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八都群铅锌多金属矿含矿层位的确定及找矿意义
甘肃省西和县小东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探讨

岭印支 冒地槽褶皱带 ( 曲一 舟 旬阳冒地槽褶皱带 ) Ⅲ1 岷县一 昌断褶带 ; i . ; . 宕 l2 迭部一 都断褶皱带 ; . i 武 I 南秦岭 V
南接秦岭印支褶皱带 。西成矿田属秦岭多金属成矿 带的西延部分( 1 。 图 )
2 1 地 层 .
岩、 绢云母千枚岩等。是邓 家山式铅锌矿 的赋矿层
位。
区域 内 出露地 层 主 要 为上 古 生界 泥 盆 系 、 量 少 的中生界三迭系及新生界第三系、 四系。上古生 第
泥盆系上统洞山组( , ) D d 。本矿区位于该层与 D X 的接 触部位 。主要 岩 性为 粉 砂质 绢云 母 绿 泥 层 石板岩、 细砂岩、 粉晶灰岩等。
新生界 第 四系 ( 。黄 土 及 河 床 冲击 、 积 物 Q) 坡
( 2 。 图 )
\、
“\
—
临夏
0定 西
l  ̄ l i
o
o
』
~ 里 皱/\ 东 \ 褶/ \ 靴
I
宕 成 县
,~ 一 — ‘ Hl
碌曲
l 潭 临
鸡
做 喜巍元隆 扬台 印皱岭新代 O 南碧 古起 汉 秦口 聋 子 中 地
家 山组 , 中统安 家岔组 、 西汉水 组和 上统洞 山组 。
泥 盆系 中下 统吴家 山组 ( 。主要 为 变质 砾 DW) 岩、 石英 片岩 、 炭硅质 岩 、 岩等 。 含 大理 泥 盆系 中统 安家岔 组 ( ) D a 。主 要 为 中厚层 灰 岩 、 岩 、 物灰岩 、 大理 生 千枚 岩 , 炭质千枚 岩 等 。是 含
新疆岔路口一带基性-超基性岩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新疆岔路口一带基性-超基性岩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作者:赵芳屈李华卢慧林夏辉蒋忠祥侯明利伊永国云鹏李司俊阳周权来源:《新疆地质》2022年第02期摘要:以新發现的基性-超基性岩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地质、化探背景,在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区内岩体地质特征、岩石矿物组合、热液蚀变特征、物理化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总结该岩体的找矿意义,划分铜镍找矿预测区。
结果表明:岩体以辉石岩为主,次为纯橄榄岩、橄辉岩、角闪岩及少量玄武岩、安山岩,具有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的典型矿物组合特征;热液蚀变见蛇纹石化、阳起石化、绿帘石化等,蚀变导致岩体镁铁比值偏小;岩体具有较好的铜镍异常且异常面积大,具多级浓度分带特征。
地球物理特征表明,岩体具岩浆型铜镍矿产的一般规律,反映该岩体具有寻找铜镍矿的潜力。
关键词:西昆仑;超基性岩;岩石矿物组合;物理化学特征;找矿意义西昆仑为秦祁昆造山带的一部分,与秦岭、祁连山造山带经历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及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1-2],每个演化阶段均伴随相应的成矿作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造就了西昆仑丰富的矿产资源。
研究区位于林济塘(弧后盆地)Pb-Zn-Cu-Au-Mo-石膏成矿带[3],该成矿带是我国主要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集中区之一,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条件。
近年来,通过1∶5万化探异常查证工作,区内陆续发现与沉积地层有关的铅锌矿、铁矿、石膏矿[4-8],与花岗岩有关的铌锂矿,与锂辉石有关的锂矿[9-11],尚未发现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
西昆仑岔路口一带新发现的基性-超基性岩体,矿物组合特征指示岩体属具铜镍矿找矿潜力的杂岩体,显示出良好的寻找铜镍矿前景。
