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
俄罗斯远东开发计划

俄罗斯远东开发计划工作目标1. 提升远东地区的经济活力我们将重点关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
这包括吸引外国投资,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推动当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使远东地区的经济活力得到显著提升。
2. 加强远东地区与中国等国家的合作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等周边国家地缘相近,我们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
这包括加强贸易往来,推动基础设施项目的互联互通,以及加强人文交流等方面。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合作,为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 保护远东地区的环境在推动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我们将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推动当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们相信,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工作任务1. 研究和分析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我们将组织专业团队,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这包括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分析当地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找出当地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理解,我们将为后续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
2. 制定和实施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基于对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将制定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这可能包括提供税收优惠,优化投资环境,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供人才培训等方面。
我们将努力确保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并对其效果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
3. 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我们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周边国家建立和加强合作关系。
这包括定期举行双边和多边会谈,推动共同感兴趣的项目,以及加强在贸易、投资、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我们相信,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将为远东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任务措施1. 提升远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促进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将重点关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俄罗斯远东农业的开发前景

俄罗斯远东农业的开发前景俄罗斯远东地区是俄罗斯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但却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远东地区的农业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包括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以及适宜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
由于长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远东地区的农业开发一直比较滞后。
但是随着俄罗斯政府对远东地区的重视和投入,以及国际农业合作的增加,远东地区的农业开发前景正在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远东地区的农业资源丰富。
远东地区拥有广阔的耕地和丰富的水资源,加上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适宜发展多种农作物和林业资源。
据统计,远东地区的农业用地面积超过1.1亿公顷,其中有大片的农田和草原可以用于粮食和畜牧业生产。
远东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森林资源,为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远东地区的农业市场潜力巨大。
远东地区地处亚太地区,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
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对粮食、农产品、水产品等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远东地区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巨大,远东地区的农产品也受到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青睐。
特别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天然食品等高品质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大的潜力。
政府对远东地区农业开发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大。
俄罗斯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强对远东地区的投资和扶持,推动该地区的农业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对农业企业提供贷款、减免税收、补贴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政府还积极鼓励外国企业和投资者来远东地区投资农业,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
第四,远东地区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水平逐渐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科研水平逐渐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扩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在远东地区农业科研方面,政府也加大了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加强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远东地区的农业开发前景十分乐观。
俄罗斯远东超前发展区建设现状分析

俄罗斯远东超前发展区建设现状分析潘顺之(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普京的第三个总统任期开始后,俄罗斯掀起了新一轮远东开发热潮,其规模和举措都是前所未有的,建立远东超前发展区是开发远东的战略之一。
2014年末,俄罗斯相继颁布了《俄罗斯社会经济超前发展区联邦法》。
6年多来,俄罗斯政府在远东地区设立了23个超前发展区。
在产业集群理念下,超前发展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其建设对俄罗斯远东乃至整个俄罗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经济;远东超前发展区;优惠政策[中图分类号]F4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2)04-0102-03[作者简介]潘顺之(1997-),女,满族,辽宁沈阳人,俄罗斯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经济。
第2022年第4期(总第548期)商业经济No.4,2022Total No.548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长期以来俄罗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加之政府对远东地区投资不足,使远东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西部地区。
建设远东超前发展区是俄罗斯政府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加速开发远东地区的一大重要举措,对远东地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俄罗斯社会经济超前发展区联邦法》规定的优惠政策既为投资者创造了机遇,又为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吸引了境内外很多投资者。
本文将从俄罗斯远东超前发展区设立的背景、区内优惠政策、分布及运行情况等角度,对超前发展区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
一、远东超前发展区设立的背景(一)远东超前发展区概念的提出超前发展区及其类似模式系基于经济发展的极化理念,是目前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采用的发展区域经济手段之一[1]。
2013年10月就任远东发展部部长之初,亚历山大·加卢什卡便提出了远东地区的发展方案:第一,建立特别发展区,如高新技术园区,经济特区等;第二,改变远东发展部工作机制,经济特区管理全权将从地区发展部划归远东发展部;第三,改变发展机构工作方式,按新模式运作远东发展基金。
21世纪前十年俄罗斯远东经济的发展

俄罗 斯 远 东 的 出 口额 在 十 年 间增 长 了 43 . 倍 , 于同期俄 罗斯 出 口总额增 长倍数 ( . 高 3 8倍 ) 。
俄 罗斯远 东海 关数据 ( 不含 E P S O管道 出 口数据 )
个 好 消息 。
第二 个机 遇是 中 日韩 三 国对俄 出 口额 在俄 罗
显示 , 1 年远东出口额为 19 2 0 0 5 亿美元 , 其中 1l 1 亿美元来源于萨哈林原油出 口。这表 明, 近年的
能源 资源 开发 , 大大促 进 了地 区出 口额 的增长 。
俄罗斯 远东 的进 口额 在 这 十年 间增 长 了 9 6 .
