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民国陶艺名家
石湾陶瓷艺术传统渊源与现代的发展

辉 煌 的成就 。石湾公 仔 吸纳 、仿 造 当时各 大 名窑精 华 ,如 仿钧 窑冰 裂纹 釉 、乳 浊釉 ,仿 建窑 鹧鸪 黑 釉 ,
使 石湾 公仔 增 加 了缤 纷 多彩 、高 雅古 朴 的釉色 。 而仿 耀 州窑 刻花 、仿 磁州 窑黑 白彩 绘 和红 绿彩 绘 ,丰 富 了
唐宋 两代 是佛 山制 陶业 的重要 发展 时期 。1 5 年 97
传 承上 历代 艺人 都 比较保 守 , “ 传男 不传 女 ” , “ 传本
引领一 代新风 ,那 么使 石 湾 陶塑艺 术走 向成 熟辉 煌 的 , 则 是他 的 弟子潘 玉 书。潘 玉书 在石 湾 陶艺古 朴传 神 的特 色 上 吸收西 洋雕 塑技 法 ,他 擅 长塑 造仕 女形 象 ,以眉 眼 、嘴 角 、唇 边 动态 的微妙 变化 来 表现 女性特 有 的温 柔 娇 媚 ,其服饰 则 用细 密的线 条 来表 现衣褶 的重叠 ,有 很
的长处 ,引领 一 代 陶艺新风 。如果 说 陈渭岩 融会 中西 ,
气息。
R
素 有美 术 陶瓷 生产传 统 的石 湾 ,其生 产 的美术 陶 瓷 具 有鲜 明 的民族 特色 和地 方 风格 。在 美学价 值 上具 有鲜 明的大 众性 ,强 烈 的主体 意识 以及实 用 与艺术 相结 合 的 特 色 ,是岭 南文 化 的瑰 宝 ,在现 代仍 能显 示其 浑厚 的 文 化 潜质 和 强大 的生命 力 。但 我们 亦要 看到 ,在 传承 与发 展 过程 中 石湾 陶艺也 存 在着许 多 局限 与不 足 。第 一 ,在
宋代 吉 州舒 窑 的彩绘 风格 ,结 合 石湾 的各 种彩 釉 ,以 “ 舒加 彩 ” 的独特 手法 拓展 了石湾 陶艺 的广 阔领 仿
域 。而 陈祖 则擅 长瓦 脊人 物 ,他不 着重 于 人物 的小 节
紫砂茗茶文化8:民国“三宝三根”

紫砂茗茶文化8:民国“三宝三根”紫砂文化8:民国“三宝三根”汪宝根制紫泥六方竹顶壶-直径16.5cm,RMB 103,040三宝:李宝珍、汪宝根、陈宝生三根:吴云根、顾德根、程盘根(1)李宝珍(1888-1941)师从俞国良,为晚清至民国紫砂制作大师,民国著名的"三宝三根"之一,与大师吴云根齐名。
与当时陶艺家专供铁画轩素坯,所制壶朴实厚重,圆融典雅,壶器流传多光货,如“圆珠壶”,以“宝珍”方印为款识。
1915年他应邀在山西做技师,带徒弟制陶器,1933年又返江苏,传授技艺,制作紫砂,飘泊以壶艺为生计。
他十分钟爱贫家出身的艺徒,凡跟他学成满师的,他均赠予图本、样板、工具等,使他们既有施艺求食之本领,又有吃饭的家伙。
对弟子,他可真是“扶上马,再送一程”,可谓是位德艺双馨的紫砂大师。
1941年2月23日,在日寇占领下的蜀山,李宝珍在贫病交加中,含恨而去,据说,其子女遵守其父遗嘱,此后无一人再从事紫砂业。
1,李宝珍牛灯壶2,李宝珍竹鼠壶-铭“汉永建方年作”;底款“宝珍”;盖印“宝珍”--容量1600 cc?L 28 cm-成交价:RMB69,0003,李宝珍-葵仿古4,李宝珍小传炉壶5,李宝珍款四方传炉壶-“宝珍”、“李宝珍制”款-宽18cm- RMB 28750 四方传炉壶为清末创新品种,此壶以紫砂为材,泥质润泽细腻,坚致细密。
茶壶方唇,壶盖上隆,中设提钮,短颈,鼓腹,下设四乳丁足,前侧流嘴呈三弯式,后设圆把。
传炉壶式方中有圆,挺匀有力,堪为壶中佳作。
壶身一面刻折枝花卉,其上刻线清晰,花叶繁密,构图得体,清新雅致。
另侧作大篆题字,字体瘦劲,尾落“壬午年利永刻”款。
利永为民国二年所创利永陶器公司。
壶盖内壁一侧刻长方阳文楷书“宝珍”款,壶底中心作篆书阳文方印“李宝珍制”款。
其制者李宝珍为清光绪至民国时期宜兴紫砂艺人,师从清末无锡大师俞国良,为民国著名“三宝三根”之一,与大师吴云根相互齐名。
试论民国初年紫砂花货名工及其作品

一
图 1束 金 寿 “ 花 树桩 壶 ” 梅
恢复 . 由清 末 年 的 衰落 步 入 振 兴 期 , 山及 周 围有 蜀
六 、 座龙 窑烧 造 紫砂 。内外 销量 大增 , 产生 了 紫 七 并
代 ,他 曾与 其 弟 束
供应 市场 。
禄度 合 作创 办 了“ 新 陶 厂 ” 生产 经 营 紫砂 陶产 品 立 ,
根 、朱 可 心 为 同 门
师 兄 弟 .出 师 后 曾
