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理论来源

合集下载

评李健吾的《〈雷雨〉——曹禺先生作》

评李健吾的《〈雷雨〉——曹禺先生作》

88品 评评李健吾的《〈雷雨〉——曹禺先生作》姜蓉艳无论中外,文学界对曹禺的《雷雨》一直都是好评如潮,作为戏剧评论家,李健吾时隔一年也用抒情的笔调书写了他对《雷雨》整体的审美体验。

李健吾用一贯随和絮语式的批评文风对《雷雨》进行了评论,其中有他对戏剧的肯定,也有他个人对戏剧情节独特的看法。

1935年,李健吾对曹禺的处女作《雷雨》进行了评论,这篇评论正如作者开头所写的一样,是《雷雨》1934年在《文学季刊》发表一年之后才写赶来“敬一炷香”的。

其实,李健吾在1933年就见过《雷雨》剧本,但是他同郑振铎一样,最初都是拒绝发表靳以推荐的这个剧本。

时隔一年评论《雷雨》,李健吾对其的看法有了一些转变,在抒写自己对《雷雨》感受评论的同时,也透露出当时他拒绝发表《雷雨》的些许原因。

一、李健吾对《雷雨》的直观感受李健吾1935年在天津《大公报》上用笔名刘西渭发表了对《雷雨》的批评文章,并且称赞它是“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他把看完感觉好的和感觉不怎么和谐的地方都写了出来。

李健吾和作者曹禺最相通的是对蘩漪的这个人物形象的热爱,在《雷雨》序中,曹禺承认话剧中的人物,最先想出和让他觉得真切的是蘩漪,“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天空郁结成一块烧红了的铁,人们会时常不由己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中的路。

代表这样的性格是周繁满……”曹禺创作的热情和对蘩漪的喜爱,身为读者和评论者的李健吾成功接收到,并且迷上了蘩漪这个性格鲜明、用一腔炽热的热情冲破一切和命运抗争的女性人物。

当然对蘩漪这个人物,李健吾也是有疑问的,例如为什么给她的戏份少,她的原型是不是有对外国戏剧的借鉴等。

李健吾还提到《雷雨》涉及了老观念——命运,他觉得仅靠命运来推动剧本发展似是不妥帖的。

在人物塑造上,评论家认为创作者放过了罪恶和压抑的源头周朴园,虽然有时活罪比死罪还厉害,但是这出戏中,周朴园太走运了。

李健吾评《边城》

李健吾评《边城》

李健吾评《边城》杜锐开篇,李健吾仍如印象论批评的惯例,不从自己的分析对象入手,而从自己入手,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而这里是李健吾自己对批评家以及批评的看法:“一个批评家与其说是一个法庭的审判,不如说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者。

科学的,我是说公正的。

分析者,我是说要独具只眼,一直爬到作者作品的灵魂的深处……一个批评家,第一先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接受一切灵性活动的可能,所有人类最可贵的自由,然后才有完成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机会……他不仅仅是印象的,因为他解释的根据,是用自我的存在印证别人一个更深更大的存在,所谓灵魂的冒险者是;他不仅仅在经验,而且要综合自己所有的观察和体会,来鉴定一部作品和作者的隐秘的关系……一个批评家应当有理论,但是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作证,而不是唯一无二的标准;一个批评家应当从中衡的人性追求高深,却不应当凭空架高,把一个不相干的同类硬扯上去。

”从中,不难看出,李健吾不仅把文学,也把文学批评看成是一种灵性活动,在这里理论已失去了其标准的权威,观察、经验、体会参与其间,成为批评的重要维度——对《边城》的批评,在开头,似乎成了李健吾自己的批评观的阐述的宣言,激昂且情采飞扬。

当然,李健吾自己也深知自己在作何言说,“我不得不在正文以前唱两句加官,惟其眼前论列的不仅仅是一个小说家,而且是一个艺术家”。

进而将巴尔扎克称作非艺术家的小说家,将福楼拜称作艺术家的小说家,前者是天真的,后者是自觉的。

当然,这一结论本身的得出就需要李健吾深广的文学造诣。

这一切正是为一步步接近沈从文来铺路搭桥的,以便顺利地引出“沈从文先生便是这样一个渐渐走向自觉的艺术的小说家”这一主张,并进一步说“沈从文先生一类的小说,是叫人感觉、想、回味”的,而不是叫人看、想、了解的。

