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表截留和下渗过程模拟

合集下载

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岩体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_荣冠

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岩体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_荣冠

第26卷第10期 岩 土 力 学 V ol.26 No.10 2005年10月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Oct. 2005收稿日期:2004-04-08 修改稿收到日期:2004-06-03作者简介:荣冠,男,1971年生,博士,主要从事渗流及边坡岩体稳定性研究。

E-mail: rg_mail@文章编号:1000-7598-(2005) 10―1545―06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岩体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荣 冠1,张 伟2,周创兵1(1武汉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武汉 430072;2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1)摘 要:简要分析了连续介质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学模型,并讨论了渗流有限元计算中的有关问题,同时研究了降雨入渗机理及模拟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写了非饱和渗流程序SUSC 。

运用该程序模拟了某边坡降雨过程渗流场的变化情况。

计算结果表明,在降雨入渗作用下边坡顶部迅速被饱和,随后表面雨水逐渐向边坡深部下渗,形成从坡顶往深部压力水头等值线由高(零)→低→高的封闭现象。

随着降雨的继续,边坡顶部负压区进一步缩小,且负压绝对值减小。

降雨结束后,由于上部地下水的继续下渗,在边坡的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压力水头继续升高。

根据计算结果可知,局部地方的压力水头最高值出现在降雨结束2 d 左右,往后整个边坡非饱和区地下水压力水头全面下降,逐渐恢复原状。

模拟结果总体可靠,可作为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及边坡排水加固的参考依据。

同时表明,运用上述饱和非饱和渗流模型及降雨模拟方法,计算降雨条件下边坡岩体的渗流场是可行的。

关 键 词:边坡;降雨入渗;饱和非饱和渗流;有限元 中图分类号:TV 139.14;TB 115 文献标识码:ANumerical analysis of saturated-unsaturated seepage problem of rock slope under rainfall infiltrationRONG Guan 1, ZHANG Wei 2, ZHOU Chuang-bing 1( 1 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2 Nang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yang 47300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tinuous medium, a saturated-unsaturated seepage mathematical model is presented. The method of calculating unsaturated seepage field by FEM and the mechanism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and the rainfall simulation are proposed. Unsaturated seepage program SUSC is compiled based on above the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eepage field in a slope under rainfall infiltr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eper as well as surface of slope are saturated rapidly due to rainfall, and surface water infiltrated to the deeper under slope. Pressure water head changes from high (zero) to low, then to high again through top to deep. The area of negative pressure water head decreased gradually due to rainfall and the absolute value of negative pressure water head reduces at the same time. The pressure water head keeps on increasing for 1 to 2 days owing to groundwater infiltration when the end of rainfall in some areas of slope. According to calculation results, maximal pressure water head in some areas of slope appears after two days when rainfall finishe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and program are reasonable; and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application to analyzing stability, designing drainage and reinforcing slope engineering. Key words: slope; rainfall infiltration; saturated-unsaturated seepage; FEM1 前 言工程岩土体的非饱和渗流是地下水循环径流的一个重要环节。

