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灌溉

合集下载

黄河水灌溉农田现状及改进措施

黄河水灌溉农田现状及改进措施

黄河水灌溉农田现状及改进措施发布时间:2022-10-21T06:37:09.884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11期第6月作者:弭庆伟[导读] 黄河下游工农业生产及居民饮用水主要水源是黄河水,但黄河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使黄河的水量逐渐减少弭庆伟滨州市引黄灌溉服务中心(山东滨州)256600摘要:黄河下游工农业生产及居民饮用水主要水源是黄河水,但黄河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使黄河的水量逐渐减少、断流,严重地影响了黄河下游的农业生产。

黄河水利灌溉在农业生产中仍有许多问题,不仅会影响黄河的正常利用,而且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这一点。

文章重点分析了黄河水田灌溉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黄河水;灌溉农田;灌溉现状引言黄河水资源具有含水量低、泥沙含量高等特征,使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较为困难。

黄河下游的农业生产不仅受气候条件的制约,而且黄河水的大量灌溉也对黄河的水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农业生产大多是以灌溉为主,黄河水的流量大小直接影响着农业的丰产与丰收,对此,必须对其灌溉耕地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改善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灌溉系统的作用一般的农业灌溉系统都是从水源里面抽取水源,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输水管线和相关的辅助设备来进行水资源的调配,再将水资源输送到农田里面进行灌溉。

它的存在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我国的农业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产值是整个国家经济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我们的农业发展对稳定国家持续稳定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水利设施的出现,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增加农业的经济利益。

所以,随着基建在全国各地的不断发展,各个地方的农业生产状况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农业的硬件设备也有所提高,为我们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为”学说指出,“个人理性”是一种普遍的、由个体理性引起的“不合作”博弈,它否认了“群体”理论所主张的“有共同兴趣的人”为了增进自己的共同利益而自发地采取行动,并且把公司和民族理论视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引黄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引黄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引黄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山东省东明县是黄河人鲁第一县,黄河蜿蜒县境66 公里。

建国以后,东明县先后建成闫潭、谢寨、高村等3 处引黄灌区。

拥有干级渠道13条,设计引水流量175m3/s,设计灌溉面积82.6 万亩,东明县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农业灌溉效益十分显著,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但是,目前东明县引黄灌溉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存在问题分析1 、用水户的节水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解区域性缺水的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见成效,节水需要坚强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统一管理,而我国节水和法制都很薄弱。

目前东明县节水管理处于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状况,定额标准混乱,没有统一的现行规定,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应有的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同时,部分领导和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认为节水是上级的事,与下级无关,没有把节水的重要性放在心目当中,上级要求严了只好开开会、传达传达会议精神而已,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

另外,现有的用水机制让人感觉到用水多少与自己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大的想法等,由此造成了不可能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高度解决好“节水”的问题。

2、用水浪费现象严重一是东明县引黄灌区及配套工程已运行30 年以上,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国家投资、农民投劳建设的,灌区工程标准低、配套差、年久失修,渗水漏水严重;灌区管理处作为灌区专门管理机构主要任务是引水灌溉,按上级要求引水、停水,只管理到干级渠道,对干级以下渠道建筑物只负责维修,而由乡镇控制使用。

二是灌区大多数农田仍然是沿用大水漫灌,土地高低不平,用水浪费严重;农田灌溉季节,上游乡镇为扩大自流灌溉面积私自调控节制闸,甚至拦堵渠道,造成灌区上游水资源浪费,下游浇不上水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灌区的健康发展。

山西引黄灌区

山西引黄灌区

汾西灌区:汾西灌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境内,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汾河下游西侧。

北起霍州市辛置镇,南至襄汾县九垣山,东邻汾河岸,西靠吕梁山,南北长120公里,东西宽5-15公里。

是我市唯一一处集引、蓄、提、排、发电、供水、养殖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自流灌区。

灌区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古老的龙子祠灌区和通利渠灌区。

灌区设计面积70.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灌溉面积分布在洪洞、尧都、襄汾三县(区)。

灌区包括三个水源,一个是尧都区境内的龙子祠泉,一个是霍州市境内的郭庄泉,第三个是汾河来水,是山西省水源比较丰沛的灌区之一。

据近三十年资料,水源可供的年平均水量为5.59亿m3,其中泉水占总数64%,年均引水量4亿m3。

灌区西高东低,阶梯式地形,地面坡度为1/50~1/100,中壤土质,靠近汾河沿岸为沙壤土质,气候温和,无霜期200天左右,平均气温12.1度,年降雨量400~500mm。

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复播)为主,还有少量稻田。

灌区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是临汾市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

