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对比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对比

一、概述

近现代史是我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发展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现代史的教材编写对于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近现代史的重要教材之一,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更新。本文将对比分析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与之前版本的内容和编排进行对比,以了解其改动和更新之处。

二、内容对比

1. 课程设置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在课程设置上与之前版本相比有所改变。新版本更加突出了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更加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通联和影响。新版教材增加了一些新的课程内容,例如我国近现代史的文化和社会变迁,以及我国在近现代史上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地位的变化等内容。

2. 内容安排

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更加注重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节描述和分析,增加了一些精彩的历史案例和故事,使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新版教材的内容编排更加系统和逻辑,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3. 观点和立场

在观点和立场上,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与之前版本相比更加客观和全面,教材所呈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更加客观真实,更加突

出了历史发展背后的客观规律和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三、评价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和观点立场等方面与之前版本相比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更新,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然而,也需要指出的是,新版教材在内容编排和历史事件的解释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

步完善和改进。

四、结论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与之前版本相比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更新,更加突出了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更

加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通联和影响,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和启发意义。但是,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

要求。希望未来我国近现代史教材能够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学生的历

史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对比

五、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相较于之前版本,在展现我国社会和文化

变迁方面作出了精彩的更新和改进。新版教材更加关注我国近现代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变迁,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和事件,生动地展现了近现代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过程。

在社会方面,新版教材对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的巨变进行了更加详尽深入的分析。从清朝末年社会的落后,到近代以后的社会变革与革命风潮,再到近代社会的秩序重建和社会制度的变迁,全面呈现了我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农民起义、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等社会运动与社会进步的历史事件,都得到了更为充分的描述和分析。新版教材还更加突出了我国近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社会活动,显示了我国社会变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文化方面,新版教材更加强调了我国近现代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教材列举了一系列的文化事件和文化人物,详细解读了我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变迁,凸显了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和发展。也侧重探讨了我国近代文化的西学东渐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嬗变,展现了我国近代文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意义。

六、对外开放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也对我国在近现代史上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地位的变化进行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新版教材加入了更多关于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力的内容,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

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以及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和影响。

在对外开放方面,新版教材更加着重于我国近代以来的对外贸易和文

化交流。它生动地描述了近代以来我国与西方列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

交流,以及我国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变革。新版教材还对我

国在近代以后的对外经济合作和相互影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解读,呈

现了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求索与探索。

在国际地位方面,新版教材更加突出了我国近代以来国际地位和国际

影响力的变化。它通过详细的历史事件和案例,呈现了我国在近现代

时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局势,展示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和变化。新版教材也对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和地

位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剖析和论述,使学生对于我国在近现代国际关系

中的角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七、教材的优势与不足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在对比之前版本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一些显著的优势。在内容上,新版教材更加注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节描

述和分析,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生动丰富。新版教材的观点和立场更加

客观和全面,呈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更加符合历史发

展规律。新版教材对我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变迁、对外开放和国际地

位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

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

然而,新版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某些历史事件的解释和描述

上仍存在一定争议,需要更加准确和客观的描述。另外,在教材的组

织和结构上,有时可能显得过于繁杂,需要更加简洁明了的组织结构。在今后的教材编写和修订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以提高教材

的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八、结论与展望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作为我国近现代史教学的重要教材,通过与之前版本的对比分析,呈现出了一些新的优势和特点。新版教材更

