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汉译英的顺应性研究
顺应理论视角下小说对话翻译研究——以余华《兄弟》英译本为例

038《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兄弟》是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曾于2002年获得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被誉为“一首闪耀着生命悲欢的史诗”。
以顺应理论为视角,从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两方面对《兄弟》英译本中的对话进行分析,并探究顺应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
[关 键 词] 顺应理论;对话翻译;语境;交际顺应理论视角下小说对话翻译研究——以余华《兄弟》英译本为例刘 昭一、顺应理论与内涵顺应理论是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论(Jef Verschueren)于1987年在其文章《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中提出的理论。
其后在1999年的语用学专著《语用学诠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标志着该理论走向成熟(Verschueren,2000)。
该理论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2000),即语言使用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满足一定的交际需求, 所进行的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这种选择不仅取决于语言结构的层次, 而且必须符合交际语境(Verschueren,2000)。
顺应理论包括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特性四个方面。
在顺应理论视角下,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两种。
交际语境通常为使用者使用语言的情境,如地点、对象、场合等,是语言的外部因素;而语言语境作为语言内部因素,往往指语言发生的上下文背景,如语篇、词语、短语等前后的关系。
一个成功的对话翻译往往需要让源文读者与目的语读者均能接收到大致相同的信息,能够传达出作品的交际意义,因此只有顺应语境,目的语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源文本。
顺应论视阈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作者: 徐芳
作者机构: 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出版物刊名: 蚌埠学院学报
页码: 121-12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 公示语 汉英翻译 顺应论 语言结构 交际语境
摘要:以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为研究视角,对公示语汉英翻译进行分析:公示语汉英
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语言层次的顺应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语体特征三个层面;译者必须动态地顺应语境,顺应交际语境所涉及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因素。
译者
只有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综合考察作出顺应的语言结构客体和影响语言选择的语境因素,并在译
文中作出适当的顺应和选择,才能忠实传递出公示语的信息,实现公示语的交际目的。
基于顺应论的英语结构、句型汉译研究——以英汉翻译中一些结构、句型对“把”字句的顺应为例

基于顺应论的英语结构、句型汉译研究——以英汉翻译中一些结构、句型对“把”字句的顺应为例邓正君【摘要】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同时,这一选择过程受心理认知和语言生成等规律的制约.语言各层面与人认知客观世界的思维模式有一致性,即顺应性.顺应源于人类创造语言之初简洁、形象、直观、高效、节省的结构心理,表现为语言结构与认知方式的顺应、语言成份间的顺应、语言彼此间的顺应.英语句名词化、复合成分、因果关联和信息前景化结构,与汉语“把”字句的语用功能吻合,从而形成对汉语“把”字句翻译的顺应理据.【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6)006【总页数】3页(P155-157)【关键词】顺应;英汉翻译;"把"字句【作者】邓正君【作者单位】长沙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一、引言在Jef.Verschueren于1999年提出顺应理论之后,该理论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和翻译学界的关注。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小句、语段或语篇,在结构上与人类创造语言初始时的认知思维模式有一致性,也就是所谓的顺应性[1]34。
人类创造语言之初,对文字符号简洁、形象、方便、高效、节省的结构心理,必然导致语言书写、读音、意义形成与认知方式的顺应以及语言内各成份之间的顺应,甚至在不同语言之间,也存在着顺应属性。
长期以来,归化在翻译实践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而以韦努蒂为代表的异化论者认为,归化策略隐匿了源语的特点,不利于文化的交际与传播,因而主张异化翻译策略。
从表面来看,这两种翻译策略似乎截然相反,其实不然。
翻译的目的是使语际信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其中,忠实于原文是首要的标准。
为了有效地实现译文预期的信息传递目的,翻译必须考虑译文如何准确地传递原文的信息,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即要顺应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
中国高校校园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中国高校校园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随着中国高校的国际化进程越来越深入,校园内的公示语也变得愈发重要。
校园公示语不仅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学校文化和形象的窗口。
在校园公示语的汉英翻译中经常出现词不达意、语言不通顺的情况,影响了信息的传达效果。
研究中国高校校园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对提高高校国际化形象,加强国际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在中国高校校园公示语的汉英翻译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
译文过于生硬,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请勿乱扔垃圾”直译为“Do not throw rubbish”, 这种译文显得生硬,与英语表达习惯不够贴切。
由于汉英句式的不同,一些常用的表达在翻译中难以对应。
“严禁吸烟”翻译为“No smoking”就无法传达出“严禁”的强调。
还有一些翻译过于拘泥于原文结构,致使表达不够流畅。
“违者将受到惩罚”翻译为“The violator will be punished", 这个译文虽然准确,但句子结构形式较为拘谨,欠缺流畅性。
二、汉英翻译的应对策略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要加强汉英句式和表达习惯的对比分析,理解英语表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准确把握翻译的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生硬和拘泥于原文。
要灵活运用英语表达的各种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具有流畅度和自然度。
要重视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采用更加接近英语表达习惯的方式,使翻译更贴切、更精准。
三、案例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高校校园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分析。
“不准喧哗”在实际的翻译中可以用“No shouting”或者“No noise”,与其对应的翻译习惯。
再“严禁擅自进入”在实际的翻译中可以用“No unauthorized entry”,这样的翻译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英翻译的问题所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更多的参考。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
从顺应论的视角来看,中文翻译应该尽可能地遵循原文的结构、用词和语感,并且尽可能地将目标语与原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行协调和统一。
具体来说,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顺应论的要求:
1.尊重原文的语法和结构,保持句子的语义和逻辑顺序不变。
2.注意原文中的隐喻、惯用语和文化背景,用目标语言相应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3.重视目标语言的语感,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文化中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4.对于涉及到地名、人名、专业术语等特定语境的词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保留或重新翻译。
总的来说,顺应论视角下的中文翻译需要具备对原文的精准理解和对目标语言的敏锐把握,力求实现原汁原味的翻译效果。
《2024年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范文