渠首三个,一个是龙子祠渠首,位于临汾市西南15公里处,龙子祠泉属蜂窝状出流的岩容大泉,是山西省著名的泉源之一。

相传该泉出于晋永嘉年间(公元307年)。

该泉泉域面积为2250平方公里,主要由降水补充,泉源出流面积0.2平方公里,出水区高差10m,多年平均径流量5.5m3/s。

不仅有跃进渠、红旗渠、红卫渠、母子河、统一渠、反修渠六条干渠在此引水,控制灌溉面积13.4万亩,而且是临汾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临汾钢铁公司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地。

二是通利渠首,始建于金朝兴定年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位于洪洞县好义村汾河右岸,从汾河有坝引水,引取汾河及七一渠李村水电站泄水。

是清洪两用渠,渠道全长15.65km,设计流量1.6m3/s,加大流量2.0m3/s,灌溉面积3.9万亩。

三是七一渠首,从汾河有坝引水,引取汾河及郭庄泉水。

宁夏引黄灌区常用灌水技术

宁夏引黄灌区常用灌水技术

宁夏引黄灌区常用灌水技术灌水技术是指把渠道(管道)的水分散到田间的措施,亦称灌溉方法。

习惯上把灌水技术分为:地面灌溉,如畦灌、沟灌、格田淹灌;喷灌、滴灌和雾灌;地下灌溉三类。

但不论何种灌水技术都要求达到节水、省工、增产等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总目标。

其共同的灌水技术要求是:①适时适量按作物需水要求供水,防止过量灌水,引起土壤盐碱化与沼泽化;②渗入田间各点的灌溉水量均匀或基本相等;③水量损失小;④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消耗,灌溉一定的土地面积,实现高效低耗。

第一节地面灌溉地面灌溉是指灌溉水在田面流动过程中,借重力和毛管力作用湿润土壤,或在田面建立一定深度的水层,借重力作用逐渐渗入土壤的一种灌溉方法。

这种方法目前应用最广,具有技术简单,水头要求低,能源消耗少等优点。

但容易破坏土壤团粒结构,表层易板结,水的利用率低,平整土地工作量大等缺点。

地面灌溉又分为畦灌、沟灌、淹灌。

一、畦灌定义:畦灌是用土埂将灌溉田块分成许多小畦(俗称畦田),灌水时,将水放入畦田,在畦田表面形成很薄的水层,沿畦田坡度方向流动,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以重力作用渗入土壤的灌溉方法。

适用作物及坡度:适用于窄行距密播作物如小麦、谷子和某些蔬菜。

适宜的地面坡度一般为0.001—0.003,最大不宜超过0.02。

技术要求:使畦田首尾、左右的土壤湿润均匀,不冲刷田面土壤。

畦灌时要合理选用灌水时间、入畦流量和畦田规格。

①灌水时间:为了使畦田各点土壤湿润均匀,应使畦田水层在畦田上各点的停留时间相同。

为达到上述要求,在实践中常采用及时封口的方法,即水流到离畦尾还有一定距离时,就封闭入水口,使畦田内剩余的水流继续向前流动,至畦尾全部渗入土壤。

按目前试验资料,可以采用七成、八成、九成或满流封口。

在一般土壤条件下,畦长50米左右的采用八成改水;畦长30—40米,九成改水;畦长30米以下的十成改水。

②入畦单宽流量:入畦流量以保证灌水均匀,不冲刷土壤为原则。

通常入畦单宽流量控制在3—6L/(s•m)左右。

引黄工程实施方案

引黄工程实施方案

引黄工程实施方案一、引黄工程的背景引黄工程是指将黄河的部分水源引入其他地区的一种水资源调配工程,旨在改善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需求日益增加,而黄河的水量并不足以满足这一需求。

因此,引黄工程的实施变得尤为必要,它可以有效调配黄河水资源,解决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引黄工程的建设目标1. 解决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将黄河的水资源引入黄河下游地区,为当地的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提供充足的水源,解决当地水资源紧缺的现状。

2. 提高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率:通过引黄工程,将黄河的水资源有效调配到黄河下游地区,提高黄河流域的整体水资源利用率,达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3. 促进黄河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当地的水资源供应,有利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推动黄河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引黄工程的主要内容引黄工程主要包括调水工程和治理工程两个部分。

1. 调水工程调水工程是指引黄工程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从黄河中部地区引排来自黄河的水资源,将其运输到黄河下游地区。