接着,引入废名的小说,认为废名的小说也是如此,但根本上又是不同于沈从文的小说的,“废名先生仿佛一个修士,一切是向内的,他追求一种超脱的意境,意境的本身,一种交织在文字上的思维者的美化的境界,而不是美丽本身。

论李健吾文艺批评的人性观

论李健吾文艺批评的人性观

论李健吾文艺批评的人性观
杨婧
【期刊名称】《运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4)4
【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重要的批评家李健吾的咀华批评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被重视,他的独特的"人性观"批评态度正是其被重视的原因.在批评文风日下的今天,李健吾咀华批评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杨婧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论李健吾对话自然主义的"人性"观 [J], 范水平;黄卫星
2.以人性为支点的诗意洞察——浅谈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人性观 [J], 郭君宇
3.富丽的人性,自由的灵魂--浅谈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 [J], 徐蕊
4.论李健吾文艺批评的人性观 [J], 杨婧
5.文艺批评:一门独立的艺术——李健吾文艺批评思想初探 [J], 王泽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批评(2)

文学批评(2)

文学批评(2)文学批评重点整理(2021―2021)名词释义1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和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以社会学理论为基础,旨在阐明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同时,它要求批评家具有自觉的社会历史意识。

在批评方面,他们不仅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审视作品,而且关注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

其评价标准为: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

著名的作品包括达纳的艺术哲学和杜布罗尤波夫的《黑暗王国的微光》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具有重主观感受、重直觉印象的特征,并表现出对客观性的怀疑和对释义的反抗。

强调批评家的艺术感受力,追求批评的诗性特征和美感功能。

值得肯定的是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追求批评的独立价值和品格,但也存在夸大主观性、排斥理性的局限性。

著名作品有李健吾的《咀华集》3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是一种心理批评,其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批评关注人类社会性,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关注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和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受这种批评方法影响的作家有乔伊斯、艾略特和赫尔曼·黑塞。

作品深入人物隐藏的性心理和无意识系统,强调人的本能欲望,突出精神与肉体的冲突,描写异常的性欲,揭露人性的丑陋等,客观上促进了文学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理解和关注。

著名的著作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导论》和《梦的分析》。

4文体批评文体学是研究各种文体中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的一门学科,大约产生于20世纪初。

文体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体学批评与狭义文体学有关,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体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体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

其基本特征有:以语言分析为本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调客观性和实证性。

莫里哀简介(李健吾)

莫里哀简介(李健吾)

莫里哀简介(李健吾)莫里哀简介(李健吾)莫里哀(Molière 1622—1673),法国古典主义时期著名剧作家。

生于1622年1月15日。

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

他的父亲让·波克兰是挂毯商和宫廷室内陈设商。

外祖父克洛塞也是挂毯商。

两家可能都有作坊。

宫廷陈设商有机会接近国王,每当国王出巡,他们先行一步,布置行宫。

莫里哀15岁时取得他父亲的职位的继承权。

据说1642年,莫里哀曾经为路易十三去过南方纳博讷布置行宫。

莫里哀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使他从小就喜爱戏剧。

1635年,他在贵族学校克莱蒙期间,法国文坛出了一件大事。

在首相黎塞留推动下,成立了法兰西学院。

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当了院士,曾劝说莫里哀放弃演丑角这个行当,莫里哀谢绝了他的好意。