基于霍顿下渗公式超渗产流计算几个问题的探讨

基于霍顿下渗公式超渗产流计算几个问题的探讨

要点二
需要提高模型的预测 精度
虽然提出的改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提 高了预测精度,但仍存在误差。未来 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实际应用,对 模型进行进一步优化和验证。
要点三
需要深入研究超渗产 流的机制
超渗产流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机制 尚未完全明确。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 步深入探讨超渗产流的物理机制,为 模型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03超渗产流计算方法及其改来自进超渗产流计算的基本原理
霍顿下渗公式
霍顿下渗公式是用于计算降雨后地表产流 的经典公式之一,它基于土壤水分平衡和 能量平衡原理,考虑了降雨强度、土壤类 型、植被覆盖等因素。
VS
超渗产流
超渗产流是指降雨强度超过土壤下渗能力 时,地表开始产流的现象。超渗产流计算 是水文模型和洪水预报的重要环节。
数据质量影响
超渗产流模型需要输入气象数据 、地形数据等,这些数据的质量 直接影响到模型的预测精度。例 如,如果气象数据不准确,会导 致模型低估或高估降雨强度,从 而影响洪水预报的准确性。
模型结构限制
超渗产流模型是基于土壤水分平 衡和下渗理论建立的,因此可能 无法考虑到某些复杂的物理过程 ,如蒸发、地下水补给等,这也 会对模型的预测精度产生一定影 响。
揭示了超渗产流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揭示了土壤质地、前期含水量、降雨强 度等因素对超渗产流的影响。
提出了改进的超渗产流模型
基于霍顿下渗公式,提出了一个改进的超渗产流模型,能够更准 确地预测超渗产流的发生和流量。
研究不足与展望
要点一
需要进一步考虑土壤 类型和气候条件
本研究主要关注了土壤质地、前期含 水量和降雨强度对超渗产流的影响, 但未考虑不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 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 霍顿下渗公式在多种土壤类型和气候 条件下的应用。

3--流域径流形成过程

3--流域径流形成过程
(1)吸着水:包括吸湿水和薄膜水。吸湿水被紧束于 土粒表面,不能在重力和毛管力的作用下移动。薄膜水 吸附于吸湿水的外部,能沿土粒表面进行数度极小的移 动。 (2)毛管水:是在毛管力作用下土壤中所能保持的那 部分水分。分为上升毛管水和悬着毛管水。上升毛管水 是指地下水沿着土壤毛细管上升的部分,悬着毛管水来 自降雨或灌水,在不受地下水补给时,上层土壤由于毛 管作用下所能保持的地面渗入的水分。 (3)重力水:土壤中超出毛管含水率的水分在重力作 用下很易排出,这种水分称为重力水。
2、土壤水
几个重要的含水量: 饱和含水量(最大持水量) 田间持水量: 凋萎系数: 为保证旱作物丰产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一般要求 土壤含水量在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
3、下渗
下渗是指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内 的运动过程。下渗不仅直接决定地面径流量的大小, 同时也影响土壤水分的增长,以及表层流与地下径 流的形成。因此,分析下渗的物理过程和规律,对 认识径流形成的物理机制有重要的意义。
3、下渗
下渗曲线:
图 下渗曲线和下渗累积曲线
3、下渗
经验公式(霍顿公式) :
tLeabharlann f t ( f 0 f c )e
fc
其中,下渗率f,表示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 渗入土中的水量(mm/h) ft:t时刻的下渗率,f0:初始下渗率,e: 自然对数的底,β:递减指数。 f0、fc、β与土壤性质有关,需根据实测资 料或实验资料分析确定。
1.1 水面蒸发
用蒸发器或蒸发池观测水面蒸发。
E=kE`
式中,E为天然水面蒸发量;E`为蒸发器实测蒸发量; k为蒸发器折算系数。
1.2 土壤蒸发
土壤蒸发是土壤中所含水分以水汽的形式逸入大 气的现象,土壤蒸发过程是土壤失去水分或干化 过程。 第一阶段:土壤充分湿润,供水充足,E接近最 大蒸发能力EM; 第二阶段:土壤水分减少,W<W田,供水条件变 差,E逐渐减小; E=W/W田×EM 第三阶段:W<W断,水分运动十分缓慢,蒸发率 很小。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三水循环和洋流含解析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三水循环和洋流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三水循环和洋流(时间:70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21福建宁德高三模拟)屋顶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图为某城市屋顶花园景观图。

读图,完成1~2题。

1.屋顶绿化少见高大乔木的原因是( )A.乔木易滋生蚊虫B.易影响室内采光C.屋顶水分不足D.屋顶承重有限2.屋顶绿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A.降低湿度,减少降水量B.截留雨水,缓解内涝C.增加下渗,提高地下水位D.减弱光照,减少蒸腾(2021湖南湘南八县联考)河流一般沿着山谷流淌,甲河流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某科考队从观音峡溯源而上至沥鼻峡考察发现:甲河流连续切开川东平行岭谷(四川盆地东部平行排列的山脉和谷地)的数道山岭,形成了一组“小三峡”。