具体步骤如下:(1)水源引抽:在黄河中部地区选择合适的水源点,通过引抽技术将黄河的水资源引入管道、隧道等水渠中,进行输送。

(2)运输过程:通过建设输水管道、输水隧道等水域设施,将引抽的黄河水资源运输到黄河下游地区,并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分配。

(3)水源监测:建立水资源监测系统,对引抽的黄河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水质安全和输送稳定。

2. 治理工程治理工程是为了保证引黄工程的安全可靠和效果明显,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建设配套设施:在引黄工程的水源地和输水途中,建设泵站、水厂、水库等配套设施,以确保引抽的黄河水资源顺利输送到黄河下游地区。

(2)环境保护措施:在引黄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措施,减少项目的环境风险。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和灌溉系统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和灌溉系统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和灌溉系统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和灌溉系统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农民为了解决农田灌溉和水利问题,他们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灌溉工程和水利设施。

这些系统在改良地下水文、增加可灌溉面积、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和灌溉系统,以及其在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影响。

一、渠道灌溉系统在中国古代,农民通过开凿渠道来进行灌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渠道灌溉系统。

他们根据地势和水源的分布情况,开辟了一系列的渠道,用于引水浇灌农田。

这些渠道广泛分布于江河流域、平原地区和山区,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同时,他们还制定了一套灌溉管理制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耕地的水分利用效率。

二、引黄灌溉系统引黄灌溉系统是中国古代农田水利系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在古代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为了利用黄河水源进行灌溉,古代农民修建了一系列引黄工程,将黄河水引入到农田中。

这些工程包括水渠、堤坝、泵站等,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灌溉系统。

通过引黄灌溉,他们解决了黄河流域的旱涝问题,使这片土地得以开发利用,并为当地农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筑堰灌溉系统筑堰灌溉系统是古代农田水利的重要形式之一。

古代农民利用堰坝、水闸等建筑物,阻挡河流的水流,形成人工水库或水塘,以解决旱涝不均的问题。

这些水库或水塘可以储存雨水,同时也可以引入外部水源,用于农田的灌溉。

筑堰灌溉系统在改善土地水分状况、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古代农民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州陈寨遗址等,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作用,并成为旅游景点。

四、田间灌溉系统除了渠道、黄河和筑堰灌溉系统外,中国古代还发展了一些独特的田间灌溉系统。

这些系统通常是以小型灌溉设施为基础,直接为农田提供水源。

例如,水车、水轮等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田间灌溉,通过手动或动力的方式将水源引入农田中。

这些简单而有效的田间灌溉系统,在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郑州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发展纪实

郑州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发展纪实

浓彩重墨半个世纪,风雨彩虹铿锵前行----------郑州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发展纪实清晨,东风渠边,晨练的人们不时跑过,这里是花园口提灌站抽取的黄河水,有一部分就是被输送到这里,化作渠里的一湾碧波。

晨练的市民沐浴着清新的空气,呼吸着花草树木的芳香,仰望蔚蓝的天空,俯瞰着莹莹绿水,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快乐健康的生活着。

东风渠,郑州生态水系建设的组成部分——众多河渠中的一条,一水托起两岸绿,几十里的绿色长廊打造了秦淮河的美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

顺着东风渠一直向上游走去,我们来到了东风渠引黄供水补源工程的水源管理处-----郑州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她座落在黄河岸边-----花园口历史重镇,厚重的历史,是一部厚重的发展史,她的发展影射出一部郑州市的经济发展史。

一、工程建设篇郑州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的前身是郑州市引黄淤灌处,建于1955年,隶属郑州市水利局,副县级事业单位,是花园口引黄灌区的专管机构。

花园口引黄灌区,位于郑州市东北郊,1938年至1947年黄泛故道的顶端。

1947年堵口以后,全是沙丘水洼,不能耕种;泛道外又是碱涝成灾,十种九空,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多靠铲草、熬碱维持生计。

冬春季节,北风肆虐、黄沙滚滚,灰尘弥漫,对工、农业生产和环境卫生构成极大的威胁。

1954年,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决定在花园口建闸、放淤,掩沙造田,以消灭风沙来源。

1955年成立河南省花园口黄河淤灌工程处,负责技术设计工作、及承担施工任务。

工程于1955年开工兴建,56年开始引水放淤,在60年代中期就完成了6万亩的放淤任务。

1961年10月,在全国性灾荒严重之时,河南省委通令全省引黄灌溉一律暂停,花园口引黄灌溉工作也随之停止。

1963年,灾荒缓解之后,研究恢复灌溉工作, 1964年5月,在省农委和省水利厅支持下,引黄开始在花园口进行稻改示范,试种水稻1041亩,其中插秧面积只占三分之一,旱作物面积占三分之二,秋季取得了平均亩产515公斤的丰收成绩,高产亩单产量达到每亩800到1000斤。