莫里哀去世后,据说路易十四曾问布瓦洛:在他统治期间,谁在文学上为他带来最大的光荣?布瓦洛回答:“陛下,是莫里哀。

”莫里哀虽非学院的院士,但学院在大厅里为他立了一尊石像,下面写着这样的话:“他的光荣什么也不少,我们的光荣少了他。

”莫里哀是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

他的喜剧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向后人提供了当时的风俗人情。

“现实主义”这一提法最能说明他的战斗精神。

他又是法国唯物主义喜剧的第一人,他以滑稽突梯的形式揭露封建、宗教与一切虚假事物。

他不卖弄技巧,而能使喜剧在逗笑中负起教育观众的任务。

1643年路易十四登基,当时他才5岁,由国母摄政。

莫里哀在这一年同十几个青年,特别是贝雅尔一家兄妹,签订合同,组织“盛名剧团”。

1649年6月28日,在一位公证人的文件里,他第一次用莫里哀这个后来举世闻名的名字签字。

他把宫廷室内陈设商的继承权转让给他的兄弟,成为一个被教会驱逐出教的“戏子”。

但是他们的演出完全失败,剧团出面人是莫里哀,债主把他送进监牢,拘押了三五天,由父亲作保,应许分期偿还债务。

李健吾与法国文学

李健吾与法国文学

作者: 钱林森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95-102页
主题词: 法国文学;李健吾;现实主义
摘要: 没有法国文学的浸淫和体验,就没有李健吾先生的审美观念和批评华章,但具体细致、洞烛幽微地探讨李与法国文学的关系的工作一直少有人做。

本文正是从李健吾对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阐释与探求出发,从批评观念和批评方式两方面考察了李与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渊源关系,指出正是以现实人生为根据的批评观念决定了李健
吾“心”灵探险”的批评方式,使其鉴赏文字和批评实践重视大气磅礴、力度热情及审美趣味方面。

正是这种背景,使李健吾评论巴金、沈从文和茅盾的视角高屋建瓴,成为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领域的重大收获。

李健吾诗性批评的特质与价值

李健吾诗性批评的特质与价值

诗 性 的神经 。“ 你( 郭 沫若 ) 是 由文学 渐 渐 的入 了哲 学, 我 恐怕要 从 哲 学 渐 渐 的结 束 在 文 学 了 。 因我 已 从 哲学 觉及 宇宙 的真 相 最好 是用 艺 术 表 现 , 不 是 纯 粹 的名 言所 能写 出 的 , 所 以我 认 为 未来 最 真 确 的哲 学, 就 是一 首 ‘ 宇 宙诗 ’ , 我将 来 的事 业 也 就 是 尽 力 加入 做 这 首 诗 的 一 部 分 罢 了 ” 。李 健 吾 亦 是 如
养, 同时 自觉 承 继 传 统 文 论 的 精 髓 , 从 整 体 直 观 出 发, 致力 于 开 掘 作 者 与 批 评 之 间 的心 灵 契 约 , 以 隐 喻、 象征 的思 维形 式 、 形 象 诗意 的语 言传达 对作 品的 直觉 体 验 , 在 诗性 言 说 的进 路 上 避免 了“ 文论 表 达 、
力 与语 言 表 达 能 力 , 正如鲁 道 夫 ・ 阿恩 海姆所 说 :
“ 艺 术家 与普 通人 相 比 , 其 真正 的优 越性 就 在 于 , 他 不仅 能 够得 到丰 富 的经 验 , 而 且 有 能 力 通 过某 种 特
的精致 化 、 逻 辑化 、 理念 化 , 似 乎并 没 带 来 批 评 局 面 的繁华 与批 评文 体 的 生生 活 力 , 其 中充 斥 的 却 是 知 识 者学 科意 识 的褊狭 , 浸淫 着庙 堂 的一统 意志 , 最 终 蜕 变为 不忍 卒读 的夫 子 文 章 。鉴 于 此 , 重 新 审 视 李 健 吾文 学批 评 的诗 性 特质 , 希 冀 能够 在 工 具 理 性 的
一部杰作的存情感中平衡理性与感性的矛盾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在不仅在乎遵循传统然而它抛不掉传统因为真较为成功地实现了文学思想的艺术化与文学艺术的正的传统往往不只是一种羁绊更是一层平稳的台理论化以形象重造诗境无疑是为了将自己体悟之这句话虽然评说对象是林徽因其实也是思熔铸其中期待读者访问诗境进而获得美感经作者自我写照