在吴 德 盛 公 司 、 铁 画轩 公 司 任 技 师 。
“ 方 竹 顶 壶 ” 他 六 是
的 作 品 ,在 六 方 形 的壶 体 上 .配 置 竹
图 2 汪 宝根 “ 六方 竹 顶 壶”
出来 了 , 如合 梅 、 段 、 梅 、 梅花 壶 等 , 为人 们 梅 碗 高 常 所 喜 爱 。如 :上 合 梅 壶 ” 是 利用 梅 花形 的花形 合 “ 就
许 小 权
( 兴玉 溪 陶艺 有 限 司 , 宜 宜兴 2 4 2 ) 1 2 1
宜 兴 紫砂 茶 具 是 中 国茶 具 中最 有 文化 内涵 的 , 它集 诗 书 画 印 于一 体 , 以其 独特 的义 化 意蕴 而受 到 人们 的厚 爱 。
综 观 紫砂 陶的 发展 史 , 不 与 国家 民族 的兴 衰 无
砂 史上 有重 大 影 响 的黄 玉 麟 、 寿 珍 、 国 良、 大 程 俞 范
生 等名 家高 手 。
民 国时期 的紫 砂行 业 因店号 增 多 , 业气 息 日 商
趋 浓 厚 。 适 应 市 场 的需 求 。 具 的人 文 气 息 稍 减 为 壶
而工 匠气 略 有 增加 。 置 身 于 中 国传 统文 化 这颗 大 但
紫砂壶制作历代名家(清末民国)

紫砂壶制作历代名家(清末民国)紫砂壶制作历代名家(清末民国)任淦庭(1889--1968)紫砂装饰艺人。
裴石民(1892--1979)为供春的树瘿壶配制了壶盖。
吴云根(1892--1969)作品以竹子题材为主,实用美观。
王寅春(1897-1977)喜制各类方器及筋纹器茶壶。
朱可心(1904-1986)原名开长、凯长。
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梅桩壶"报春"等十几种新品,以花卉见长.顾景舟(1915年10月18日一1996年6月3日)原名景洲,。
青年曾用艺名"景""景记""曼唏"、"武陵逸人","荆南山樵","瘦萍",七十后爱用“壶叟、老萍”。
受艺友提议谓“艺海一景舟,鼓足风帆,勇往直前。
”早年曾用艺名“曼唏、武陵逸人,荆南山樵,瘦萍”,晚年爱用“壶叟、老萍”。
少年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随校长吕梅笙研修古文。
18岁时,因战事家这中落,遂承祖业,随祖母邵氏习陶从艺,并博览古今紫砂制陶名著,吸取前人精华,凭著自身的文学素质,初出之犊,才华显露,练就一手扎实的制壶技艺,跻身于壶艺名家之列。
20岁左右,曾应上海古玩商郎氏艺苑聘请,仿古作陶,每遇历代名作反复揣摩、悉心研究,所制作品与博器相比,就技艺有过之无不及。
1942年,窑场一片萧条,其甘于清贫,一面制作经营紫砂,以维持生计,一面专心研读以充实自身。
曾一度在上海标准陶瓷公司雕塑制模室任技师,从矿土到成品,掌握了一整套陶瓷工艺知识,“曼唏陶艺”成为人们争相觅取的珍品。
1945年后,与沪上画家吴湖帆,江寒汀,唐云,王仁辅、来楚生交往甚密,经常切磋陶艺,合作艺品,传世至今,珍如拱壁。
1948年,由江寒汀作画,吴湖帆写词的《石瓢壶》,简洁明快,宜书宜画,讲究饯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诺调秀丽给人以整体形象大方、朴素、便利、实用之感。
中国清末民初近代紫砂名家

中国清末民初近代紫砂名家1、【俞國良】(1874-1939)清末民初宜興制壺高手。
江蘇無錫人。
造壺精工,氣格渾成,善制“傳爐壺”,勻挺有力,仿佛天成。
曾獲1915年美國三藩市「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獎狀和1936、1937年「江蘇省物品展覽會特等獎狀。
」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陶史概論》:「俞國良,原籍無錫,1939年卒,享壽65歲。
傳器製作嚴謹,器形格調精緻,是晚于黃玉麟的名手,但總的表現,又遜于黃玉麟一籌。
」2、【吳漢文】清末民初宜興紫砂陶刻高手。
生卒不詳。
善陶刻書畫,常為宜興縣城的「吳德盛陶器行刻陶,吳德盛陶器行為「金鼎商標」,當時曾請俞國良、胡耀庭、馮桂林等為其做胚,由吳漢文等進行書畫陶刻,為此吳德盛出品紫砂器頗負盛名。
漢文陶刻,都署款「歧陶」,書法學趙松雪,與行、楷間,書刻流暢、迥勁、老辣。
漢文常為吳德盛刻陶外,亦常與「范莊農家」合作,由「范莊農家」作器,漢文書刻。