斯进 口总额中的 比重逐渐增大 , 俄罗斯远东作为
量 的 比重 由 0 7 上 升 到 4 4 。从 出 口量 方 面 .% .% 来看 , 罗 斯 在 2 0 俄 0 0年 通 过 铁 路 向 中 国 出 口 了
二 、 1世 纪 前 十 年 远 东 经 济 的 2 变 化
那么, 俄罗 斯远 东经 济在 2 1世 纪前 十年是 怎 样 变化 的呢 ?下 面从 俄 罗 斯 远 东 的 贸易 、 主要 宏 观 经济指 标和 地 区财政 收入三个 角度 来分 析这 种
长 了 3 1 , 中滨海 边疆 区增 长 了 7 4 .9倍 其 .6倍 、 萨 哈林 州增长 了 6 8 倍 。这些 生 产 和 投 资 指标 鲜 .1 明地 表现 了能源 资源 开发及 远东 经济 和社 会发展 规 划 的实施 对经 济发 展 的影 响 。 但 是在 社会 消 费 品零 售 总 额方 面 , 罗斯 全 俄 国在 这 十 年 间 增 长 了 2 5 .6倍 , 远 东 只 增 加 了 而
第一 个机 遇是俄 罗斯 远东 成 为亚太地 区重 要
俄罗斯经济发展与分布

国民经济发展的地理过程既当前的 地域格局
• 国民经济发展在大尺度耳朵地理空间上总会有明 显的地理在自然条件上优于东部且有较比较丰富 的工业资源,所以其近现代经济是以西欧地区轨 迹。俄罗斯在地理位置上邻近西欧,在经济发展 的时间进程上晚于西欧,加之邻近西欧地区为起 源,并形成了现今经济分布的东西地带格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汽车工业在俄罗斯又较长的发展历史。20世纪初俄罗斯的 利哈乔夫工厂已开始生产整车,说明其起步几乎与西方汽车工 业大国相当。
航天工业有大型企业20多家,拥有科技人员210多万。其 科技开发中心在莫斯科,配属有7家企业。运载火箭的生产主 要分布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具有明显的技术指向。 俄罗斯航空工业相当发达,拥有00余家大型企业,年产各 种飞机1万至2万架,在研制、生产上形成以设计局为核心的若 干系列。 造船工业的民品生产以渔轮为主。摩尔曼斯克、圣彼得堡、 罗斯托夫是大型水面舰只的生产中心。 俄罗斯的核工业和装甲兵制造业利用其经济地理位置,主 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核工业8家大型企业的7家在东部。
从产业结构上看,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 1992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成为,农业 占13%,工业占49%,服务业占38%,表现为一个 典型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产业结构。 从外贸商品结构上看,原苏联主要的出口商品依 次为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金属、木材和工业制 成品,主要出口商品依次为谷物及食品、机械设备、 钢材、民用工业消费品。现在仍以出口原、燃料为 主。由于经济的滑坡,对外贸易额也在下降。1995 年俄罗斯的进出口贸易额仅占世界贸易的1.35%。 在农业方面,俄罗斯在农场规模和机械化水平上 早已经实现了大农场,谷物、甜菜等种植业形成了 专业化地区。但俄罗斯多年来未解决饲料用谷物依 赖进口问题。
俄罗斯远东农业的开发前景

俄罗斯远东农业的开发前景
近年来,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业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
产业之一。
随着俄罗斯政府大力推动东方经济建设计划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俄罗
斯远东农业的前景也变得越来越有望。
首先,俄罗斯远东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
该地区拥有大片的林木、广阔的草原和
丰富的水资源,这些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农业也
可以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规模发展养殖、林果种植和草地畜牧业等产业。
其次,俄罗斯远东农业市场潜力巨大。
由于人口和市场细分度较低,这里的农产品价
格相对较高。
随着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俄罗斯远东的农产品需求也将不断增加,特别是在高端品质和精品方面,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再者,随着俄罗斯政府允许外资投资到俄罗斯农业产业,远东地区农业领域将会面临
巨大的投资机会。
外国资本能够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更广泛的市场渠道,促进
农业产业的发展。
不过,俄罗斯远东农业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和物流基
础设施相对不足,导致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较高。
此外,由于早期的过度开发和无序生产,远东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些恶化的现象。
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来
解决。
总的来说,俄罗斯远东农业拥有发展的巨大潜力,但也需要各方力量的协同推动。
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家们能够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共同为俄罗斯
远东地区农业产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俄计划将远东变成单一、统一的、面向中国开放的“超大经济特区”!

