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的影响-综述
基于中药炮制理论辨析不同黄芩炮制品的临证应用

基于中药炮制理论辨析不同黄芩炮制品的临证应用基于中药炮制理论辨析不同黄芩炮制品的临证应用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技术,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性能和药效,提高其药理活性和治疗效果。
在众多中药材中,黄芩作为一味常用的药材,其炮制方法对于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基于中药炮制理论,对不同黄芩炮制品的临证应用进行辨析。
黄芩,为忍冬科植物黄芩的根茎,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
根据中药炮制理论,黄芩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后,药性和功效会发生变化。
常见的黄芩炮制方法有炒、制、醋炒等。
首先,炒制黄芩。
炒制黄芩是指将黄芩用文火炒至微黄色为止。
这种炮制方法可以减少黄芩的寒凉性质,使其性味趋于温和。
炒制后的黄芩具有泻火而不伤正气的功效,适用于炎热病症的治疗,如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
同时,炒制黄芩还可以增加其温燥的作用,适用于寒湿内停的病症,如湿热黄疸、湿热痢疾等。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炒制黄芩常用于治疗寒湿内蕴、热毒炽盛的病症。
其次,制黄芩。
制黄芩是指将黄芩晒至颜色转黑。
这种炮制方法可以增强黄芩的泄热解毒功效,适用于热毒炽盛的病症,如急性咽喉炎、急性肠炎等。
制黄芩还能增加其燥湿作用,适用于湿热证候的治疗,如黄疸型肝炎、湿疹等。
在实际应用中,制黄芩常用于治疗湿热内蕴、热毒痈疮等病症。
最后,醋炒黄芩。
醋炒黄芩是指将黄芩用醋炒熟。
这种炮制方法可以增加其收敛作用,适用于湿热下注、气随湿降、痰饮壅盛等病症,如慢性下气管炎、慢性肝炎等。
醋炒黄芩还能增加其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疹、痈疽等病症。
因此,醋炒黄芩在临床应用中常用于治疗寒湿下注、湿热内盛、痈疽肿毒等病症。
总之,根据中药炮制理论,黄芩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后会发挥出不同的药效和功效。
炒制黄芩能够减寒增温,适用于寒湿内蕴、热毒炽盛的病症;制黄芩能够增强泄热解毒功效,适用于热毒炽盛的病症;醋炒黄芩能够增加收敛作用,适用于湿热下注、痈疽肿毒等病症。
临床医生在应用黄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证候,选择相应的炮制黄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与鉴定

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与鉴定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
其中,黄芩苷是黄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黄芩苷的提取和鉴定两个方面介绍黄芩苷的相关知识。
黄芩苷的提取是利用黄芩中的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的。
黄芩干燥根茎部分被研磨成粉末状,然后通过溶剂提取的方法来获得黄芩苷。
常用的溶剂有乙醇、甲醇等。
提取过程中,需要注意溶剂的选择、浸提时间和浸提温度等因素,以保证黄芩苷的高效提取。
提取后的溶液经过过滤、浓缩、结晶等步骤,最终得到黄芩苷的纯品。
黄芩苷的鉴定主要通过理化性质鉴定和分析方法鉴定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理化性质鉴定,黄芩苷是一种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熔点为223-225℃。
它在水中几乎不溶,在乙醇、甲醇和酒精中溶解度较大。
其次是分析方法鉴定,常用的方法有红外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等。
红外光谱法可以通过检测黄芩苷的红外吸收峰来确定其结构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用于检测黄芩苷的含量和纯度;质谱法可以通过检测黄芩苷的质荷比和碎片峰来确定其分子结构。
黄芩苷作为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和应用价值。
研究表明,黄芩苷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作用。
它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发挥抗炎作用;通过清除自由基,增强抗氧化能力,发挥抗氧化作用;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发挥抗菌作用。
因此,黄芩苷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潜力。
黄芩苷作为黄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活性和应用价值的化合物。
