收缩(等张收缩等动收缩)b等长收缩

c离心收缩

第五章

21、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

血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白蛋白

血液固体成分球蛋白

血浆(8%-10%)

水(90%—92%)

221

2)用电泳法可将其分为α1、α2、β和γ球蛋白

3)主要功能:a形成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b运输功能c缓冲功能

d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e参与凝血、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

f作为储备蛋白为机体提供营养

23、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4、血量:正常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

25、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葡萄糖等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

血浆胶体渗透压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分布和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及功能

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浆蛋白等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

作用: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正常的血浆容量26、血浆的等渗溶液:0.85%NaCl溶液 5%葡萄糖溶液 1.9%尿素

血浆的等张溶液:0.85%NaCl溶液 5%葡萄糖溶液

27、血液的功能 a运输功能 b维持内环境稳定 c防御和保护作用 d调节体温

28、血细胞的生成部位:早期在卵黄囊—肝、脾—骨髓

29、红细胞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1012/L

功能:1)运输O2、CO2 2)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

生成基本原料:蛋白质和铁

影响红细胞成熟因素:叶酸和维生素B12

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

红细胞破坏:红细胞在肝、脾被巨噬细胞吞噬(经消化后,铁可再利用)

当脾功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贫血

30、缺铁性贫血:又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贫血:原因不成熟的红细胞缺乏

促肾性贫血:原因肾疾病或肾切除的患者EPO(糖蛋白)生成减少

31、白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32、血小板正常(100-300)*109/L)

生理特性:黏附、聚集、释放、吸附、收缩

功能:a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b促进凝血过程 c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

33、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样状态的过程

34、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钙离子(内) 组织因子(外)

35、凝血过程: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激活转变为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内源性凝血途径:XI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