艺术感觉与印象批评——以李健吾为例

艺术感觉与印象批评——以李健吾为例
空间。
关键词 :艺术感觉; 直观印 象; 李健 吾 ; 印象批评
中图 分 类 号 :1 1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0 6- 2 X(0 1 0 0 3 0 1 0 0 6 2 1 ) 2— 1 4— 2
所谓“ 艺术感觉”, 是一种特殊 的心理感 觉 , 一个认识 过程与 审美 是 情感活动过程的综合体 。艺术感觉的表现 形式经常是 充满激情 的联想 、 想象 、 幻想 , 是情感化 的感觉 、 个性化的感觉 。法 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 艺 术哲学》 中指 出: 艺术家在事物面前必须 有独特的感受 ……他靠 这个 能 “ 力摄人事物的内心 , 显得 比别人敏锐 。 (73) ” 1 其实 , 止是艺术 家 , 2 何 批 评家同样必须有敏锐 的艺术感觉。艺术感觉是批评发生的重要 前提和基 础, 尤其是对于印象批评来说。本文 以李健吾为例 , 粗浅地谈一下 艺术 感 觉与 印象批评的关 系。 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 、 注文学审美特性 、 关 创造性地 表现出 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 法。相对于 以解 析透辟 、 哲理 分 析见长的科学批评 , 印象批评方法非 常注重艺术感 觉、 直观 印象 , 非常强 调 批 评 的 艺术 感 受 力 , 重 印 象 描述 与 经验 梳 理 , 求 批 评 的诗 性 特 征 与 注 追 美 感 功 能 , 至有 反 对 释 义 、 对 客 观性 的一 面 。在 运 用 这 种 文学 批评 的 甚 反 方法和视角的时候 , 批评家的艺术感觉成为相 当重 要前提 因素 , 现“ 发 知 音 ” 表现 自我” 与“ 是其 中的 两个重要 环 节, 当然 , 要寻找 两者 之间 的平 衡。 中国现代文学 家 、 评家 李健 吾 ( 96 18 ) 印象 批评 的发 源 批 10 - 9 2 从 地——法国求 学归来 , 并且成功地将印象批评 的理论与方 法运用 于 自己 的文学批评实践, 成为 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的领军人物 。李健吾认为 , 批评 是一种独立的艺术 , 是一种体现 自我价值或意义 的创造性活动。“ 一个真 正 的批评家 , 犹如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 要外在 的提示 , 需 甚至离不 开实际 的影响。但是最后决定一切的 , 却不是某部著作或者某种利益 , 而是他 自 己的存在 , 一种完整无缺 的精神作用 。 ( 3 自我感受 是批评 的最 高 ” P 2) 准则 , 丧失了 自我也就丧失 了批评 。他 是山西运城 人 , 常用笔 名刘 西渭 , 不仅在理论 上倡导 印象批评 , 而且在实践上 自觉地从事大量的印象批评 , 出版 了《咀华集 》( 9 6 、 13 ) 《咀华 二集 》( 92) 《 14 、 李健 吾 戏剧 评 论选 》 (9 2 、 李健吾文学评论选》 18 ) 18 ) 《 ( 9 3 等批 评理论著作 , 显示 了印象批评 在 现 代 中 国 的 实绩 。 印象批评 作为一种 以传达批评 家对 文学作 品的直观感觉和主观印象 为主 的批评方法, 呈现 出如下特征 : 其一 , 思维方式 的直观感悟性 。印象 是一种对美 的艺术发现 , 它是微妙而不能 自控 的, 要求批评家对 艺术的感 性刺激有敏锐的体验 , 自己的心灵 同作品 、 用 同作 品的作者进行对 话 , 因 此反对逻辑分析, 强调艺术直觉与印象描述 。其二 , 批评过程的情 感体验 性 。印象批评非常重视情感的投入和体验 , 印象批评家 总是充满激情 地 判断艺术作品。主体激情 、 艺术印象是 他们评论文 学的重要 出发点。印 象批评是批评家情感与作家作品碰撞 的结 果 , 同为 中国现代 印象批 评 正 家、 诗人的梁宗岱所说 , 是作者与读者 问精神底交流与密契”3 P 5 它“ l( 9 ) 的结果。批评家情感 的投入是批评发生 的重要前提 , 是批评过 程的重 也 要 因素。只有批评家 主体激情 的润泽 , 才不会使 解释 陷入过 分的 于枯。 印象批评中“ 印象” 是批评家调 动 自己的艺 术经验 、 人生 阅历 , 阅读作 在 品、 体验作品的过程 中形成的 , 因此对作 品的批评也就是对于 自我的印象 描述与经验梳理 。其三 , 批评文本 的美文化 。印象批评不重判断与分析 , 而注重批评家审美 印象的描述 , 这种描述 只能 以文 学的形式进行 。为 了 保持审美经验 的完整性 , 印象批评家 常用富 于诗意 的形象 语言表达他 们 对作品的直观感受 , 甚至象中国古代批评家司空图等人一样 , 用具 体的形 象或感觉来 品评诗文 , 形成一种象喻式批评 , 这种批评文本本身甚 至就是 文 学 作 品 , 现 出“ 文化 ” 向。 呈 美 倾 印象批评 的一般步骤分为以下部分 : 一是获取印象, 以直观 的方法 获 作者简介 : 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Vo1.27 第3期 