俄计划将远东变成单一、统一的、面向中国开放的“超大经济特区”!来源:物流启示录近期,中俄两国有两次高层会晤。
12月20-21日,俄罗斯梅德韦杰夫访华。
值得注意的是,梅德韦杰夫访华与泽连斯基访美在时间上“不约而同”。
需要说明的是,梅德韦杰夫是以统一俄罗斯党的主席身份访华的,此身份可以与我国最高领导人直接面谈,并可以获得中方“顶格”答案。
在此之前不久,12月5日,中俄总理举行第27次定期会晤。
笔者一直等待这次会晤后的公报成果,但截至到目前,会晤公报还是没有公开信息。
相比去年的第26次定期会晤,中俄发布了内容极为丰富的会晤公报成果。
虽然中方滴水不漏,但俄媒(《独立报》等媒体)披露了一些会晤内容,且内容极为深刻,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其一是,中方将直接参与投资俄罗斯79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600亿美元,涉及能源矿产、基础设施、农业、汽车工业、机械设备、信息产业等关键领域。
(笔者注:俄罗斯大幅度向中国放开在关键行业领域、在深度产业链环节的投资,这在之前是没有过的)其二是,俄方计划将俄罗斯整个远东地区变成单一的、统一的面向中国开放的“超大经济特区”,核心是围绕吸引中国投资,强化资本流动便利、扩大税收优惠等措施,具体细目将在下次东方经济论坛之前敲定。
(笔者注:第八届东方经济论坛计划于2023年9月5日-8日在海参崴举行)俄罗斯远东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有69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696万是什么概念?占俄罗斯171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40.7%,相当于我国国土面积的72.5%,或相当于8.6个东三省(黑吉辽)。
以这么大的体量作为“经济特区”向我国开放,意味着什么?这是俄罗斯战略性“向东看”迈出的一大步,中俄将进行史无前例的深入大合作。
笔者首先想到的,是俄远东地区丰富的资源:一是能源,即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西伯利亚-远东”一线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占整个俄罗斯的30%,石油储量约190亿吨,天然气储量约17万亿立方米,煤炭储量约150亿吨。
俄罗斯经济转型2018【俄罗斯经济转型20年】

俄罗斯经济转型2018【俄罗斯经济转型20年】深入研究俄罗斯经济转型进程与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对正处于深化改革的中国来说,是值得关注的。
一、从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条件说起研究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如果不去研究苏联解体时俄罗斯所面临的是什么样的体制模式与经济,不去研究苏联历次改革缘何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经济后果,那么,对研究俄罗斯经济转轨就难以深入,亦往往得不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不仅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领土(占苏联总面积的76.3%)、经济实力(占不包括土地、森林和矿藏在内的国民财富的64%)、生产固定基金(占63%)、社会总产值与工业产值(均占60%)、科技力量(占64%)与军事力量(占2/3),而且继承了传统的经济体制与极其复杂与严峻的经济问题。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未取得成功,原因很多。
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最为重要的共同性原因是不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作为改革目标。
如果从政治角度来看,苏联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没有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政治体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
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的后期,俄罗斯人普遍认为:“人类还没有创造出比市场经济更为有效的东西”,“市场经济是人类在经济运行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不应把它拒之门外”,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停留在继续寻找计划与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上”,否则,“对传统体制起不了治本的作用”,因此,“除了向市场经济过渡,别无选择”。
但是,戈尔巴乔夫还未来得及实施以市场经济模式为目标的改革,他就下台了。
这样,当俄罗斯独立执政后才决定推行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
苏联时期历次经济改革的失败,使其经济日趋困难,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长期实行落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能改变,导致经济增长率递减发展到危机;经济结构严重畸形,比例严重失调;市场供应极度紧张,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 ——从经济转轨角度的新透视 戚文海 2011-3-26 12:33:12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6期
一 经济转轨以来俄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 1.从三大产业的结构关系看,第一、二产业比重仍偏高,第三产业的地位明显上升