」3、【蒋祥元】(1868~1941年),世居宜兴川埠潜洛村,生于同治七年(1868年),卒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民间紫砂艺人。
4、【冯桂林】(1902—1946年),宜兴周铁镇人,1918年迁居宜兴蜀山北厂。
紫砂著名艺人。
擅长松竹梅题材及仿真自然塑器。
其制品或圆或方,或长或短,或高或矮,或规则或不规则,皆精致细腻,深沉肃穆,给人以“千奇万状信手出,鬼斧神工难类同”之感。
冯桂林一生创制紫砂花货精品甚多,仅新品种类就达二百余种,以手法新颖、风格独特、构思奇妙著称于世,为紫砂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名匠艺师之一。
5、【蔣賢明】清末民初宜興紫砂藝人。
善制砂壺。
香港茶具文物館藏有“蔣賢明直壁扁壺”一具,壺身扁圓筒形,直流、圓弧扳、嵌蓋、橋鈕。
製作周正。
鼻煙色泥。
高5.6、寬11.3公分。
石如鐫刻書銘。
鈴有「陽羨蔣記」、「賢明」二方印,皆篆體。
6、【史蓮生】清末民初宜興紫砂藝人。
工治砂壺。
《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著錄二器:1.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史蓮生青環壺”一具,高9.5、寬13.7公分。
紫砂壶历代名家有哪些

紫砂壶历代名家有哪些?紫砂历代师承情况紫砂陶艺作为民间手工艺的一种,在技艺的传授上,和其他门类的工艺一样,是师传徒承,手把手、面对面的古老的教习方法。
这种方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学徒期限一般为三年,长则五年、六年,拜师时有一定的仪式,学徒要下跪,拜师的签订合同有中间介绍人担保,学徒期间师傅供饭不付工资等内容。
在这期间师傅的风格、工艺习惯、技艺水准都会一一影响弟子的技艺,乃至思想、道德品行。
即便是日后成才的工艺大家,在其风格形成过程中,都能觅见他早年的艺术痕迹和行为特征。
一、历史上师承情况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紫砂艺人,当推供春。
供春是吴颐山的家僮,他从艺之初,是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时,“窃仿老僧心匠”,走上创作之路的。
他的老师当是“久而逸其名”的金沙寺僧。
时大彬是明代划时代的巨匠,他的徒弟众多:李仲芳,为时大彬第一高足,世传时大彬壶,亦有仲芳之作而署大彬款的。
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沈君用。
其后因缺少文字记述,难作推断。
清代名手黄玉麟师从上袁人邵湘甫。
程寿珍则学艺于邵友廷。
二、民国时期1931年(民国二十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内设“陶工科”,次年改名为“窑业科”。
1933年,窑业科与宜兴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并借用陶器工厂作为学校的学习工场。
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
吴云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担任教师兼实验工场技师,从此改变了一师一徒的传授方法,而是多师多徒的群体授课。
1921年“利用陶业公司”成立“陶工传习所”。
俞国良、邵云儒担任老师。
学员中杰出者有:冯桂林、储良、陈汉西等。
汪森义传汪宝根、朱可心、吴云根。
江左臣传裴石民、金阿寿传王寅春。
三、1949年以后1954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成立,将流散在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其中有陶刻艺人任淦廷,制坯艺人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蒋蓉等59人。
紫砂界公认的20位大师,你知道几位?