下图为甲河流“小三峡”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根据材料判读,甲河流最可能是( )A.汉江B.嘉陵江C.湘江D.金沙江4.甲河流图示河段( )A.流量季节变化较大B.流向自东北向西南C.冬春季可能有凌汛D.有冰川融水的补给5.推测甲河流图示河段“小三峡”形成过程是( )A.山地隆起—流水下切—河流发育B.河流发育—流水下切—山地隆起C.河流发育—山地隆起—流水下切D.山地隆起—河流发育—山地断裂(2021广东二模)我国某地气候干旱,土壤质地粗,含盐量高,主要生长耐旱耐盐的柽柳。

该地土壤水分的主要补给来源是生态灌水。

研究发现,秋季该地自地表向下2米深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先增后减,出现明显的“湿层”。

下图示意该地地下水埋深曲线和每日降水总量的月变化。

据此完成6~8题。

6.该地最大规模的一次生态灌水是在( )A.3月B.5月C.9月D.12月7.5—8月地下水位的变动主要由于( )A.气温回升B.植被蒸腾C.空气干燥D.渗漏损失8.秋季土壤“湿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蒸发减弱B.生态灌水C.下渗积累D.毛细上升(2021福建漳州适应性测试)凌汛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地表覆盖知识点总结

地表覆盖知识点总结

地表覆盖知识点总结第⼀章:绪论(★★★★)1.1地表覆盖与⼟地利⽤的基本概念1.1.1地表覆盖:是指⾃然营造物和⼈⼯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多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壤、冰川、河流、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主要侧重描述地球表⾯的⾃然属性,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特性。

1.1.2⼟地利⽤:⼟地利⽤是⼟地利⽤⽅式、利⽤程度和利⽤效果的总称。

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是:1、确定⼟地的⽤途;2、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业间合理分配⼟地资源;3、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地资源,提⾼⼟地利⽤效果。

1.1.3地表覆盖与⼟地利⽤性质:1、地表覆盖反映了⼟地的⾃然属性(其性质主要取决于⾃然因素)2、影响⼟地利⽤的因素包括地表⾃然因素(⽓候、地形地貌、⼟壤、⽔⽂、地质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社会制度、政策、城市化与⼯业化、区位、交通条件、成本、效益、⼟地利⽤现状)(其性质主要取决于⾃然和经济因素)3、地表覆盖与⼟地利⽤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性质的变化构成了地表覆盖/⼟地利⽤变化4、⾃然⼒也会引起地表覆盖的变化5、地表覆盖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特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且产⽣变化的原因也具复杂多样性,并因此引起⼀系列的⽣态环境效应。

6、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反映着⼈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决定着地表的⽔热和物质平衡,其变化直接影响到⽣物地球化学循环,改变着陆地-⼤⽓的⽔分、能量和碳循环,以⾄引起⽓候变化。

1.2地表覆盖与⼟地利⽤的研究内容1.2.1地表覆盖研究内容1、地表覆盖的特点;(与地理要素的关系)2、地表覆盖变化研究;3、地表覆盖分类体系研究;(满⾜地球系统模式需求;环境系统模式需求等)4、遥感测定地表覆盖及其变化;(数据尺度;时空分辨率;数据质量;数据处理;⾃动分类等)5、变化检测技术;6、地表过程模型化与动态模拟;举例:1、植被:利⽤遥感⼿段,可以在⼤范围内经济⽽有成效的查清植被资源和检测环境动态,从空间以不同尺度来研究地球植被层的空间结构和波动规律以及多种⾃然灾害和⼈类活动对⽣物圈的影响,并把植被遥感信息转换成图像和数据,供决策和管理者参考。