结合岔路口一带存在的铬-镍-钴-铜组合异常,推断由基性-超基性岩引起,急需查证[12]。
因此,开展以寻找铜镍矿为目标的岩体含矿性研究,一方面可为该区铜镍矿的找矿部署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西昆仑寻找铜镍硫化物矿床打开突破口。
东北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东北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摘要: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矿源层-构造-岩浆岩三位一体”的成矿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东北辽西地区金属矿地质条件,划分了金属矿类型,总结了成矿规律,提出找矿方向。
本文将更加具体地把握和理解不同类型矿床产出特征与分布规律,大大提高研究区金属矿预测的科学性,为进一步寻找矿产资源指出方向,具有重要的实际经济意义。
关键词:东北辽西地区矿床地质特征金属矿找矿方向1 东北辽西地区典型金属矿床地质特征1.1 地质背景东北辽西地区地处东北地台南部,内蒙地轴中部建平台拱内。
两条深断裂严格控制着区域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产的展布。
断裂以南,属燕辽沉陷带,分布着元古界、中生界沉积岩。
断裂以北,断裂以南广泛分布着太古宙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变质杂岩系,构成了台拱的结晶基底。
变质杂岩宏观上控制着绿岩带型金矿床的分布。
区域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构造方向以北东东向为主。
北东东向逆断层,北西向、北东向的平推断层,框定了东北辽西地区“金三角”的构造格局。
受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台活化影响,该区构造-岩浆活动甚烈。
内蒙地轴内多期岩浆岩的频繁侵入,使本区断裂构造有多期活动的特点。
Fl与F2间、小岩体和小岩株附近的次一级韧性、脆性断裂构造纵横交错极为发育,成矿条件十分有利。
1.2 矿床地质特征东北辽西地区矿区内出露有两个石英二长岩岩株,在其附近分布着9条金属矿化带,其中有3条地表长度达千余米。
其中北东向有7条,北西向的有2条。
目前地表研究和工程控制程度较高的属大黑山1号脉。
该矿脉控制延长1200m,分两段,东段长800m,西段长400m。
矿脉多为含金蚀变岩,局部为含金石英脉。
地表品位均在边界品位以下,现探明的工业矿体属半隐伏矿体。
1.3 控矿条件1.3.1 地层控矿条件东北辽西地区矿区矿区广泛出露的地层为小塔子沟组上段下部地层,比如2号脉主要岩石类型为混合岩化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及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其原岩为富Mg, Fe质中-基性火山岩,可与太古宙“绿岩带”对比。
甘肃敦煌新泉北钒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RESOURCES/新泉北钒矿位于甘肃北山地区,该矿床由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于2016年发现。
该矿床处于方山口—七角井子—白山堂金、铜、镍、钨、锰和钒—磷—铀成矿带的西段,前人在区域上已发现多处钒矿床,主要有方山口磷钒铀矿、七角井钒及铁矿、大豁落钒矿、平台山钒矿等,其赋矿地层均为甘肃北山黑色岩系,前人对这些矿床的地质特征分别进行过探讨。
新泉北钒矿目前圈定21条矿体,平均品位V 2O 50.529%~1.048%,矿床平均品位0.757%,已探求(333)+(334)?类矿石量1653.03万吨,V 2O 5氧化物量125056吨,为中型规模钒矿床。
