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中国近现代史涉及到清朝以及中华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从清朝的垂帘听政开始,到改革开放以及新中国建立,中国在近现代史中经历了一场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建立了一个强大而繁荣的国家。

清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巨大变革。清朝朝廷推行的君主专制和政治中立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安定的局面,扩大了中国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清朝的社会制度也存在很多缺陷,阶级制度严重,地方自治权力分散,财政状况恶劣,农民被剥削,社会不平等现象严重。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上,中国实行自由、民主、宪政政体,经济上,中国进行了货币改革,改革了地方财政制度,推行了新的税收制度,大力发展了工商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内战的不断爆发,中国的内部力量分裂,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变化。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国家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得以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世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段历史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发展,在世界社会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8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8版 , 中国近代史是指中国历史上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发生的重大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变革,以及改革开放进程,以及近期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政治制度重大变革。 近代中国历史可以分为三大时期:第一阶段(1840—1911年),是以穿越鸦 片战争后由清政府推行的改革措施为基础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12—1949年),是以革命、农民革命、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高潮曲折的历史进程;第三阶段(1950—今)是中国改革开放改革发展历程的时间轴,期间中国实现了从传统落后国家到超过发达国家的经济跃升%。 从环境角度来说,中国近代自近代以来在社会动荡、三国争霸、野史乱象、鸦 片战争以及外国侵略的环境中发展,历史上诸多弊病迫使改革者不断搏击,士大夫等民族资产阶级崛起,逐步形成新的统治权力,初步建立民主政体;接着又受到西方帝国主义铺张荒谬的强加,面临无以比拟的困难,党派活动日益繁多,实现民主自由运动全面推进,基本把统治权力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转向人民统治,具备当代中国的特点。 中国近代史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改革。19世纪末,清政府实行了“九字新法”,重组军队,实行税制改革,实行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同时还出台了新的外交政策、民权改革等政策,使中国开始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实现了军事现代化。20世纪上半叶,多党制及宪政体制的形成,发展了民主行政,实施了经济体制结 构性改革,将古代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社会转变为现代封建社会;另外,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使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彻底变化。 在近代历史中,改革和改造是中国前进、中华文明向前发展的主题。改革开放 时期,我国领导人采取的若干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政治上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科学化,在经济上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建立,在文化上恢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国近代史,就是在革命斗争、经济改革、文化复兴的背景下,中国从一个封 建社会,步入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无论从宏观经济角度还是从微观文化角度而言,都取得了巨大的变革。中国近代史,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未来的路,也为后人积极探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做出了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8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系、部:政治理论课部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教务部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本科教学系列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2018年修订)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政治理论课部 2019年3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编写时间:2007-9-5 主要内容: ➢课程说明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内容概要 ➢教学方法 ➢考核评价 ➢教学大纲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课程说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教育课,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期间的历史,如近代中国的演变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农民群众斗争和封建王朝的自救、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探索、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等等。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本课程3学分,48学时,包含36理论学时,12实践课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通过借鉴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 课程内容概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对比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对比 一、概述 近现代史是我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发展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现代史的教材编写对于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近现代史的重要教材之一,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更新。本文将对比分析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与之前版本的内容和编排进行对比,以了解其改动和更新之处。 二、内容对比 1. 课程设置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在课程设置上与之前版本相比有所改变。新版本更加突出了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更加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通联和影响。新版教材增加了一些新的课程内容,例如我国近现代史的文化和社会变迁,以及我国在近现代史上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地位的变化等内容。 2. 内容安排 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更加注重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节描述和分析,增加了一些精彩的历史案例和故事,使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新版教材的内容编排更加系统和逻辑,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3. 观点和立场 在观点和立场上,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与之前版本相比更加客观和全面,教材所呈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更加客观真实,更加突 出了历史发展背后的客观规律和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三、评价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和观点立场等方面与之前版本相比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更新,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然而,也需要指出的是,新版教材在内容编排和历史事件的解释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 步完善和改进。 四、结论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与之前版本相比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更新,更加突出了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更 加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通联和影响,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和启发意义。但是,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 要求。希望未来我国近现代史教材能够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学生的历 史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对比 五、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相较于之前版本,在展现我国社会和文化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复习重点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 复习重点 2018.6.22凌晨 一、考试题型 多选 简答题 论述题 二、复习重点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形成等) (1)旧的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2)新的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 式企业转化而成。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1)分作上层和中下层。 (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 ①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②两大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 ③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18年版 课后题答案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课后题答案整理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答: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它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19 世纪末,还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侵略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他们还取得了在中国的驻军权和派驻军舰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防主权,包括领海主权。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它们还扶植和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通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列强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长期不能有效发展的根源。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它们还宣扬“ 种族优劣论”、“ 黄祸论”,目的是为帝国主义侵略有理制造舆论。所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地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机器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地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答: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与中国人民反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史。第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婪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绕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定一次又一次不平等条约,但是却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通过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促进了中国人民的奋起直追,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19 世纪70 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还提出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 近现代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和挑战的历史时期。本文将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一、晚清时期(1840-1911) 晚清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面临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的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大片领土,并且开放了一些港口。这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形成了一系列的民族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二、辛亥革命(1911)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统治结束,民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三、北洋政府(1912-1928) 北洋政府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个临时政府,成立后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北洋政府试图通过改革和现代化来振兴中国,但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此外,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运动和冲突,如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民主意识的增强。