No.3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1年6月 

.Jun.2011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理论来源 李辉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4) 

[摘要】作为中国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深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特别是":-ka士、雷梅托等 人批评理论的影响,强调批评的主观印象,重视直觉感悟、主体介入和情感动力。同时,他又在较大程度上自觉地将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 [关键词】李健吾;文学批评;印象主义 [中图分类号]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1)03-0039-03【收稿日期]2011—03—10 

李健吾(1906—1982),山西运城人,20世纪30 —40年代曾以“刘西渭”为笔名在《文学季刊》、《文 学杂志》、《大公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学评 论文章,这些文章“令人惊见,文思活跃,文采飞 扬”,…在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文章后来 被结集为《咀华集》、《咀华二集》,与沈从文的《现代 中国作家评论选》,梁宗岱的《诗与真》、《诗与真二 集》,萧乾的《书评研究》以及朱光潜的《谈美》、《孟 实文钞》等,共同代表着20世纪3O年代“京派”作 家在文艺理论批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在这群 “京派”批评家中,李健吾又以其卓然不群的批评主 张与风格确立了其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某种 独异的地位。正如有学者所言,李健吾“自觉地把 印象主义作为一种批评理论与方法来认真探索,有 意识建设一种印象主义的批评系统”。Lz 从这套批 评系统来追寻其理论来源,我们可以发现,在他的身 上,既有着明显的西方文艺理论思想的印记(其中 以印象主义批评的印痕尤为突出),同时也蕴涵着 无法割裂的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的沉淀,本文即从西 方影响和传统批评两个层面来分析李健吾文学批评 的理论来源。 一、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特质 1931年李健吾留学法国,这段时间正是印象主 义批评在西方盛行的时期,倾心于法国文学的李健 吾也对印象主义批评的诸多艺术主张进行了系统的 学习和考察,诸如王尔德的“创作与批评同一说”、 圣佩夫的批评“情操”说、黑兹利德的“艺术神采” 说、雷梅托的“批评是印象的印象”说、法朗士的“灵 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说、古尔蒙的“印象形成条 例”说等等。所以,李健吾有理由宣称:“还有比我 更爱印象主义批评的?”l3 在诸多印象主义批评家 中,李健吾特别关注的是法国的法朗士与雷梅托,可 以说,他们的理论直接影响着李健吾文学批评观的 最终形成。 对于法国印象主义批评的诸种观点,李健吾也 并不是全盘接受的,他在相当程度上抛弃了法朗士 强调主体快感的艺术享乐主义,但保留了印象主义 批评的基本鉴赏模式,即重视阅读过程中的“印象” 与“感受”,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增富和提纯”进而 使其批评具有了相当独特的“知性”色彩。它不同 于一般的感性印象,同时又与理性主义的那种严格 的理性逻辑有了明显的区别。 二、中国古代的品评批评 在众多的西方文学批评流派中,李健吾之所以 对印象主义批评情有独钟,除了因为他留学法国并 倾心于法国文学研究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深藏 于他自身的中国传统的精神气质与审美心理和西方 的印象主义批评存在着某种契合。所以在了解了西 方印象主义批评理论的基础上,有必要将中国古代 文学批评,尤其是“品评”批评作一番梳理。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在其伴随中国文学创作的产 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与中国人传统审美心理 相适应的民族特点。“由于小农经济和家族制度, 中国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性质,亦即人与自然、个体 与社会以及人与神没有充分分离”,[4]22这种“天人 合一”的世界观,也就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 这也使“中国古典哲学不是关注世界的本质问题和 认识的限度问题,而是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不是 认识论,而是体验论”。l4』22“它不讲逻辑推理和分 析,而讲直觉,不信任语言而讲体悟”,[4]z3如老子的 