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一、引言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按水资源分区划分的引黄灌区之一。

多年以来,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宁夏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因此,对宁夏引黄灌区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研究,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引黄灌区的水资源现状宁夏引黄灌区地处于宁夏平原上的黄河滩区,受黄河水文条件的影响,其水资源的丰缺变化十分显著。

近年来,由于黄河的水量减少,宁夏引黄灌区的水资源供应持续趋紧。

在水流量减少的情况下,保证农田灌溉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因此,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三、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的利用现状1. 传统灌溉方式的问题在宁夏引黄灌区,传统的灌溉方式主要依赖于地下水和引水渠道,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等问题,而引水渠道则存在着水量损失和输水效率低下的情况。

2. 引水渠道改进与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针对传统灌溉方式存在的问题,引黄灌区开始积极推进引水渠道的改进工程,并引入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和微灌等。

通过改进渠道的设计,提高输水效率,减少水量损失。

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则有效地减少了灌溉用水量,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四、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措施1. 基于水资源评估的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评估可为优化配置提供评价指标和依据。

宁夏引黄灌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水资源丰缺情况,建设合理、高效的水利工程。

比如,根据不同地区的灌溉需求,合理配置灌溉水源,将有限的水资源用于高效的农田灌溉,提高整体的灌溉效益。

2. 水资源节约利用与灌溉制度改革通过改进农田灌溉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智能化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

同时,加强对农田水资源的监测与管理,促进农民合理用水,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黄灌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怀水利工作,黄河流域灌溉事业迅速发展。

现有灌区遍及大河上下,在约占耕地面积45%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粮食产量的70%和大部分经济作物。

50年代初期至1957年,正值国家恢复经济和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黄河流域的灌溉工程特别是宁蒙汾渭等一批老灌区得到恢复、整修和改建,同时在一些条件较好的河川谷地修建渠道,发展灌溉;并在黄河下游大堤上修建引黄涵闸,为下游引黄灌溉创造经验。

短短8年间,全河新增灌溉面积约1000万亩,且工程质量好,配套较完整,投资少,效益显著。

1958~1965年,其间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

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上兴建了许多引黄闸、拦河闸坝和大中型水库,引水、蓄水灌溉,流域内设计灌溉面积增至8800万余亩,大中型灌区猛增。

但因许多工程仓促上马,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遗留问题很多,实际收益很少。

尤其是黄河下游盲目大引、大灌、大蓄,造成大面积耕地土壤盐碱化,到了1962年,在黄河下游除保留人民胜利渠20万亩引黄灌溉外,其余灌区全部关闸停灌。

此后,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各地对许多灌区实行停建、缓建、整顿及停灌等措施。

1964年灌区,建设又由低谷开始回升。

1966~1976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流域内许多灌区管理机构瘫痪,渠系工程甚至遭到人为破坏。

后来在“农业学大寨”活动中,不少地方因地制宜,大搞小型水利建设,又掀起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并在上中游建成一大批电力提灌工程;陕西关中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猛增至1500万亩;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也得到恢复和发展,抗旱灌溉面积超过20万亩。

1976年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7600万余亩,当年实灌6600万余亩(其中地下水灌溉1500万余亩)。

当年引用地表水250亿立方米。

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把水利作为基础产业,使流域内灌溉事业进入发展最快、投资最多、效益最好的时期。

截至1995年,全河灌溉面积已达亿亩,其中万亩以上灌区659处,灌溉面积7572万亩,约占全河灌溉面积的70%;30万亩以上灌区53处,灌溉面积5160万亩,占全河灌溉面积的47%。

一、灌区分布及现状
黄河流域现有灌区主要分布在了湟水两岸、甘宁沿黄高原、宁蒙河套平原、汾渭盆地、黄河下游平原、河南伊洛沁河及山东大汶河河谷川地。

其中,宁蒙河套灌区、汾渭灌区和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这三大片灌溉面积占全河的70%以上,用水量占80%。

宁夏和内蒙古引黄灌区,都是中国古老的大型灌区。

这里,土地平坦肥沃,但降雨稀少,气候干旱,本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因黄河流经其间,水源充分,引水方便,却又成为发展引黄灌溉条件十分优越的地方。

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修建有著名的秦渠、汉渠和其他一些
渠道,号|黄灌溉,农业有很大发展,被誉为黄河“唯富一套”之地。