水文学原理 第4章

水文学原理  第4章

208.2 mm
时间 (hr)
降水特性综合曲线
1. 雨强-历时曲线 2. 降水平均深度—面积—历时关系曲线
3. 降雨强度—历时—频率曲线 IDF 等雨量线(也可表述降水的时空分布特性)
雨强-历时曲线
对同一场暴雨,选定不同的历时, 分别统计各选定历时内的最大平均雨强, 然后以雨强位纵坐标,历时位横坐标, 点汇得到不同历时的雨强分布曲线。 得到:同一场降雨,雨强随历时的增加而减小。 不同场 的降雨 ,雨强—历时曲线不同。
若时段长取得比较小
成为光滑曲线 瞬时降水强度过程线 (教材中图4.3 左图)
降水累积曲线
以时间为横轴、
以降水开始至各个时刻的累积降水量为纵轴、
绘制而成的圆滑曲线。
200
160
累计降水 (mm)
120 78.0 mm 80 30 分钟 141.2 mm 40 1 小时 0 0 30 60 90 2 hr 120 150
5. 降水数据完整性及代表性,降水数据是否经得起检验,
水循环过程
P = R + ET + ST 蒸散发 蒸发 蒸散发 R = 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融雪径流等)
ET = 蒸散发(降水截留蒸发、土壤、蒸腾等) 截留 ST = 储存(土内储存,下渗等)
洼蓄 降水
壤中流 R 输入 P、输出
水文模型
下渗 地表径流
降水概念1
降水量:在一定时段内,从大气降落到地面的降水在地平 面上所积聚的水层厚度。 一般是指某一时段(小时或日)内的总降水量。 每天定时观测,单位mm。 日降水量以8时为日分界,每日8时至次日8时降水量总和
降水历时 降水过程中某两个时刻间,降雨持续的时间
次降水历时:从降水开始到降水结束,经历的时段。 降水强度 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一般用mm/h 表示

15SHE模型教学课件

15SHE模型教学课件

7
15.2.2 蒸散发
实际蒸散发受气象条件、冠层含水量、土壤含水量等条件决定
模型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实际蒸散发
Ea
Ea——实际蒸散发量;
Rn
cpe ra
1
rc ra
Rn——净辐射;
——饱和蒸汽压—温度曲线的梯度; ——空气密度;
Cp ——常压下空气的比热; e ——实际水气压与饱和蒸汽压得差值;
描述
过程
冠层雨水截留;蒸发和蒸腾;下渗;地表径流〔陆
地面和河道内的表层流;非
面、河滩、河道):积雪和融雪耦合模型;不稳
饱和、饱和区的土壤水和
定饱和壤中流的存贮与三维流动;封闭含水层、
地下水,包括封闭含水层、 自由含水层和潜水层的耦合;壤中流和河道水
自由含水层和潜水层
流间的交换;地下水渗流;泉(井)水抽取;河
随水流的二维对流输移,随泥沙的水平输移,扩散;
土壤、岩石和泥沙的吸附;土壤和岩层中的双 层迁移/稳定效应;放射性物质衰变和衰变链; 大气沉降;点源、面源;受污染土壤的侵蚀; 受污染泥沙的沉积;植物吸收和再循环(仅作简 单描述),河水和河床间的交换
26
表15-3 SHETRAN模型中的水流和输移方程
程序模块化,由若干子模块组成:
(1)截流/蒸发(ET) :采用Rutter方程\Penman-Monith方程、 Kristenson-Jenson两种方法求解截流量和蒸散发量
(2)坡面流和河道流(OC):采用圣维南方程求解 (3)不饱和带(UZ):采用Richard公式和重力流两种方法模拟 (4)饱和带(SZ):采用改进的Guass-Seidel和Preconditioned
描述
方程

SWAT水文模型

SWAT水文模型

SWAT水文模型介绍1概述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是美国农业部(USDA)农业研究局(ARS)开发的基于流域尺度的一个长时段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

它主要基于SWRRB模型,并吸取了CREAMS、GLEAMS、EPIC和ROTO的主要特征。

SWAT具有很强的物理基础,能够利用GIS和RS提供的空间数据信息模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和水质,用来协助水资源管理,即预测和评估流域内水、泥沙和农业化学品管理所产生的影响。