【作者简介】李辉(1975一),女,江苏泰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7卷 “涤除玄鉴”、管子的“静国之道”、苟子的“虚一而 静”、庄子的“心斋”、“坐忘”等思想,都体现了中国 古人对产生直觉的主体心理条件的重视及以体知、 领悟为特征的东方思维模式。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 家们因此也往往从创作和欣赏活动的切实体验出 发,重领悟、重描述、重整体感受和印象,带有明显的 直观性和经验性。此类批评多给人以启示,让人了 然于心,在体验中获得共鸣。钟嵘《诗品》的问世, 开创了以品论诗的方法,这种方法逐渐成为中国古 代批评史的一种重要范式,即品评批评。“品,是指 对作品的品味和领悟;评,则是对作品艺术品味的判 断。……它注重直观感受和切身体悟,习惯于对批 评对象作整体的观照和得意忘言式的品味,由此形 成生动活泼的直觉思维和一套取譬托讽、言近旨远 的表述方法。” ”继钟嵘《诗品》之后,唐代司空图 的《二十四诗品》将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分 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等二十四个品目,每个品目 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比喻说明。 宋代以后的诗话词话则可以看作是品评批评的 进一步开拓与发展。批评家不仅在批评实践中使用 “本色”、“飘逸”、“沉郁”、“高远”等品评批评的常 用术语来表达对作品整体风格的感觉判断,而且更 倾向于用诗性的语言去描述他们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或对作品整体风格的更深人体会。这种朦胧的印象 和体会具有难以言传的特点,然而批评家要面向作 家和读者,他就必须将自认为妙不可言的感性印象 传达出来。因此,诗性的语言表述方式,正好使这种 妙不可言的见解变得可以体会。 有学者曾指出:品评批评的批评指向以作品的 言外之意、昧外之味,即作品的内在风神为重心,而 对这种内在情韵的把握只能是玩味体悟性的、而不 是理解阐释性的,故品评批评主要是一种审美鉴赏 活动,而不是一种理性分析的研究活动。其思维方 式的特点,是通过对艺术形象的神游其中的审视,获 得幽微的心理体验,并从这种心理体验中爆发对作 家作品整体风貌的鞭辟入里的领会,带有鲜明的艺 术思维性质。 三、中西理论的借鉴与融合 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品评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 批评确实存在着某种契合。了解二者之间的异同, 并以此为切入点考察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是如何做到 二者的有机结合,应当是我们理解李健吾独具个性 的文学批评的根本立足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们看来,文学作品始终 都是一个有着内在血脉的有机整体,任何纯理性的 分析都可能肢解和扼杀作品的生命。因此,中国传 统的品评批评也总是从作品的整体人手,对作品的 内在神韵和审美特征进行直观领悟和审美感受,并 注重将这种直观领悟和审美感受的结果用同样富有 诗意的方式传达给读者。这种特点,恰恰也是西方 印象主义批评的突出特色。西方印象主义文学批评 特别强调,批评家只是“根据感觉来决定,而不是根 据理性,也就是说,出于大脑对一系列事物的印象 