加突出了我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变迁、对外开放和国际地位变化等方

面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要求。也需要不断完善和

改进,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要求。希望我国近现代史

教材未来能够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

指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学时:32 学分:2 适用专业:本科所有专业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二、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本科各专业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的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充分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包括先进分子和普通大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3)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的环境,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体会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4)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开展有关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章节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讲授实验上机习题讨论小计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2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2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 2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 1 1 4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2 2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 2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8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系、部:政治理论课部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教务部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本科教学系列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2018年修订)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政治理论课部 2019年3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编写时间:2007-9-5 主要内容: ➢课程说明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内容概要 ➢教学方法 ➢考核评价 ➢教学大纲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课程说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教育课,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期间的历史,如近代中国的演变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农民群众斗争和封建王朝的自救、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探索、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等等。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本课程3学分,48学时,包含36理论学时,12实践课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通过借鉴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 课程内容概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对比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对比 一、概述 近现代史是我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发展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现代史的教材编写对于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近现代史的重要教材之一,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更新。本文将对比分析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与之前版本的内容和编排进行对比,以了解其改动和更新之处。 二、内容对比 1. 课程设置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在课程设置上与之前版本相比有所改变。新版本更加突出了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更加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通联和影响。新版教材增加了一些新的课程内容,例如我国近现代史的文化和社会变迁,以及我国在近现代史上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地位的变化等内容。 2. 内容安排 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更加注重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节描述和分析,增加了一些精彩的历史案例和故事,使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新版教材的内容编排更加系统和逻辑,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3. 观点和立场 在观点和立场上,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与之前版本相比更加客观和全面,教材所呈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更加客观真实,更加突 出了历史发展背后的客观规律和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三、评价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和观点立场等方面与之前版本相比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更新,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然而,也需要指出的是,新版教材在内容编排和历史事件的解释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 步完善和改进。 四、结论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与之前版本相比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更新,更加突出了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更 加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通联和影响,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和启发意义。但是,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 要求。希望未来我国近现代史教材能够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学生的历 史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对比 五、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教材相较于之前版本,在展现我国社会和文化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复习重点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 复习重点 2018.6.22凌晨 一、考试题型 多选 简答题 论述题 二、复习重点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形成等) (1)旧的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2)新的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 式企业转化而成。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1)分作上层和中下层。 (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 ①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②两大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 ③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18年版 课后题答案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课后题答案整理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答: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它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19 世纪末,还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侵略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他们还取得了在中国的驻军权和派驻军舰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防主权,包括领海主权。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它们还扶植和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通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列强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长期不能有效发展的根源。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它们还宣扬“ 种族优劣论”、“ 黄祸论”,目的是为帝国主义侵略有理制造舆论。所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地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机器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地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答: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与中国人民反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史。第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婪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绕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定一次又一次不平等条约,但是却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通过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促进了中国人民的奋起直追,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19 世纪70 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还提出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依据中央审定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大纲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设计了十章,集中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一直到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 16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 这160多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第一个历史阶段 教材的第一至第三章,主要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历史,这是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酝酿、准备以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给中华民族带来 深重灾难。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

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先后对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 但是都失败了。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仍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指导思想。 第二个历史阶段 教材的第四至第七章,主要讲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这是翻天覆地的三十年,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30年又分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国民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和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成为中国历史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 发布者:德育 绪论 教学目的:从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与分期、基本线索介绍以及意义等方面的讲授,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性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学术界目前讨论的热点问题、研究动态等等,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中国近代史的内涵和断限 这涉及到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同世界的断限和分期不同。在每个历史发展的转折阶段,总是晚一步。 (一)世界历史的断限和分期 世界古代――远古~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近代――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世界现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世界当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前 (二)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 1. 史学界多数学者观点: 古代――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 近代―― 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 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2. 近几年史学界的争论: [1] 1630年~1919年 即以明清之际作为起点,以五四运动为终点 这种观点是史学界的少数,主要以已故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尚钺为代表 其理论依据是划分历史时期,应该以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为根本。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也随之变化,从而带动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根据这一理论,尚钺老先生认为,我国早在明清之际,资本主义就已经萌芽,江南一些城镇已经有了早期手工作坊,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清朝后期又进一步发展,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是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入侵,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打破了中国古老封建王朝的尊严,使中国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曲折,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要打破中国自然经济状况而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与中国已经萌芽和发展的商品经济的方向是共同的。当然,资本主义列强国不允许中国发展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要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控制我国,则别当令论。 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有过农民战争,有过地主阶级的自强,但都没有能够使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回到明朝以前那样的封建制度的兴盛时期。经过两千多年延续下来的封建王朝交替更换的历史旧剧不再重演,历史已经开始了一个完全新的时代。 因此,应该以明清之际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上限。 当然,这种观点的立足点在于要说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的时间并不晚,是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和2018区别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和2018区别 中国近现代史既是我国不断进步的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由黑暗向光明的变革历史,2015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2018版的纲要存在一些不同,一起来看一下它 们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吧。 首先,2015版的纲要注重史实和历史过程,着重把握大事件、大人物、大趋势,强调分析史实和历史过程,以此展示中国近代以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侧重基本事实和过程两个方面;而2018版的纲要非常注重史实与历史过程之间的关系,重点抓住变化、发展、转型之间的联系,结合细节叙述与古今变化的分析,力求让史实与历史的进程相互交织、互补,揭示中国近代以来的复杂性、时代性、社会性。 其次,2015版的纲要在时间范围上,以崇祯为起点,以1644年清军入关为终点;而2018版的纲要则将时间范围扩充,以清朝末期为起点,以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终点,以适应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发展。 此外,2018版的纲要把清朝的历史分为清统治时期和清衰落时期,前者主要 介绍了清朝末期以前的清朝社会的发展历程、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后者传达了19世纪清朝的衰落历史,凸显了清朝的腐败、军队动荡、经济萎缩等等历 史过程,更好地体现出清朝走向衰亡的内在历史规律。 最后,2015版的纲要着重全面表达民族团结、民族抗争,强调表现英雄气概 和民主变革;而2018版的纲要则侧重以社会变迁的宏观视角和社会斗争的微观视 角撷取有益历史经验,考察发展中国家道路,深刻反省和鉴赏抗战中的本土文化,以铭记英雄和奉献精神。 综上所述,2015版和2018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它们之间存在信息内容、时 空界限、历史结构、历史观点上的差异,进而我们会发现它们各有所长,都反映和凸显出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日益深入新的视角新的理

