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间整合为导向的总体设计——天津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思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空间整合为导向的总体设计

——天津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思考

程宇光

摘要:本文以天津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从整合城市空间入手,探讨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方法。在深刻认识天津市这座尺度巨大、时间叠加、空间混杂的城市生命体,以及全面总结和反思天津城市规划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遵循秩序法则、系统运行法则和平衡法则,以人的感知为核心,整合空间秩序,梳理城市系统,平衡空间资源,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通过总体城市设计,建立一个开放融合、持续探索的规划设计平台,促进社会管理不断进步,滋养城市生命体的不断成长。

关键词:空间整合,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空间秩序

1.天津中心城区——成长中的城市生命体

天津市中心城区为外环线及外环绿化带所围合的区域,具有清晰明确的边界,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30平方公里。经过600年的时代变迁,中心城区逐步演变,从传统封建社会时期的“一城一市”,到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沿河发展的九国租界,再到圈层式扩展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城市犹如一个生命有机体,随着时代变迁不断生长演进,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风貌特色。如以十四片历史街区为代表,形成中式的十字方街、日式井字格网、英式微曲自由街道等拼贴并置的空间格局;尺度宜人、绿树成荫的路网街巷;以及姿态万千,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这些空间特色随时代变迁逐渐生长,展现了丰富多元空间特征,为城市留下了宝贵的特色资源。

但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建设进程的跳跃时发展,城市生长的自然进程也被认为的加快。原有城市空间尺度与用地规模被放大数倍,以步行为主的生活街道被以汽车通勤的快速交通性道路所环绕,开放且丰富的历史街区被封闭单一的大街阔居住区所包围。在市民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城市空间生长的逻辑被逐步弱化,城市系统的连续性受到破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区的发展面临从增量到存量的发展新常态,即有的发展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如城市存量土地的建设与空间结构的关系不够紧密,造成城市结构松散,整体秩序不明确;城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持续存在;快速发展中新的建设项目控制引导不足,对整体的城市活力和空间质量带来影响;忽视社区生活和邻里环境的营造,街道活力不足。

在近代城市建设史上,天津移植并学习西方现代规划先进理念建设城市,形成了五大道地区、河北新区等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与空间格局,其中蕴含了先进的城市设计思想。改革

开放后的80-90年代,天津运用城市规划手段,明确了“三环十四射”的总体空间骨架。提升城市面貌。2002年,天津市开始组织开展海河两岸六大节点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开始引入高水平的城市设计理念积极推动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以来,天津市成立了重点规划指挥部,集中开展了到119项重点规划工作。建立了立体化、全程化、法定化的城市设计与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心城区每年按计划都要编制近百项各类型的规划设计,包括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等,但它们层次不同,尺度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思考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城市的碎片化发展,使得城市系统被弱化,空间的秩序性和协调性降低。亟需一个的系统化整合性的总体城市设计进行统合与协调。2008年,天津市开展了第一次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以战略视角审视了十个行政分区的总体设计,对整体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初步建立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框架,为形成整体风貌特色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在新时期城市面临发展的诸多新格局、新需求、新问题需要对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进行深化与提升。

本次天津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在深刻认识天津市这座尺度巨大、时间叠加、空间混杂的城市生命体,以及全面总结和反思天津城市规划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遵循秩序法则、系统运行法则和平衡法则,以人的感知为核心,整合空间秩序,梳理城市系统,平衡空间资源,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2. 总体城市设计——建立整体空间秩序

本次总体城市设计重点从强化城市格局、重视城市保护、增添城市亮点、

营造社区生活

图1:中心城区鸟瞰图

提出总体城市设计框架。首先,建立一个清晰的“城市形态和格局”是着手进行城市设计初期的首要问题,要塑造一个与自然禀赋相协调的城市空间特色,从而奠定城市发展的整体框架和空间秩序;其次是“城市保护”,就是要强调优先重视生态环境和已有的人居环境并促进社会和经济的稳定;第三,“新的建设项目”可以补充和完善城市格局和邻里关系,它为城市创造了提升品质和弥补缺陷的机会;第四,通过“邻里社区”的营造以满足市民生活的需要、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通过总体城市设计指导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希望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人文底蕴深厚、环境健康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国际化现代大都市。

2.1以空间秩序为导向,建立清晰易识别的城市结构

中心城区经过不同时代的变迁与叠加,空间拼贴并置,类型混杂,城市结构相对松散,整体秩序不明确,尤其近些年的城市建设受土地经济的制约,城市开发建设与城市结构关系不密切,影响了城市形态的可识别性。

首先,规划进一步强化“一主两副、沿河拓展”的城市结构,城市主副中心汇集高价值的城市职能,塑造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形态,以及高强度的路网与交通枢纽,

但同时缓解历史

图2:公共中心分布示意图

图3:海河两岸鸟瞰图

街区保护压力,城市主中心向南延伸形成小白楼—八大里文化商务中心。海河作为城市经济、文化、空间发展的载体,也是感知中心城区的重要场所。以海河为发展轴继续强化两岸的城市建设,带动滨水地区功能不断聚集,促进城市中心功能不断拓展。

其次,中心城区用地面积约430平方公里,尺度巨大,需要从人的尺度进行分解,结合各分区的发展梳理片区级的公共中心,建立网络化的公共中心体系,增强各分区的可识别性。优良的城市系统,可以降低城市生活压力,提升市民的心理健康。针对外围地区发展相对滞后,通过十一个大型城市公园建设,以完善的生态系统带动存量土地开发,在均衡的提升土地价值,平衡公共空间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市格局。

“一个功能卓著和可持续的公交都市是公交与城市发展形态和谐共存、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支持和促进” (瑟夫洛在《公交都市》)。结合轨道上盖物业的综合开发,拓展城市空间,近期位于交通枢纽、公共中心设置4个三线换乘节点,与若干个双线换乘节点。建立高效的大众运输和有序的道路网体系,强化与轨道交通契合的整体高度分区,依托市民的出行系统优化城市结构。同时,在原有道路功能划分的基础上,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划分街道类型,结合现有的法规的管理体系,将次干道与支路为基础,划分景观型、商业型、生活型道路,并明确各类型道路的管理与使用要求,保证道路功能性的同时提高市民出行的空间感受。

2.2以心理传承为脉络,保护城市的自然感和时代延续感

首先,增加城市未被开发的自然感,可以为市民增添宁静、休闲的感受。河流水系与绿化公园也是城市最具价值的核心资源。规划梳理十三条主要河道,构建

“两环五射多脉”

图4:片区公共中心分布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