紫砂界公认的20位大师,你知道几位?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
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
再加上禅茶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在中国数百年紫砂发展史上,有20位宗师,他们有着自己独立风格的作品与理论,推动着中国紫砂之发展,也同时在中国紫砂长河中,树立起属于自己也属于中国文化艺术的丰碑。
【明代】供春▲供春像供春(约1506~1566),又称龚春,明正德嘉靖年间人。
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
供春是第一位由于做紫砂壶出名的人,是紫砂壶的鼻祖。
▲供春壶民间也流传着关于供春壶的故事:传说明代正德年间有一位读书人在宜兴的金沙寺复习迎考,他的书童供春就在寺内向金沙寺僧学习用紫砂制壶,并且进行了自己的改造,把原来实用性为主的壶制作得更有文化气息。
“供春”款段泥树瘿壶当时文人们对于奇石有种独特的审美,他们认为“丑极”就是“美极”,如果一块石头达到了“瘦、漏、透、皱”的程度,这就是一块美石。
供春跟随主人多年,多少也受到了影响,便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
烧成之后,古朴可爱,很合文人的意,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
树瘿供春壶由于身份原因,供春结交的都是一些读书人,文人爱喝茶,大家在一起谈论文学时品茶聊天,所以供春壶在文人中一下传播开了。
黄玉麟制仿供春全段泥树瘿壶汪寅仙灵芝提梁供春壶汪寅仙制夔龙供春壶顾景舟制供春壶汪寅仙灵芝供春套壶时大彬时大彬,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宋尚书时彦裔孙,时朋之子。
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
▲时大彬圈钮壶在成形技法方面,时大彬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筒成形法结合起来,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
钦州坭兴陶

据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考证。
在广西近百年来,其传统工艺能够保持和继承并得到发展的只有壮锦及坭兴陶,为此,钦州坭兴陶被认定为目前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宝之一。
也是钦州最著名的特产之一。
目录•• 简介•• 独特的陶土奇特的功能•• “窑变”艺术中国一绝•• 精奇冠古今美妙传中外[显示全部]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一千三百多年的陶艺文化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据史志记载:我钦陶器,谅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
民国九年(公元1921年)城东山麓发现逍遥大冢。
内藏陶壶一只及高四尺余陶碑一方。
镌字千六百余言,经考证,始知乃唐开元年宁越郡(即现钦州市)第五世刺史宁道务墓志,可见钦州制陶历史之久远。
传至清朝咸丰年间,钦州陶器发展鼎盛,坭器得以广泛兴用,故得名”坭兴”。
现今香港、澳门上海等地的“钦州街”皆因坭兴陶的流传而有此命名,钦州坭兴陶一时威名远播海内外。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独特的陶土奇特的功能编辑本段回目录坭兴陶(学名:紫泥陶)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按软六硬四混合,骨肉得以相互支撑方为上品。
因其深藏于山腹地层。
天然洁净、泥质细腻。
绿色环保,且含有铁、锌、钙、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矿物质。
“窑变”艺术中国一绝编辑本段回目录坭兴陶的“窑变”艺术在国内陶瓷行业中绝无仅有,艺术品位极高,故有中国一绝”之称。
钦州特有的陶土,无需添加任何陶瓷颜料。
钦州坭兴陶在烧制过程所产生的“窑变”是无釉坭兴陶的一大术特色,当炉盘上升到1200度的临界点时,偶有发现其极少部份胎体发生窜变现象,并自然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须打磨表层氧化物后才发现其真面目,如天蓝、古铜、虎纹、大斑、墨绿等意趔不到的诸多色泽,可谓火中求宝。
难得一件,一件在手,绝无类同”。
窑变艺术陶。