《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顺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是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在口译领域,顺应理论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如何帮助口译员在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中实现有效的语言转换。
二、顺应理论概述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和非语言资源的过程,以适应交际的需要和语境。
这一理论强调了语言使用的动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口译中,顺应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境顺应:口译员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如正式场合与休闲场合的翻译有所不同。
2. 语言结构顺应:口译员需要理解并熟悉源语和目标语的语法结构,以便进行准确的翻译。
3. 文化顺应:口译员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习俗等,以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三、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1. 语境顺应在口译中的应用口译员在面对不同的交际场合时,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正式的商务会议中,口译员需要使用更为专业、严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而在休闲的社交场合中,口译员则可以采用更为轻松、自然的翻译风格。
此外,口译员还需要根据交际双方的背景、关系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语言和语调。
这些都需要口译员具备敏锐的语境顺应能力。
2. 语言结构顺应在口译中的应用语言结构是口译中最为基本的一部分。
口译员需要熟练掌握源语和目标语的语法结构,以便进行准确的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口译员需要关注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词汇搭配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运用增译、减译、转述等翻译技巧,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3. 文化顺应在口译中的应用文化是口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习俗等都会影响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因此,口译员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和交际规则,以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在翻译过程中,口译员还需要关注文化元素的传达,如习俗、俚语、成语等,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认知负荷理论下汉英同传中顺句驱动原则的研究》范文

《认知负荷理论下汉英同传中顺句驱动原则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翻译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尤其是在汉英同声传译(简称汉英同传)领域。
认知负荷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对于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优化翻译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在汉英同传中,如何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应用顺句驱动原则,以实现更为高效、准确的翻译。
二、认知负荷理论概述认知负荷理论是一种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理论,它研究人们在完成任务时信息处理的能力及其限制。
在汉英同传中,译员需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源语言的解析和目标语言的生成,这一过程涉及认知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认知负荷理论为这一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持,帮助我们理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负荷情况。
三、汉英同传中的顺句驱动原则顺句驱动原则是指在汉英同传中,译员应遵循原文句子的顺序,以句子为单位进行翻译。
这一原则有助于降低译员的认知负荷,提高翻译效率。
在汉英同传中应用顺句驱动原则,要求译员在翻译时关注原文句子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内容,确保目标语句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四、认知负荷理论下顺句驱动原则的应用在汉英同传中,应用顺句驱动原则需考虑译员的认知负荷。
首先,译员需对源语言进行快速解析,理解原文的意思和逻辑关系。
其次,根据认知负荷理论,译员需合理分配认知资源,确保在翻译过程中保持高效的认知处理能力。
在应用顺句驱动原则时,译员应关注句子的主次信息,先处理主要信息,再处理次要信息。
同时,还需注意句子的逻辑关系和目标语的表达习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五、实证研究为了验证顺句驱动原则在汉英同传中的应用效果,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顺句驱动原则的译员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较低的认知负荷,翻译速度和准确率均有所提高。
此外,顺句驱动原则还有助于提高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度,使听众更容易理解。
六、结论本文探讨了认知负荷理论下汉英同传中顺句驱动原则的应用。
通过分析认知负荷理论和汉英同传的特点,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顺句驱动原则有助于降低译员的认知负荷,提高翻译效率。
顺应论视角下公示语汉英翻译语言层次顺应分析