通过黄芩苷的提取和鉴定,可以获得高纯度的黄芩苷,并进一步研究其药理机制和应用价值。
希望通过对黄芩苷的深入研究,能够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黄芩经不同方式处理黄芩苷保留量的差异

Diference of b icalin Retention in Diferent Processing M ethods o 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CHEN Xi
(Pharmacy Department,Jinzhou M aternal and Child Hospital,Liaoning Province,Jinzhou 121000,China) Abstract: 0bjective To compare differences of the retentio n amount of seutellaria baicahnsis gorsi.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的提 取率 最低 , 乙醇提 取 法提取 黄芩 苷 的纯 度最 低 ,转移 率也 最低 。
关键 词 :黄 芩 ;黄芩 苷 ;提取 工 艺 ; 中药化 学
doi:10.3969 ̄.issn.1672.2779.2018.09.044
文 章编 号 :1672,2779(2018) 09—0101—03
程 ,将黄 苓 药材 经适 当方 式 处理 ,包括 煎 煮法 、温 浸 法、水 提 酸沉 法 、水提 醇沉 法、 乙醇提 取 法 、 乙醇加 热 回流 法 、活性
炭 吸 附 法 , 以黄芩 苷 的转 移 率 为指 标 ,比较 各 种 提 取 方 法之 间的 差 异 。 结果 各 处理 方法 的 提取 率分 别 为 :水 煎 煮 法 为
37.66%、 乙醇提 取 法 为2.84%、 乙醇加 热 回流 法为 63.56%、 活性 炭吸 附提 取 法 为4.68%。 结论 黄 芩 的这 些提 取 工 艺 中 乙醇
黄芩炮制方法和药效研究

黄芩炮制方法与药效研究08药学(1)班08312050摘要:通过对黄芩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从而为药理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芩;炮制;药理作用;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为常用中药。
来源于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等功效。
多年来药理研究证明黄芩有降压、抑菌、镇静等作用。
古代医籍中记载的黄芩炮制加工方法较多,古代炮制以炒为主,并配以辅料,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
近代黄芩的炮制方法除继承了古代的传统主要方法(如炒、酒炙、炒炭等),并发展了蒸切、煮切、蜜炙等,现代对黄芩的研究不仅集中在炮制工艺的发展,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有效成分、药理实验以及临床应用的影响方面是现代黄芩研究的热点。
下面就其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所作的整理总结。
一.黄芩的古今炮制工艺的历史沿革1.历代黄芩的炮制方法黄芩根部粗大,为便于配方与应用,需进行适当切制。
关于切制的方法,古代文献中记载有多种。
如《肘后备急方》要求“切”;《太平圣惠方》要求“锉”;成书于清朝的《医学正传》明确要求“切片”,并一直沿用至今。
黄芩应用虽早,但直到唐代《千金要方》中才有“细切”的炮制记载,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1].对此概括总结如下:炒制:清炒之后,药性和缓,广泛用于中下二焦湿热之征,如胃肠湿热的泄泻、痢疾;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淋浊等[2]。
多与通泄胃肠实热之大黄等药同用。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提到“凡使,先须碎,微炒过,方可入药”。
《洪氏集验方》“煅,存性”。
《妇人良方》“条芩炒焦”。
明《仁术便览》“炒黑,治便血尿”[3]。
酒炒:中医认为“酒制则升”,可以引药上行。
利用黄芩的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作用,酒制之后可以治疗多种上焦热证或湿热之征。
生黄芩与酒黄芩不同提取方法对黄芩苷煎出量的影响

3 讨
论 为 了全 面 控制 本 品质 量 , 曾经 尝 试 19 :1 978
参 考 文 献
s. 第 [] 卫 生 部 药 品 标 准 [ ] 中 药 成 方 制 剂 ( 十 三 册 ) 1 一 E J北 化 f I 05 LJ 中 国药 典 ( 部 ) s . 京 : 学 工 业 }版 社 .2 0 z
照薄层 色谱 法 ( 国药典 2 0 中 0 5年 版一部 附 录 VI ) 试 B
验l , l 吸取 上述两 种溶液 各 1 , 2 O 1分别 点于 同一硅胶 G
薄层 板 上 , 以氯 仿 丙 酮一 甲酸 ( : : ) 8 1 1 为展 开剂 , 展
开 , 出, 取 晾干 , 以 5 的三 氯化 铁溶 液 , 喷 供试 品色谱 中, 在与对 照 品色 谱 相 应 的位 置 上 , 相 同颜 色 的斑 显
8 2 层 溶 液 为 展 开 剂 , 开 , 出 , 干 , 紫 外 光 灯 展 取 晾 置 (6 n 下检视 。供试 品色谱 中 , 3 5 m) 在与 大 黄素对 照 品色 谱相应 的位 置上 , 相 同颜色 的荧 光斑 点 , 与 灵芝 对 显 在
