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真题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

1、简述植物的生长型结构(Raunkiaer分类系统)及其每个生活型的特点。

见课本78页

2、简述生物种间关系中消费性物理掠夺。

答:生物种间关系中消费性物理掠夺包括:捕食、寄生、草食。

(1)捕食:广义上指所有高一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和伤害低一营养级生物的种间关系,广义的捕食包括传统捕食、草食、拟寄生、同种相残和放牧。

(2)寄生: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现象。

(3)草食:指动物取食绿色植物营养体、种子和果实。

3、简述生物光周期现象及其光周期类型(举例说明)。{2013、2012} 见课本85页

4、简述植物对水分不足的适应方式。

植物对水分不足的适应方式主要体现在陆生植物上,陆生植物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他们对水分不足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方式。

(1)湿生植物:根据其适应环境的特点可以分为阳性湿生和阴性湿生。

①阳性湿生:有较发达的输导组织,叶片有角质层,喜生

长于浸水或潮湿土壤。

②阴性湿生:叶薄、气根吸收空气水分,蒸腾小,喜生长于森林下部弱光、高湿环境

(2)中生植物:根茎叶结构、抗旱能力介于湿生和旱生植物之间,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其根系和输导组织均比湿生植物发达。

(3)旱生植物:根据旱生植物的形态、生理特征和抗旱方式分为少浆液植物和多浆液植物。①少浆液

植物:尽量缩小叶片面积,有各种减少蒸腾的特化结

构;根系发达;细胞原生质渗透压高,抗旱能力强。

②多浆液植物:有由根茎叶特化形成的贮水组织;表面积对体积比例小;叶片小或退化,角质层厚,气孔少并下陷;有特殊的水分与光合代途径。

5、简述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规律(2013、2012)

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规律主要包括最小因子定律和综合作用定律。

1、最小因子定律: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求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称为最小量定律。

2、综合作用定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因而对生物的作用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

联系作为一个整体综合发挥作用的,包括综合作用、交互作用、作用的主次、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6、简述群落演替的水生演替系列。

见课本153页

7、简述多度和盖度及其等级划分标准(Drude等级标准)。

见课本140页

8、简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意义,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见课本160页

1、试述生态学基本的研究方法,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容。(15分)

见课本6、7、8、9页

2、试述群落交错区及其生态意义。(10分)

(1)群落交错区也叫生态交错区、生态过渡带。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过渡区域,其生境条件具有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2)生态意义:

①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异质性、特殊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

效应。

②在水陆交接的边缘地带,如沿河两岸、河口三角洲是人类生活最密集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人类利用这些交错区的水、肥、所、热条件发展集塘结构,滩涂养殖,有利于农业结构多样化。

③目前,人类活动正在大围的改变自然环境,形成许多交错带,如城市的发展,工矿的建设、土地的开发等。这些新的交错带可以控制不同系统之间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通。对生态系统交错区生物多样性、能流、物流及信息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交错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污染物的反应及敏感性,也有助于对变化的环境中怎样对变化的生态交错区进行管理。

3、试述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及其主要过程。(15分)

地球生物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中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的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其基本类型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三类。

(1)水循环过程:

①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海水蒸发为水汽进入大气,随风在全球围迁移,遇冷凝结,形成云和冰晶。又以降水形式返回地面和海洋。

②大陆上的降水,有些被植物阻留到达枯枝落叶层;有

些渗入到土壤和地下水中;有些被滞留于地表洼陷处,有些被蒸发蒸腾进入再循环;有些进入江河湖泊形成地表径流流回海洋。

③在太阳能、大气环流、洋流和热量交换的影响下,大气、海洋和陆地形成一个全球性水循环系统。

(2)气体型循环主要表现为碳循环和氮循环。

碳循环:①大气库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库,另一部分通过溶解作用进入水体库。②生物库又通过呼吸和分解作用使二氧化碳返回大气库,并且生物库中的死亡的生物以有机碳的形式进入岩石库。③水体库中的碳通过沉积作用也进入岩石库。④岩石库中的碳通过燃烧又返回到大气库中。

氮循环:①大气库中的一部分氮气通过固氮作用以硝酸盐的形式进入土壤,另一部分通过大气固氮进入水体库。②在土壤中的氮通过植物进入生物库,生物库中的氮通过排泄分解进入土壤。③土壤中的一部分氮又通过反硝化作用进入大气;另一部分土壤中的氮随水流进入水体库,④水体库中的氮又随水流进入土壤。

(3)沉积型循环主要表现为磷的循环

磷循环:①水体库中的磷通过沉积作用进入岩石库。②岩石库中的磷通过风化和侵蚀作用一部分以可溶性盐的形式进入水体库;另一部分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