本文利用多年的野外地质勘查成果,总结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通过分析区域成矿背景,结合矿床区域成矿环境,认为该区带上仍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1.矿床地质特征1.1矿区地质特征新泉北钒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蓟县系平头山组、下寒武统双鹰山组、中下奥陶统罗雅楚山组、新近系苦泉组及第四系等(图1)。
其中下寒武统双鹰山组为一套次深海还原环境下的沉积岩,主要为炭质、硅质、泥质岩石组合,经后期区域变质形成板岩,岩层呈不规则带状展布,钒矿即赋存于该组的灰黑色炭质板岩中,顶板为双鹰山组灰黑色硅质板岩,底板蓟县系平头山组含炭质白云母石英岩,灰黑色硅质板岩为钒矿的找矿标志层。
图1新泉北钒矿地质简图1.第四系冲洪积物;2.新近系苦泉组;3.中下奥陶统罗雅楚山组;4.下寒武统双鹰山组;5.蓟县系平头山组;6.花岗伟晶岩;7.石英脉;8.平移断层及编号;9.地质界线;10.平行不整合界线/角度不整合界线;11.钒矿体及编号;12.矿区范围矿区构造较为发育。
褶皱构造形态较为复杂,以新泉北倒转背斜为主,矿体的产出形态严格受此褶皱控制。
断裂主要为一组北东向的左行平移断裂,由3条小断裂组成,自西向东编号分别为F1、F2、F3,走向20°~55°,对矿体的整甘肃敦煌新泉北钒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逯文辉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兰州730050摘要:新泉北钒矿位于甘肃北山地区,钒矿体赋存于下寒武统双鹰山组黑色岩系中,含矿岩性为灰黑色炭质板岩,矿体的产出形态严格受褶皱控制,矿床成因属沉积变质型钒矿。
高精度磁法测量在陈家庙铁铜矿床及外围铁及多金属矿普查应用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高精度磁法测量在陈家庙铁铜矿床及外围铁及多金属矿普查应用张双富摘要:高精度磁测技术是区域矿产预测与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利用高精度的磁测技术可以确定整个勘探区的结构和岩体。
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应用高精度磁法测量对陈家庙铁铜矿床、周边铁、多金属矿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质量保证措施及质量评述,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精度磁法测量;铁铜矿床;外围铁;多金属矿该项目的实施是以查证工作区内的航磁和地磁异常为前提,综合开展地质、物探找矿评价工作,以发现工作区内铁、铜、钼、铅锌等多金属矿产地并尽快查明工作区内铁矿的资源状况为目的。
具体任务是对工作区内圈定出的航磁、地磁异常区采用有效的地质、物探、化探等综合方法进行找矿评价工作。
重点对陈家庙铁铜矿床外围铁、铜、等多金属矿的成矿远做出综合评价,发现新的铁、铜等多金属矿产地,实现天水北部铁、铜找矿工作的突破。
1 项目基本情况1.1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工作区西起秦安县陇城镇,东到张家川县马鹿镇,北至张家川县平安乡,南到清水县城一带。
工作区范围(极值)地理坐标:东经105°56′50″~106°28′55″;北纬34°45′40″~35°02′00″,勘查区面积约52.08km2,包含五个航磁异常区,一个地磁异常区。
区内有310国道和多条省级公路通过,中间有县级公路相互连接,交通比较方便。
工作区位于陇中、东部黄土梁峁沟壑区。
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海拔高度一般为1500m~2200m,相对高差在100m~300m左右,山势平缓,农田广布,主要为黄土及第三系红层所覆盖,岩石仅在部分沟谷两侧零星出露。
本区河流属黄河流域的渭河及其支流水系。
1.2 区域地质背景本区属秦岭-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的北缘,其地质构造与地质特征有关。
加里东运动对该区的构造特征起到了控制作用,致使地槽回返;海西运动的特征是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燕山运动以断层活动及小规模岩浆侵入为主;喜山运动的主要特征是小幅度升降及继承式断裂活动。