经济转轨之初,远东地区工业产量下降速度虽慢于全俄水平,但从1993年后下降速度加快,1994年亦然。1994年远东地区工业生产下降严重(20.8%),其产值仅为1991年的46.3%,同年全国亏损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23.2%,远东地区则高达39.7%;生产利润率全俄降到11,2%,远东地区则降至12.1%,生产纯利润降到9.9%,远东地区则仅达到6.2%1。远东地区农业总产值持续下降,1990~1994年即下降36%,1997年在全俄农业总产值出现0.1%的增长的情况下,远东地区农业总产值下降8%~9%。可见,远东地区的转轨危机要重于全俄,这导致了就业人口从第一、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口在远东地区就业结构中由1990年的39.9%下降至1995年的31.4%,第三产业则由1990年的43.6%上升至59.1%2。因此,远东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第一、二产业的衰退为前提的,具有很强的被动性。
2.从远东地区工业生产结构看,畸轻畸重的结构更趋严重,不合理化低度化进一步加强
(1)产业结构不合理化进一步加强 经济转轨后远东地区工业生产结构中,动力工业由1990年的4.5%上升到1995年的19.3%,燃料工业由5.4%上升到1995年的10.5%,有色冶金工业则由1990年的14.1%上升到1995年的20.7%;与此同时,轻工业则由1990年的30.5%下降到1995年的25.3%。3这说明经济转轨中,远东地区重工业进一步上升,轻工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畸轻畸重的产业结构更趋严重,与经济转轨前相比该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化进一步加强,其自发性和退化性的反工业化趋势强于全俄。
(2)产业结构的高度进一步低级化 表1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工业产值构成 4 部 门 1990年 1992年 1994年 1995年 燃料和电力工业 14.1 33.5 35 35 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业 35.0 20.1 12.8 14.7
经济转轨以来,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低级化进一步加强。这种情况在远东地区经济相对发 达的哈巴罗夫斯克具有代表性(见表1)。在该地区的工业产值构成中,燃料和电力工业由1990 年的14.1%升至1995年的35%,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业则由1990年的35%降至1995年的 14.7%。此外,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低级化还表现在工业生产的高能耗方面。仍以哈巴罗夫斯克
边疆区为例,该地区工业生产的总消耗中燃料和动力比重、原料消耗中燃料和电能比重、产品 的电能消耗等指标均较经济转轨前有较大提高(见表2)。
表2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工业的能耗特点 5 指 标 1990年 1992年 1994年 1995年 总消耗中燃料和动力比重% 5.8 13.2 12.4 15.0 原料消耗中燃料和电能比重% 9.1 18.6 22.2 26.0 产品的电能消耗 千瓦/卢布 0.66 0.67 0.65 0.6 产品能耗的弹性系数 - 0.42 0.71 0.86
3.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军事化倾向依然如故 经济转轨以后,远东地区仍为俄罗斯重要军品生产基地之一。该经济区的40家军工企业占 远东地区工业总产值的9.4%~10%,占职工总人数的12.7%~13%,占固定资产总值的6%~6.3%。远东地区南部的军工城市阿尔谢尼耶夫市和大卡缅市的工业总产值的军工生产比重高达91%和99.8%。在远东地区军事工业较为集中的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尽管冷 战结束后国防订货有所减少,但前者的军品比重占军工综合体生产总量的比重仍分别高达46.2%和84.6%。特别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不但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见表3)。此外,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军事化倾向不仅表现在军工企业的高比重上,且表现在全部经济均要面向联邦国防的需要,相当多的纯民用企业也须完成军需订货任务,国家从国防预算中向其支付货款。
表3 军工综合体工业生产总值中的军品比重% 6 地 区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滨海边疆区 68.9 51.4 43.0 56.5 53.5 46.2 哈巴罗夫斯克 73.0 65.9 78.0 62.0 7.18 84.6 阿穆尔州 33.9 31.1 9.0 43.6 0.1 0
二 俄远东地区产业结构成长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内部制约因素 1.远东地区在全俄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地位所形成的制约 经济转轨前,远东地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约束下,生产要素缺乏竞争机制促成的流动,制约了该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苏联时期,国家各经济区有明确的分工和紧密的经济联系,包括原材料、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相互供应关系。如远东地区向外供应木材及木制品、石油制品、金属矿物及机器制造产品,从其他经济区运入肉、肉制品、石油天然气及拖拉机等制品。但这种流动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调拨实现的。