陕西 中 医 2 0 0 9年第 3 O卷第 1 期 每次 2 rl合 并 乙 醚 液 , 浴 浓 缩 至 干 , 渣 加 甲醇 O , a 水 残 l 使溶解 , 为供试 品溶 液 。另取 原儿 茶醛 对 照 品 , ml 作 加 甲醇制成 每 l 含 l ml mg的溶 液 , 为 对 照 品溶 液 。 作
6 0 ,可 见 供 试 品溶 液 中黄 芩 苷 的含 量 至 少 在 4 h 5 8 内稳定 性 良好 。 28 样品测定 . 精 密 吸取 对 照 品 溶 液 ( 5 g・ 4F
酒黄芩与生黄芩不同提取工艺对黄芩苷煎出量的影响

黄芩 中 的 苷,而 导 致 黄 芩 苷 含 量 下 降。在 制 剂 工 艺["]中由 此 而 导 致 的 含 量 不 合 格 屡 见 不 鲜。 为 验
件测定,供试品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结果见表%。
表%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L$)
C
样品
酒黄芩热水投料 酒黄芩冷水投料 生黄芩热水投料 生黄芩冷水投料
均值
$A23$ $A21@ $A3@$ 1A13&
ENO
#A2" #A$% #A"1 %A&
万方数据
·$$@·
第’)卷第7期 ’$$1年7月
中国中药杂志
%&’()*+,-().+/%&’(0102)30-’)204’5)
[收稿日期] ’$$1"$0"$& [通讯作者] @A9:($170)&’11#’)
·&7$万·方数据
#!# 供试液的制备 对照品 溶 液 的 制 备:精 密 称 取 葛 根 素 对 照 品
00!&,B置’*,5 容 量 瓶 中,加 甲 醇 至 刻 度,摇 匀, 作为 葛 根 素 对 照 品 储 备 液;精 密 吸 取 ’ ,5 置 0$ ,5 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得每0 ,5 含葛 根素+’!)"B的对照品溶液。
均不理想,将 磷 酸 水 溶 液 调 至 $!#( 达 到 较 好 的 分 离效果且保留时间在)!*!+,-.。 !!! 该测定方法经方法学考察精密度高,重现性 好,#)/测定稳定,回收率符合要求。 [参考文献]
黄芩中黄芩苷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黄芩中黄芩苷提取方法研究进展黄芩是中药常用的草本植物,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而其中的黄芩苷则是一种主要的活性成分。
黄芩苷的提取方法研究是黄芩药效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黄芩中黄芩苷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传统的提取方法包括浸泡法和水提法。
浸泡法是指将黄芩粉末浸泡在乙醇水混合液中,经过提取和浓缩得到黄芩苷。
该方法简单快捷,但提取效率低,需要长时间浸泡,并且溶剂中乙醇的消毒过程可能对药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水提法是指将黄芩粉末浸泡在水中加热煮沸,然后经过过滤、浓缩得到黄芩苷。
该方法可以避免乙醇对药品的影响,但提取效率低,且在高温下易损失黄芩苷的活性。
目前,在传统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提取方法。
其中,超临界CO₂萃取法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提取方法。
该方法利用超临界CO₂的高温高压特性,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实现黄芩苷的高效提取。
超临界CO₂萃取法具有不使用有机溶剂,提取效率高,提取时间短等优点,但由于设备成本高,因此成本较为昂贵。
此外,微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酶法提取法等也被广泛应用于黄芩苷的提取中。
微波辅助提取法利用微波加热的特性,可以大大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效率;超声波提取法则是利用超声波的作用来打开黄芩细胞,从而释放黄芩苷;酶法提取法是将黄芩粉末加入葡萄糖苷酶、动物蛋白酶等酶类,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来实现黄芩苷的水解和释放。
总的来说,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不同的提取方法,可以提高黄芩苷的产率和质量。
未来在黄芩苷的提取方法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开发新的绿色提取方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又名黄精、黄连、黄柏,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自古以来便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草本药物之一。
黄芩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凉血安胎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日益深入,黄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黄芩的药理作用,包括其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并深入探讨黄芩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及其机制。