但是,长期以来,多数灌溉工程简陋,渠系紊乱,缺乏排水系统,加之大水漫灌,使得灌区内积水连片,盐碱化、沼泽化土地日益增多,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1949年后,针对灌区存在问题,进行土地平整、调整渠系、维修配套、兴建排水工程等,灌区建设有很大发展。

特别是青铜峡、三盛公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结束了无坝引水的历史,灌溉保证率有了很大提高,使有效灌溉面积增至万亩,约占宁夏、内蒙古河套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95%,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汾渭盆地灌区,位于山西中部和陕西关中地区。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气候适宜,早在2000多年前,关中地区就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白渠、成国渠、漕渠、龙首渠等工程,兴农富国;汾河流域也开始引汾河水灌溉,发展当地农业生产。

以后历经各代,灌渠时兴时废,且渠系不完整,设施简陋,水源无保证。

1949年后,维修扩建已有灌渠,并兴建水库,修建渠道,增辟新的灌区,采取“蓄、引、提并举,大、中、小结合”等综合措施,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并相互连成一片,成为晋陕两省的粮棉生产基地。

山西汾河灌区,根据盆地周围系山丘区的地形特点,已建成大中型水库15座,总库容达亿立方米,为盆地灌区提供了水源。

同时利用干支流河道修建引水闸坝,建成大中型灌区60余处,灌溉面积715万亩,占汾河流域耕地面积的%,集中分布在晋中盆地和临汾盆地,其中30万亩以上的灌区有汾河、文峪河、潇河、汾西等4处,有效灌溉面积达278万亩。

陕西关中灌区,位于渭河下游两岸的川台螺地,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12处,有效灌溉面积达1131万亩,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渭河北岸,其中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除东雷抽黄外,主要有宝鸡峡引渭、泾惠渠、洛惠渠、冯家山水库和交口抽渭等五大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占陕西黄河流域灌溉面积1584万亩的%。

这些灌区面积和引水规模都很大,各级渠系工程及建筑物配套比较完善,管理机构健全,渠系有效利用系数较高,灌溉用水定额远较黄河流域其他灌区为低,成为黄河流域灌溉工程配套情况较好、粮食增产效益最高的灌区。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集中连片分布在河南、山东两省沿黄地区。

历史上黄河下游虽有过引黄淤灌工程,但未延续下来。

20世纪30年代,在开封、郑州、济南等地曾修建过引黄虹吸管工程,但由于洪水、泥沙等问题,没有发挥实际效益即行废弃。

1950年在山东利津建成秦家嘴引黄闸,1952年在新乡建成人民胜利渠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从而揭开了河南、山东两省大规模引黄灌溉的序幕。

截至1995年,共建成万亩以上引黄灌区98处,其中30万亩以上灌区32处,引水能力约4100立方米每秒,灌溉补源面积3300万亩,涉及两省20个地市百余县,成为中国最大的自流灌区之一。

下游引黄灌溉工程,包括渠首工程和灌区工程两部分。

渠首工程是在黄河大堤上修建涵闸、虹吸管和扬水站,灌区工程包括沉沙池、灌渠及排水系统。

为了解决黄土高原地区干旱缺水问题,从70年代开始,黄河沿岸高扬程提水灌溉得到较快发展,灌区主要分布在兰州至青铜峡和禹门口至三门峡两个河段。

到1995年,全河已建成万亩以上提水灌区160多处,设计灌溉面积超过1200万亩,其中设计灌溉面积超过30万亩的大型提水灌区主要有甘肃景泰川,宁夏固海、盐环定,内蒙古锤口、麻地壕,山西尊村、夹马口,陕西东雷、交口抽渭和山东田山等。

高扬程提水灌区虽然成本较高,但提水上螺后,能根本改变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农业产值成十数倍增长,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

黄河支流灌溉除汾、渭河流域外,湟水、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均有相当规模,且引水历史悠久。

到1995年,这些支流的灌溉面积已达1000万亩。

支流灌溉多仰赖水库调蓄供水和修建引水枢纽直接从河道引水。

甘肃引大入秦工程是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引大通河之水,到庄浪河,使干旱缺水的秦王川86万亩土地得到灌溉。

二、灌溉效益
黄河流域大部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效益十分显著,灌溉比不灌溉一般增产3~7倍。

根据1996年灌溉效益分析计算,1950~1995年全流域(包括下游引黄灌区)农业灌溉工程总投入累计亿元。

灌溉工程水利分摊,农作物增产量累计:粮食亿公斤、棉花亿公斤、油料亿公斤、甜菜亿公斤。

灌溉效益价值量按当年价为亿元,是工程总投入的倍。

按1995年价格计算,灌溉效益价值量为45132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