该模型主要用于长期预测,对单一洪水事件的演算能力不强,模型主要由8个部分组成:水文、气象、泥沙、土壤温度、作物生长、营养物、农业管理和杀虫剂。

SWAT模型拥有参数自动率定模块,其采用的是等在1992年提出的SCE-UA算法。

模型采用模块化编程,由各水文计算模块实现各水文过程模拟功能,其源代码公开,方便用户对模型的改进和维护。

2模型原理SWAT模型在进行模拟时,首先根据DEM把流域划分为一定数目的子流域,子流域划分的大小可以根据定义形成河流所需要的最小集水区面积来调整,还可以通过增减子流域出口数量进行进一步调整。

然后在每一个子流域内再划分为水文响应单元HRU。

HRU 是同一个子流域内有着相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区域。

每一个水文响应单元内的水平衡是基于降水、地表径流、蒸散发、壤中流、渗透、地下水回流和河道运移损失来计算的。

地表径流估算一般采用SCS径流曲线法。

渗透模块采用存储演算方法,并结合裂隙流模型来预测通过每一个土壤层的流量,一旦水渗透到根区底层以下则成为地下水或产生回流。

在土壤剖面中壤中流的计算与渗透同时进行。

每一层土壤中的壤中流采用动力蓄水水库来模拟。

河道中流量演算采用变动存储系数法或马斯金根演算法。

模型中提供了三种估算潜在蒸散发量的计算方法—Hargreaves、Priestley-Taylor和Penman-Monteith。

每一个子流域内侵蚀和泥沙量的估算采用改进的USLE方程,河道内泥沙演算采用改进的Bagnold泥沙运移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植物截留
方法3: Linsley-Kohler-Paulhus(LKP)模型 1949年: I ( Sm ETR )(1 e
P Sm ETR
)
植物截留对大洪水来说是可以忽略的,但在干旱和半 干旱地区,其占年径流量比例是可观的 对郁闭度高的森林,其次降雨截留率可达100%
一 植物截留
一 植物截留
(2)气象、气候因素——外因(决定实际截留大小) 植物截留与雨强的关系: 降雨初期,全部截留,截留量与雨强无关 雨强不变,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最大稳定截留量SS 随着雨强的增加, SS也增大,最后趋于一常数Sm Hotan认为:S S (1 ei )
s m
风的影响: 吹动树枝,截留量减少 风吹使蒸发增加 风的作用使截留量增加还是减少视具体情况而定
1 F (S ) e kS F (S ) 1 e kS
(S ) ke kS
二 填洼
例:如不计雨期蒸发和下渗,且降雨时空分布均匀, 初始填洼量为0,求降雨量为P时的流域填洼量。
u P ( P S ) ( S )dS
0 P
P ( P S )ke
一 植物截留
5 林地死地植被截留 定义:通过林地、林下植被到达林地表面,附着于落 叶层后蒸发到大气中的那部分降水量 难于现场测定 一般选取样本在室内测定与估算
影响因素:截留量与凋萎物的种类、腐烂及堆积程度、 干湿状态、雨量和雨强、土壤含水量等有关
对林地:截留量可观,但缺乏研究
一 植物截留
6 影响植物截留的因素 (1)植物本身的特性——内因(决定截留容量的大小) 树种:阔叶与针叶 树龄:幼年、壮年、老年——冠层、茂密度 林冠厚度:
表1 森林截留能力实测资料
森林种类 最大截留量 mm 说明 橡树 20 四川凯江 郁闭度49% 松树 17 四川凯江 郁闭度49% 衫树 20 湖南肖奚山 郁闭度90% 幼松 15 黑龙江 宾县
森林种类
最大截留量 mm 说明
苹果树
23
洋槐
21
油松
20
白杨
16
河北 易县
河北 易县
河北 易县
河北 易县
二 填洼
1 定义 流域上的池塘、山沟等大大小小的闭合洼陷部分称为 洼地,被洼地拦蓄的雨量称为填洼量 2 产生填洼量前提:当雨强大于下渗能力时,超渗雨即 开始填充洼地。当填洼量达到最大后,就会产生 洼地出流——RS
二 填洼
3 洼地分配曲线推求 设S为流域上的填洼水深, α表示蓄水深小于等于S的 洼地面积占流域面积的比重,则:
第三章 地表截留和下渗过程模拟
水文水资源研究所
主要内容