本文还将对近年来黄芩药对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黄芩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探索黄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黄芩,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广泛且深远。
这些作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化学成分。
黄芩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芩苷和黄芩素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成分。
这些黄酮类化合物赋予了黄芩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病毒活性。
黄芩苷和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一特性使得黄芩在预防和治疗多种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黄芩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其黄酮类成分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有效缓解炎症反应。
这使得黄芩在治疗炎症性疾病如肺炎、肠炎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芩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研究表明,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壁或细胞膜,从而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这使得黄芩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黄芩的这些药理作用为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黄芩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和精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的影响—综述 摘要: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传统中药中的常用药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黄芩的主要药理成分是黄芩苷,本文主要是从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上对黄芩作一综述,为后面的实验,研究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黄芩 黄芩苷 炮制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其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1】。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中主要成分,其中黄芩苷的含量又占总黄酮的80 %以上,所以目前许多含黄芩(黄芩苷) 的中(西) 药复方制剂均以黄芩苷作为质量控制标准 ,这也是本文选择黄芩苷来比较各种黄芩炮制品的原因。 1 黄芩的化学成分研究 黄芩含多种黄酮类成分:黄芩甙、汉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等,此外尚含有B一谷甾醇、苯甲酸、黄芩淀粉,根中还含有黄芩酶,其能促使黄芩苷和汉黄芩苷水解,生成黄芩素 和汉黄芩素。黄芩素分子中带有3个邻位羟基,性质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成不溶于水的醌类衍生物,沉积在黄芩表面而显绿色。茎叶中含有黄芩苷及汉黄芩苷等。汉黄芩苷和黄芩心素是黄芩中特有的成分,前者是黄色结晶体,没有明显的熔点,热至230℃变为红棕色,至302℃变质而分解[2]. 2 黄芩的炮制方法 黄芩的炮制方法有很多,现代炮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蒸法,煮法,酒炙法以及炒炭的方法。 2.1 历史沿革 唐代有切制;宋代有酒炒、酒煮、炒香、炒焦、微炒、煅存性、姜汁炒等炮制方法;元代有去芦、醋浸炙、酒洗、酒浸焙、土炒等方法;明代增加了酒蒸制、童便炒、炒黑、醋浸、醋炒、猪胆汁炒、米泔制等方法;清代有皂角子仁侧柏制、吴茱萸制等炮制方法。现行主要有蒸、煮、酒炙和炒炭等炮制方法。[3]《中国药典》2010版载有黄芩片和酒黄芩。 2.2 净制 主要是将原药材进行左杂、分选、净洗等处理,以除去药材中的泥沙、杂质、残留的非药用部位、变质品等,并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根部。根部表面往往具有粗栓皮,并带有部分茎叶。