顺应论视角下公示语汉英翻译语言层次顺应分析
贺玲
【期刊名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36)1
【摘要】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汉英公示语翻译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揭示了公示语汉英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各种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在语言和非语言层次上做出恰当的顺应.从Verschueren顺应论的视角来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语言层次上的顺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词汇、句法、语体特征三方面在语言层次上做出顺应.
【总页数】3页(P144-146)
【作者】贺玲
【作者单位】湘南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郴州 4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选择与顺应——顺应论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 [J], 杨小妮
2.顺应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原则分析 [J], 吴敏
3.顺应论视阈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J], 徐芳
4.顺应论视野下的公交公示语汉英翻译策略--以衡阳市为例 [J], 罗亚君
5.顺应论视野下的公交公示语汉英翻译策略——以衡阳市为例 [J], 罗亚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T morw e g Nain lD y h r 例 ) o ro b i t a a ,tee n o
wi e n c o 1 Al t a h r , t f mb r n l b o sh o. l l e c e s s a f me e s a d s u e t a e e p c e t t k p r i t e tdns r x e td o ae at n h c l b a i n ed i u c o 1 Cls e l r s me e e r t s h l n o r s h o . a s s wi e u o l o t b r 3 d a h s a o r n t i e a p e n Oc o e r s t e u u l u .I h s x m l , h
构 顺应 、 态顺 应 和顺 应 过程 中的意识 程度 o ] 动 r e
“ 翻译过 程 实 际 上 就是 连 续 选择 的过 程 , 仅是 不 语码 转 换 的过 程 , 是一 种双语 间转换 活动 中多层次 更 的更 为复杂 的 活动过 程 ” [ 鉴 于此 , 。 3 翻译 过 程就 是译 者 不 断 选择的 过程 , 就是 源语 言 (o reln u g) 也 s uc ag ae 与
(. 1 九江 学 院 , 西 九江 3 0 8 ;. 江 3 0 8 2 江西 经 济管理 干 部 学院 , 西 南 昌 3 0 0 ) 江 3 2 0
摘
要 : 文 以公 文 汉 译 英 为 研究 对 象 , 本 以顺 应 论 为依 据 , 合 公 文 的 翻 译 和 顺 应 论 研 究 , 词 汇层 级 、 法 层 次 、 境 结 从 句 语
t e e pl n ol e a d t e r a o o u h n tc h p o e i v v d n h e s n f r s c o ie
.
、
顺 应 理 论 阐 述
顺应理 论 由 Vesh ee ( 0 0 提 出 , 主要 观 rc u rn 2 0 ) 其 点 是 : 用 语 言 的过 程就 是 不 断选 择 语 言 的过程 , 使 人 们 之 所 以能够 在 使用 语 言过 程 中作 出选 择 是 因为语 言具有 变异 性 、 商讨 性和 顺应 性 。要对 语 言现象 做 出 语 用解 释 , 必须 考虑 四个 方面 : 境关 系顺 应 、 言结 语 语
应 目的语 的 语 言 现 实 。
关 键 词 : 文 ;翻译 ; 应 论 公 顺 .
中 图 分 类 号 : 1. H3 5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7 1 9 2 1 ) 1 o9 O 1 0 —9 (0 2 0 一o 8 一 5 1
公 文是 指政 府 或机 构 发布 的各 种 公告 、 言 、 宣 规 章 、 令 、 告 、 事 、 报 、 令 及 各 类 法 律 文 书 01 法 通 启 通 指 1 3 由于公 文 发布 方 的权威 性 , 文 翻译 应 忠 实 、 确地 公 准 译 出原 文 的语 言 、 构特 色 。 结
第 2 卷第 l 9 期
Vo1 29 N 0 . .
萍 乡高 等专 科学 校 学报
J u n lo n xa g C l g o r a fPig in o l e e
21 年 O 02 2月
F b 2 l e.O2
公 文 汉 译 英 的 顺 应 性 研 究
周 龙 英 冷 小 利 。 ,
目标语 ( r e l g ae两 种语 言相 『应的过程 。 t gt a ug ) a n 顷 汉英公 文 翻译过 程 也是个 不 断选择 语 言 的过程 ,
a e p a n y a d d f i l t t d S h tt e p o l r l i l n e i t y s a e O t a h e p ei n e n q e tc . a o b ls l n e s a d isme n n n u s l . c n d u te sy u d r t n t a i g a d
层 次 考察 公 文 的 特 点 ; Vesh ee 以 rc u rn的 顺 应 论 和 认 知 一 致 原 则 为 基 础 , 交 际语 境 和 语 言 结 构 差 异 的角 度 对 影 响公 从
文 翻译 的各 种 不 同 但 又 相 互 联 系 的语 境 因素 进 行 探讨 。通 过对 原 文 和 译 文 的差 异 比较 , 明译 者 为 促成 认 知 一 致 , 说 在 公 文 翻译 过 程 中 应 如 境 与 交 际 语 境 )顺 应 受 众 的 心 理 世 界 、 交 世 界 、 理 世界 以 及顺 语 : 社 物
t e s r, h o ie h n ob e e t e n tc .
在 句 法层 次 上 , 杂长 句 、 行结 构 和惯 用 句 型 复 平 的使 用 是英 文公 文 的典 型特 征 。
一
译 策 略 , 对提 高 党政 机 关 行 文 的译 文 质 量 , 这 达到 理
想 翻译 效果 具 有实 际指导 意义 。
二 、 语公 文 的语言 特征 英
在词 汇层 次上 , 文 公文语 言 的突 出特征是正 式 英 性 , 现在 名词 化 、 词和 专有术 语 的使用 。同时 , 体 古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