河南嵩县土地庙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方向

河南嵩县土地庙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方向李万忠【摘要】河南嵩县土地庙沟铅锌矿受地层和区域性深大断裂的次级顺层断裂双重控制(受北西向栾川-维摩寺深大断裂影响),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脉状产出,分布于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之间的层间破碎带内和碳酸盐岩中,含矿层位稳定.区内煤窑沟岩组地层中发现了K1、K2、K3、K4、K5共五条主要铅锌银多金属矿化层,铅锌品位0.62%~11.15%,银品位48.4×10-6~677.1×10-6.通过对矿区地质、矿体的矿物组合、结构构造、矿化和蚀变等特征分析,阐述了土地庙沟铅锌矿地质特征和该区的找矿方向.【期刊名称】《地质调查与研究》【年(卷),期】2011(034)002【总页数】7页(P126-132)【关键词】找矿方向;铅锌矿;嵩县;土地庙沟【作者】李万忠【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郑州,450001;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队,郑州,450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2;P618.43嵩县土地庙沟铅锌矿区位于河南省嵩县境内,已完成了不同比例尺的物化探工作,圈出一大批各类与成矿有关的异常,为银铅锌多金属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提供了重要信息①②河南区调队.河南省1/5万区调片区总结.2000.。
近年来我院对圈出的以银铅锌为主的综合异常开展了1:2000地化综合剖面测量、1:1万地质简测、激电中梯、激电测深等工作,对矿化体进行了钻探工程验证②姚新年,王建明,李胜利,等.河南朱阳关-湍源地区铅锌银矿评价报告.河南省地质调查院,2006.。
2005年底控制资源量(333)+(3341)银1572.76吨,铅锌82.79吨,金5.54吨,已达大型矿产地规模。
本人通过综合分析该区的资料,研究了矿体形成的规律和赋存状态以及找矿方向,对下一步扩大找矿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矿区地处华北陆块南部,华北地层区豫西地层分区(熊耳山小区),兰草-回龙多金属Ⅳ级成矿带中段,栾川-维摩寺断裂成矿带上。
江西于都小东坑钨多金属矿找矿实践与资源潜力

47M ine engineering矿山工程江西于都小东坑钨多金属矿找矿实践与资源潜力郭家松(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二队,江西 赣州 341000)摘 要:分析了小东坑钨多金属矿床含钨石英脉地质特征、含矿裂隙与断层的关系。
指出小东坑矿外围找矿方向以及工作靶区。
经钻孔验证,在深部浅变质石英砂岩发现了一组具有工业价值的含钨石英脉组,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关键词:小东坑;找矿方向;找矿潜力中图分类号:P6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24-0047-2 收稿日期:2020-12作者简介:郭家松,男,生于1965年,江西上犹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矿产勘查与技术管理。
1 概述于山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石英脉型黑钨矿产地,中外学者在该区进行了大量钨多金属的找矿和研究工作,总结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找矿模式[1]。
随着勘查程度和科研程度的不断提高,找矿空间越来越小,找矿难度越来越大。
上世纪有四家地质队在小东坑矿区反复评价,在标志带深部未找工业矿体。