……即使你能在一些具体细节上分析或叙述 它”。 也正是由于看N-者的共同之处,不少学者 才会肯定地认为,中国古代的品评批评“带有很强 的印象批评的色彩”。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健吾的 文学批评将中西两种文学批评理论巧妙地给予了融 会是有其坚实依据的,其核心便是直觉的批评思维。 “两部《咀华集》给人们的印象,突出地表现在整体 直观性和印象鉴赏性。”" 李健吾非常重视对作品整体印象的感觉。他同 样认为,文学本身应当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是“人 类性灵的开花结实”,“其形式和内容不可析离,犹 如皮与肉之不可揭开……一个伟大的作家,企求的 不是辞藻的效果,而是万象毕显的完整谐和”。[8]33 由此,他极少对作品进行条分缕析的解剖,因为任何 肢解艺术整体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批评家不是破 坏艺术生命,而是感悟艺术生命,捕捉自我对艺术生 命的全部直觉。他明确指出,进入作品得首先“自 行缴械,把辞句、文法、艺术、文学等等武装解除,然 后赤手空拳,照准他们的态度迎了上去”。 就是 说,批评家首先必须以自身全部的心灵投入作品的 艺术世界,而绝不能带着某种既定的观念图式去接 近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以最为直接的直观方式去获 取切身的感受与印象。很明显,这与注重先有明晰 的批评规范或模式的理性的批评是完全不同的。以 直观直接进入作品的方法,使李健吾能够极为准确 地迅速把握作品的总体精神与神韵。 尽管西方印象主义批评与中国传统的品评批评 有着近乎天然的相通之处,但这两种批评毕竟是在 各自不同的文化土壤里滋长起来的,因此彼此又存 在着某种潜在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主观与 客观、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上。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家 们大都认为,批评只能是主观批评,想要以理性思维 对作品作出解释和判断,那只能是徒劳。法朗士更 认为天下没有所谓客观的批评,正如没有所谓客观 的艺术一样。这是一种高扬批评主观性和相对性的 观点,由此也使得印象主义批评特别注重突出批评 主体在想象与情感方面的自由奔放。很显然,这种 第3期 李辉: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理论来源 41 过分夸大批评主观性的批评主张,必然也存在着将 批评引向根本无视批评对象的客观存在,进而将严 肃的批评演变成为无所顾忌的自言自语的危险。相 比之下,中国传统的品评批评在这一点同西方印象 主义批评就有了较为显著的区别0“在品评批评的 长期历史发展中,古代批评家一致认为,经学家们的 说诗活动对文学作品的政治道德寓意的单向抽取, 是偏离文学作品审美特性的非艺术性批评,而品评 批评这种注重从个人审美反应,从艺术品味人手抓 住对象整体风貌的批评,才是切合对象特征的说诗 方式。”[5]83可见,中国传统的品评批评尽管同样带 有纯粹感性化的色彩,但却非常关注批评主体与批 评对象的关系,所有主观的感受和印象,必须来源于 批评对象,必须与批评对象自身所具有的审美特征 相吻合;而不是像西方印象批评那样,批评几乎可以 完全不受批评对象的制约,甚至可以与批评对象毫 不相关。同时,在批评的感性和理性这一对矛盾中, 由于中国传统的品评批评通常以直觉领悟的方式去 观照和体味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与韵外之致,而这 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是无法靠逻辑分析和理 性思考达到的。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 中国传统品评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一样,都只 崇尚感性而排斥理性。其实,这些观点都过于偏颇。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的品评批评在感性与理性之间, 更显露出知性思维的特色。“知性”,德文译名是 “Vei'tstand”,常被译为“理智”或“悟性”。康德曾把 人的认识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种,其中 “知性”可理解为主体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 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处理,并且联结成 为有规律的知识的一种先天认识能力。黑格尔则指 出了知性思维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同一性、坚定性、 明确性、分离性等特征,黑格尔的一句论断也许可以 帮助我们清楚地理解知性与理性的关系,那就是 “理性涵盖并包括了知性,而知性却不能理解理 性”。【9 知性作为认识历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和相对的独立阶段,“我们不应抹杀它在从感性过 渡到理性的过程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9]22所以,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知性与理性混为一谈。中国传统 的品评批评家们总是善用“比物取象”的方式来喻 示批评对象的风格特征,这种思维方式就带有知性 的色彩。表面上看似通过形象的直接领悟,实际是 一种形象的感染、情感的启迪,其中又包含着某种认 识和内在的逻辑。而这种认识不是概念所表达的认 识,这种逻辑也不是外在的形式逻辑,准确地说是一 种形象所唤起的认识和内在的情感逻辑。从这个意 义上讲,中国传统的品评批评的思维方式应当是一 种知性的思维方式。 虽然李健吾十分推崇法朗士的名言“灵魂在杰 作之间的奇遇”,但他却没有全盘接受法朗士的那 种极端强调主观印象的艺术享受主义批评,反而从 中国传统的品评批评中得到启示,并结合了雷梅托 的“增富提纯”说,从而使自己的印象批评在相当程 度上保持了与批评对象之本质特性的一致性和条理 化,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独有的印象’到‘形成 条例”’。他清醒地认识到:“所有批评家的挣扎,犹 如任何创作者,使自己的印象由朦胧而明显,由纷零 而坚固。” 儿 如果说直觉印象只是批评过程的最初 阶段,那么下一步就需要批评者自觉的知性介入,这 样才能使自己的批评显得“明显”而“坚固”。从李 健吾的文学批评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知性的火花。 有人这样说过:“对有高度感受力的读者来说,感情 和理智的过程仿佛融合在一起并保证理解作品的高 水平。”¨叫李健吾无疑就是这样具有高度感受力的 批评者。他的批评活动不仅仅包含着对于直觉印象 的记录,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显示了东方文化中知性 智慧的独特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