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留学经验分享——致理工大的学弟学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知不觉来到德国已经快两年了,大学时的热闹景象好像还在眼前。上周刘瑞军老师联系到我,希望我能介绍一下德国的生活,我又突然记起了自己在大学时对德国留学的憧憬和当时忙碌的准备生活。先自我介绍一下,我的名字是刘水源,2009 级入学,2013 年毕业,2014 年来到德国,理工大车辆工程专

业毕业,在读汽车专业研究生。在此仍要感谢刘瑞军老师大学期间对我的帮助,可以说刘老师是我留学道路上非常重要的帮助者和见证人。

限于文字,可以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并不多也很难做到具体,我将从我理解的德国的现状和教育情况,德国学校的申请和德语的学习,留学期间的费用这几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现在大家有很多人可能是对德国感兴趣,或者仅仅对留学感兴趣,或者更直白地说只对足球、啤酒和文化感兴趣。等到大家以留学为目的重新审视这个国家时,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国家强在哪?这个国家的教育强在哪?这个国家的生活是怎样的?

德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成为战争的输出者,对于自己的经济发展的破坏也是巨大的。但是战后德国依靠各方面的援助和自己的民族力量,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毋庸置疑的是,德意志人民凭借其严谨、认真的特点,在制造、机械方面逐步占领了全球领先的地位,成为影响着全世界的科技大国。但是在德国,你仿佛很难看到工厂,在上世界末德国开始从产品输出转化为技术输出,核心技术研发在德国,产品生产在全世界。而我们来到德国学习的,正是德国的核心——技术。

在世界高校的排名中,德国的学校并不是“香饽饽”,因为德国的高校有自己的评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德国对自己的学校有一些区分。例如德国有传统的文科学院,这是历史发展给德国带来的,如海德堡大学(1386 年建校,曾是欧洲科学文化的中心),柏林洪堡大学(现代大学理念的鼻祖,大学第一次为

培养自由思想的人才而存在)等等,这些学校通畅完全没有工科专业。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德国还产生了另外一种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工业大学或科技大学)。为了支持工业和科研力量的发展,德国政府开始设立“精英大学”的称号,每五年进行一次审核。与国内精英大学评选规则略不相同的是,“精英大学”是一个流动称号,高校的科研力量每年都在改变,能够符合评选要求的,就会成为精英大学。精英大学在全德国范围内一般为9所,称作“TU9”。例如

斯图加特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等既在其中,这些都是在欧洲乃至世界顶尖的工业大学,尤其在汽车和机械发展的领域内可以“强悍”形容。而这些学校也通常没有文科专业,细节在此不做赘述。

图表德国当前9所精英大学(信息来源:Wikipedia)

德国精英大学分布图(图片和数据来源:DFG)

德国大学经过学制改革后,本科要求学期为 6 学期,研究生为 4 学期。研究生期间需修满 120 学分后才可联系导师开始毕业设计。在此我以我们学校为例,介绍一下一般德国工业大学的学院和专业分布情况。我所在的学校是Technische Universität Chemnitz,中文译为“开姆尼茨工业大学”,下面简称“开大”。开大的配置在德国还算不错,有些强项在德国名列前茅,比如电子、机电、材料和机械,很多时候上课的老师都不忘自己吹嘘一句。但毕竟不是

TU9,跟很多学校的综合实力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和绝大多数的德国学校是一样的,开大同样不设有汽车学院,几乎所有的

汽车专业的课程都是设在机械学院的汽车专业方向下进行。开大与汽车相关的专业差不多有三个,为 Automobilproduktion、Automobiltechnik 和

Elektromobilität。英语不错的同学应该可以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分别为汽车制造,汽车技术和电动汽车。其中“汽车制造”与国内同名专业相比增加了汽车生产过程中流程、实现、管理、运输、法律等辅助性课程;“汽车技术”更偏向于汽车的设计和技术参数。以上的两个方向都有新能源相关的课程,如电机拖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专业是属于电气工程学院的专业,依据它的隶属关系我们就知它专业内容的偏向性,大致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控制,电池控制,智能行驶,汽车传动等内容,实际课程难度也比较大。对于机械学院的汽车专业,研究生阶段分四个方向,为:驱动动力技术,燃料电池动力技术,生产科技(课程包涵如企业管理、物流、3D 技术、生产信息学、序列化等),汽

车生产技术(生产,强调生产过程的技术手段而非科研和研发,课程安排上科技为辅,管理为主)。德国课程的这种设计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是存有落差的,因为国内课程的设计就是以工科为主,原理、计算、设计才是“王道”。但实际上德国的课程就是这样设计的,几乎无一列外的我诸多工科专业的同学都要学习企业管理,人机关系,生产信息和安全生产等科目。

德国对于课程的设计个人观点认为要比国内合理一些。举一个例子如“工程制图”,德国的课程安排为每周一节“听讲课”,一节“练习课”和一节“实习课”(也可译为实践课)。每节课的持续时间为 1.5 小时。教授照例每周一讲,然后本周会安排另外一节课由其他助教带领大家进行练习和复习,同时课后助教会布置作业,安排另外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到学校机房进行上机操作实习,然后提交给教授。其他的不需要实习的课程也都是由一个半小时的听讲课和一个半小时的练习课组成,极少数课程没有练习课而只有听讲课。在研究生阶段还增加有 Seminar 课程,即研讨课。由教授布置课题,无固定上课时间,学生

独立查阅资料和实验完成其内容,然后在学期中或末上一节大课,课上每个人都要讲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和助教做笔录和提问。关于实验课,德国人对其要求也是绝不会让你失望。进入实验室必须通过考试或者老师在门口的随机提问,只有你回答到老师满意,或者你达到了一定的分值,才可以进行实验。所以每次做实验你都会看到有同学被教授问的面红耳赤站在门口不能进门。实验报告在教授的数据库中都有备份,对于许多学生的抄实验报告或者参考实验数据的惯例,你除了逼自己改掉,别无他法。在下面我附上了我的一张德语课表,每个周的课程总量大致如此。竖排每栏为周一至周五,横排为每天的具体上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