2008年~2017年,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二队对矿点重新评价,在标志带的南侧深部发现两组隐伏含钨石英脉带,深部发现了含钨石英脉矿体。
使一个久攻不下的矿点变成具有中型以上规模的矿床[2]。
笔者以小东坑矿区多年的探矿实践为基础,对矿区地质特征进行综述,以期矿区外围找矿指明方向。
2 找矿历史革新1966年9月~1967年5月,江西冶金地质勘探公司617队,对矿区开展地表普查评价工作,开展了1/2千地质简测、地形测量、槽探和地表化学取样等地质工作。
由于矿脉小,向深部变化不明显,矿化强度和连续性差,线脉中的黑钨矿均已风化为黄褐色及黑灰色的铁锰质,圈不出矿体。
加之又无深部工程控制,其结论:地表无工业价值,脉幅向深部变化规律有待研究。
1974年10月~1971年11月,江西冶金地质十三队,对标志带开展深部评价工作,以钻探为主要手段,以细脉带为深部评价对象。
湘西沃溪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找矿前景探讨

第2卷 第2期1996年6月黄金地质GOLD GEOLO GYV o l12 N o12Jun1,1996湘西沃溪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找矿前景探讨何谷先(湖南省湘西金矿 湖南沅陵 419607) 摘要 矿床受与沃溪深断裂平行的层间断裂控制,元古宇板溪群变质浅海相粘土质沉积岩是主要的赋矿层位,矿体(脉)具斜列延深,多层产出,砷等元素具有找金矿的地球化学意义。
资料分析表明,矿床及外围具有找矿前景。
关键词 金锑钨矿床 地质特征 找矿前景 湖南 湘西沃溪金矿床为一处著名的钨锑金共生金矿床,矿床位于江南地轴雪峰弧形构造带由北东向东西方向转折部位。
主要出露地层为元古宇板溪群一套浅变质的浅海相粘土质沉积岩。
下部为马底驿组,厚1122~1248 m,按岩性分为3段,下段为灰绿色砂质板岩,中段为紫红色绢云母板岩,上段为灰绿色薄层砂质板岩夹紫红色绢云母板岩。
上部为五强溪组。
1 矿床地质特征矿床位于古佛山复背斜西北冀,围绕仙鹅抱蛋穹隆构造与马底驿组地层呈反“S”形展布。
矿床处于反“S”形构造北西段,主要赋存于沃溪压扭性深断裂下盘之层间破碎带内,该带由含矿石英脉及蚀变带(板岩)构成的脉带组成,东西长约5km,宽1~2km,自西向东分为红岩溪、鱼儿山、粟家溪、十六棚公、上沃溪等5个矿段,如图1所示。
111 矿体产状、形态及规模矿体均分布于板溪群马底驿组2岩性段中上部紫红色绢云母板岩中,距沃溪深断裂0~220m,地表矿化蚀变带长达650~3500 m,近东西向展布。
矿体大多为盲矿体,矿体产状形态有2种:其一为缓倾斜整合型层间脉、网脉矿体;其二为陡倾斜节理脉型矿体。
前者沿一定含矿层位延伸,在剖面上呈叠瓦状产出,规模较大,厚013~310m,平均0185 m;单个矿体长70~350m,有用组分的平均品位分别为A u8145×10-6,Sb2161%, W O30135%。
后者沿走向顺层,倾向切层的断裂构造或沿切层的节理裂隙延伸,形态较复杂多变,产状陡,多与地层斜交,单条矿脉长10~30m,金、锑品位较富,但矿体规模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西南八都群铅锌多金属矿含矿层位的确定及找矿意义 浙西南变质岩区位于闽浙变质岩隆起区金银铅锌多金属矿矿集区的北东段,其主体地层为早元古界八都群和中元古界龙泉群。通过多年的找矿实践和研究,认为八都群具有一定的岩性层为铅锌多金属矿的含矿层。本文在开展《遂昌——庆元地区铅锌多金属矿资源评价》大地调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八都群泗源组之绿帘绿泥阳起石岩性层为铅锌多金属矿的含矿层位,其分布范围广、岩性层特征明显、所产矿床规模大,具有区域上的对比意义和现实的找矿意义。 关键词:浙西南、泗源组、绿泥绿帘阳起石岩层、铅锌多金属矿 1.问题的提出 浙西南变质岩区历来是浙江省的地质找矿和地质矿产研究的重点。曾数次在该区进行大规模的矿产调查,发现了遂昌金矿、八宝山金矿、乌岙铅锌矿等著名贵金属、硫化物金属矿床,小型矿床、矿点数百处。并对治岭头金矿、乌岙铅锌矿进行了典型矿床的研究。80年代未以来,该区矿产勘查处于徘徊不前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状态。随着尤溪梅仙特大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勘查探明,具有类似地质背景成矿条件的浙西南变质岩区的地质找矿显得尤为迫切。 