为保证药材质量,需要将杂质、非药用部位或质劣部分去除[4]。 2.3 切制 是指将净选后的药材,经软化处理后,用一定的工具加工成符合规定的片、段、丝、块的过程。黄芩根部粗大,为便于配方与应用,需进行适当切制。 2.4 炮制方法 2.4.1 炒制 炒制分清炒和加辅料炒。清炒即取净药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取出,放凉[5]。 2.4.2 煮制取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辅料用量照各该品炮制项下的规定,煮至液体完全被吸尽,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5]。 2.4.3 包括酒炙、酒炖、酒蒸等。酒炙取净药材,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5]。 2.4.4 姜汁制 取净药材或饮片,加姜汁拌匀闷透,置锅内,文火炒至近干,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密闭贮存[5]。 2.4.5 应用米醋作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包括醋炙、醋煮、醋蒸等[5]。 2.4.6 猪胆汁制 使用猪胆汁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 [5]。 2.4.7 蜜制 用炼蜜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5] 。 2.4.8 米泔水制使用米泔水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6]。 2.4.9 土炒将灶心土碾成细粉,置于锅内,武火加热,炒至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拌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药物固有香气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6]。 2.4.10 童便制利用童便为辅料,对药材进行炮制的加工方法。[6] 2.4.11 其他制法 吴茱萸制:《本草述》称“吴茱萸炙者为其入肝散滞火也”;《本草述钩元》称“用吴萸制芩者,欲其入肝散滞火也”。大黄制: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用“大黄炒黄芩”治疗胀满。盐制:清代张宗良在《喉科指掌》三黄汤中用“盐水炒黄芩”[6]。 3 炮制研究 黄芩中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 它对多种细菌和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同时还有降压、镇痛、止血、抗过敏等作用。而这些黄酮类成分中, 最重要的是黄芩甙。所以黄芩的加工炮制是否恰当直接影响黄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实践证明,黄芩遇冷水就要变绿, 这是由于黄芩中所含的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 可酶解黄芩中的黄芩甙和汉黄芩甙, 产生葡萄糖醛酸和二种甙元, 即黄芩甙元和汉黄芩素。因黄芩甙元本身不稳定, 容易被氧化而变绿, 故黄芩变绿说明黄芩甙已被水解。黄芩甙水解又与酶的活性有关, 炮制时以冷水浸泡者酶的活性大, 而蒸和煮就可破坏酶, 使活性消失, 有利于黄芩甙的保存【7】。 3.1 黄芩蒸法及煮法的现代研究 黄芩经过“蒸”或“煮”既可软化切片,又可破坏酶的活性,所得饮片质量较高。这两种方法相比之下,蒸法比煮法效果更好。因为蒸法的热含量高、穿透力强,杀酶效果也最好。虽然煮法较简单,但要接触水,会使部分苷溶于水中,造成一定的水解。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蒸法或煮法。黄芩可以采用下述方法进行炮制:取原药材, 除去杂质, 置蒸制容器里隔水加热, 蒸至透气一小时, 待质地软化, 取出趁热切片, 干燥。或将净黄芩投入沸水中煮, 用铲把翻动, 使黄芩受热均匀, 煮约10 分钟取出闷透, 切片干燥。这样炮制黄芩, 既便于加工切片, 又能保存黄芩的有效成分,提高药效。体现出中药炮制中杀酶保苷,保证中药质量的特点。另一方面, 酒既能凝固黄芩中的酶, 又是甙类的良好溶剂, 从传统观念讲, 酒有升提作用, 黄芩用酒制后可降低其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 又可增强清肺热之功[8]。 3.2 黄芩的产地加工研究大多数的黄芩都是片都是经过二次加工完成的,即是在产地采收新鲜的药材经过净选后晾干,调运各地,临床应用前再经过蒸法或煮法第二次加工。若药材采收后能及时进行加工,既可以避免黄芩中所含的苷类在晾晒过程不慎酶解,又可以减少加工时间。因此,建议改进产地加工方法,以缩减不必要的程序。 3.3 黄芩切制工艺现代研究 对于黄芩的切制方法,传统多用冷浸、烫、煮等方法软化药材,以便于切片。宋霄宏等通过抗菌试验得出冷浸黄芩的抑菌作用比经加热处理的炮制黄芩作用弱。由于如上所述黄芩酶的原因,提倡生黄芩应尽可能避免用冷水浸泡,以免降低其抗菌的有效成分[9]。对于烫法,煮法切制黄芩,由于黄芩甙的含量随加热时间的增加和加热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因此,在加工炮制中,既要考虑到杀酶后的稳定作用,又要考虑杀酶的时间及温度,否则,黄芩甙的损失较大,药用效果降低[10]。