要达到最高境界的艺术效果,还必须要通过工艺设计造型,画面雕刻装饰结合,集春暖、夏绿、秋红、冬寒之灵气于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湾民国陶艺名家
1、霍津:民国年间陶塑名家。
驼背,人称“驼津”。
擅塑仙佛人物和动物,尤以塑牛闻名于世。
传世的牛作品多为素胎,能逼真地再现牛的神韵、形态以及纤细的牛毛,世称“霍津牛”。
2、霍子厚:又名文厚,因其跛,人称“跛厚”,民国年间艺人。
擅长制作人物,代表作品有《关羽》、《太白醉酒》等,他熟悉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善于抓住历史人手的典型性格,塑造得细腻、生动,颇具写实风格。
常在作品上钤用篆书阴文方形印章“霍子厚制”。
后开设店号“霍厚记”,又改钤用篆书阴文方形印章“霍厚记造”。
3、温颂龄:名奇,号颂龄,因其跛足,人称“跛奇”。
民国时期颇具艺术个性的陶艺家,擅长塑造人物,耻于模仿,喜创新,纯以个人的观察体会创塑人像,在刻画人物性格上有独到之处。
作品形象古拙,衣纹线条流畅,釉色凝重大方。
抗战时期,广州沦陷(1938年10月中旬),他与儿子和徒弟在香港开了“复兴工业社”,香港沦陷后(1941年),温颂龄饿死于荃湾。
4、林堂煜:初在刘佐潮处当学徒,学习塑造亭宇小品,后改为学习塑造人物,题材较为丰富,具有刘佐朝的作风,其代表作有“杨五郎”,形貌古朴,衣纹简洁有力。
其作品常印有“林堂煜造”篆书阳文方章,或“林堂煜作”阴文楷书长条印章。
5、吴灶生(1902-1981):又名吴炳南,广东石湾人。
工艺美术师。
自小学习拉坯成型工艺,熟习釉料的配制。
民国期间曾自营陶
业,1953年任石湾工艺四分社经理,1959年从工业陶瓷厂调到美术陶瓷厂从事釉料研制。
长期致力于石湾传统釉色的继承发展,特别对红钧釉和结晶釉的配制和批量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石湾上世纪中叶的配釉名师。
6、廖作民(1904-1957):广东石湾人,原名廖源新,又称廖新。
出生于陶艺世家,在艺术氛围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好学上进,酷爱陶艺。
少年起到多家陶艺作坊学习陶塑技艺和制陶技术,后随堂兄廖坚学习山公、盆景和器物造型。
时廖坚与陈渭岩、潘玉书等名家多有往来,探索切磋,从中获益良多。
20世纪30年代与弟廖沧创办“利生”陶艺店。
作品以人物陶塑为主,兼作山公盆景、器物。
建国后加入石湾工艺生产社。
早期风格粗犷写意,后期逐渐吸收潘玉书细致典雅之长。
7、梁华甫(1905-2005):广东石湾人。
年轻时随父梁福学艺,谙熟泥、釉、火的运用,协助父亲经营“醉石轩”。
1956年起在美术陶瓷厂创作室研究釉料配制及进行陶艺创作,擅塑人物、鹤、瑞兽等。
作品以古雅、朴拙、浑厚出名,并配以变化无穷的釉彩。
8、陈红:生于1906年,又名陈雄,女,擅长山公创作,一直被误认为男性,被称作“男工红”。
解放后在石湾工艺美术陶瓷厂做山公人物,著名作品有《取经》等。
9、区乾(1907-1958):广东新会人。
父区大为清末民初擅塑鸟兽的著名陶艺名家,区乾自幼随父学艺,继承家传,1952年加入广州人民美术社雕塑工场(后转为石湾美术陶瓷厂)。
他注重写生体验生活,作品风格写实逼真,讲究神韵和意境。
他是石湾当代动物陶
塑的一代宗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刘传在石湾陶艺界“双峰并峙”。
10、马海(1932—2004年):原名马其海,男,广东顺德人。
少年因家贫辍学到广州、澳门等地当小贩、炊事员,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学绘画与雕塑。
1956年进入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工场工作。
1963年在石湾美术陶瓷厂从事陶艺创作。
自学成才,兼收并蓄。
作品以人物为主,多喜塑造历史上杰出贡献和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之士,寄情述志,寓意褒贬。
11、何秉聪(1918—1999年):本名叔明,号南海陶人,祖籍广东南海。
早年于南海师范本科毕业,后获香港教育司署早级教师文凭,在省港多所中小学文、史、化学及数学等科任教五十余年;课余致力钻研陶艺从未间断,成为石湾陶釉专家,殊有创新之见;任香港艺术馆名誉顾问十五年;对石湾陶艺独怀深厚感情,积极参与多次在香港举办具规模的石湾陶瓷展览,推动陶艺爱好者及大众对石湾陶艺的认识和收藏。
著有《石湾陶艺》、《历史、神话与传说》、《陶艺杂谈》、《釉与涂釉》等。
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予“视觉艺术终身成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