浙西南变质岩区在基础地质方面随着年代地层学的进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A.W.Grabau(1924)提出华夏古陆(Cathysia)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争鸣,相继提出了“华南加里东褶皱带”(黄汲清)、“大陆边缘带(王鸿桢)”、“岛弧隆起带(兰玉琦)”、“造山混杂带(许靖华)”等。近年来,随着一批大龄同位素年代资料的发表,华夏古陆说又得到了水涛、沈渭州、李献华等人的支持,逐渐成为主流说。闽西北浙西南变质基底为华夏古陆的核心。胡雄建(1991)等人的浙西南前寒武地层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多种同位素测年法,肯定了本区存在大于1900Ma的古元代八都群和小1400Ma的中元古代龙泉 群。八都群按其层序由老到新又划分为汤源组、堑头组、张岩组、泗源组、大岩山组,泗源组为八都群的主体地层。其八都群的确立,为浙西南变质岩的基础地质研究和地质找矿打下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浙西南变质岩区的铅锌多金属矿成因认识方面主要集中于矽卡岩型、层控型、岩浆—火山热液型等方面的争论,随着认识的不同,找矿的侧重点也随之转变。福建梅仙式层控型特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探明,无疑是闽浙变质基底找矿的最重要发现之一。胡雄建等人在1992年提出八都群钙硅酸岩(不纯碳酸岩)为重要的铅锌多金属矿源层。这一认识因囿于理论上,对实际的找矿指导作用不强。通过近十年来,随着该区矿产勘查的进展,在乌岙、锦溪、高罗、生源、谷山、葛坪、高亭等八都群地层中发现,存在一套绿帘绿泥阳起石岩性层与铅锌多金属矿有着密切的关系。该岩性层的具体层位、区域上对比关系、分布规律、成因及与矿产关系如何,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2.地质背景 浙西南前寒武变质岩区位于绍兴—江山断裂带以南、丽水—政和大断裂以西,处于浙闽变质岩地体的北东段,为龙泉—遂昌断隆的重要组成部份。 变质岩体呈一系列雁列式北东向分布的断块(图1),主体为龙泉断块,次为遂昌断块、松阳玉岩断块,其他呈零星“天窗”出露。盖层除局部分布中—下侏罗统煤系外,大面积出露上侏罗统—白垩系中酸性火山—沉积碎屑岩系。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以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和以花岗质岩为主岩体侵入为特征。基底构造以北东向断裂为主,褶皱变形发育。盖层构造以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为主,并形成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断堑红盆。另该区发育一系列大小不一的火山构造。 3.绿泥绿帘阳起石岩性层的确定 3.1地层对比 绿泥绿帘阳起石岩区域上组分变化不大,其称呼各矿区有所区别,常简称为矿化蚀变岩、“绿色岩”、绿泥绿帘石化蚀变岩甚或绿泥绿帘石化片麻岩等。在葛坪矿区,绿泥绿帘阳起石岩与透辉石岩密切相关,局部已成透辉石岩性层。该岩性层在泗源组内地层内总体呈薄层状产出(图2、图3),与上下岩性层产状一致,上、下层常为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厚度在0.5~50米间,个别可达300米(如乌岙ZK201钻孔的绿泥绿帘阳起石化蚀变片麻岩)。 区域上,乌岙—锦溪—红坞—高罗—铜山源和生源—岭根—谷山两片,呈单层或多层薄层状产出,分布范围大,延伸稳定。遂昌葛坪—松阳高亭、玉岩一带,该层分布似与不整合面关系较为密切。遂昌断隆目前虽未发现较完整的该层地层,在相当于泗源组地层的第三岩性段内已发现十三都铜铅锌矿点,岩石绿泥绿帘石化较强。 3.2 地球化学特征 八都群各组地层Pb、Zn、Cu、Ag微量元素特征差异不很明显(表1),汤源组Pb、Ag丰度略高。总体上Pb丰度明显高于克拉克值,Cu丰度低于克拉克值。其他元素丰度大致相当。 表1 八都群地层微量元素含量一览表 n Au Ag Cu Pb Zn Sn As Mo 大岩山组 12 0.38 0.037 41.2 25 84.8 6.4