四、国共内战(1927-1949) 国共内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武装斗争。这场战争持续了22年,最终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结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五、改革开放(1978至今)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又一重大转折点。1978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这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全球影响力。 六、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 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总结起来,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在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中所经历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和挑战的历史时期。从晚清时期到改革开放,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国共内战等重要事件。中国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取得了显著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提供了很多经验和启示,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考试复习重点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 一、考试题型 多选 简答题 论述题 二、复习重点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形成等) (1)旧的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2)新的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 式企业转化而成。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1)分作上层和中下层。 (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 ①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②两大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 ③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失败及其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及答案2018

一.简答题 1.简述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及其 相互关系。 答: 一、 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逐渐变成了西方列强的附庸。 二、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存在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在一起,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近代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如何评价“殖民侵略有功论”? 答:1.殖民的本质——将弱小民族国家和落后地区变成附从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从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全面看,殖民侵略并没真正实现落后地区走向现代化。 3.一个国家要得到正常发展,必须挣脱殖民统治的枷锁,而不是感谢殖民统治。 3.简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答:一、失败的原因 1.从客观上来看,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及其所依靠的力量过于弱小。 维新派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光绪是没有实权的皇帝。 2.从主观上来看,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是这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 二、教训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课后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课后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 包含:笔记+课后答案 本书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学 习辅导书。共分为11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含知识框架),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详解,对该教材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第三部分为典型题详解,精选部分考研政治和自考真题,补充典型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实践探索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约5000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已出现早期文明社会的要素。

(2)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但其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绵延至今。 (3)中国古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灿烂而辉煌。 (4)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人才辈出,涌现出许多政治家、思想家、 民族英雄等杰出人物。 (5)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发展 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古代文明是古代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 各民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又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和融合的 结果。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从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具体结构,见表1。 表1 中国封建社会的具体结构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兴衰更替,而西方资本主义逐步 发展、殖民主义势力开始向外扩张。 1640年,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 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近代史纲要2018版题库 第一章

上篇综述及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两次鸦片战争后,按当时清朝的行政区划,开放口岸最多的行省是( B )。 A.广东省 B.福建省 C.浙江省 D.江苏省 2.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实行野蛮大屠杀的地点是( C )。 A.九连城 B.花园口 C.旅顺 D.大连 3.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成立的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的机构是( C )。 A. 联军司令部 B. 占领委员会 C.都统衙门 D.联军委员会 4.辛亥革命前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主要是利用了( D )。A.边疆地区民族分裂势力猖獗 B.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进行卖国 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D.中国政局动荡,中央集权削弱 5.“西学东渐”逐步向前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D )。 A.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 B.西方思想的传人 C.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兴起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6. 1900年春,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招抚"政策,实际目的是( B )。 A.招安诱降 B.控制利用 C.镇压剿灭 D.任其发展 7.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B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8.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C )。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9.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10.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D )。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11.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标志是( B ) A. 虎门销烟 B .鸦片战争 C. 洋务运动 D.中华民国建立 12.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 A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13.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B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4.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 C )。 A.列强之间的矛盾 B.中国的实力 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义和团运动 15.以下哪个人物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 )。 A.林则徐 B.魏源 C.郑观应 D.康有为 16.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 C )。 A.主权不完整 B.领土被割占 C.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17.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D )。