煮法虽然能破坏酶的活性,由于甙类易溶于水而流失,故以煮沸10 min为宜;蒸法软化,以蒸汽处理约30 min为宜,趁热切片,既破坏了酶的活性,又保持了甙的含量,这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11-13]。另据报道,黄芩在切制以前也有采用水焯制使之软化再切制成片的方法。实验证明:黄芩采用沸水焯制5 min~10 min,切制1 n1In~1.5 mrn饮片,80℃左右干燥的炮制方法质量较佳[13]还有人对中国药典黄芩[炮制]项下切片“避免暴晒”问题进行试验,以烘干与暴晒干燥作对比。根据外观性状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并无“发红”及明显的质量变化[14] 3.4 黄芩的酒制工艺现代研究 酒制可缓和黄芩苦寒之性,因此,酒黄芩应用较广。杨 中林等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利用二阶导数光谱法,以黄芩苷的含量测定为指标,筛选了酒炙黄芩的最佳炮制条件:加酒量10%、加热温度120℃加热40 min[15]。王正璜等将黄芩置于卧式热压灭菌柜内,开通蒸气,至压强直达到1.0 kg/㎝2,温度达120℃ ,时间为30 min,然后取出,趁热切片,干燥后,加入12% ~15%黄酒,拌匀后焖润,再用炒药机炒至近干,外表略带焦斑,取出摊晾后即得,既可减少黄酮类成分的损失,又通过高压热蒸气的穿透作用,破坏了酶的活性,有利于有效成分的保存[16]。章仲懿等对黄芩酒炙时间与成分的关系进行考察,认为酒炙黄芩用黄酒焖润6 h左右为宜[17]。袁俊贤等采用正交试验法,以HPLC法测定黄芩甙的含量,对酒炙黄芩的加酒量、加酒方式及炙炒温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炙炒温度为主要因素,从而优选了酒炙黄芩炮制工艺为每黄芩饮片100 kg,用黄酒10 kg拌匀,焖30 min,以130℃ (药温)炒干。并比较烘干法与干法炮制酒黄芩,结果二者黄芩甙含量基本相等,且烘干法成品色泽较炒干法色泽均匀,且无焦斑,因此是否可以烘法代替炒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8]。章仲懿等以黄芩苷和黄芩苷元为指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酒的类别及浓度对黄芩炮制品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和黄芩苷元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酒炙黄芩的黄芩苷和黄芩苷元的含量仅与酒的类别有关,用白酒炙的含量明显高于用黄酒炙的含量。这可能是由于白酒的乙醇含量(50%)高于稀释的白酒(含乙醇量14%)的乙醇含量,引起白酒炙品黄芩苷元溶解毒增加所致[19]。张清华等用薄层层析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滇黄芩炮制后的黄芩甙及汉黄芩甙含量比较后认为酒蒸品与清蒸品(不加酒蒸品)的含量均接近,说明两种炮制方法对黄芩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可以清蒸品代替酒炙品入药[20]。
3.5 黄芩炭制工艺现代研究 黄芩炭制工艺研究较少,大部分有效成分经过炭制都被破坏了,于留荣等采用HPLC法测定炒炭品与生品中黄芩苷的含量,其结果表明:炒炭后黄芩苷仅为生品的8% ~20%[21]。 4 黄芩的炮制方法比较 4.1 黄芩蒸﹑煮﹑燀法的比较 实验证明,沸水燀制5~10min的黄芩黄酮类成分损失较小,但用水量应为黄苓重的5—10倍, 否则少量水燀制大量黄芩,因黄芩投入后水温降低过多,达不到抑酶的目的。一般掌握黄芩投入沸水中, 水温不得低于75℃ 由于蝉制应在较短时间完成好, 为便于切制,燀后立即堆润8—24h润透方能切片。实验证明采用蒸制黄芩的方法也能抑酶保甙。但蒸制时间过长, 黄酮类成分有可髓被分解破坏, 故应严格控制蒸制时间。蒸制时间一般应掌握在沸水蒸至透气后30min为宜。黄芩切制薄片较厚片溶出的黄酮类成分及浸出物多。但实际生产中切薄片时碎片较多,因此可考虑将黄芩切1.5 mm饮片为宜黄芩饮片的干燥, 生产中可采用80~C烘干, 但温度也不可过高, 以防黄酮等成分分解破坏,影响饮片质量[22]。 4.2 冷水浸法,水蒸法,酒炙法的比较 3种炮制品的黄芩苷的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对黄芩的质量要求, 即3种炮制方法均可行。从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结果可知, 黄芩的3种不同炮制品中所含黄芩苷的量以酒炙黄芩苷的含量最高, 达到16. 37%; 其次是水蒸品中的黄芩苷含量, 达16. 19%。将酒炙品与水蒸品2种炮制方法所得的黄芩苷提取率进行比较, 2种炮制方法对黄芩有效成分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23]。 4.3 黄芩的不同软化方法比较 将减压蒸,高压蒸最佳工艺软化后的样品与药店方法进行比较,以多指标综合评分考察并优选最佳软化工艺。结果综合评分减压蒸法最高,结论得出减压蒸法为最佳软化方法,其对药材的内在质量无影响[24]。 4.4 黄芩饮片的产地加工方法比较 趁鲜切制:黄芩( 子芩与枯芩) 新鲜药材,快速淋洗去除泥沙及杂物,晾干表面水分,切薄片,80 ℃鼓风干燥1. 5 h,筛去碎屑。产地加工炮制:黄芩( 子芩与枯芩) 新鲜药材,放置自然干燥,间隔不同时间测定水分并切制饮片,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