中国近代史书籍推荐高一必修一

中国近代史书籍推荐高一必修一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 这本书是我国大学中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最简单最入门级别的一本书,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本书中的一部分内容(例如政治性较强),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这本书,你确实可以了解到,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大概发展脉络。那就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延安整风,解放战争)。 2、《中国近代史》李侃 这本书与第1本书一样,也是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近代史部分里各个高校最常用最喜欢的参考书之一。这也使得其中的许多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有失客观性,书本不大,一周之内完全可以搞定。这本书较为详细的补充了一些,上一本书中不曾提到过的历史细节。即便是提到过,这本书里的讲述也更为丰富。例如中法战争,1874年中日台湾岛冲突等。 3、《中国近代史》蒋廷黻 蒋廷黻,民国史学大家,这本书描写了从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整本书夹叙夹议,全书洋洋洒洒5万余字,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读起来却是酣畅淋漓。蒋廷黻对于时局中的一些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依旧适

用。例如,他说:仅以民心对外国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固不可失,可是一般人民懂得什么国际关系?主政者应当负责指导舆论,如不指导,或指导不生效,这都是政治家的失败。其本身就作为近代史的一位经历者,能做到当局者清,实属难得。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对于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与线索不太了解,也许会迷失在作者的文笔之中。 4《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李剑农 相比于前面几部书,这本书算得上一本鸿篇巨制了,500多页,从鸦片战争一直到北伐战争,作为近代史通史的一部著作,享誉海外。在取材与叙事方面颇具特色的中国近代政治史著作。全书依次介绍了鸦片战争、维新运动的初步、维新运动的反动、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中国国民党改组与北洋军阀的末路等内容。但能否读得下来,确实需要一定的耐心。 5、《天朝的崩溃》茅海建 该书的研究重点只是鸦片战争,而非整个近代史的通史。在写作的语言上,茅海建老师并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词汇语,一扫以往的历史撰述模式,而逻辑却十分通畅,使得大多数的人都能够很有兴趣的看下去。研究鸦片战争不是目的,在鸦片战争过去已经180年的时间里,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这才是鸦片战争留给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 6、《红太阳是怎么升起的》高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版和2018版的区别自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版和2018版的区别自考 我国近现代史是中文专业考试中一门重要的科目,近年来,我国近现 代史纲要也在不断更新。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针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版和2018版的区别进行全面评估,以便你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1. 内容深度评估 首先要对比两个版本的纲要内容,以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国近现 代史的纲要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我国近代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和事件,比如清朝末期的改革、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新我 国成立等。2021版本的纲要在内容上是否有新增的重要事件?是否有对之前事件的深入挖掘和评述?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2. 主题文字的提及 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将会多次提及主题文字——我国近近代史纲 要2021版和2018版的区别。通过反复提及主题文字,能够更好地突出文章的重点,让你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一主题的核心内容。 3. 总结和回顾性内容 文章的总结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 解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版和2018版的区别。我将在文章的结尾对