2018年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超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四次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和所签订的《南京条约》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这些都有划时代意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大屠杀、1900俄国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后所签《北京条约》开天津。 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占领台湾的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殉国的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 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等。 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 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开始普遍觉醒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2018年3月修正)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外国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答:⑴军事侵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1840年中英签订的《江宁条约》开始,清政府先后与列强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⑵政治控制。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扶植、收买代理人。 ⑶经济掠夺。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⑷文化渗透。外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答:(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其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3、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进行反侵略斗争的? 答:义和团和爱国官兵反帝爱国运动期间,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打击了侵略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同时,腐朽的清政府为了自身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总是把防治人民的反抗放在首位,并和侵略者相勾结,最后义和团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 4、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原因是什么? 答: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制度的腐败,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和2018区别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和2018区别 中国近现代史既是我国不断进步的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由黑暗向光明的变革历史,2015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2018版的纲要存在一些不同,一起来看一下它 们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吧。 首先,2015版的纲要注重史实和历史过程,着重把握大事件、大人物、大趋势,强调分析史实和历史过程,以此展示中国近代以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侧重基本事实和过程两个方面;而2018版的纲要非常注重史实与历史过程之间的关系,重点抓住变化、发展、转型之间的联系,结合细节叙述与古今变化的分析,力求让史实与历史的进程相互交织、互补,揭示中国近代以来的复杂性、时代性、社会性。 其次,2015版的纲要在时间范围上,以崇祯为起点,以1644年清军入关为终点;而2018版的纲要则将时间范围扩充,以清朝末期为起点,以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终点,以适应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发展。 此外,2018版的纲要把清朝的历史分为清统治时期和清衰落时期,前者主要 介绍了清朝末期以前的清朝社会的发展历程、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后者传达了19世纪清朝的衰落历史,凸显了清朝的腐败、军队动荡、经济萎缩等等历 史过程,更好地体现出清朝走向衰亡的内在历史规律。 最后,2015版的纲要着重全面表达民族团结、民族抗争,强调表现英雄气概 和民主变革;而2018版的纲要则侧重以社会变迁的宏观视角和社会斗争的微观视 角撷取有益历史经验,考察发展中国家道路,深刻反省和鉴赏抗战中的本土文化,以铭记英雄和奉献精神。 综上所述,2015版和2018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它们之间存在信息内容、时 空界限、历史结构、历史观点上的差异,进而我们会发现它们各有所长,都反映和凸显出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日益深入新的视角新的理

2018版近代史纲要时间轴

2018版近代史纲要时间轴 以下是2018版近代史纲要的时间轴: 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2. 1919年,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召开,旨在制定和平条约。该会议导致了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对战败国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引发了对不公正条约的不满,为二战埋下了伏笔。 3.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 美国股市在1929年10月发生了大规模崩盘,引发了全球性 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大萧条”。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 和大规模失业。

4. 1933年,希特勒上台。 德国纳粹党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在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随后建立了纳粹德国。他的上台标志着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群体进行了大规模迫害和种族灭绝。 5.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国入侵波兰,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涉及全球 各大洲的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直到1945年才结束。 6. 1945年,联合国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成立,旨在促进国际合作、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全球发展和人权保护。联合国成为了国 际事务中的重要机构。 7. 1947年,印巴分治。 英属印度在1947年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引发 了大规模的宗教冲突和人口迁徙。这个事件对南亚地区的政治和社 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结束了长达20年的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中国的新时代的开始。 9. 1989年,柏林墙倒塌。 柏林墙是东德政府为阻止东德居民逃往西德而建的隔离墙。1989年,由于东欧剧变和民众抗议,柏林墙倒塌,象征着东西德统 一的开始。 10. 1991年,苏联解体。 苏联在1991年解体,结束了存在近70年的社会主义超级 大国。苏联解体后,独立国家得以成立,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上是2018版近代史纲要的时间轴,涵盖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 事件,对于理解近代史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