堑头组、张岩组、泗源组 289 0.62 0.075 30.3 24.7 85.3 2.3 4.0 0.75
汤源组 18 0.284 24.1 35.4 76.9 3.8
单位: Au×10-9,其他×10-6。
各矿区岩性层微量元素丰度变化较大(见表2)。绿泥绿帘阳起石
岩、绿泥绿帘石化蚀变片麻岩的Pb、Zn、Cu、Ag含量较高,部分已达矿化。 表2 铅锌多金属矿区地层微量元素含量一览表 矿区 岩性层 n Au Ag Cu Pb Zn Cr Ni Co W Sn Mo As
乌岙
石英云母片岩
250 0.11 22.60 51.70 71.40 65.2 48.9 21.7 54.2 7.5 0.65 13.1 混合岩化片麻岩 0.32 21.55 40.80 60.65 77.70 57.5 24.6 53.1 15.5 1.2 14.4 绿帘绿泥蚀变片麻岩 0.20 43.30 273.3 266.6 233.3 70 22.7 38.3 13.3 1.2 8.3
生源
混合岩化斜长片麻岩 44 38.6 38.3 202.6 34.2 38.6 57.2 <10 <10
混合岩化二长片麻岩 13 26.9 42.7 142.3 36.9 26.9 40.8 <10 <10
绿帘绿泥阳起石岩 25 1.87 8.9 215.2 1250 966 21.8 22.8 137 24.6 120
蚀变石英岩 31 3.11 11.8 367.7 704 1072 12.7 28.6 291 15.5 51.9
绿帘绿泥蚀变片麻岩 24 0.89 8.3 225 869 563 23 25 276 19.8 20.6
蚀变混合岩化片麻岩 32 0.91 2.7 172.7 248 710 26.9 29.3 213 13.8 36.6
高罗
黑云斜长片麻岩 74 0.10 21.87 155.3 177.1
蚀变片麻岩 50 0.36 42.6 733.3 400.8
绿帘绿泥蚀变岩 18 4.52 137.9 908.3 527.8
蚀变石英岩 5 0.98 31.52 368 187
单位: Au×10-9,其他×10-6。
在含矿的绿泥绿帘阳起石岩中(见表3),Pb、Zn在各矿物中富集,
Cu与背景场一致,表明Pb、Zn与Cu成矿方面的差异。 表3 绿泥绿帘阳起石岩成矿元素含量一览表 Cu Pb Zn Ag 绿泥石 30 700 3600
绿帘石 19 1500 1200 <10
阳起石透闪石 33 800 300 <10
斜长石 39 500 4200
单位:×10-6。
各矿区钻孔由于揭露岩性层厚度的局限性,其微量元素变化所反
映的通常局部的现象,但蚀变层的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基本上反映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阳起石化、硅化与矿化之间的定性关系(图4)。 3.3 赋矿特征 铅锌多金属矿体基本上呈层状产出,与绿泥绿帘阳起石岩的产状一致。铅锌多金属矿体规模大小不一,与含矿层位的规模大小相关。乌岙、葛坪、生源矿区矿石类型以块状、浸染状硫化物矿石为主,矿石品位较富。其他矿区则以浸染状硫化物矿石为主,且方铅矿、闪锌矿等成矿元素以微细颗粒散布于岩石中,矿石品位较贫。 3.4 绿泥绿帘阳起石岩层的分布规律 从八都群地层的产出特征、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浙西南变质岩区铅锌多金属矿的赋矿特征等,含矿层基本可定位于泗源组的绿泥绿帘阳起石岩性层。据目前研究来看,该层在泗源组中的层位与该组地层的区域混合岩化关系密切,上下层岩性基本上为混合岩化片麻岩类。该岩性层一般呈多层薄层状产出,产出标高一般在550~900米之间。这一特点是否显示其受一定的层位控制及其厚度变化与其产出层位高低相关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浙西南变质岩区的主体地层为泗源组,区域上含矿层位由南往北厚度、层数、分布范围渐次降低。龙泉地区分布范围最广,层数最多,厚度最大;松阳西南部变质岩区其南西部次之;松阳西南部往北,遂昌变质岩断块,仅见零星绿泥绿帘阳起石岩,已难构成岩性层。这一分布规律,可能与地层的出露剥蚀及与浙西南区总体的地球化学背景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