比两个版本的纲要进行回顾和总结,以便你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主题。 4. 个人观点和理解 我也会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观点的表达上,我会尽量客观, 但也会加入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以便让你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主题。 在整个文章的撰写过程中,我将充分遵循知识的文章格式,使用序号 标注、加入标题和副标题等元素,以便让文章更加易读和易懂。文章 的总字数将远超3000字,确保能够全面深入地探讨这一主题。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版和2018版的区别,期待文章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进一步续写: 1. 新增的重要事件 在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版中,相比2018版,新增了一些重要的事件和内容。2021版的纲要在对抗日战争和的描述上更加详细和深入,从更多角度展现了我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和解放斗争,强调了民族团结 和抗战胜利的意义。也对新我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 行了更加全面的阐述,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 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展现了我国近现代史的新风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政治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带来较大的冲击,马克思主义主流政治信仰地位受到挑战,价值选择的世俗化和功利化色彩加重,抗挫折能力的下降,心理问题突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史实教育学生,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拓宽知识视野,提升思想政治修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中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背景,以中国环境下东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并在其指导下取得伟大成功和发展成就的史实为实例,运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拓宽知识视野,提升思想政治修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突出思想政治问题 1 政治信仰多元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为了继续主导世界,遏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其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西方敌对势力依靠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加紧对我国进行政治文化渗透,从意识领域分化和扰乱政治信仰,动摇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西方一些学者大肆鼓吹“文化趋同化”和“文化同质化”,向我国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极力地兜售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念,妄图用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来影响和主导我国的政治文化发展。他们以信仰自由为幌子,大肆宣扬拜金文化和拜神文化,鼓吹功利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恶意放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瑕疵,攻击和诬蔑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指导社会实践的作用。大学生处在政治信仰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间,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但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低,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潮和恶习的影响和毒害。 2 价值观念歪曲,价值取向和目标呈现功利化和短期化倾向。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渗透其低级腐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来败坏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受西方腐朽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主体个体化,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自私自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毫无社会责任感;价值取向功利化,表现为拜金主义和纵欲主义,只讲攫取,不讲奉献,重利用,讲实惠,贪图安逸享受,过分追求物质和感官上的刺激和满足;价值目标短期化,表现为极端的现实主义,只顾眼前和表象,急功近利而不计后果,不求进取发展,没有远大的奋斗目标。他们放弃了以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迷失了高尚与卑鄙、美好与丑陋,正义与邪恶在价值上的判别标准,极易引发大学生价值观失衡、政治态度消极、缺乏诚信等严重不良后果,阻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进而引起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 3 意志脆弱,思想困惑多,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难以正确定位,心理问题突出。新时期的大学生以“90后”独生子女居多,生长环境优越,自我中心意识明显,由于成长经历普遍比较平坦、顺利,没有经历过失败的磨炼,因此缺少解决和应对问题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很容易情绪化,抗挫折能力很

中国现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区别

中国现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区别 在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历史语境中,通过学科建置而明确以1919年至1949年这30年间的历史作为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对象,中国现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区别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整理中国现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区别的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近代史一般认为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现代史则是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开端的. 中国近代史中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1949到1956年底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1949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被打开国门。中国人民要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独立和社会民主;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中国现代史是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历史。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了,两大历史任务中的第二个还要完成。我们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代时我们是半殖民地,现代史我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知道这个阶段2050年过完了怎么算) 中国近代史综述综述:此时期是从1840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止。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保持稳定,仅仅有而处字面上的变动。 分别是:第一章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改为“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第八章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针对上面所说的“纲要”2013年考试大纲稳定的特点,我觉得2013年考生复习时一定注意把握“史纲”的分期线索、来龙去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The Synopsis of Mordern China’s History 适用于全院普通本科各专业 学分:2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28 实践学时 4 一、课程作用与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课程教学目的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着重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造就有思想、有素质、有能力的青年一代。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史、了解国情,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辨析社会历史问题的理论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认识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版号ISBN978-7-04-037747—7,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主要参考书 [1] 李侃编.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01 [2]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 胡绳主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 胡绳主编.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5] 徐达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6] 丛进主编.1949—1989年的中国.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7]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8]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9]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四、课程内容

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最新教育文档

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 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素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历史是民族生存的记录,是民族自信力的根据,是民族稳定和发展的源泉。周恩来总理曾经把历史比作民族的记忆。他说:“历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一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通过历史学习,可以了解前人的人生成败得失、悲喜际遇,为以后的人生提供借鉴,提供参照,培养大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魄力。因此,无论对我们的民族发展还是大学生自身来说,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但由于同学们在中学曾学过该方面的内容和在意识上对高校两课的不重视,因而造成了同学们上课不积极,听课没兴趣的情况。所以要想上好这门课,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寻找突破,否则的话,这门课程是很难被学 生接受和喜欢的。另外教材过于简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00 页却讲述了从1840 年到2011 年的整个中国近现当代史。显而易见,该教材具有极强的概要性,

其所提供的材料必须高度简约,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也只好尽量节约笔墨,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教材的过度简约,学生不感兴趣。这些问题就意味着必须要向旧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亟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地方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这里所说的“地方史资源”,主要是指发生在中国境内,相对于国家历史而言,区域范围较小的一定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一般包括该地区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革命遗址、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等。一方面地方史资源带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乡土情味;另一方面学习甚至长期生活于该地区的学生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比较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通过 当地的地方史资源来讲述课程中的某些内容,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该门课能够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比如,由于笔者所工作的学校在河南巩义, 因此在讲述《上编综述》中的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特征时,便以地处巩义康店镇的“康百万”这一家族的经济情况作为典型案例 来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又如,在讲述第三章《辛亥革 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的袁世凯窃取民国总统时,可以补 充一下袁世凯当时在安阳(那时称彰德府)的洹上村是如何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的。另外,当涉及地方史时,笔者还让那个地方的学生组成一组去搜集资料,研究学习。比如,上面所说的袁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