1992年经济转轨后,俄罗斯一直处于深刻的转轨危机之中,各地区生产严重下降,减少了对对方产品的需求量。经济危机形势下远东地区也大大减少了对其他经济;区所供商品的需求量,远东地区与俄经济发达的欧洲部分距离远,从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到莫斯科的铁路运距为9 297公里,铁路运费不断攀升使得运费在远东地区产品成本中比重不断提高,当地产品以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其消费者多在西部地区;远东地区的加工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生产所需的大量机器设备、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相当数量的仪器和日用消费品均需靠西部地区供应;该地区能源不能自给自足,所需煤炭的20%及石油和石油制品的80%需从西伯利亚乃至乌拉尔地区运进7。远距俄经济中心、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落后使远东地区在转轨中的全俄市场格局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从而阻碍了该地区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这使得远东地区的投资导向发生严重扭曲(见表1,以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为例),对燃料和电力工业给予了投资倾斜,使其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相形之下,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业的产值比重则不断下降,这种形势加剧了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2,历史上形成的主导产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所造成的障碍 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驱动轮,在其带动下,整个经济才能发展。同时,主导产业亦是形成合理的有效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产业结构必须以它为核心。但是,主导产业的积极效应只有在主导产业是合理、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发挥,即须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总体框架、技术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等情况相吻合。反之,这种主导产业所带来的效果就不会是有益的。产业结构的变动是自然的历史进程,人们不能用外在的人为因素去代替需求结构、收入弹性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作用机制。但是,作为经济生活从而也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们有目的的社会实践,产业结构变动又无法独立于体现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取向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模式(或概念更为宽泛的经济发展战略)之外。“在某些国家或某些特定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8。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如此。
模式1:从19世纪末到1918年,远东地区的发展直接置于国家的支持之下,国家拨出了主要发展资金。远东地区同俄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向东方调拨资金。该地区从经济上来说是完全开放的,由于国家采取了保护性关税政策同西部的隔阂有所减轻,而同亚太地区国家对外关系方面尚无屏障。但该时期还未形成大规模的出口基地,其经济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掺杂着军事国防成份的农业经济。
模式2:1922一1930年,远东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经济区进行发展。由于俄中央地区调拨 的资金中止,由于国家对本区的关税保护业已消失,在远东西部边界事实上出现了经济屏障。而东部边境仍是开放的,对外贸易占当时全部积累资金的30%,这意味着资源生产基地的急剧缩小。但经济体系中仍旧保持着平衡,也保证了生产利润。 模式3:1930年重新恢复国家对本地区进行庇护模式。中央实际上拨来全部发展资金,调整,面向西部的经济壁垒,国家补助抵销了各种高额费用。远东地区经济变为仅局限于采掘部门和军工国防领域类型的工业经济。该地区担负起向全苏内部市场提供原料资源及作为太平洋舰队的远东军区经济基地职责。产品几乎全部供应内部市场,对外贸易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从中央渠道下达的原料供给及军品采购指令性计划。该模式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模式4:新模式特点是纳入了1987年通过的国家纲要,重点面向亚太地区。然而从1991年末~1992年初激进改革开始,该模式便发生迅速变化:国家财政预算对该地区各种超高额费用和补贴完全取消,仅从1994年起开始在极小幅度上恢复对超远距运输燃料的补贴。从国家预算中拨来的发展资金亦剧减,目前占投资总额不足20%。国内有保障的销售市场及国家订货及资金分配体系不复存在。这意味着远东地区西部边界上经济壁垒的重新出现,该地区无力自行克服 障碍,这导致该地区被迅速排挤出俄及独联体内部市场。“国家对地方的支持在俄罗斯是一个有许多未知数的问题,国家基本投资不平衡是不少主体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每年的国家投资中,莫斯科需占20%,其他地区至多占到1.5%~2%”9。
3.原本落后的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下降所形成的制约 技术水平的发展无疑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学者实户寿雄提供的分析资料表明,从生产、资本、动力和技术四方面因素对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比较看,技术重要性均居第二位。产业结构的实质,是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而技术是各产业之间进行关联的本源要因。因此,技术供给的变化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技术进步则是产业结构发展的根本动力。相反,技术落后则会阻碍产业结构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