植物截留 填洼 下渗过程模拟
一 植物截留
1 定义 雨水在植物枝叶表面吸着力、承托力和水分重力、 表面张力等作用下储存于植物枝叶表面的现象 2 植物截留过程 降雨初期:全部截留 降雨过程中:截留不断增加,直至最大截留量 继续降雨期:截留与蒸发交替进行 雨止后:截留水分消耗于蒸发
P
kS
dS P ( P S )e
kS P 0
1 (1 e kP ) k
0
e kS dS
0
P
二 填洼
当降雨量P无穷大时,流域填洼量达到最大值: 即可推算出参数K:u max
1 k
k 1 u max
考虑降雨过程中的下渗和蒸散发,则填洼量计算如下:
u umax (1 e( P f e) / umax )
d [1 F ( S )] kdS ln[1 F ( S )] kS C dS
设洼地分配曲线的变化率与非填洼面积的大小成正比,则:
( S ) k[1 F ( S )]
dF ( S ) d [1 F ( S )],
S 0 F (0) 0 C 0
一 植物截留
7 植物截留估算 一次降雨过程中的植物截留量I等于降雨结束时枝 叶表面最大截留量Sm与雨期枝叶表面的蒸发量之 和,即 I Sm ETR
ω:植被覆盖度;E:蒸发率;TR:降雨历时
上式仅适用于P>=Sm,因此需要修正
一 植物截留
方法1:中科院林业土壤研究所 假设:降水的增量dP产生的林冠截留量dI为
dI C (1 )dP
C:与林冠特性及雨前林冠湿度有关的函数,当雨前枝 叶表面干时,林冠茂密的C大,稀疏的C小,在 0~1.0之间变化 φ :林冠的透过函数,随降雨变化,由截留开始的零 变化到截留饱和时的1.0
一 植物截留
对函数φ作不同的假设,推求出不同的计算公式。其中 之一是指数型:假设透过函数等于截留饱和度(林冠 截留I与林冠截留能力Sm之比),则有: 整理得:
dI I C C dP Sm

I Sm
为一阶常微分方程,Sm与C为常数,则有:
I S m (1 e

CP Sm
)

一 植物截留
方法2:Hotan公式 1919年: I Sm ETR 用于不同植被类型的经验公式:I=Sm+CP
槐树:Sm=0.015,C=0.23; 橡树:Sm=0.03, C=0.22。单位:in
F (S ) 类似于蓄水容量面积分布曲线
二 填洼
设 (S )
dF ( S ) ——洼地分配曲线的变化率 dS dF( S ) (S ) dF( S ) ( S )dS F () ( S )dS 1 dS 0
dF ( S ) dF ( S ) k[1 F ( S )] dS dS
一 植物截留
3 林冠截留 林冠使雨水在空间上进行再分配: 林冠截留降水:被林冠暂时容纳,经蒸发返回大气 穿透水:穿过林冠空隙或由林冠到达地面 树干径流 :沿树干流至地面 林冠截流率:林冠截留量与大气降水量的百分比 林地降水:穿透水与树干径流之和 林地降水=林冠截留降水+林地降水 =林冠截留降水+穿透水+树干径流
注意:流域的最大填洼量一般不大,一次洪水的填洼量 还要小些。但在平原及坡水区,由于地面洼陷较多,填 洼量可能较大,不能忽略
一 植物截留
林冠截留规律: 对于同一树种,一定郁闭度情况下,截留量有极限值 单位时间的截留量与单位时间的雨量成比例 截留强度与干燥度成正比。降雨开始时,干燥度大, 截留量大;随着降雨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林冠对降水过程的影响 改变雨滴落至地面的动能 拉长雨水降落时间,增加蒸发量
一 植物截留
4 林下植被截留 冠层穿透水向林地滴落过程中,遇林下植被发生截留 过程与林冠截留完全相似,但范围与程度均较小 但作用范围与程度不一致,截留规律也不同 目前研究成果很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